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前言:有人說難以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愛情,或喜或悲,但卻是電影中永恆的話題。《英國病人》改編自僑居加拿大多倫多的著名作家邁克爾 翁達傑的同名小說,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並於1996年上映。次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與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英國病人》採用倒敘與插敘的表現方式,像我們展示了一場曠世畸戀之下,早已註定的愛情悲劇。

《英國病人》以戰爭與沙漠為背景,講述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悲劇。在佛羅倫薩某片廢墟中,女護士漢娜照顧著被嚴重燒傷、喪失記憶、不知國籍卻被盟軍稱為“英國病人”的神秘男人。原來他叫艾馬殊,在沙漠進行考察時,對已婚的凱瑟琳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愛情就像木炭一般,燃燒起來,沒有那麼容易澆滅,在漠視道德與世俗眼光下,兩人陷入了一段曠世畸戀之中。不倫之戀終究是紙包不住火,凱瑟琳丈夫傑夫發現兩人的秘密後,開飛機載著凱瑟琳撞向艾馬殊,卻導致傑夫身亡,凱瑟琳重傷。艾馬殊在去尋求幫助時,卻被誤認為是“德國佬”而被抓,逃脫後,艾馬殊以地圖為交換條件,從德軍換得一架飛機。當艾馬殊找到凱瑟琳時,凱瑟琳卻早已身亡。飛行在沙漠上空的艾馬殊,被德軍飛機擊中,導致艾馬殊嚴重燒傷、記憶喪失,於是便有了影片開頭的“英國病人”。

戰爭結束了,隨著戰爭結束而結束的還有“英國病人”的愛情——在“英國病人”被漢娜注射嗎啡後,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愛情也漸漸消弭。想要在戰爭動亂中去尋找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是難於上青天的。正如“英國病人”的愛情結局。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英國病人》是部二戰題材的史詩級電影,然而,影片卻沒有正面描寫戰爭,取而代之的是戰爭背後的愛情故事。有人說“這部影片應該看兩次,第一次是為劇情提出問題,第二次則是在影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的確,不少人看第一遍的時候都如墮五里霧中,讓人凌亂看不懂劇情;但當看第二遍的時候,一切如撥雲見日般明朗。影片以時空交錯和愛情交叉的蒙太奇方式,採取倒敘與插敘展開對故事的敘述,愛情與戰爭,回憶與現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一段罔顧道德的悽美畸戀,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片中愛恨交織的情感洪流奔向觀眾,強烈地衝撞著我們的內心。為何說畸戀之下,是早已註定的愛情悲劇?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基於《英國病人》,在第四部分,我將結合影片談談其對現實的意義與感悟:

  • 人物性格是內因:艾瑪殊貼心、風趣的性格處處散發出個人魅力,凱瑟琳成熟穩重卻又奔放的性情惹人愛;
  • 道德束縛與世俗是外因:艾瑪殊與凱瑟琳的畸戀,註定被道德束縛、被世俗所阻,突破道德底線、無視世俗終究會被道德與世俗唾棄;
  • 社會背景:戰爭下,愛情如同浮萍,不會長久,戰爭下的畸戀的結局只有一種——走向毀滅。

01.人物性格是內因:艾瑪殊貼心、若即若離(故作高冷)的性格處處散發出個人魅力,凱瑟琳成熟穩重卻又奔放的性情惹人愛

兩人因同是沙漠科考隊而相識,起初,凱瑟琳對艾瑪殊並未表現出好感,並不是因為已婚,而是她穩重的性格所決定的。在凱瑟琳丈夫因事離開,兩人即使有獨處的時間,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當凱瑟琳將所拍的照片給艾瑪殊時,原本想要的,艾瑪殊卻推辭,有種欲情故縱的嫌疑,在後面的橋段中,艾瑪殊主動向凱瑟琳要了照片,若即若離的肌體狀態,卻使得兩顆心在互相瞭解。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將人際交往距離劃分為四類:1.公眾距離:3.7米~7.6米,顧名思義,無關係或許不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2.社交距離:1.2米~3.7米是體現出一種公事上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3.個人距離:46釐米~122釐米人與人之間的獨處空間;4。親密距離:15釐米~44釐米15釐米以內,是最親密區間,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息。而因沙暴被困車內的艾瑪殊與凱瑟琳之間的距離屬於第四種,他們親密地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他們之間的談話就如同夫妻、戀人般親密。

艾瑪殊由性格所散發出的個人魅力,深深感染了成熟穩重的凱瑟琳,使她不得不解放出奔放的天性;而凱瑟琳惹人愛的性情,又使得艾瑪殊深深淪陷。兩人情不自禁陷入畸戀之中。在某一瞬間,凱瑟琳清醒過來,她覺得兩人不應該繼續下去,但艾瑪殊的真心卻使得凱瑟琳一步步陷入得更深。愛情就像木炭一般,燃燒起來,沒有那麼容易澆滅。兩人的激情碰撞,卻早已埋下悽美結局的種子。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02.道德束縛與世俗是外因:艾瑪殊與凱瑟琳的畸戀,註定被道德束縛、被世俗所阻,突破道德底線、無視世俗終究會被道德與世俗唾棄

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說“人類的婚姻和情愛,是從亂情與群婚,逐步發展到現代文明一夫一妻制度的”,他在書中強調“忠於丈夫才是文明向前發展的推動力”,言外之意可以解釋為“破壞婚姻,就是在阻礙文明發展”,這與中國“貞節”文化不謀而合。法無禁止即可為,雖然婚外情在法律上沒有禁止,但在道德和世俗下,卻會受到譴責與唾棄。

艾瑪殊與凱瑟琳的畸戀如同怕光的紅斑狼瘡的患者,不能暴露在道德和世俗的陽光下,否則會被灼傷得體無完膚。但即使隱藏的再好,終有一天會被陽光照射,而照射艾瑪殊與凱瑟琳的陽光就是凱瑟琳丈夫傑夫。可以說傑夫就是道德與世俗的化身。兩人違背道德與世俗的行為,必定被道德與世俗唾棄,於是,傑夫站在道德與世俗的制高點上,給予兩人的懲罰。

有人說凱瑟琳與傑夫的婚姻根本是個幌子,即使是幌子,有夫妻之名、沒夫妻之實,但也不許他人指染。艾瑪殊的介入,無疑強有力地給了傑夫大大的耳光,尊嚴受挫,這是任何人不允許的。傑夫是始終無法逾越的道德底線,因此,艾瑪殊與凱瑟琳只有在私底下頻繁約會,正是兩人的親密舉動,徹底打破了道德底線,最終導致二人生離死別。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03.社會背景:戰爭下,愛情如同浮萍,不會長久,戰爭下的畸戀的結局只有一種——走向毀滅

戰爭下,愛情與傷害似乎共生,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無論是《沉靜如海》中的少女妮安娜與德國軍官,還是《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與瑞德,亦或是《英國病人》中的凱瑟琳與艾瑪殊的愛情,都如同浮萍——相愛卻不能相守。有人說正是在戰爭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才能滋生出更為美好的愛情,但殊不知,愛情本身就是一場戰爭,沒有經歷過情慾的人很難體會。

艾瑪殊與凱瑟琳的愛情本身就是戰爭下的另一場戰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鬥爭,而是人性與人性之間的較量。其殘酷性不比人類之間廝殺的戰爭輕多少。愛情本身的戰爭不僅摧毀肉體,更直達心靈摧殘靈魂。有人說如果沒有傑夫的存在,艾瑪殊與凱瑟琳也許就會天長地久,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兩人都不可能在和平狀態下和平共處。正是由於傑夫的存在,兩人的生活才有激情,即使這種激情是脫離道德與世俗觀念的,但卻是他們所追求的。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英國病人》淡化戰爭背景,卻著重突出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沙漠。故事大部分情節都是以沙漠為背景展開的。在我們印象中,沙漠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乾涸枯竭與虛無縹緲,而艾瑪殊與凱瑟琳不正是內心乾涸的人麼?兩人的愛情不正是沙漠中的綠洲麼?但這種愛的綠洲卻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讓人覺得不現實,不切實際。

艾瑪殊與凱瑟琳的畸戀,最終被掩埋在漫漫黃沙之下。《英國病人》更適合叫《英國情人》,為何選擇“病”而不是“情”?我想不僅是肉體上的病,同樣也是精神上的病,是“情”所不能治癒的。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04.基於《英國病人》,談談其對現實的意義與感悟

  • 愛情的長久需要雙方的理解與維持

無論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金凱德的倫理之戀,還是《英國病人》中凱瑟琳與艾瑪殊的畸戀,都彷彿在讚美這種脫離道德與世俗追求個人幸福的愛情。有人會說,《英國病人》與《廊橋遺夢》不過都是披著浪漫外衣傳遞“毀三觀”的婚外戀罷了。但是《英國病人》與《廊橋遺夢》之所以能夠大熱成為經典之作,正是因為它所引發的共鳴和痛點。家庭矛盾、雙方猜忌、缺乏激情的生活、白開水般的日常等,都是雙方敏感話題,一旦打開話匣子,雙方必定爭得面紅耳赤。

在許多人的婚姻裡,並不是對方有什麼不好。站在彼此的角度上來說,雙方都是很好的人,彼此都認同彼此。可是他們卻是水油不相融,再怎麼磨合都會有所空缺,再怎麼相處都會產生嫌隙。始於腳下的裂縫,會一直裂開下去,最終不得不抬腳站在裂縫的一邊。

愛情需要在理解,知道互相需要什麼的前提下,然後維持這種狀態,愛情才會走的更久、更遠。

  • 愛情不是遇到好的人,而是遇到對的人

有些人遇見三千遍都沒用,而有的人遇見三遍就足夠了”。為何好多婚姻,雙方都沒有矛盾,卻無疾而終?因為戀愛或者婚姻中的雙方,只是彼此認同是“好的人”,而不是“對的人”,

愛情不是挑白菜,好的就挑出來;愛情是挑手鐲,適合自己的那個,才會心滿意足。

《英國病人》:多角度分析畸戀下注定的悽美結局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英國病人》以婚外戀的畸戀,告訴我們,愛情是遇見對的人,而不是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