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真的很高嗎?

Dominattions


一個煙鬼,聞一下菸絲,就知道煙的真假。一個酒鬼,不用品嚐,聞一下酒氣,就知道酒的真假。同理,溥儀做為滿清最後一個皇帝,打小生活於皇宮,飲食起居的環境都是最高級,文物的鑑定水平,他不用刻意學,一眼看過去就知道真假。



北京的收藏家,也是觀復博物館的館長馬未都曾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馬未都的一個同行前輩李某在清末民初時,拿著一個他眼中的極品瓷器,準備去找高人作鑑定。

當李某路過一個地攤時,發現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讓他大吃一驚,因為她是溥儀的妹妹。原來馮玉祥攻佔北京,清廷退位後,溥儀的幾個妹妹流落民間,而他的這個妹妹竟然淪落到要擺地攤為生。

李某覺得這個女人既然是溥儀的妹妹,對文物鑑賞水平一定很高。於是呈上瓷器,請求她作個鑑定,哪知溥儀的妹妹對瓷器看了一眼之後,就還給李某,懶得再看了。



李某好奇地說,我覺得這瓷器應該是個極品呀,你怎麼看了一眼就不看了,難道我這瓷器是個贗品,不值得你鑑定?

溥儀的妹妹則淡淡地說,你這瓷器不是贗品,在民間也許是極品,但若與當年皇宮裡面的瓷器相比,它簡直就是灰(灰在彼時指不乾淨、無價值的東西,相當於現代的垃圾。)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看出,溥儀的妹妹,早已對文物等奇珍異寶習以為常,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子醜寅卯。這個故事也側面說明,溥儀長期居住於皇宮,他對文物的鑑定水平自然不在他的妹妹之下。



早年在收藏界也盛傳過這麼一個故事,但不知道它是否屬實。故事說收藏家得到一幅古時某名家畫作,經他的求證與鑑定,認為它是這位名家的真跡。

溥儀有一次在他家作客,這收藏家便拿出來與他一起欣賞。溥儀見罷,大笑說,這畫作是贗品。收藏家不服,說他經驗豐富,多方查證,它絕對不是贗品。溥儀便嘆氣說,這幅畫作的真跡在當年宮廷裡,我親自臨摹過,而且不小心在真跡上滴落過一滴墨水。眼前的這畫沒有那滴墨水,然後溥儀再從真跡的角度一一給這收藏家分析,這收藏家最後心服口服。



我認為這個故事的可信程度很高,因為溥儀的經歷確實不凡,他後來的生活沉浮坎坷,沒有必要去對收藏家說謊。

總而言之,溥儀浸潤在一個“高級”的世界久了,對裡面的一切早已耳濡目染,浸沉已久,就像一個酒鬼喝過不同的酒,再加上時間的沉累積,酒的年份、質量、產地,他能立馬得知,溥儀對文物的鑑定水平,亦然。


我就是竹韻


不怕水平高,就怕路子野!

有個流傳的故事:國學大師王國維喜歡金石收藏,而且在金石鑑定上頗有造詣,有次王國維買了一些古董。剛好溥儀來訪,王國維就拿出來給溥儀看。溥儀看了幾個,有的說不是,有的說是。王國維很納悶,心裡想:你也不懂古董鑑定,怎麼就說是假的。

溥儀走了之後,王國維拿了古董去找專業人士鑑定。果然,溥儀說是真的就是真的,溥儀說是假的就是假的。

王國維對溥儀那是一個佩服,趕緊找溥儀問他是怎麼看出來的。

溥儀回答道:我~就~是~覺~的~和~我~家~裡~的不一樣!

和他家裡的不一樣!

你要記住,專家的鑑定講的頭頭是道,很合乎邏輯,但是合乎邏輯不等於事實。

無獨有偶,現在鑑寶很多,有一次一位女士拿著一幅齊白石的畫來請專家們鑑定幫忙估價。專家們鑑定說:這畫是假的,如果是真跡,那麼這幅畫至少價值5億。女士說:你怎知道是假的。專家說:我們是專家,根據齊白石的現有作品風格看,這幅畫肯定不是真的。

女士不服氣,說:這畫就是真的.

專家說:這畫就是假的,錯不了。

女士說:齊白石是我爺爺,他給我的畫怎麼是假的。

專家愣了,說:那這幅畫就是真的。

女士說:為什麼又說是真的。

專家說:因為你是齊白石的孫女。

這樣的故事還有,發生在大師吳冠中身上:吳冠中說畫不是自己畫的不算,專家說是吳冠中畫的就是吳冠中畫的。

有個人買了一副吳冠中的畫,買的時候是經過六名專家鑑定就是吳冠中的真品。這個人有次正好碰到吳冠中,就拿出來畫給吳冠中看,說:吳先生,我買了您一幅畫。吳冠中看了看說:我沒畫過這幅畫,你上當了。買畫的人愣了,於是找拍賣行。

拍賣行說,這不行,專家鑑定了是吳冠中的畫。

買家說,吳冠中本人都說了不是他畫的。

拍賣行:必須專家說不是才不是,需要專家鑑定。(言外之意就是吳冠中本人說了都不算)

當然最後鬧得要打官司,專家們一看兜不住了,趕緊讓拍賣行趕緊息事寧人。

所以,有時候專家們的邏輯聽著似乎頭頭是道,但是要記住,只要是人都會犯錯。再厲害的推測都抵不過親身見證。


嘟嘟讀讀


聽過一個傳聞,就是當年一群專家,認為某一幅畫,絕對是真品,只有個別幾個說不是,然後僵持不下,後來有人去溥儀,溥儀只去看了一眼,就說是假的,眾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當年在宮裡臨摹的時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這個畫沒有,肯定是假的,其實就算沒有內地麼應該她也會知道。



第一,耳濡目染。

皇宮是他家,家裡擺設都是極品,字畫古董如果是贗品,也是極少數,基本上睜開眼看見的古董都是真的,就跟咱們家自己的東西一樣,把你家東西放到同樣一堆東西里,就算一眼看不出來,稍微觀察一下就知道是不是你家的了。

第二,藝術修養。

清朝皇子比我們上學慘多了,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得起來學習,一年也沒有暑假,寒假,就正兒八經的假期只有一天,除了有重大活動,你必須要每天學習,所以清朝皇帝,真沒有昏庸的,大多是比較平庸而已,可以做個守成君主,所以溥儀的鑑賞能力比半路出家的專家要強。



就像作贗品的,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真品,哪個是山寨高仿,從小浸淫在裡頭,想不懂都難,至少比一般的專家高明多了。


琅琊小少爺


溥儀應該沒有專門學習過文物的鑑定技術,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給他看一個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溥儀曾在1922年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精品書畫拿到宮外保存。1924年,他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為了維持他的奢華生活,他便時常從這批書畫中拿出一些賣掉。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北宋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北宋郭熙的《樹色平遠圖》、北宋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南宋江參的《林巒積翠圖》、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圖》等。

聽過一個傳聞,就是當年一群專家,認為某一幅畫,絕對是真品,只有個別幾個說不是,然後僵持不下,後來有人去溥儀,溥儀只去看了一眼,就說是假的,眾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當年在宮裡臨摹的時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這個畫沒有,肯定是假的,其實就算沒有內地麼應該她也會知道。

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溥儀賞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現在很多文物鑑定專家根本沒機會看到這麼多高質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業界總結的經驗去鑑定,出現“打眼”的經歷再正常不過了。

而溥儀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窩子裡,手裡隨便拿個玩意兒,說不準都價值連城。這是一種經過耳濡目染之後而歷練出的靈性,是任何文物鑑定的理論和經驗都無法替代的。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題主麻煩您把那嗎字給去了好嗎?這還整個疑問句,啥叫手熟知道不?舉個例子咱普通老百姓,整張毛毛錢,啥水銀線,啥凹面,啥紫外線整老半天才能給出答案,是真的還是假的。可這張毛毛錢落銀行櫃檯上,營業員掃一眼,她就知道這是真的假的。

為嘛呀?沒的辦法天天和這東西打交道,忒熟悉,再不濟放手裡點點,假的直接就從一堆半頭磚中給你飛出來,自己個琢磨是咋回事。

這要是飛的多了,直接一雙銀手鐲戴上,到班房裡呆上一段時間,讓人問問你到底咋回事。

好了,這扯的有點遠了,咱回到正題上來。

正題

老梁就問大傢伙一個問題。知道溥儀的家在那嗎?答對了,現在那故宮博物院就是他的家。那是啥地方,滿清那會最高權力機關所在地。

滿清十二個皇帝,有十個都蹲在這裡生老病死。這些個皇帝醜的,俊的,扣的,肥的啥模樣都有,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收集天下古董。

啥字畫,陶瓷片子,帶著土腥味鏽跡斑駁的銅疙瘩等等,您就說吧,啥沒有?最出名的就是蓋章狂魔乾隆這二世主,好好的字畫,到他手裡瞅著喜歡,您贊一個過過嘴癮就得了,可這貨瞅完了不得勁,拿那大戳子給您戳一個。

你戳一個就得了,可這貨咔咔咔,十幾二十幾個都是小意思。就拿王羲之的《中秋貼》說事,乾隆實在是太喜歡了,這頓咔咔咔,八十多個章這就懟上去了,還每個章都不一樣,大的,小的,圓的,扁的。

哎呦!我去,人家攏共才三十個字,您這章就戳了八十多個,這得把玩多長時間。

咱瞅瞅溥儀,還是小屁孩的時候就退了位,您說他平時拿啥消遣,就剩下這些個瓶瓶罐罐,紙皮子。

一件東西摸手裡頭,那有個褶子,那有個點子,時間久了的聞聞會有什麼味,門清的很!

咱就說那所謂的專家,他一輩子能有人家溥儀十幾年過手的東西多?把他那打眼了東西加起來都沒有人家過手的多,咋比!

溥儀說這東西是假的,沒有人敢跑前邊說這是真的!

老梁給大傢伙舉例子。

王國維?大傢伙知道不一代大學者國學大師,沒事的時候,也喜歡整幾件古董來陶冶一下情操。這有一天那,他就把溥儀請到自己的府上,倆人聊的挺開心。

期間王國維就把自己整的古董拿了出來,就想著一起瞅瞅樂呵樂呵。文人樂呵樂呵和咱這糙漢子不一樣,像老梁想樂呵樂呵就蹲大街上一邊擼串,一邊整瓶啤酒,獨樂,眾樂都可以。

人家境界不一樣,拿著古董出來,一同欣賞就感覺很開心。

溥儀這一眼瞅下去,直吧嗒嘴。

“啥意思?”王國維一腦門子的疑問。

“俺覺的吧,你這幾個物件裡頭有假的!”

王國維拿著放大鏡瞅了老半天,愣是沒有瞅出來:“你說說是那幾件?”

溥儀就指了幾件出來。

事後,王國維咋琢磨都不甘心,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個花心血淘回來的,咋就有假的呢?

“不行!得找人鑑定一下!”

得,這一鑑定,果然指出的那幾件都是假,其他全是真品,分毫不差!絕了!

老梁再給大傢伙舉個例子。

這事和羅振玉有關,這人也算是一代大家,可這人人品不咋地!聽老梁扯扯他的事,打個底,接著往下聊的時候,就能瞭解溥儀的能力。

當年有一個姓丘的收藏大家,聘請這羅振玉到家裡教書。這趕巧了,第三年的時候,這東家就去世了。

而羅振玉跑到人家女兒面前,一副悲痛的樣子說:“東家節哀。這一年的束脩(學費)就算了。”

女東家認為這羅振玉是個挺好的人,這掰扯掰扯著,羅振玉又說了:“我這人比較喜歡書,要不就從老東家留下的那些箇舊書字畫中,挑幾件出來就成了。”

女東家實在是勸說不過,這就同意了。好嗎!這羅振玉進了藏書樓,用筐裝了好幾筐的紀念品出來。這就是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畫,可算是滿載而歸啊!

那以後更是成了造假大師,你比如拿那真品字畫空白的邊邊角角拆下來,自己個弄幾個字上去,這就當古董的賣。

和小日本搭上關係後,小鬼子拿那無名字畫,花三個現大洋,他這就給這字畫蓋一個“羅振玉鑑定”的戳子,而小鬼子拿著東西出去再騙人。

這種事,這貨做的那叫個多。咱在轉到題主的事來說事。

當年他追隨溥儀跑到滿洲做了漢奸之後,這貨又想著故計重演一回,拿著一些個破石頭就跑到溥儀哪裡,說是要獻玉。

溥儀也就是應付一下而已,他可知道羅振玉是個啥底色。

結果羅振玉以為溥儀不識貨,這就說:“您瞅著高興,要不就把這些玉您留著,您賞我幾件書畫就成!”

當時溥儀的大臉蛋子呱嗒一下就掉了下來:“那個誰誰,把俺那天下第一白整過來,讓他瞅瞅!”

得,這天下第一白一整出來,羅振玉那幾個破石頭根本就上不了檯面。

羅振玉老老實實的把自己個的破石頭踹兜裡整回去了。

事後溥儀說:“什麼玩意,都是些假東西,普通玉石放熱豆油裡熬一熬,變了色,這就當漢白玉的玩,你以為我真傻?”

造假文物大師這就在溥儀跟前栽了跟頭。

還有一件趣事,老梁在這裡再和大傢伙掰扯掰扯。

當年溥儀花錢進了自己個家——故宮。隨著人流東瞧瞧西看看的這就回憶一下童年的快樂。

這一傢伙就走到了一個小房子邊上。

導遊:“這是當年溥儀住過的地……”

溥儀一聽,挺來勁的,豎起耳朵就聽。

“大傢伙看看,這大瓶子,那口多大,這就是一花瓶,老貴了,當年溥儀把那花往這瓶子裡插……”

一聽這話溥儀直搖腦袋:“這不是花瓶!”

“咋就不是花瓶?這都是專家驗證過的!”導遊不樂意了,心說你這老頭子咋就搗亂呢?

“這就是一夜壺!”溥儀自顧自的接著說。

“夜壺你以為我沒有見過,這位老同志別瞎搗蛋好嗎?”

“不是,這真是夜壺!我就是那溥儀!”

“胡說八道!”導遊那個氣啊!

旁邊有一專家和溥儀打過幾回交道,知道是溥儀:“真是夜壺?”

“我騙你幹啥?真是夜壺,本來它的確是個花瓶,但當年我貪玩,就一直把這東西當夜壺的用!”溥儀一本正經的說道。

“啊!那您給大傢伙介紹介紹唄!”專家一腦門子的汗珠子。

得,導遊閒下來了,溥儀抄傢伙就上崗了給一幫子老百姓當起了導遊。

這事挺有趣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文物鑑定,自古有"眼學"之說,靠的是眼力。

文物鑑定是通過鑑定,準確判明文物的真偽、年代,能分析出文物的形式和內涵,準確評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高低。

鑑定者一般具備廣博的歷史知識、文物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知識。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面說了,他退位後並沒有搬離紫禁城,民國政府每月提供清皇室的開銷。

1912年的時候,隆裕太后為他請來了眾多名師學習文化。

1919年又向英國人莊士敦學習數學和外語,所以溥儀的知識還是很豐富的,底子也應該比較深厚,畢竟名師出高徒嘛。

1922年起,溥儀開始學習、研究古文字畫知識。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家的古董比博物館多多了,每天耳濡目染,鑑賞水平肯定突飛猛進。

解放後國家安排溥儀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職,就很好的說明溥儀在這一方面的造詣。

文物鑑賞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物鑑定做支撐。

就像你天天喝酒的人,假酒一進嘴就會知道。文物也是一樣,看多了,眼力也就漲了,假的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

鑑定: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時候,帶走了大量文物,全是精品,說明他對文物的分辨能力是很強的,知道挑好的帶。

據說有一次溥儀曾在國學大師王國維家做客,見王國維家有幾個古董好像挺不錯,就駐足細觀,王國維在溥儀面前不斷的說這幾個東西如何好,正在口沫橫飛之際,溥儀給了他一句:

“你這幾樣東西,都是假的。”

王國維不相信,問溥儀怎麼看出來的,溥儀說:

“你這的東西,和我家裡的不一樣。”

這話說真霸氣啊,除了溥儀,誰還有資格這樣說呢?

王國維的姻親羅振玉是當時古文物的權威,羅振玉常常為假文物做鑑定,自己還仿製造假斂財。

溥儀有一次對人說:

“他(羅振玉)的才學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懷疑。有一次他拿來一批漢玉請我觀賞。我對漢玉說不上有什麼研究,只是因為十分愛好,收藏了不少,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然,所謂漢玉,並不是非漢朝的不可,這只不過是對古玉的慣稱。我看過羅振玉拿來的漢玉,不禁對他的“才學”暗吃一驚,因為全部都是假貨。“

溥儀雖然有一定的文物鑑定能力,但是遠遠不及一些專業的專家。

羅:


“不要用你的興趣去挑戰別人的飯碗。” 所以,對溥儀的鑑賞水平也不要太過於抬高了。


剛日讀史


說一個不能斷定真假的故事吧,話說王國維有一次收購了一些文物,就請溥儀來欣賞一下。結果溥儀一看,就把其中的幾件指了出來,說你這些可能是假的。

王國維本身就是國學大師,金石上的造詣還是有一些的,說他買了這麼多假貨,那也不太現實,面子也掛不住。王國維就問為什麼啊,你有什麼根據啊,結果溥儀就說我也沒啥根據,就是覺得你這東西吧,跟我家裡的不一樣。

不一樣……跟家裡的不一樣……

可以想像王國師的心中有一萬隻表在奔跑。

再說一個溥儀的段子吧,有一回溥儀到故宮裡,這一回要買票了,別管這宅子以前就是你家,現在屬於人民,就得買票。

進去後,到了光緒的房間,發現裡面有一張照片,上面寫著光緒之照。

溥儀就說,你這個照片不是光緒皇帝啊。

工作人員也不認識前房東啊,就覺得這人誰啊,穿著藍暱子中山裝,好像普通人民群眾,怎麼跑到故宮來指導我們工作了,就說,這是專家給的照片,錯不了,你就別瞎操心了。

溥儀挺生氣的,說專家給的也錯了啊。當時就吵起來了,陪溥儀去的有前國民黨軍政大員杜聿明,杜聿明說別爭了,把專家請出來問一問不就知道了。

專家來了。溥儀就說你這照片放錯了,這照片是醇親王載灃。

專家特不高興,誰啊,把我叫出來,還指點我,就說道:難道我連醇親王都認識?我會搞錯?

溥儀答,你搞沒搞錯,認不認識我不知道,但我肯定認識,那是我爹,我爹就是醇親王載灃……

上面是笑話啦,但到底高不高誰也不知道,因為人家的路子太野,尋常人搞不清楚。


腦洞歷史觀


溥儀應該沒有專門學習過文物的鑑定技術,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給他看一個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溥儀曾在1922年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精品書畫拿到宮外保存。1924年,他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為了維持他的奢華生活,他便時常從這批書畫中拿出一些賣掉。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北宋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北宋郭熙的《樹色平遠圖》、北宋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南宋江參的《林巒積翠圖》、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圖》等。


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溥儀賞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現在很多文物鑑定專家根本沒機會看到這麼多高質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業界總結的經驗去鑑定,出現“打眼”的經歷再正常不過了。

而溥儀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窩子裡,手裡隨便拿個玩意兒,說不準都價值連城。這是一種經過耳濡目染之後而歷練出的靈性,是任何文物鑑定的理論和經驗都無法替代的。


達摩說


文物鑑賞其實一個書看積累知識,一個就是看大量的實物,真東西看多了,碰到假的自然一眼就能看出來。


這就像喝茶,你的口糧茶就是三百一斤的茉莉香片,有一天走進茶葉店,你要三百一斤的香片,夥計認為你不懂,給你拿來三百一噸的冒充,喝一小口就能喝出假來。


溥儀從小在宮裡,那些寶貝都是看慣了的,對很多和皇宮裡有關的東西的真假,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

比方民國時候他去逛故宮,發現故宮裡掛的光緒皇帝的像有問題,喊來工作人員說:您這掛的不對。


工作人員說:我們這是經過專家鑑定的,就是如假包換的光緒皇帝。


溥儀說:你把專家叫來,我和他交流交流。


專家來了,怒氣衝衝的問溥儀:你質疑我的眼光啊,你要知道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我的鑑定就是板上釘釘的真實,我說這人是光緒他就是光緒。你個老百姓瞎質疑個啥,你知道我多忙嗎?我剛考完博士,現在收到博士後的入學通知,我很忙的。


溥儀說:博士啊,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我就跟你交流一下照片上這人真的不是光緒皇帝,這次你真的錯了。


專家說:你知道1+1=2嗎?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嗎?我怎麼能錯,我怎麼會錯,我是專家,我是博士呢。


溥儀說:您真的錯了,上面這人不是光緒,這人是我親爹攝政王載灃。


這時候楊振寧的老丈人杜聿明聽到消息,匆匆趕來,和專家輕聲說了溥儀的身份,這時候專家才認慫,承認自己真的錯了。

這個故事當然只是個故事,專家已經證實了,假的。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溥儀其實還是有眼光的,畢竟論文物過眼的數量,溥儀應該是冠絕當時的。


清朝文物在乾隆和嘉慶時期就已經完成了鑑定工作,並且編了好幾本書《石渠寶笈》、《寶笈續編》、《寶笈三遍》、《天祿琳琅書目》、《書目後編》、《西清古鑑》、《西清續鑑》等。


這些書大約溥儀也是看熟了的,後來被趕出故宮時,他也是按照這些老祖宗的鑑定結果把寶物偷偷帶出宮裡的。


還有一個比上面更假的故事,也說明溥儀鑑定文物是有一定眼光的,那就是溥儀和王國維的故事。


說有一次溥儀去王國維家做客,王國維向這位遜位皇帝展示自己收藏的寶貝,溥儀看的直皺眉頭。


王國維還問,您覺得這些寶貝怎麼樣?


溥儀說,我覺得你這些東西真的不多。


王國維說:怎麼會呢,我看了半天覺得每一個都很真啊。


溥儀說:我也不懂你們鑑賞那套東西,我只是感覺和我家裡的(故宮)不一樣。


和我家不一樣的文物就是假的多霸氣啊,不過這故事中溥儀和王國維的時間線對不上,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後就在日本使館和了天津生活,而且當時他惶惶不可終日,不太有心情去王國維府上做客。


不過這個段子也說明了對於文物,溥儀因為看真的看得多,所以眼光很好。

===================



薛白袍


舉個例子,你從小就喝雪碧長大,也沒研究過雪碧的配方是什麼,有一天你出差,在火車站附近的小賣部買了一瓶雪碧,結果你一喝就覺得味兒不對,儘管包裝標識都和雪碧極其相似。但憑你喝了幾十年雪碧,它的味道你早就印在腦子裡了,這個糖精味特別重,你再仔細一看原來是“雷碧”山寨貨。

我們想想溥儀,溥儀在故宮待了二十幾年。見過無數奇珍異寶,他沒研究過元青花花色有什麼特點,瓶底落款是什麼款。但如果給他一件假的,他一眼能看出來,因為和他見過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