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是以色列“內格夫”輕機槍,該槍是軍事工業公司(IMI)在20世紀90年代研製的,1997年開始裝備以軍,最初裝備特種作戰單位,到2002年全面裝備以軍所有地面作戰單位,成為以軍制式的班用輕機槍。在此之前以軍裝備的是7.62mm口徑FN MAG58通用機槍,該槍重量較大,作為班用輕機槍並不適用,只適合作為連排屬支援武器。
而在中國,“內格夫”輕機槍被眾多軍迷知曉恐怕是因為遊戲《反恐精英:全球攻勢》即CS:GO,在遊戲中“內格夫”和FN M249是玩家能使用的兩種彈鏈供彈輕機槍。
其實在20世紀90年代“內格夫”輕機槍立項之初,以軍也曾經考慮過FN Minimi輕機槍,也就是美國M249輕機槍的比利時原型,並採購過一批進行試用。因為以色列多沙塵的環境,加上維護保養不當,以軍對Minimi輕機槍評價不高,再有就是“國槍國造”的民族自尊心,使以色列人認為應當自行研製一種適合本國作戰環境的輕機槍,最終以軍決定裝備本國研製的“內格夫”輕機槍。
“內格夫”輕機槍採用導氣式原理、槍機旋轉閉鎖、開膛待擊,口徑為5.56mm,發射5.56x45mm北約小口徑步槍彈。該槍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有標準型和突擊型兩種槍管,前者長460mm,主要裝備步兵,後者長330mm,主要裝備傘兵和特種作戰單位。
考慮到巴勒斯坦地區多風沙天氣,“內格夫”輕機槍的一大特點就是特別重視防塵性能,彈匣插口、彈鏈進出口等開口處都有帶彈簧鉸鏈的防塵蓋,另外該槍鋼板衝壓的機匣側面有多道加強筋,這些加強筋也能起到容沙排沙作用。
“內格夫”輕機槍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可選擇彈鏈或彈匣供彈,這點與Minimi輕機槍類似,但Minimi輕機槍使用彈匣時彈匣插在右側,而“內格夫”輕機槍用彈匣供彈時彈匣像自動步槍一樣插在槍身下方。“內格夫”輕機槍可使用美製M16步槍彈匣或以色列國產加利爾自動步槍彈匣,在使用M16彈匣時需要拆掉原來的彈匣卡筍,並安裝一個適配器。
當使用彈鏈供彈時,彈鏈從機槍的左側進,右側出,可使用美國M249輕機槍的M27散彈鏈。“內格夫”輕機槍的受彈機結構與M249/Minimi輕機槍不同,輸彈撥杆不是裝在頂部的受彈機蓋裡,而是裝在槍機框左側,當槍機框前後運動時,通過槍機框側面的導稜帶動撥杆左右搖動,逐發撥送彈鏈,這個結構更像捷克VZ.52/57輕機槍和VZ.59通用機槍。
使用彈鏈供彈時,“內格夫”輕機槍可使用150或200發軟彈鏈包來承裝彈鏈,這種彈鏈包用尼龍製造,重量比硬質彈鏈盒要輕便。
由於彈鏈供彈時自動機要帶動撥彈臂逐發撥送彈鏈,動能消耗比彈匣供彈時大,如果不做任何調節的話,彈匣供彈時射速會明顯偏高,為此“內格夫”輕機槍採用可調氣體通量的導氣塞,彈匣供彈時用小氣孔,彈鏈供彈時使用中氣孔,遇到槍很髒來不及擦拭時,可應急使用大氣孔。
Minimi/M249輕機槍沒有快慢機,只能連發射擊,而“內格夫”輕機槍設計了快慢機,在握把左側有保險/單連發選擇杆,最前方的A代表“全自動”、中間的R代表“單發”、最後的S代表“保險”。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內格夫”輕機槍使用了類似新加坡Ultimax100輕機槍的“恆定後坐”原理,包括《被遺忘的武器》也認可這種說法。但根據“內格夫”輕機槍分解視頻來看,該槍的槍機框裝在兩根平行的復進簧導杆上,槍機框運動行程雖然較長,但復進簧導杆尾部有一個橡膠做的圓柱形緩衝墊,說明槍機框後坐到末端位置時仍會發生撞擊,只是靠較長的復進簧導杆加大自動機運動行程,儘可能減小後坐到位時的衝擊。這種思路有點類似我國81式槍族加長機匣加大自動機運動行程以減小後坐衝擊的辦法,屬於對“恆定後坐”的一種折衷,但和Ultimax100那種自動機後坐到底都不發生撞擊的設計還是有區別的。從射速來看,“內格夫”輕機槍的理論射速為750-800發/分,也明顯高於Ultimax100輕機槍400-500發/分的射速。
總的來說,“內格夫”輕機槍採用的技術非常樸實成熟,並沒有用什麼黑科技,但整體性能不錯,滿足了以軍任務需求,以軍對其也比較滿意。以軍還在5.56mm口徑“內格夫”輕機槍基礎上將口徑擴大到7.62mm,演變出一種“內格夫”NG7機槍,發射7.62x51mmNATO步槍彈,作為中口徑機槍使用。除了以軍外,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如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印度、越南等也採購過“內格夫”輕機槍。
閱讀更多 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