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秦始皇戰六國平天下,實現古代中國的大一統,被世人稱為“千古一帝”,然而,此番千秋霸業能夠順利完成,離不開背後一個關鍵人物——呂不韋。

呂不韋曾為戰國時期的大商賈,後通過其過人的謀略進入仕途,先後輔佐秦莊襄王和秦王嬴政長達十三年, 為推動秦國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呂不韋棄商從政,步步為營,曾官至秦國丞相,連秦始皇都要尊稱一聲“仲父”,他傾盡畢生心力沉浮宦海十幾載,卻終究落得飲鴆而死的落魄下場。

但不可否認,呂不韋的治國方略對秦國、乃至古時歷代的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一、運用商業思維開啟戰略投資,實現階級躍遷

據《史記》記載,呂不韋祖上均以經商為生,他本人更是深諳營商之道,以販賤賣貴賺取了第一桶金,進而積累了千金家財,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

當時封建等級制度森嚴,且經濟核心始終以農業發展為主導,重農抑商思想嚴重,社會上按照士農工商對各行業進行階級排位,“商”始終排在最底端,作為商人的呂不韋雖家財萬貫,社會地位卻十分卑微。

呂不韋很快意識到,商人的身份終究難登大雅之堂,想要改變命運,唯有入仕這條出路。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於是呂不韋充分運用了自己卓越的商業才能,策劃了縝密的戰略投資計劃。

首先,物色投資標的。呂不韋很快將目標鎖定在秦國的落魄王孫子楚身上,散盡千金為子楚打造個人形象、廣結賓客、擴大影響力,而對於當時不受寵且生活困窘的子楚來說,此舉無異於雪中送炭,令子楚感激涕零,並承諾“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第二步,尋找合夥人。子楚雖為皇室血統,但沒有強硬的背景,終究勢單力薄,於是呂不韋又獻一計——拉攏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最受國君寵愛,在選立太子方面極具話語權,唯一的缺憾便是膝下無子,子楚便開始遊說華陽夫人,華陽夫人也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自己雖當下受寵,但隨著國君老去,終究有日薄西山之時,不如趁現在建立起勢力範圍,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華陽夫人認子楚為義子,倆人結成同一戰線聯盟。

第三步,使用美人計。當子楚被立為繼承人,聲譽青雲直上之時,呂不韋為了進一步拉近與子楚的關係,將自己的愛妾趙姬獻給子楚,這是歷史上著名的“邯鄲獻姬”的故事,獻姬之舉令呂不韋獲得了子楚更多的信任,進一步鞏固了勢力。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直到公元前249年,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賜洛陽食邑十萬戶、奴僕萬人。

從傾盡家財千金到賜食邑十萬戶,從卑微的商人到萬人之上的丞相,呂不韋這筆風險投資的回報率已不能用簡單的數字來衡量了,呂不韋憑藉自身的雄才偉略平步青雲,迅速實現了階級躍遷。




二、《呂氏春秋》突破文化藩籬,推動了秦國大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為多元的時代,各派思想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文化的多樣性嚴重阻礙了人們意識形態的統一。

秦人自古好戰,從秦孝公時期起,就存在吞併六國的勃勃野心,統一的中央集權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意識形態相配合,首先要結束百家爭鳴,取得思想上的統一步調,在這一方面也體現了呂不韋的政治預見性

,於是《呂氏春秋》呼之欲出。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呂氏春秋》並非由呂不韋所著,是其廣納天下名士,汲諸子百家之長編繪而成,因此也被稱作雜家。

全書分紀、覽、論三部分, 即 《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餘萬字。它批判性地繼承了各派的思想精髓,涉及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哲學、科技、歷史、藝術等諸多方面。

東漢文人高誘的評價很好地概括了該著作的中心思想“此書所尚, 以道德為標的, 以無為為綱紀, 以忠義為品式, 以公方為檢格, 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裡也。”

呂不韋的聰明之處在於,不打造自己特立獨行的思想體系,而是建立在已有的諸子思想之上,一方面讓民眾易於接受,從而拉攏了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尚古卻不盲從,有意識地注入倫理秩序、君主皇權等思想,為今後的中央集權作足鋪墊,使思想與政治主張更為融合。

《呂氏春秋》既是促進天下歸一的助推器,又是歷史發展的必要產物,但對於呂不韋來說,就像是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為後來招致禍患埋下伏筆。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三、矛盾日益激化,導致君臣決裂

秦莊襄之後由秦王嬴政繼位,關於秦始皇與呂不韋之間的決裂,史學界有種種說法,但多數著墨於呂不韋與趙太后的後宮之事,但據筆者經過多方史料考證,認為二人決裂的真正原因主要源於兩大利益集團的爭鬥,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功高蓋主的臣子不可能被君主所容忍和接納,呂不韋的結局就是權力鬥爭後的政治宿命。

前文提到的《呂氏春秋》為呂不韋的政治主張,這與秦始皇的治世之道存在諸多矛盾之處。

  • 其一,《呂氏春秋》政治核心中提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呂不韋欲通過“天下為公”、“無為”的思想,暗示秦王不能獨攬大權,要懂得分權臣下、尊重民意,這一主張直接挑戰了君王的權威,秦王也暗中觀察到了呂不韋日益膨脹的野心;
  • 其二,呂氏早意識到民眾對於統治者的重要性,特別強調君主須實行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相反,秦始皇視百姓如草芥,認為天下皆為其驅使,並制定多項苛政,將百姓放在自己的對立面;
  • 其三,《呂氏春秋》所繼承的法家衣缽主要體現在法治思想方面,而秦王嬴政則將法家思想發展到極端,篤信“以刑去刑”,制定殘酷的刑罰。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呂不韋日益擴大的朝內勢力、背道而馳的政治主張,皆為君王所忌憚,而秦始皇想要拔掉這顆眼中釘也成為必然。

於公於私,呂不韋均有恩於秦始皇,嬴政並未對呂趕盡殺絕,卻留下一封意味深長的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通過多處反問,意在指責呂氏已經封官加爵,超額獲得了名與利,還有什麼不滿足,竟如此貪婪還想覬覦皇權?

隨後將呂不韋發配至西蜀荒地。

識時務者為俊傑,眼看大勢已去,不願苟且的呂不韋最終選擇用自盡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給自己保留了僅剩的一點體面與尊嚴。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作為商人出生的呂不韋,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本性所驅,憑藉精明的商業頭腦和強有力的政治手腕步步為營,從子楚“奇貨可居”的那一筆投資開始,就已經實現了名利雙收,但始終無法滿足他日漸膨脹的私慾,而且在沒有具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能力之前,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最終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儘管如此,呂不韋留下的《呂氏春秋》為後人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其理論著作也對當今社會治國理政裨益深遠。


從富甲一方到飲鴆自盡,呂不韋如何演繹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