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深挖党史“富矿” 点燃红色“引擎”

梅县区以“三二一”理念,讲好红色故事,做好产业文章,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近日,以梅州红色底蕴为题材的人文纪录片《红色根据地》在梅县区松源镇同怀别墅开机拍摄,该片将深入挖掘梅州366处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背后的革命故事和精神意义,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地处梅州市核心区的梅县区,是广东省1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是叶剑英元帅故里、红色沃土,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遗存,至今保留有较多值得缅怀纪念的重要红色革命史迹。经中共党史部门认定,全区共有革命遗址68处。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发展是最好的告慰。近年来,梅县区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持“擦亮三张名片(叶剑英元帅、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同怀别墅)、厚植两个基地(红色教育沃地、红色旅游胜地)、做强一大产业(红色生态富民产业)”的发展理念,深挖资源禀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做好“红色+绿色”文章,撬动产业发展,红色效益逐渐凸显。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盘活红色资源 擦亮三张名片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首诗悬挂在梅县区叶剑英纪念园的显眼位置,出自叶剑英元帅。如今,这首诗时常被引用来勉励党员干部。苏区精神,成为新时代推动梅县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927年创建的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是粤东地区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领导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地处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曾是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和东江军事政治学校所在地。

水美村是省定贫困村,也是2017年底启动的广东“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确定的首批“红色村”之一。走进村内,村道旁“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左侧竖立着红军革命历史雕塑,右侧则是经过修缮的星拱楼。沿着山腰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往上走,是已修复的红军栈道、红军战壕。回望山下,青山绿水间是红星点点般散落的红色景观。

如今,该村正以弘扬传承红色精神为目标,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掀起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我们以水美村为核心、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为重点,按照‘三点一轴’的红色资源发展思路,谋划建设梅县区全民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红色干部培训学校等18个项目,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梅南镇党委书记陈国军介绍。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在梅县区其他地区,同样的情景也在发生。走进位于松源镇金星村的同怀别墅,斑驳的墙垣上,“建立苏维埃政府”“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仍清晰可见,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我爷爷很早就下南洋了,赚了钱之后在老家修建了同怀别墅,当年红军来的时候,家里就把屋子空出来给红军住。”同怀别墅建设者王振东的后人王惠江告诉笔者,这里曾是红四军前委机关和军部驻地,亦是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传达地。

“目前,同怀别墅第一期修缮项目已完成,第二期项目已完成60%,投入资金236万元,预计今年3月底可完成全部修缮工作。”松源镇宣传委员郑建华说。此外,同属松源红色遗址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旧址蛟花堂的修缮工作也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展厅布置。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红色资源弥足珍贵,保护传承刻不容缓。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梅县区专门成立革命遗址普查领导小组,全面摸查革命遗址现状,并针对红色遗址的社会影响力、革命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2896万元修缮保护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地等旧址,新建和整修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等革命历史纪念设施10多处,统筹推进松源、雁洋等镇村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当前,梅县区委、区政府以雁洋镇叶剑英纪念园为中心、松源镇和梅南镇革命旧址群为两翼,活化利用党史资源,全力擦亮‘叶剑英元帅、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同怀别墅’三张文化名片。”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连焕荣说。

讲好出彩党史 厚植两个基地

“欢迎各位来到革命遗址梅南镇龙文公学参观,我们梅县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原中央苏区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和新中国成长历程,特别是粤东北革命斗争历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冬日上午,在位于梅南镇的梅县区党史新中国史主题展馆内,讲解员正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讲述梅县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斗争历史。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据介绍,龙文公学是原梅南镇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粤东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粤东井冈山”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9月,梅县区利用该革命遗址打造梅县区党史新中国史主题展馆,以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为线索,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点讲述梅县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集中、系统地呈现梅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和改革发展历程中的全貌和历史价值。

“龙文公学是梅县早期农村党支部——梅南中学党支部创建地,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曾经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也是粤东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摇篮。该展馆对进一步挖掘梅县革命斗争史实、普及党史教育、做好红色遗址普查,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连焕荣说,自2019年9月开馆以来,梅县区已在此开展宣讲活动300多场,受众达1万多人次。

在深耕红色教育沃地方面,梅县区还注重传承创新,全力做好党史征研宣教工作。一方面,组织党史专家、离退休老干部、革命烈士后代共同发起编撰红色历史系列书籍,记述梅县区红色革命斗争历史,介绍红色革命遗址旧址,界定红色革命价值和地位,共出版《九龙嶂革命斗争历史画册》《九龙烽火》《梅县革命斗争标语概览》《梅县红色故事辑录》等红色书籍4册共70多万字。

另一方面,精心打造了《梅县革命斗争历史》《粤东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干部》《坚定信念、一力担当,历史紧要关头的叶剑英》等精品课程,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苏区精神和叶帅精神。

在此基础上,梅县区结合全区红色资源分布特点,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以九龙嶂、同怀别墅、叶帅故居、孙中山住地、丘哲故居为主线,打造红色小镇、建设文创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做强红色旅游胜地,为红色梅县引入人流,打通致富动脉。

“我们还配合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班,培养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五好’红色讲解员队伍,强化党史宣传的同时,助力梅县红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连焕荣说。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深耕红色热土 做强特色产业

虽然山路崎岖,但每逢节假日,水美村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瞻仰革命遗址。“以前村民们常常要跑到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销售种养殖的农产品。”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提起村子这两年的变化,深有感触。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水美村是红色村,也是省定贫困村,那么,该村将如何破题乡村振兴?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破题的第一步,便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为此,水美村深入开展“知红史、感党恩、求发展”和“一个党员带十家,十个党员遍地花”活动,引导村民继承革命传统,克服“等靠要”思想,发力自拔“穷根子”。

在帮扶单位广州市委统战部和区镇党委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下,水美村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注册成立梅州水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法人代表,与深圳、梅州等地4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支委及能人党员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抱团经营。如该村党员姚进,就是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动1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被称为“鸡司令”。

在此基础上,该村充分依托红色旅游产业所带来的人气,培育发展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酒、红军餐、红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打响“水美鸡”“水美鱼”“水美蜂蜜”“水美茶叶”等绿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产业振兴。2019年,水美村实现产值1147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100元,47户贫困户153人实现100%脱贫。

梅州梅县以“三二一”理念,深挖党史“富矿”,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美村还引进梅州市龙氏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在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进一步带旺了乡村的人气。

“水美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特别是水质无污染,且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符合我们的养殖条件。”该公司总经理潘能说,目前,企业正全力推进集进口、出口、检疫、检验“四位一体”的进出境观赏水生动物隔离检疫场,以及兼具观赏、体验、科普等功能的观赏长廊建设,项目预计于今年7月完工,届时将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点。

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特色种养产业兴旺,如今的水美村,处处焕发着新时代的新气象。“村里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还开通了公交专线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古盖立说,目前,水美村游客接待中心、水美村情村史馆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下一步还将完善村安全视频系统、梅县区全民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小型水利工程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光荣的革命传统,让水美村村民倍感自豪。如今红色村的建设,也为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自信,以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村民,看到现在水美村的变化,也陆续回村参与建设。”水美村党支部书记罗苑华说,该村大学生丘久锋不久前便回到家中,带领当地年轻人运营起了“线上旅行社”。

产业的振兴,不断反哺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产业落户和村民回乡参与建设。在此良性循环下,水美村逐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梅县区其他地区也不甘落后,在红色引擎的带动下,红色生态富民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带动着苏区梅县振兴发展。

■链接

点燃燎原星火▷▷

粤东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九龙嶂,周边曾发生233场战斗,牺牲烈士1276人

冬日,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驶入梅县区梅南镇九龙嶂,层峦叠嶂、绿意盎然。抬头仰望,可见山间缭绕的雾气,像藏着什么秘密似地等待揭开。

九龙嶂是粤东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这里曾发生大大小小233场战斗。如今,战争的痕迹犹在,在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十团团部旧址——黄姓祠堂,阳光透过房梁遮光板上的弹孔射入屋内,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时常听长辈说起,红军来了,我们就有了翻身的机会,日子也有了盼头。”住在黄姓祠堂的村民黄奎方说,他家房子地处深山,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红军便选择驻扎在此。“我的奶奶还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子弹,从当时的官塘墟挑到这里,全程有20多公里。还有小孩一边放牛一边给红军放哨,国民党军来了就燃放鞭炮作为暗号,通知红军进山隐藏。”

梅南镇九龙村党支书梁国强告诉笔者,九龙嶂主峰海拔达1186米,山峦起伏,逶迤绵延,东邻铜鼓障,西接鸿图峰,南连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苏区,处在重要战略位置。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成立后,革命星火在此燃起,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7年10月,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在九龙嶂成立。随即第二年5月在九龙嶂召开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五县党和工农武装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了“五县暴委”,组织进行了震撼东江的畲坑暴动。

进入6月下旬,“五县暴委”改组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揭阳、潮安“七县联委”。1929年10月,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在梅南成立,“梅县农民协会”“梅县革命委员会”“梅县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1930年,红11军46团在九龙嶂坚持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成立了中共梅南等6个区委和6个武工队,成立了“中共梅兴丰华边县委”和独立大队。

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壮大,引起反动派的恐慌。1930年,国民党调来邓龙光师驻防丰顺县城(丰良),张达旅驻梅县县城,设团防、筑炮楼,封锁周围根据地,并在地方反动势力配合下,对九龙嶂、铜鼓嶂地区进行疯狂围制,在九龙嶂下浪荡石的屠杀,更是惨不忍睹。

“敌人对苏区实行‘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屋就烧。一个晚上敌人就杀死了40多人,还抓走30多名妇女儿童贩卖到揭阳。”梁国强告诉笔者,当时的浪荡石村民小组原有198人,惨遭屠杀洗劫以后,幸存的村民都出走逃亡,有半年的时间全村空无一人。

动荡之下,九龙嶂军民越发勠力同心、联手反抗。“不用怕,不用愁,瓦房烧了盖洋楼”,这是当时九龙嶂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意思是为了帮助保护红军,哪怕被敌人烧掉房子也无所谓。

在一次次的抗争中,红色基因深植于九龙嶂,革命烈火在此熊熊燃烧。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发生在九龙嶂根据地及周边的战斗共有233场,牺牲烈士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因此九龙嶂也有“粤东北井冈山”称誉。

烽火岁月,在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作出的斗争和牺牲中,梅县人民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从大革命起至解放战争结束,梅县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烈士达642人。这块红色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叶剑英元帅等一批优秀儿女,更将革命的火种传遍粤东大地乃至闽粤赣边,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曾健锋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