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左輪槍構造簡單,自動步槍發明以前為什麼不製造左輪步槍?

水生55635132


左輪手槍作為步槍的供彈方式不太合適,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1.左輪手槍的轉輪式供彈機構槍管和彈倉中間有空隙,擊發後,燃燒的火藥氣體會從空隙散發出來,氣密性不好,一定程度影響彈頭的初速,在這種情況下,會降低初速,即使有步槍級別的長槍管也不能達到一般導氣式半自動步槍的初速和射程。

2.左輪手槍由於發射後氣密性的原因,大部分發射彈藥都是亞音速子彈。為了增加彈頭的射程和侵徹力以及停止作用,一般會增加口徑或者增加發射藥含量。但是現代的軍用步槍普遍為了射程和連續發射槍體的可控性,使用中等或小口徑,高初速,擊中目標後能夠產生較大瞬時空腔的彈丸。這種子彈普遍長度大,不適宜採用轉輪式供彈具。

3.現代軍用步槍提倡火力持續性,一般起碼要有20-30發的彈匣容量,即使是精確射擊的戰術步槍或者狙擊槍,也要在十發左右,而且目前狙擊槍的發展趨勢上,半自動步槍在通過精鍛槍管,浮動式槍管,二道火扳機,震動較小的短行程活塞,比賽級槍托以及專用彈藥和高精度瞄準具等方式,使得射擊精度能夠達到精確設計要求,而半自動較高射速卻在實戰環境下相比單髮旋轉後拉式步槍有很大優勢,所以目前半自動狙擊槍在軍用市場逐步要蓋過栓動步槍,不要求射速要求精度的警用反恐作戰中,高精度的栓動單發步槍還是很有市場。

而轉輪供彈具如果使用在步槍上,最多使用中大型步槍彈的轉輪供彈具容量不會超過5-6發,這樣較為複雜的供彈具會非常沉重臃腫,而且加大彈殼尺寸和發射藥含量後,槍身閉鎖機構和可靠性也會打折扣,難以高強度地持續射擊。而左輪手槍最大優勢,出現死火彈可以轉過去直接擊發下一槍的優勢用在步槍上不會很明顯,步槍相對來說要求更多的是火力的持續性和中距離以上的精度。

綜上所述,加上目前彈藥的可靠性很高,而步槍主流的彈匣供彈系統相當成熟,因此就很少有在步槍上使用轉輪供彈機構的型號了。


matchbox軍迷良品


其實左輪這種轉膛的概念早在16世紀就有了,到了1718年的時候英國人也發明過帕克爾槍這種使用轉膛原理的火器。

而嚴格意義上第一把轉輪手槍是1818年的克利爾轉輪。當然,那會這個技術還不成熟。


1835年,美國的柯爾特公司問克利爾買了專利,開發出了柯爾特左輪並大賣之後就開始嘗試正經的把轉輪這種形式用在步槍上,比如M1838轉輪步槍的嘗試。

但是相對成熟的轉輪步槍是導1855年的柯爾特M1855

但當時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知道左輪的彈槽和槍管結合不嚴,會漏氣。這對於手槍而言沒問題。

但是步槍的話你如果用左手去支撐護木的話,就會燙到,所以左輪步槍只能這樣拿。重心非常不好。而且因為漏氣,也會導致精度和射程不好。

另外,左輪彈槽這種製造對於當時的工業水平造起來很複雜,所以相當的貴。沒有辦法大規模列裝。所以相當程度只是私人持有的貴玩意。

對於制式步槍而言,還是單發的實惠划算的多。


瘋狗的輕武


不瞞您說,連左輪霰彈槍甚至是炮都有,更何況區區左輪步槍。歡迎關注兵器知識譜,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左輪槍的話題。

左輪槍主要特徵是槍上裝有一個轉鼓式彈倉,內有5—7個彈巢(大多為6個),槍彈裝在巢中,轉動轉輪,槍彈可逐發對準槍管,由於常見的轉輪手槍在裝彈時轉輪抽左擺出,左輪槍故而得名,在自動槍械發明之前,左輪槍是射速最快的槍械。

自槍械被應用於戰爭以來,尤其是自動步槍發明之前,射速一直是制約步槍發揮火力的重要因素,在馬克沁發明導氣自動槍機之前,槍械工程師們為了解決步槍射速問題,可以說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

比如說霰彈槍的泵式結構、溫切斯特步槍的槓桿式結構等等,而做為除了自動槍機以外射速最快的左輪式轉輪結構自然也不會被工程師們放過,所以左輪式轉輪步槍是存在的。

世界上第一支具有步槍特徵的左輪槍是美國史密斯-韋森公司設計並製造的M320轉輪步槍,該槍彈巢彈容量為7發,發射8mm有緣底火手槍彈。

很顯然使用手槍彈的M320轉輪步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步槍”,嚴格來講最多隻算得上卡賓槍,由於該槍威力不足,因此總產量只有1000支。

而真正算得上“步槍”的左輪槍柯爾特公司研發的M1855式轉輪步槍,該槍彈巢載彈量為5發,口徑為11.4mm,裝彈方式和轉輪手槍一樣,要先從彈膛前方倒入火藥,塞入彈頭,用通條壓實,接著其餘4個彈膛照樣來一遍,最後再將5個火帽分別裝在5個彈膛的後面,才能完成裝彈。

由於當時定裝彈尚未普及,因此美國陸軍認為11.4mm口徑的轉輪槍在做為步槍使用時威力仍然略顯不足,為此柯爾特公司特意為軍方生產了4700支口徑為14.2mm的M1855軍用版轉輪步槍。

軍用版的M1855式轉輪步槍有效射程為250米,戰鬥中士兵可以在3秒之內將5發子彈全部打出去,射速遠遠高於當時傳統步槍6/分鐘的爆發射速,一個120人的步兵連在使用該型轉輪步槍時單位時間內火力輸出力度是裝備傳統槍連隊的30倍!

可見在自動武器發明之前轉輪步槍是射速最高的步槍,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轉輪步槍火力如此強大,為何沒能大量製造和裝備軍隊呢?我們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下圖為使用定裝彈的M320型轉輪步槍,它擁有木製槍托、表尺、木製護木等步槍特徵,必要時還能安裝刺刀,唯一不足的是轉輪式彈巢中依舊使用手槍彈,因此相較於M1855式轉輪步槍而言,它還不是一款嚴格意義上的“步槍”。

轉輪步槍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轉輪步槍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與轉輪手槍基本相同,即槍管和槍膛是分離的,轉輪步槍由3部分組成:槍把、轉輪及其迴轉、制動裝置和閉鎖、擊發、發射機構,可以說不管是左輪手槍還是轉輪步槍,其結構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任何一種槍械,包括機槍在內。

槍底與一般槍上的機匣相類似,上面開有許多槽孔,以便將所有的機構和零件結合在一起,如槍管、框架、握把等;轉輪、迴轉和制動裝置通過迴轉軸固定在框架上,轉輪既是彈膛又是彈倉。

在發射時要先用手壓倒轉輪步槍的擊錘,使它處於待擊狀態,然後才能扣動扳機進行射擊,子彈打空之後就得像轉輪手槍那樣甩出轉輪重新裝填彈藥。

其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當射手壓下擊錘以後,與擊錘連接的齒輪驅動轉輪繞軸轉動,使彈巢中的子彈與槍管的延伸部吻合,這時候槍械完成擊發準備;當射手扣下扳機後,扳機上的齒輪機構放開對擊錘的束縛,擊錘撞擊在子彈的底火上,射擊完成。

如果此時有持續射擊需求,那麼射手只需要重複上述操作過程即可實現連續射擊,直到彈巢內的子彈全部打光;如果彈巢內的子彈出現啞火,射手只需要再次壓下擊錘即可跳過該彈,擊發下一發子彈。

▼下圖為轉輪式結構的左輪手槍剖面圖(馬格努姆轉輪手槍),可見其構造是相當複雜的,並不是大家想象中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轉輪式結構的槍械的構造是所有槍械中最複雜的!

轉輪步槍雖然是一種解決了射速問題的步槍,卻不是一款適合軍隊裝備的制式武器

軍隊裝備的槍支被稱為“制式武器”,制式武器即同一種兵器的各種技術參數相同的武器裝備。如此才能使生產、引進、配發、補給、維修等一系列事項,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軍隊對制式武器的核心要求是可靠,所謂可靠的含義包括性能發揮的水平以及安全係數水平,然而轉輪步槍的管、膛分離結構註定了它的不安全性。

由於轉輪步槍的結構與轉輪手槍基本相同,因此彈巢與槍管延伸部分的結合部位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個縫隙,在擊發時子彈燃氣也就不可避免地從這個縫隙中洩漏出來。

相信廣大讀者都知道子彈內的發射藥在被擊發後是以爆燃的形式釋放高壓燃氣形成膛壓,彈頭在巨大的膛壓作用下獲得動力,比如9mm手槍彈所產生的平均膛壓值為250兆帕。

然而左輪槍存在著一個縫隙,被擊發的子彈有30%的膛壓將會從這個縫隙中以高壓氣浪的形式噴出,這就意味著只有70%的膛壓作用於彈頭上。

這種現象將會造成槍械性能水平以及安全係數下降,性能水平的下降體現在槍彈威力明顯下降,這也是軍用版M1855式轉輪步槍口徑提高到14.2mm的主要原因。

安全係數的下降則體現在從縫隙中噴出的高壓氣浪,如果射手的手指放置在這個部位,那麼極有可能會被火藥氣浪生生切斷,即便射手通過訓練養成了良好據槍習慣,氣浪也不可避免地燒傷射手右手手腕,甚至是面部。

轉輪步槍先天性的缺陷註定它不是一款合格的制式武器,所以從被髮明出來以後只進行小批量的生產,到泵式步槍、槓桿式步槍、栓動步槍相繼問世後就被迅速淘汰了,就連平民也無法忍受這種缺陷,以至於轉輪步槍就此絕跡,這也是大多數讀者不識轉輪步槍的原因所在。

▼下圖為口徑為14.2mm的軍用版M1855式轉輪步槍以及轉輪式彈巢的特寫,基於性能和安全的考量,該槍只有少量裝備18世紀的美軍陸軍,裝備時間也僅限於美墨戰爭結束以後,此後便迅速被淘汰。

轉輪槍另闢蹊徑式的發展

很顯然,轉輪結構並不適合應用於步槍上,所以轉輪結構的槍械至今只使用在手槍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轉輪結構就此被侷限於手槍上,由於它與生俱來的優勢,另一個用途在“轉輪炮”上得到發揚,即轉輪式榴彈發射器。

這種另闢蹊徑式的發展最典型的代表是美軍裝備的M-32式轉輪榴彈發射器,該型榴彈發射器由米爾科爾美國公司和馬丁電子有限公司聯合研製,是一種6發轉輪式半自動榴彈發射器,配用與M203式槍掛榴彈發射器相同的北約制式40×46mmSR榴彈。

該型榴彈發射器的結構同樣與轉輪步槍基本一致,在護木下加裝有前握把,用光學瞄準鏡替代了M203榴彈發射器的機械瞄具,有效射程為150米,最大射程400米,戰鬥射速為6發/3秒,與M1855式轉輪步槍差不多。

我國有同類產品,即北方工業集團公司研發的LG-4型40毫米轉輪榴彈發射器,其性能指標與美製M-32式轉輪榴彈發射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M-32式轉輪榴彈發射器是美軍的制式裝備,而我軍目前尚未裝備轉輪榴彈發射器,所生產的LG-4也僅供外貿。

至於我軍不裝備轉輪式榴彈發射器的原因恐怕與被廣大讀者譽為“狙擊炮”的LG-5型35mm狙擊式榴彈發射器有關係,當然這屬於延伸話題了。

▼下圖為正在試用國產LG-4型40毫米轉輪榴彈發射器的我國陸軍士兵,由於轉輪式榴彈發射器的綜合性能遠遜於LG-5型狙擊式35mm榴彈發射器,因此我軍並不裝備,只用於對外出口。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左輪槍的構造十分複雜,並不像讀者朋友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第二、在包括自動/半自動步槍在內的自動武器發明出來之前,左輪手槍的轉輪式結構已經被應用到步槍上,發明出轉輪式步槍。

遺憾的是轉輪步槍雖然可以達到左輪手槍那樣的射速,提高了步槍的火力輸出能力,但是因其存在著先天性的缺陷,並不適合做為制式武器裝備軍隊,所以才有了栓動步槍近百年的輝煌發展史,最終從側面上促使以機槍為代表的自動武器的問世以及機槍配合步槍的步兵戰術的出現。

雖說左輪手槍的轉輪式結構不適合做為步槍使用,卻催生了轉輪式榴彈發射器,既然當不成槍,那就當炮使,相信這也是左輪槍轉輪式結構的另一種形式的涅槃重生吧。

▼下圖為正在為M-32式轉輪榴彈發射器裝填40×46mmSR榴彈的美軍士兵,美軍每年對該型榴彈發射器的採購量接近9000具,主要裝備特種部隊。


兵器知識譜


既然常見的6發彈巢供彈的左輪,能成為軍警兩用的一把手槍;那麼,將左輪手槍的槍管加長,成為一把6發彈巢供彈的左輪步槍,理論上應該不存在任何問題。
事實上,人類槍械發展史上確實存在過左輪步槍,從網絡上能搜索到的圖片來判斷,就是加長槍管的一把左輪手槍,採用了木質槍托,就成了一把戰鬥左輪步槍。
但軍迷一般都知道,左輪手槍儘管不用怕啞彈,可隨時扣動扳機,打出下一發子彈,頂多浪費一發子彈,如果是自動手槍,不幸遇到啞彈,處理起來就比較麻煩。
左輪手槍,存在著先天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密封性能差,因為採用的是蜂窩狀供彈方式,一般採用6發子彈,射出子彈以後,彈殼是留在蜂窩內的,待6發子彈全打光,才打開蜂窩退出彈殼,再開始重新裝填子彈。
由於蜂窩和槍機是有間隙的,因此左輪手槍與生俱來的缺陷,就是密封性能較差,射擊時往往會產生煙霧,影響射手的射擊,或暴露具體的陣位。
左輪步槍的原理,其實,與左輪手槍幾乎一模一樣,就是將左輪手槍的槍管加長,槍柄則改成了木質槍托,可以實施抵肩射擊,就成了一把真正意義上的步槍。
但左輪步槍和左輪手槍一樣,存在槍機密封性能差的問題,即便是無煙火藥代替了黑火藥之後,發射時依然煙霧瀰漫,燃氣洩露是左輪手槍和左輪步槍,同樣無法克服的弊端,只要繼續使用蜂窩供彈,就無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無論是槓桿步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都比左輪步槍好使,且射程包括射擊精度,都在左輪步槍之上。
實際上,隨著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成為軍中槍械的主流,就徹底封殺了左輪步槍的地位,導致左輪步槍始終難以成為軍中主流的步兵槍械。
綜上,左輪步槍,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但並未似栓動步槍一般發展起來,甚至都競爭不過槓桿步槍,主要原因還是密封性能差,導致的槍械射程和威力不足,燃氣洩露對射手也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制約了左輪步槍的進一步發展。

國平軍史


左輪手槍自1835年柯爾特發明以來,就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哪怕至今仍然具有龐大的家族以及大量的愛好者,但是作為轉輪手槍的兄弟轉輪步槍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好像現在已經消失了一樣,其實轉輪步槍作為非主流槍械,斷斷續續,不但沒有消失,甚至至今仍然存在。比如下圖美國勇士武器公司製造的“魯格”左輪無聲無聲狙擊步槍,優點是故障率低,易於維護。
還有俄羅斯在2010年也研製出一種用於民用的轉輪步槍

轉輪步槍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柯爾特既然能發明出手槍,那轉輪步槍肯定也不在話下,他將轉輪手槍加長槍管,加裝護木,小握把改成槍托,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還並不是轉輪步槍,更像是加長版的手槍,不過不管怎麼說,已經有了轉輪步槍的雛形。很快柯爾特又推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轉輪步槍,柯爾特1855火帽擊發式轉輪步槍。

柯爾特1885轉輪卡賓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栓動步槍開始出現,轉輪式步槍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它賴以生存的射速優勢不再明顯,優點沒了就只剩下缺點了,首先結構複雜,不容易大量生產,維護性也不強,這對一個國家的制式武器來說,這樣的缺點顯然是無法忍受的。其次轉輪步槍在發射時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在射擊時一部分火藥氣會外洩,子彈載藥量多的話,甚至會燙到手,轉輪手槍還好,距離臉較遠,但是轉輪步槍就不同了,由於距離臉較近,很容易就會燙傷臉,並且轉輪步槍特殊的結構,導致步槍的精度較低,射程較近。隨著栓動步槍的出現,轉輪步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柯爾特1885轉輪長步槍


軍武小咖


其實左輪步槍是存在的,但是並沒有像栓動步槍一樣發展起來,同時期的還有大量槓桿步槍這種傳統的進攻型武器(assault weapon)。可是為什麼後來這些種類繁多的槍支最後都被栓動步槍所取代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威力不足,威力不夠還不如留著做手槍。

轉輪槍支,成也轉輪,敗也轉輪。由於轉輪的結構,轉輪槍支有多個槍膛,公用一個槍管,這樣就解決了槍支重複裝彈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槍支射擊的速度。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槍支槍膛的氣密性極差。由於彈膛與槍管並非一體的,所以大量的火藥燃氣與壓力會從彈巢與槍管之間洩露出來,就算是類似於納幹左輪手槍採用了將彈巢前推的輔助氣密設計依然也無法滿足全威力步槍彈那5萬PSI的壓力需求,所以轉輪手槍發出的子彈初速會大大降低。

而且由於彈巢的壓力問題,左輪是無法使用具有彈頸彈殼的子彈的,這就意味著其火藥容量與口徑的比例及其有限。

左輪手槍子彈(左一、左二)與普通半自動手槍彈對比

由於左輪彈彈頭速度與形狀無法進行提升,這種槍支在大於200米的射擊距離上,精度威力都會大打折扣。

射擊時左輪手槍的的彈巢漏出的火藥與壓力

由於壓力被洩露,左輪彈在經過大約8英寸(約20釐米)的槍管過後加速就少得可憐了,那麼也就沒必要使用更長的槍管了。如果使用梅林17英寸(約43釐米)槍管射擊重125gr(格令,彈頭重量單位)的.357馬格南子彈,初速才不到1800英尺/秒,而就算使用16英寸(約41釐米)槍管射擊7.62×39的中間威力彈,也可以輕鬆達到2600英尺/秒的初速。那為什麼不直接就帶著左輪手槍,而要大費周章地去造一個達不到步槍威力要求的所謂的左輪步槍(長管有託手槍)呢?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輕兵器愛好者,期待與大家一起探索精彩輕武器、軍事文化。 關注公眾號 輕兵器愛好者,更多輕武器乾貨、大圖、視頻等你來看!


輕兵器愛好者


事實上是存在過轉輪步槍的,但是和同時代的其它步槍相比,性能差,實用性不佳。

1.射程、威力差,槍管和轉輪之間有縫隙,火藥燃氣會洩露。

2.精度差,還是因為漏氣,導致每一發子彈膛壓都不一致,非常影響精度。應用在手槍上問題不明顯,因為通常手槍只用來應對50米內的戰鬥,應用在步槍上精度完全不夠。

3.安全性差,結構所限,護木只能設計在轉輪前方,一旦炸膛,射手握護木的整隻手就廢了。

4.轉輪容彈量小,同時代的槓桿式步槍隨便都有10發以上的容彈量。

諸多缺點,轉輪步槍在歷史上註定只是曇花一現。



wayne1126


題主的想法可能是製造左輪手槍樣式的步槍,這樣就能在較低的技術要求下實現堪比半自動步槍的快速射擊能力。而歷史上也確實搞過這種類似供彈結構的武器,但是由於性能實在太差,最終都無一例外被拋棄。 早在火器出現時,由於早期燧發槍等武器裝填漫長,火力薄弱,為了提升火力,一些人就在供彈具上下了功夫,發射完之後供彈具直接切換到下一發未擊發彈藥,實現連續開火。而到了19世紀後期,使用彈殼的一體式子彈出現併成為了主流,這也幫助了當時武器的發展。

這一時期就出現了左輪步槍,將彈巢改為裝填步槍彈,同時加長槍管,這些左輪步槍基本達到了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但是這些武器除了射速較快之外,其他方面的表現均不如同時期的常規步槍。原因就是採用轉輪結構勢必就會導致槍械的氣密性大大降低,因此發射時會有大量的能量損失,直接導致槍彈初速降低、射程衰減,而採用閉鎖結構的常規步槍氣密性好的多,自然在性能上表現更好。 而除了轉輪步槍,還有槓桿式步槍,通過拉動槓桿實現快速拋殼、上彈,但是同樣由於氣密性的天生缺陷,槓桿式步槍在射程、初速、殺傷力等方面均不如常規步槍。唯一在實戰中較大規模使用槓桿式步槍的是一戰中的俄國,不過主要也是因為俄國過於缺乏武器,已經飢不擇食了。


戰壕


左輪步槍

不是絕對沒造過,

但是轉輪跑火漏氣,在臉頰附近瞄準會燒傷臉。


星輝650


左輪槍優點結構簡單,不易損壞,不會卡彈。缺點氣密性差,能量損失的多,近距離作戰還行,遠距離效果就差了。還有一點就是裝彈慢,這在戰場上可是生死攸關的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