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文|中醫李知行

有些孩子在家裡是“小皇帝”、“小祖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橫”得要命。全家上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著他一個人轉,孩子在家特別的霸道。可是出了門,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被人欺負了,他卻變得畏畏縮縮,只有哭鼻子的份。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爸爸媽媽很無奈:怎麼在家裡膽子那麼大,還總是和大人犟嘴,出了門就變成受人欺負的“小綿羊”、“膽小鬼”了呢?

小區裡有個孩子叫小宇,從小就是爺爺奶奶的寶貝疙瘩,要什麼買什麼。吃飯不乖了,奶奶就端著飯碗拿著勺子趕在後面喂。看到玩具想要不給買,就往地上一躺大哭大鬧,爺爺趕緊掏腰包。爸爸媽媽平時要上班,也不怎麼管孩子,只要爺爺奶奶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好就行了。現在孩子在家誰也不怕,對老人都是呼來喝去的。週日的時候,媽媽帶他玩滑滑梯,不小心被別的小朋友撞到了,卻躲在媽媽身後哭,話都不敢說。在學校裡,老師都說他特別膽小怕事。

如果家長們發現自家的孩子就是這種類型,一定要認真反思一下,孩子之所以有以上種種表現,歸根結底,原因還得從家長自己身上找。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1、家長嬌生慣養孩子,孩子就拿哭鬧當武器

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窩裡橫,外面慫”,孩子這樣的表現很明顯和家長日常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如果孩子在家太受寵,太嬌慣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委屈。孩子一哭一鬧馬上有求百應,時間一長,哭鬧就成了孩子要挾家長的武器了,就算有再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繳槍投械”。等到出門在外,在家的那套不管用了,孩子就會變“慫”了。這樣的孩子必然會是“家中小霸王,外面小綿羊”。再加上老人對孩子太嬌慣,爸爸媽媽又少去教育,孩子就這樣被“放養”了,久而久之,就變成文中的小宇這樣了。

要改變孩子,就得先改變家長。作為家長,一定要拒絕溺愛,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都要適度。當孩子蠻橫不講理的時候,該拒絕的就要說“不”;當孩子的行為不合理,要去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而不是聽之任之。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更不是他想怎樣就怎樣。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2、有樣學樣,父母給了錯誤示範

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把孩子生比如為一張白紙,而最終這張紙是否能被描繪成一幅精美的圖畫,則是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父母。家長沒有起到示範作用,對孩子的行為不去正確引導,孩子無法辨別怎麼做是合理的,怎麼做是無理取鬧,無形中就會去模仿和學習,“熊孩子”也養成了。

作為家長自己要有積極的心態,才能引導孩子陽光健康,愛護家人,尊敬長輩,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和不講道理。老人溺愛孩子,作為年輕的家長更要適時地去制止,讓孩子明辨是非。

3、家長過多幹涉,大事小事都一手包辦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不尊重長輩,長大了再要求他去尊重別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就為時太晚了。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能力,不要看見孩子小,就大事小事一概由家長去代勞,什麼都一手包辦,過多幹涉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養成了過分依賴家長的習慣,稍一不合意,就大哭大鬧,蠻不講理。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要多讓他自己試著去說、去做,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窩裡橫”的孩子本就缺乏自己處理問題的勇氣,只會一味地用蠻橫不講理來博取家長的幫助。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即使犯錯誤了,也要主動去承擔責任和想辦法解決,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去幹涉,慢慢的,孩子在此過程中會變得自強自立,膽量和自信也培養起來了。與此同時,家長再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的變化,就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窩裡橫,外面慫”的娃,大多有這三種父母,若不改將來難有出息

​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人生在世,最早接收到的和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來自父母、家庭教育,好習慣從小養成能受益終身。作為家長,一定要深刻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用積極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導孩子、教育孩子,給孩子潛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才能把孩子培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