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魏碑書法方峻的線條(以下稱為“方筆”),魏碑的方筆是書家用筆寫出來的,還是刻工用刀刻出來的,認識卻不清楚。

由於用藏頭護尾的所謂唐楷筆法寫不出魏碑的方筆,很多人便認為魏碑的方筆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刀刻出來的。在這種認識的影響下,百餘年來學習魏碑的不少,但能表現出魏碑方峻雄強風格的卻不多。因此,正確認識魏碑方筆的產生,不論對於認識筆法的歷史演變還是對學習、發展魏碑書法都有重要的意義。筆者不揆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海內外方家。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魏碑是指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它包括墓誌、墓碑、造像記、摩崖等等。流傳至今的魏碑作品數量眾多,風格多樣,其中書、刻情況也比較複雜(書手、刻手水平的高低,先書後刻還是直接鑿刻等等),如果泛泛而談魏碑的方筆是寫出來的還是刻出來的,就會陷於無休止的爭論之中。因此,這裡僅談談《始平公造像記》方筆寫與刻的問題。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89)九月刻於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始平公造像記》在魏碑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注意的至少有三點:

第一,它的主人是洛州刺史。

第二,有撰文、書丹者的署名。

第三,文字與界格都是陽文凸刻。

洛州刺史品高位尊,因此這通題記當是精心之作。撰文者孟達、書丹者朱義章既然署名,在當時應是有一定名氣的人,為品高位尊的洛州刺史撰文、書丹也不會馬虎應酬。刻工雖無署名,但也非平庸之輩。特別是通篇陽文凸刻,更可以使我們看清楚書寫與雕刻的關係。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始平公造像記》是魏碑方筆之冠,但這方筆主要是朱義章用毛筆寫出來的,還是刻工用刻刀雕刻出來的?如果三七開的話,是七分寫三分刻,還是三分寫七分刻?

我認為《始平公造像記》的稜角分明的方筆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刻工只是比較忠實地再現朱義章的書法而已。

其證據有三:

第一、《始平公造像記》不僅有方筆,也有許多圓筆。

例如“平”撇的下側,“公”的左點,“像”彎鉤和捺的兩側,“下”點的右側、“大”的撇捺、“則”的豎鉤等等,都是圓轉的形態。這種圓轉的線條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這恐怕是沒有意義的。迄今為止,也從沒有人認為魏碑的圓筆是刻工刻出來的。'

第二、《始平公造像記》方筆的邊緣也不是板平筆直的,而是方中有圓。

例如“一”起筆的左側、“則”豎鉤起筆的上側、“下”橫畫的兩端、“丘”撇起筆的右上側、“始”撇點起筆的右上側等等,雖然稜角分明,但其間卻常見內凹的弧線和微妙的起伏。這內凹的弧線和微妙的起伏當是書寫的結果。因為刀是扁平的,如果一刀完成線條的一側,線條的一側就是筆直的。如“之”“才”撇的起筆,“甲”“田”部的橫折,“事”“彐”部的橫折和鉤的下側等處毫無變化的筆直的線條就是如此。

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刀的痕跡。如果不是一刀完成線條的一側,而是用數刀一點一點切刻出來的,那麼刻工根據什麼運刀呢?只能根據書寫出的線條形態。此外,我們也很難想像,《始平公造像記》的圓筆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但方筆卻是刻工刻出來的。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第三、《始平公造像記》的線條是陽文凸刻。

從書丹對鐫刻的制約作用來說或刻刀對線條的影響來說,陽文凸刻與陰文凹刻有所不同。陰文凹刻,刻工刻掉的是文字的線條,文字線條對刻工用刀的制約作用較小,刻刀對線條的影響較大。如果刻工以刀代筆,進行二次創作,書家書寫的線條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

即使不是自由發揮,刻時稍不注意,刻出來的線條也會與書寫的有所不同。例如上面說的“之”、“才”撇的起筆,“甲”“田”部的橫折,“事”“彐”部的橫折和鉤的下側等處就是如此。但凸刻刻掉的是線條以外的部分,這時候文字的線條對刻工用刀的制約作用較大,刻工自由發揮的餘地較小,不可能以刀代筆進行二次創作。雖然在《始平公造像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刀的痕跡,例如“像”橫撇的右上端、“一”字的右下端生硬的折線就是用刀刻出來的。但這種情況在《始平公造像記》中很少。

綜上所述,我認為不僅《始平公造像記》的圓筆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而且稜角分明的方筆也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刻工只是忠實地再現朱義章的書法而已。

確認《始平公造像記》稜角分明的方筆主要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對於正確認識魏碑筆法及筆法的歷史演變有重要的意義。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首先它充分證明了魏碑方筆是一種客觀存在筆法。

如果拋棄了“魏碑方筆是用刀刻出的”的成見,在進一步具體分析魏碑書法的大宗——墓誌,尤其是書刻都十分精美的元氏貴族墓誌,我們就會發現,這種方筆筆法不是個別的,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普遍存在的筆法。

其次,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筆法的歷史演變,認識魏碑筆法的特點,認識楷書筆法教學上的誤區。

魏碑方筆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這種筆法與魏碑開張、峻宕的體勢和雄強、渾厚的風格是一致的,是鮮卑族勇武、強健、兇殘、剽悍的民族性格決定的審美導向和漢族民間書家融合的結果。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魏碑方筆是一種比較質樸的筆法,根據孫伯翔先生的研究和創作,我們可以瞭解到,這種筆法與流行楷書筆法的最大區別是:起筆不藏鋒,而側鋒切入;運筆過程中強調的是按筆鋪毫,筆鋒由側鋒向中鋒的轉換沒有明顯的提筆,因而線條中段厚實。

這種筆法在初唐歐陽詢的楷書中還可以看到,在顏真卿、柳公權之後,流傳藏頭護尾強調兩端的“∽”型筆法,由於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影響,明代以後這種“∽”型筆法成了金科玉律,成了衡量筆法正誤的唯一標準。

清代碑學之所在筆法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原因正在這裡,人們屢屢說“魏碑的方筆是刻出來的”,原因也在這裡。魏碑方筆的存在告訴我們,筆法並不是千古不變的,某一歷史時期的筆法不能作為衡量筆法正誤的標準。

楊普義:魏碑的方筆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說《始平公造像記》的方筆是朱義章用筆寫出來的,並不是說魏碑的方筆全部是用筆寫出來的,也不是完全否定刻工的作用,在《始公平造像記》中,刻工的作用主要是比較忠實地再現了朱義章的書法而已。至於其它魏碑中的方筆,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