01.14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浦東的未來

需要擔心嗎?


文 | 楊六娃



當我們聊起上海浦東,一般都會在前面加個“大”字,叫“大浦東”。


首先是因為浦東真的很大,全區面積121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50萬,轄12個街道、24個鎮,是上海面積最大的一個行政區。


其次是因為浦東真的很厲害。


從上海各區的GDP來看,2018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就已經突破萬億,達到了10460.09億,增速也領跑各區接近8%。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這是個什麼樣的規模呢?如果當年允許大浦東參加全國城市GDP競賽,它都能排到第16名的位置。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這樣的地域和經濟規模,等於在上海內部硬生生規劃出了一個強二線城市。


總之,不管從哪個維度看,大浦東都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比如樓市,2019年前灘和臨港新城的火熱,讓人對浦東的勢能歎為觀止。


但話說回來,凡事不能看錶象。


如果只看土地市場,大浦東,卻突然在2019年失去了聲音。


01


浦東的1210平方千米的面積,佔了上海土地面積的1/6。


按照概率來算,如果上海出讓了6塊土地,其中應該有一塊就是浦東的。


但是,2019年上海出讓的66塊含住宅土地中,只有2塊在浦東。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而且一塊在川沙,一塊在祝橋,都是外環外的位置,以目前那邊的人氣和配套來看,很難掀起什麼大的風浪。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如果2020年的土地供應端,浦東依然如此保守的話,等到開發商手裡的土地儲備消耗殆盡,整個大浦東的新房很有可能出現徹底斷供。


一般情況下,麵粉供應被掐緊只有兩個原因,要麼是因為規劃的住宅土地不夠了,要麼是因為浦東市場上的新房供大於求,有比較強的去庫存需求。


想想浦東那麼大的土地面積,好像第一個原因站不住腳。


那會不會就是第二個原因,浦東市面上新房銷量並不好,導致庫存擠壓太多了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看整個2019,上海賣掉了63770套新房。


這個數字放在任何一年都是不差的成績了,整個新房市場的回暖毋庸置疑。


當我們把成交結構按行政區來分開看,會發現一個和土地供應情況完全相反的結論——


2019年浦東的新房成交量高達13355套,佔據了上海整個新房市場的21%。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更關鍵的是,整個浦東在2019年的新房供應量只有11895套。


所以,大浦東的新房市場依然是供不應求的一個狀態。


事情分析到這裡,我們好像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既不是市場結構問題,也不是供應端的問題。


等等...



浦東的土地供應,真的沒有問題嗎?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我重新翻開上海2035年的大規劃,從上海市農業空間規劃圖來看,雖然浦東的地很多,但有一半空間都是預留給農業空間的。


因為生態和農業空間的存在,浦東的一大半地方,都是限制建設區域。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顯然,我走入了一個誤區。


02


土地多,不代表住宅用地多。


浦東看起來發展空間無比巨大,但因為耕地的制約,實際上給到土地開發的空間一直是被嚴控的。



關於土地開發,浦東可是新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1993年,浦東的面積還只有532.75平方公里。


它是第一個嘗試“土地批租、滾動開發”的全新開發模式的,很短的時間內,就吸附了社會上大量的熱錢資金和長期投資項目。


站在現在往回看,浦東的這一步棋,的確點石成金,一招就激活了這片沉睡數百年的土地。


關於浦東的豪邁,那段時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一天能批四五塊地,15分鐘完成一項審批,蓋出一個章。”


據統計,截至2001年,土地批租、滾動開發模式基本結束,浦東共計成片出讓土地88.6平方公里,佔同期土地出讓總面積的80%左右。


政府投入了61億,最終吸引到800多家中外資房地產公司,和總量400多億元的房地產開發資金,為整個浦東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地基。


20年後,也才有瞭如今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開發片區、外高橋保稅區、張江高科技園。


浦東新區的崛起,成了中國城市化的一個新象徵。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但是,困惑也隨之而來。


錢有了,人來了,土地也開發很多了,但浦東的未來就只是摩天大樓和住宅嗎?


如果土地賣完了,房子也賣完了,下一個增長點又在哪裡?


再進一步想,城市開發的上限究竟在哪裡?


浦東後來的的選擇,其實已經給到我們一些啟示了。


03

城市化初期的成果再怎麼斐然,其背後都是粗暴的野蠻生長,就好比厲兵秣馬打下的江山,如果不快速切換到守業模式,權力只會迅速崩塌。


2005年6月21日,沒有停下腳步的浦東吃下了第二隻螃蟹,它又成為全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浦東開發的重點,從追求硬實力轉向追求軟實力。


那個時間段的浦東做了三件事:


一 ,土地出讓的節奏開始放緩;二,以整合郊區工業園區為切入點,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三,大規模的宅基地置換和復墾。


這三件事一起做的結果就是,讓開發速度過快的城市緩一緩,讓地區的產業效能以及城市農業生態好跟得上。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啊,這其實就是最近兩年經常被提及的“產城一體化”,早在十幾年前,在浦東就已經有了雛形。


只要有錢,只要有人,保證土地的開發速度很容易,但是,真正的城市開發並不在於速度,而是城市、產業、生態不能有任何一塊短板。


這也是城市開發最大的難點——



增長不難,難在剋制。


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復批南匯併入浦東。


浦東新區一夜之前由原先的532.75平方公里增至1210.41平方公里,大了兩倍多。


但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浦東並沒有把重心放在蓋樓賣樓上,而是放在了城市更新、區域轉型、公共工程之上。


土地端口方面, 不僅劃定了30.1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還開始推動建設土地減量化運動。


全國這麼多開發區,只有浦東最先做到了剋制。


04


2009年南匯劃入浦東後,至今十年來,大家知道總共出讓了多少地塊嗎?


只有715塊,土地總面積33.2平方公里。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而且65%的土地都出讓在2015年之前。


對比上文我提到的1993年到2001年這八年,上海浦東出讓土地面積88.6平方公里。


幾乎是斷崖式的下降。


其中規劃包含住宅的土地有226塊,看起來也不少啊,對嗎?


但是,除去動遷房、租賃住房,過去十年,整個浦東出讓的商品房宅地,只有62幅。


換句話說,過去拼命造住宅的邏輯變了。



如今商品房在浦東的城市開發中的佔比,居然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再回到2019年的浦東土地出讓,全年只有兩幅,2020年,大概率也是差不多的數字。


商品房開發的佔比,越來越小。


寫到這裡我才發現。


原來,不是大浦東突然沒有聲音了,而是在城市開發的舞臺上,商品房這個品類,慢慢地沒有聲音了。


05


中國目前有九萬家房企,80%以上,都是靠開發商品房起家,和20年前的浦東一樣,他們經歷了最好的時代。


但隨著城市開發摸到了天花板,他們賴以為生的住宅開發,走到了窮途末路。


而且用不了多久,也許只要十年,九萬家房企中,只會做住宅的六萬家會悄無聲息地倒掉。


同時,在上海的某些地方,商品房也將正式成為歷史,那個時候,我們能買到的房子也許只會在二手房市場上流通。


所以,我們越來越多看到房企們在轉型,比如一直在公建和物業領域深耕的萬科,比如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K12教育集團碧桂園。


我們也看到不少項目在打破傳統住宅的邊界,住宅公建化正在醞釀一股浪潮,比如中鷹黑森林,比如中興路一號。


城市在變化,城市的開發邏輯也在變化。


不適應這種變化,只有被淘汰的下場。


一年宅地僅2幅,大浦東,失聲了?


時代的背景底色在不斷變幻。


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不一定非要做引領潮流的那個人才能生存,適應,就能很好地活下去。


你要適應,商品房的房價未來很難暴漲暴跌了,表面上是因為政策,實際上是因為城市開發已經到了天花板,商品房越來越少,沒有搖號、沒有搶房、沒有日光的時代,二手房市場為主的房價會更加理性。


你也要適應,隨著供應量會越來越少,眼下一線城市的優質新房項目才是真正的硬通貨,畢竟房齡會成為以後影響二手市場的關鍵因素。


你可能還要適應,未來幾年也許會出現更多公建化的住宅產品,它們的特點有:極小型地塊、開放式社區、公建式結構和立面、非標準化的戶型。


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產品,不用太謹慎,大可以擁抱變化。


反過來說,開發商的內部研發更加要擁抱這種變化,否則下場我剛才也提到了。


好了,今天這篇文章從大浦東“失去聲音”說起,自然也要以大浦東作為收尾。


按照規劃,到了2035年,東站的建設會把浦東虹橋兩個機場串聯起來,通勤會更加方便。


而且,浦東的森林覆蓋率將會達到25%,這個比例意味著,我們每個生活在浦東的人,都會擁有不少於20平米的綠化面積。


好像,浦東其實並沒有失去聲音。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未來的浦東,聲音會更加優美。


未來的上海,會有一幅更加精緻的城市面容。


主編:楊六娃

主筆:楊六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