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風溼痺症包括些什麼病?什麼症狀?

五星醫者


所謂風溼痺症,就是因為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病症,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的特點。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痺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中醫將痺症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行痺: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遊走性,不侷限於一處,關節屈伸不便,多見於上肢、肩、背。

2.痛痺: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劇烈,甚則如刀割針扎,逢寒則加劇,得熱則痛緩,痛處較為固定,日輕夜重,關節不可屈伸,痛處不紅不熱,常有冷感。

3.著痺: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痛處較為固定,且有明顯的重著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處表現為腫脹,行動不靈便,得熱得按則痛可稍緩。

4.熱痺: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灼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於下床活動,日輕夜重。患者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等症狀。

5.頑痺:症見痺症歷時較長,反覆發作,骨節僵硬變形,關節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劇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關節或紅腫疼痛,兼見發熱而渴,尿短赤;或關節冰涼,遇氣交之變、寒冷季節而痛劇,得熱而安。

6.氣血虛痺:6.氣血虛痺:症見痺症日久不愈,骨節痠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面黃少華,心跳乏力,短氣,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陽虛痺:症見痺症日久不愈,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感明顯,筋肉萎縮;面色淡白無華,形寒肢冷,彎腰馱背,腰膝痠軟,尿多便溏,或五更瀉。

8.陰虛痺:症見日久不愈,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往往在運動時加劇;形疲無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火升,或持續低燒,日晡潮熱,腰痠膝軟無力,關節或見紅腫灼熱,或變形,不可屈伸,日輕夜重。口乾心煩。



以上所列的風溼痺症與西醫的風溼熱、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等相類同。在預防上首先應注意防寒防潮。還要適當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抗禦能力。


驢肉搜索


《素問,痺症》指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這是痺症的發病因素。

在現代醫學裡,痺症包括了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風溼熱,坐骨神經痛,周圍神經炎等疾病。

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表現冷痛在大關節。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痛在指趾等小關節。日久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而影響運動。痛風類似於中醫上的溼痺,多痛在下肢。風溼熱有類似於中醫的風痺,熱痺,呈全身遊走性痛疼,有時關節腫脹。坐骨神經痛相當於中醫的寒痺,主要痛在腰臀以下。周圍神經炎是以麻木為主症,相當於中醫的溼痺,血痺。



為人排憂解難


你好,風溼的症狀,往往是屬於痺症的。你的情況,往往是痺症引起的。痺症是中醫的一種說法的。\r這是可以選擇非甾體抗炎藥的治療以及採用理療、按摩的治療的。以及可以配合中藥的調理治療。建議保養。避免受寒。至於打針需要多長時間,需要看看具體所用針劑。


蔓莓愛跳舞



風溼痺症為中醫說法,是因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病症,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



包括風寒溼痺證(行痺、痛痺、著痺)、風溼熱痺證、痰瘀痺阻證、肝腎虧虛證證型。具體證型表現如下:

(1)風寒溼痺證:行痺,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痛痺,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著痺,關節痠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


(2)風溼熱痺證:肢體關節紅腫熱痛、遊走性疼痛、肌肉痠痛,痛不可觸,得冷痛減,可伴有口乾、口苦、發熱、局部皮溫增高、舌苔厚膩、脈象滑數或浮數等。

(3)痰瘀痺阻證:肌肉關節刺痛,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弦澀。

(4)肝腎虧虛證:肢體緩縱無力,甚則肌肉萎縮,腰膝痠軟,頭暈目眩,失眠健忘,兩目昏花,爪甲枯脆,毛髮易脫等。


小骨頭看人生


這種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這都屬於痺症,它們的症狀,走路十分的艱難,膝關節腫脹,有的有積液,疼痛難忍,時間長了腿部變形,在現在的醫學上把這種病稱為,不死的癌症。


梅奶奶7怎麼照啊


一句話,凡身體仍何部位發生各種疼痛麻木無力浮腫寒熱,不管儀器看見骨變什麼形,凡無破皮流血者皆風寒溼痺之類也,正宗治癒方法須用針保正氣,排盡邪氣,才徹底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