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獻公將死,欲傳位渠樑,召長子虔,卻暗藏死士戒備”,是否真有其事?

渭水一青萍


如果單純從影視劇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橋段很有吸引力,觀眾很喜歡;如果從歷史史實來看,秦獻公要麼殺公子虔,肯定不會還多此一舉暗藏死士戒備。

秦獻公嬴師隰的經歷很坎坷,他能夠繼位秦王之位很不容易,經歷秦國的政治風波肯定比秦孝公、公子虔這一代要多得多。

嬴師隰5歲時候就應該接秦靈公的位繼任秦王的,可是被自己的叔叔嬴悼子給搶了王位,自己被流放,成年後又一直流亡魏國,歷經30年才回到秦國接任王位,這其中嬴師隰經歷的爭權奪利,政治風雲很多,包括他能夠回國任秦王都帶著陰謀和算計的成分。

那麼秦獻公嬴師隰的個人經歷對他的影響直接決定了他對後世秦王的選擇,真實的歷史中,公子虔並不是嬴師隰的親兒子,只是他同族兄弟的兒子,秦孝公嬴渠梁才秦獻公嬴師隰的親兒子,從王位繼承上來說,公子虔缺乏基本的嫡子繼承原則,他本身就不具備法統的繼承權,秦獻公嬴師隰就沒有必要對公子虔有所戒備。

但是,秦獻公嬴師隰有沒有防備公子虔呢,那是肯定的,而且這種防備絕對比《大秦帝國》電視劇裡的橋段殘酷得多,秦獻公嬴師隰本身經歷過秦國自秦靈公以後三代秦君長達30多年的內亂時期,而秦國內亂的根源就是王位繼承問題,直接原因就是宗室內亂導致了秦國國力大損,甚至差點被魏國滅國。

秦獻公嬴師隰在位期間,對於宗室和老世族的防範都是非常嚴密的,公子虔作為宗室中的傑出代表,並且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這不得不讓秦獻公嬴師隰想到了自己的叔叔秦悼子,自己的兒子嬴渠梁雖然不是年幼之子,但是從朝中實力和軍中威望沒有公子虔強大。

秦獻公嬴師隰如何防範公子虔對嬴渠梁的威脅呢,史料中的零星記載,秦獻公嬴師隰病重期間,公子虔並沒有在秦國都城櫟陽,而遠在秦魏邊境,直到秦孝公嬴渠梁繼位後,公子虔才回到了櫟陽並被秦孝公許以高位,他的主要作用不在是在軍方,而是以秦王宗室之首處理宗室事務,平衡宗室、老世族的關係。

所以,秦獻公嬴師隰對待公子虔肯定是有所防範,甚至是多有拉攏,如果秦獻公稍有對公子虔不放心,以他的政治經歷來看,絕對會除掉公子虔以絕後患,不至於還要床前叮囑,暗藏死士戒備。


沉墨I方之城


剛剛看完大秦帝國之裂變,過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劇中,都沒有暗藏死士的情節記載。秦獻工被公子昂射傷後,知道命不久矣,於是故意在班師回朝時把兩個兒子拒在國都之外,以防有變。在上大夫甘龍等一班老世族擁戴長公子贏虔的狀況下,獻公還是想選擇自己心中醞釀很久的贏渠梁,於是把長公子贏虔叫到床榻前問話,問他是否想為王,是否能勝任此擔,是否會擁戴二弟贏渠梁為王。最後,贏虔削指為誓,擁戴贏渠梁為秦公。


贏虔應該也知道,雖然自己是長公子,但是除了行軍打仗,其它都不及弟弟,所以把君王的位置給了贏渠梁,後來也證明,他的這一決定是對的,贏渠梁為秦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於獻公是否派刀斧手在殿內準備殺害贏虔呢?完全沒必要

其一:贏虔從15歲就跟著獻公南征北討,感情深厚,獻公也對贏虔知之甚多,知道他一定會擁戴贏曲梁。


其二:若殺贏虔,老世族定會不服,即使贏曲梁順利登基為王,老世族也不會擁戴他,難以治理,獻公不會這麼糊塗。

其三:秦國少了他們兩兄弟哪一個都不行,贏虔是三軍統帥,如果贏虔死了,秦國勢必不能再戰,無異於是自掘墳墓。


學於古今


這件事史書不見記載,卻是根據歷史上人物的所作所為進行合理發揮,算是與史實接近的小說家言。秦獻公有三個兒子庶長子嬴虔公子虔,嫡長子秦孝公嬴渠梁,嫡次子嬴季昌。秦獻公嬴師隰,未繼位前稱公子連,是秦靈公兒子,父親死後,王位被叔祖悼子搶奪後逃奔魏國避禍,歷經艱酸,幾十年後在魏武侯支持下回國爭位成功,在魏國避難時目睹秦魏的長短,當秦王后大力推行改革,創新田制,廢止人殉,遷都櫟陽,擴大商業活動等,在武侯去世後,多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生坎坷曲折,在位二十二年,把秦國從落後捱打經營到能與三晉爭雄的局面。


為什麼說“獻公將死,欲傳位渠梁,召長子虔,卻暗藏死士戒備”是根據史實的合理發揮呢?秦國靈公去世,公子連年幼,靈公的叔父悼子奪位成功,成為秦簡公,“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公子連在魏國避難,眼睜睜看魏國吊打秦國幾十年,感觸良多,之後回國繼位才努力改革發展國力,叔祖悼子以王叔身份奪侄孫王位,這件事給獻公極大的打擊,所以在傳位時回想之前的傳位不靠譜,對庶長子有所防備是極有可能的,他多年的心血傾注在秦國發展中,如果嬴虔不聽安排,不排除有大義滅親之舉。(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其實在宗法制社會,立嫡不立長的觀念如同緊箍咒,君王也難以避免它的影響左右,秦獻公的長子公子虔,雖是年長又與獻公性格相近,一生也是充滿悲情,讓弟弟當上秦王后,成為侄子的師傅,商鞅變法要立威,以太子犯法不能受罰為由,把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來推動新法的深入,由此積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多年後,弟弟孝公去世,太子繼位即是惠文王,公子虔與老世族等控告商鞅十大罪狀,秦惠文王遂殺商鞅並族滅其家。獻公庶長子發揮的作用也大概僅是如此。

不管如何,秦獻公選擇嬴渠梁當秦王之舉被歷史證明是非常正確的,秦統一六國表面由秦始皇完成,其實大部份基礎在孝公時就打下來了,沒有秦孝公就沒有商鞅變法,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勢壓六國的秦國,僅三晉正常發展再跟秦國耗上幾百年也有可能。秦孝公在位重用商鞅獎勵耕戰,遷都咸陽,建立縣制行政,增進農業生產。外交上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東,自此國力蒸蒸日上。


南方鵬


雖然沒有正式史料記載,但是我認為是存在可能性的。這和當時的秦國的危急形勢以及獻公的自身經歷有關。

一,來看看獻公復位的過程

獻公是靈公的兒子,也是秦國的太子,但是他卻在魏國流浪了三十多年才回秦國繼位。秦靈公死的時侯嬴師隰才十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將嬴師隰的太子之位廢除,發配到河西之地自生自滅,自己則當了秦國國君,也就是後來的秦簡公。

嬴師隰在河西之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害怕爺爺嬴悼子將自己殺害,故逃到魏國生活,受到了魏武侯的熱情接待。

獻公在魏國跟著李悝學變法,跟著吳起學兵法,他親眼見證了魏國的強大,也目睹了秦國的日漸衰弱。嬴悼子當了15年國君死了,傳位兒子秦惠公;秦惠公當了13年國君死了,傳位兒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故秦國大政由其母親主持,太后治國無方,引起群臣不滿,大家想到了被流放的老太子嬴師隰!嬴師隰雖然身在魏國,但是心在秦國,他密切關注著秦國的動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太子的身份,最終他在老世族的幫助下成功復位。

獻公當了國君後,立即下令將秦出子母子倆沉入渭河淹死,以絕後患。

獻公自身被流放的經歷以及秦國內亂的教訓,是可以迫使他在關鍵時候殺子安國。

二,當時秦國面臨的環境

首先獻公繼位之初,秦國短短的40年時間,期間發生了三次政變,權力幾經更迭,整個秦國一直處於十分動盪的狀態。《史記.秦本紀》中是這樣說的: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乘亂。

所以秦國經過長期內亂,事實上國力疲弱。

獻公在魏國流亡那麼多年,深知魏國的強大。但魏國偏偏擋住了秦國的東出之路。因此雖然獻公進行了廢除人殉制度,遷都櫟陽,推行“初行為市”經濟政策三方面改革,但是國力依然不能和魏國相比。而獻公還發動了河西之戰,雖然成功收復一部分河西,但是與魏的關係破裂。所以秦的外部環境並不好

三,獻公的改革需要時間,秦國不能再發生動亂。

秦國的政治體系由庶長所決,這種帶有原始部落酋長式的制度,已經嚴重影響著秦國的發展。

而獻公為了增強秦國國力,進行了廢除人殉制度,遷都櫟陽,推行“初行為市”經濟政策三方面改革。獻公對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土地制度、軍事制度的變革,尤其是對新興地主階層的支持前所未有,這種體制基本改變秦國過去的政治體系。但是改革需要時間,因此秦國承受不起再次遭受內亂的後果。

綜上分析,獻公完全是有動機,有決心殺子安國的。





晨起北風其涼


這個尚無明確的史料記載這件事,只能通過我們的分析和推理來還原一個最可能的真相。

上古先秦的史料非常匱乏,只能通過一些名人雅士流傳後世的只鱗片抓的記載來進行多方面的還原。僅僅有一部《史記》可以記載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而且時代跨度也不太遠,基本可以採信。但因為司馬公是漢朝人,對前朝秦國有著本能的牴觸和方案,所以很有可能融入一些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所記述的文字中,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也只能成為我們推理的一個參考,而不能完全照搬。況且這種戰國時期的宮廷密薪也很難見諸於史料。

但是,通過我們的分析,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秦獻公在和魏國丞相大戰河西之地的時候,雖然成功擊退了魏軍,俘虜了魏國丞相公叔痤,在一定程度上重創了魏軍。但是秦獻公也在這場戰鬥中中箭負傷,且身中毒箭,回天乏術。秦國正處於權力交接的關鍵階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前代秦出子篡位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要加以防備。

當時的秦國形勢可謂岌岌可危,內憂外患十分嚴重。秦獻公將死,如果下一代帝王不能勵精圖治,秦國就有覆亡的危機。所以,秦獻公屬意自己的嫡子嬴渠梁繼位。但是嬴渠梁的哥哥,庶出子贏虔掌握秦國兵權,在秦國軍隊中擁有崇高的地位,也不乏有一些世家宗族支持贏虔繼位。一旦贏虔心懷異志,秦國就有可能陷入內戰的可能。所以,為了防備萬無一失,秦獻公贏師隰在將死之際,分別傳召兩位王子,交代後事,希望贏虔能夠真心輔佐嬴渠梁。這個時候,如果贏虔稍微有遲疑,那麼就會遭到殺身之禍。

依次推測,秦獻公埋伏下死士對付心懷異志的贏虔是非常可能的,也是合理的推測。但是歷史的真相已經塵封在時間的黃沙中,永遠都沒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只能通過後人的智慧加以合理的揣測。我們能做的,僅此而已。


小石頭LEO


我認為秦獻公暗藏武士,如果長子嬴虔真有二心,他必然會無情的將長子處死。因此暗藏死士戒備的事應該是真的,這好比鴻門宴上項羽就預備了三百死士,意圖一舉將劉邦諸人斬盡殺絕。秦獻公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國君,他被流放的經歷以及秦國內亂的教訓,迫使他在關鍵時候可以殺子以安國。趙武靈王趙雍愛子心切,最終兩個兒子火併,大兒子趙章被殺,自己也被小兒子餓死,這些經歷告訴我們帝王之家無親情,國家公器不容私。

一、秦獻公的復位故事

嬴師隰是秦靈公的兒子,也是秦國的太子,但是他卻在魏國流浪了三十多年才回秦國繼位。秦靈公死的時侯嬴師隰才十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將嬴師隰的太子之位廢除,發配到河西之地自生自滅,自己則當了秦國國君,也就是後來的秦簡公。嬴師隰在河西之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害怕爺爺嬴悼子將自己殺害,故逃到魏國生活,受到了魏武侯的熱情接待。

嬴師隰在魏國跟著李悝學變法,跟著吳起學兵法,他親眼見證了魏國的強大,也目睹了秦國的日漸衰弱。嬴悼子當了15年國君死了,傳位兒子秦惠公;秦惠公當了13年國君死了,傳位兒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故秦國大政由其母親主持,太后治國無方,引起群臣不滿,大家想到了被流放的老太子嬴師隰!嬴師隰雖然身在魏國,但是心在秦國,他密切關注著秦國的動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太子的身份,最終他在老世族的幫助下成功復位。嬴師隰當了國君後,立即下令將秦出子母子倆沉入渭河淹死,以絕後患。

二、秦獻公有殺嬴虔的準備

嬴師隰做事果斷決絕,一點不會感情用事,他深知權力對人性的腐蝕,國君之位可以讓很多親人拔劍相向。秦國四代亂政的結果是積貧積弱,遠遠落後于山東諸國,魏國的強大如芒刺在前,刺得秦國十分傷心。嬴師隰繼位後,在秦國推行新政,廢止人殉,發展農業,但是主要目標還是在跟魏國打仗。為了跟魏國打仗,嬴師隰把都城從西部的雍城遷到東部的櫟陽,二十多年的仗打下來,河西沒有收復多少,卻打秦國打空了。

長子嬴虔,次子嬴渠梁都是英雄好漢:嬴虔是秦軍猛將,有老秦人執著的頑固精神,他當了國君必然與魏國血戰,則秦國休矣,嬴族亡矣;嬴渠梁木訥剛毅,治軍治國皆有成效,他當國君,則秦國或有新生。嬴師隰想傳位嬴渠梁,但是嬴虔如果要反對的話,則秦國必然陷入內鬥,這一斗下去秦國又要休矣!因此嬴師隰想在生前解決嬴虔,如果試探出一點嬴虔有反對嬴渠梁的意思,則當場將其格殺。死一個兒子而救秦國,嬴師隰是完全能做到的,他不再乎殺子之惡名,他再乎秦國之安危!嬴虔最終表態全力支持弟弟嬴渠梁,寫下了血誓,留下了食指作為明證,否則他就得命喪當場!


大秦鐵鷹劍士


關於秦獻公去世到秦孝公繼位,中間是否發生什麼波折,《史記》中沒有相關記載,最近新公佈的北大簡《周訓》中有一段內容,恰好是說秦獻公臨死之前的一些事情,或許可以作為歷史的補充信息。《周訓》中大體內容是這樣的,秦獻公臨死之前,把他的繼承人仲敬子叫到身邊,問了他一個問題:“按照秦國舊俗,如果有重大的喪事,需要將其他兒子拉去陪葬,但是我覺得這樣太殘忍了,我打算廢除這個陋俗。你是否贊同?”仲敬子卻表示,既然是秦國舊俗,又豈能廢除?這個仲敬子顯然不是渠梁,也不是公子虔,他恐怕是正史失載的秦獻公原來的太子。但是秦獻公對仲敬子所表現出的麻木不仁非常不滿,他說:“大臣有罪都需要赦免,何況是無罪之人?沒有仁德的舉動,如何管理老百姓?”隨後秦獻公又問他的夫人:“你我共有六個兒子,你是願意讓一個兒子得利而失去五個兒子,還是願意留下五個兒子而失去一個兒子?”夫人表示,願意留下五個兒子。由此可見,秦獻公臨死之前,為了防止其他幾個兒子不被拉去陪葬,於是廢掉了仲敬子的太子之位,改立渠梁,於是秦孝公得以繼位。他應該是遵守了父親的教誨,沒有讓其他兄弟給父親陪葬。

《大秦帝國》創作之時,北大簡還沒有發現,所以作者也不知道有這麼一段歷史,於是把公子虔當做長子來編故事,與歷史有一定差距。


大意覺迷


此乃小說家言,至於真實的歷史上這等宮闈秘事一般是不為外人所知的。《大秦帝國》是近年來最火熱暢銷的歷史小說,其中對當時歷史變遷的節奏把握是相當精準的,我們幾乎可以通過《大秦帝國》學習那段歷史,但作為一本小說在具體的歷史細節上總是有虛構成分的,而長公子嬴虔的身份就是虛構情節之一。

在《大秦帝國》的原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嬴虔比嬴渠梁大三歲,是秦軍著名的猛將,雖然性格如霹靂烈火,但卻是個極為內明的有心之人。秦獻公只有這兩個兒子,一嫡一庶,但都視為國家干城,同樣器重。秦獻公也從來沒有明確誰是太子。只是在人們眼中,因為嬴渠梁是正妻嫡出,加之氣度沉穩,文武兼備,所以自然的認為他是國君繼承人。嬴虔雖然已經隱隱然是秦軍統帥,但卻對弟弟嬴渠梁欽佩有加,認定他是太子,任何時候只要公父不在場,一定推出弟弟嬴渠梁主事,而且非常注意維護嬴渠梁的威權。當此微妙之時,嬴虔自感比嬴渠梁年長,責任重大,許多事嬴渠梁不好出面,必須由他一力承當,所以才不顧宮門不得駐軍的嚴令,將一千死戰騎士留在宮門守望,自己獨自攜帶天月劍入宮”。

然而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嬴虔是秦國嬴姓宗族子弟,和秦孝公嬴渠梁是族兄弟,而不是同父親兄弟。《大秦帝國》為襯托商鞅變法中孝公和商鞅鐵腕護法的決心而將嬴虔塑造為嬴渠梁的親兄弟、獻公嬴師隰的親兒子,甚至還煞有介事地上演了一段獻公在嬴虔和嬴渠梁之間選擇繼承人的大戲,其實這段情節純屬虛構。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由始至終秦獻公嬴師隰都沒想過讓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的嬴虔。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獻公將死,欲傳位渠梁,召長子虔,卻暗藏死士戒備”一事是假的呢?

其實也不盡然——儘管秦獻公嬴師隰沒想過傳位於嬴虔,可這並不代表嬴虔自己對國君之位沒想法(我說的是歷史上真實的嬴虔,不要先入為主以《大秦帝國》中的嬴虔沒動過這心思來推導真實的嬴虔也沒這念頭)。嬴虔畢竟長期執掌秦國軍政大權,在秦國嬴姓宗室中也有相當的威望,無論他是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但他的確有取而代之的實力。對處於權力交接時期的君主而言:面對這樣一位強勢的臣子能心安嗎?況且相比其他君主而言:秦獻公嬴師隰的個人經歷可能會使他對這種事更多一份警惕。那麼秦獻公嬴師隰有什麼樣的個人經歷使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呢?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逝世,本來太子嬴師隰理當繼承秦國君位,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太子嬴師隰和母親一起被流放隴西河谷,這年嬴師隰只有五歲,他還不明白權力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以為自己回和母親一起在隴西河谷平靜度過餘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嬴師隰的日漸成長,秦簡公對他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於是秦簡公決定派出殺手斬草除根,嬴師隰被迫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昔日的國君之子卻淪落為一個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嬴師隰十歲那年感覺自己在秦國再也待不下去了,因為他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於是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此後他在魏國經歷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時的魏國正是霸業鼎盛時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魏國名將吳起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並率領這支鐵軍於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早在秦穆公時期佔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陝西境內,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大片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秦國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連國君的廢立也是由世家貴族做主。在被吳起重創後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的危險。

魏國變法後欣欣向榮的局面和秦國的亡國之危都沒能逃過嬴師隰那雙銳利的眼睛,也許在這段流亡歲月中他就已經開始思考秦國未來的出路了。魏國方面則將嬴師隰視為自己手中的一張好牌——畢竟他是秦國的前太子,這一身份如果運作得當將大大有利於魏國的霸業,因而魏國給嬴師隰的待遇很優厚。這使嬴師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秦簡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於秦出子的母親重用她的親戚和身邊的宦官,這使得她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親為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秦國上上下下怨聲載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國當時的國君魏武侯派人告訴嬴師隰:魏國要支持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嬴師隰並沒對此事立即表態,因為他明確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嬴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國人的歡迎——弄不好秦國街頭會有人拉起橫幅,上書“打到魏帝國主義的傀儡走狗嬴師隰”。另一方面由於自己是在魏國支持下才取得政權的國君,必然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

嬴師隰不願做有損於秦國利益的事,但與此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絕魏武侯——否則他將永遠喪失回國執政的機會。甚至情況可能會演變得更糟:秦國和魏國本來就是死敵,魏國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極大的市場,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國的禮遇,完全是因為自己對魏國而言有利用價值——這利用價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國殘存的影響力擾亂秦國而使魏國坐收漁利;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為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那麼魏國很有可能會選擇將自己送給實際執掌秦國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緩和魏秦關係,而這對嬴師隰而言幾乎就意味著死亡,而且不僅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連同他的家人和追隨者都會被斬草除根。嬴師隰思考再三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非常感謝貴國君侯和先君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我不願君侯再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獨自歸國,對魏國的護送之意我心領了。”

魏武侯得到嬴師隰的答覆後很是高興:嬴師隰只要一回秦國,自己擾亂秦國朝政以便渾水摸魚的目的就實現了,至於秦出子母子和嬴師隰之間的政治鬥爭誰勝誰敗與魏國都沒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勝就說嬴師隰是被魏國驅逐回秦國的,藉以緩和魏秦關係;如果嬴師隰獲勝就以魏國曾收留過嬴師隰為名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訛詐。高興之餘的魏武侯贈給嬴師隰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並問他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嬴師隰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魏武侯辭別。魏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嬴師隰道別。此前嬴師隰也曾想過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佈。魏武侯的建議讓嬴師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奪權的準備活動——因為再不行動,一旦自己對魏武侯失去利用價值,難保魏武侯不會扶植秦國的其他公子建立一個親魏國的傀儡政權。

嬴師隰即使在落難流亡之際身邊也一直有一群忠實的部下跟隨。在追隨嬴師隰的人當中不乏能力傑出的,嬴師隰讓他們悄悄潛入秦國聯繫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嬴師隰離秦之前的小名叫連,他是秦國公子,所以秦國人一般管他叫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佈消息是沒用的,任憑你空口白牙說得天花亂墜也收買不到能為自己賣命之人。事實上嬴師隰對魏武侯那番虛與委蛇成功對其進行了戰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來的資金後嬴師隰一點也沒浪費——全部用來交接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我們要知道魏武侯何許人也?那可是當時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國幾乎亡國的主,能沒兩把刷子嗎?嬴師隰能成功對其進行戰略忽悠,也算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師隰派到秦國的間諜們傳回消息:秦國人對當年公子連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簡公在位期間秦國朝政腐敗,國力羸弱,丟掉河西地,秦人對秦簡公都很有怨言。秦簡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沒有什麼作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秦出子即位,秦國更是進入到秦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春秋時代穆公稱霸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子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公子連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公子連的早日歸來。

經過一年的籌劃嬴師隰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嬴師隰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嬴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試問這樣一個經歷坎坷、心機深沉的人在涉及權力問題時的警惕性怎麼會不強?儘管嬴虔不是身為國君的嬴師隰的親兒子,在正常的繼位法統下是沒資格繼位的,可當年的秦簡公不也霸佔了本該屬於嬴師隰的君位嗎?無論嬴虔是否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對此秦獻公嬴師隰無法確定,也懶得去確定,他唯一所能確定的是嬴虔的確具有取而代之的實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此事史籍未有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秦獻公的人生經歷來分析一下。首先,秦獻公到了35歲才繼位秦君,本來他父親秦靈公去世時,就已經立他為太子。可那時他才5歲,他的叔父嬴悼子以太子太小為由,篡奪了君位,稱為秦簡公,還將秦獻公放逐到了隴西。秦獻公迫於無奈流亡魏國,這一走就在外流亡了二十九年。

而這二十九年裡,秦國日漸衰弱,魏國卻越來越強大。秦獻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當時秦國國君是秦簡公之孫秦出子,秦出子繼位時才2歲,就由其母代理朝政。可她任用外戚和宦官,這就與秦氏公室成員產生了矛盾,致使秦國內政緊張,秦國國庫也日漸空虛,她不得不加重賦稅,這就讓地主和農民非常不滿。

秦獻公就想借此機會回國奪回君位,當時嬴改和甘龍早就不滿秦出子和其母親的做法,就暗地聯絡不滿的大臣將軍,準備迎接秦獻公回國擁立為君,希望秦獻公能改變秦國國困民乏的局面。至此,秦獻公才重新奪回了本該屬於他的君位,更是勵精圖治改革政治,希望壯大秦國。

所以在他將死之時,多方考察,細心思考,決定傳位於嬴渠梁。可他不得不防著公子虔,以免重蹈他的覆轍,在召見公子虔時,埋伏死士以防萬一,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公子虔有奪位之心,那他只有將公子虔拿下,再行定奪。因為他知道秦國再也經不起內亂了,如果再次出現宮廷內亂,那秦國只有滅亡一條路了。而公子虔立下血誓,堅決擁立新君,那死士就沒用了。所以根據分析,此事可能真的存在,不為別的,為了秦國他也只有這樣做。


鑫然說歷史


王位傳承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稍有不慎就是國破家亡,看似無情實則滿含情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