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滿清為什麼明君多而昏君少?

泉洪


滿清歷代皇帝中昏君確實少,但明君其實也不多!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清朝的皇帝普遍要比明朝的皇帝要勤政,三觀也明顯要更正一些。畢竟明朝的皇帝,普遍都是比較懶的,並且還不務正業的,比如“頑童皇帝”正德、“修仙皇帝”嘉靖、“宅男皇帝”萬曆、“木匠皇帝”天啟等。而相比之下,清朝十二帝中,卻鮮有這類奇葩的昏君存在。

然而,這並不代表著清朝十二帝中,大部分都是明君。如果真要是個個清朝皇帝都這麼英明神武,那清朝也不會在近代飽受列強欺凌、不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了。

實際上,清朝真正稱得上是明君的只有康熙和雍正兩位。

首先是康熙,他在位60餘年,先後翦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擊敗葛爾丹、收復臺灣、擊敗沙俄,進一步鞏固了清朝的疆域;而在政治上,康熙大量重用漢族賢臣能臣治理國家,並且極力緩和滿漢矛盾,進一步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因此,康熙的文治武功之盛,在清朝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無出其右者”。

其次是雍正,他在位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13年,然而在此期間,雍正卻以鋼鐵般的意志,強行推動改革。雍正年間所推行的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開豁賤籍、攤丁入畝等一系列社會改革,沉重的打擊了官紳階級的特權,從而促進了社會公平,有效的釋放清朝的社會生產力。因此,雍正改革,對康乾盛世的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康熙和雍正之外,其餘的十位清朝皇帝嚴格來說都算不上是明君。比如康雍之前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代皇帝是清朝的奠基者,前者靠祖父留下的13副遺甲起家,一手建立後金;而後者則在後金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最終稱帝改元,建立清朝。但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屬於馬上皇帝,只能稱得上是雄主,卻還算不上是治世明君。

清朝自乾隆以後,歷代皇帝基本上都是庸君,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其實是在乾隆時代。乾隆是典型的太平天子,繼承了祖父兩代皇帝七十餘年的國力積累,得以粉飾出一段虛假的乾隆盛世。但乾隆卻是清朝衰落的主要責任人,正是他的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和不思進取,最終虧空了清朝,也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而自乾隆以後的清朝歷代皇帝,更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存在。晚清諸帝雖無大錯,但也沒啥值得稱道的功績。尤其是在近代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裡,落後腐朽的清朝最需要的本來就是“變”。可悲的是,晚清諸帝雖表面上勤政,但多為庸君、弱君,根本沒有改變的勇氣和魄力......



這些歷史要讀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你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我承認清朝沒有昏君,但明君也不多,剩下的更多是庸君。

個人認為清朝的明君從入關開始算包括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勉強算吧!(畢竟乾隆前期還是不錯的)。剩下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宣統都是庸君,政績平淡無奇。其中光緒還算不錯,戊戌變法只不過是受到慈禧的干擾,從光緒的報負來看,他絕對是個好皇帝只不過生不逢時。

只不過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皇子教育特別重視,再加上和之前明朝皇帝一對比。清朝皇帝就好多了,因為明朝皇帝奇葩太多。




蓋世楠爵


滿清明君跟昏君很少,大部分都是庸君


KSTEMK影宇


什麼樣的君主才能稱為明君?昏君又有什麼標準?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開始流傳清朝明君多,昏君少這樣一個違背歷史常識的提法。甚至有人恬不知恥地說,清朝基本上沒有昏君。我想說這些話的人應該是沒有一點歷史常識的。康乾盛世之後,清朝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明君,乾隆之後,從嘉慶開始算起,清朝幾乎個個都是昏君!


首先我們先弄明白明君的概念是什麼?究竟什麼樣的君主才能夠被稱為明君?判斷一個君主昏庸無能的標準又是什麼?那些說滿清明君多昏君少的人,能夠給出標準嗎?能夠給明君下一個定義嗎?這個任務留給他們去吧!

我們且來看,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勵精圖治,把清王朝帶上了一個鼎盛的巔峰,但是輝煌過後,清王朝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從“嘉慶中衰”到“道鹹衰世”再到後來所謂的“同光中興”,清王朝離原來的盛世圖景越走越遠,大清帝國這艘破亂的大船,在一群昏庸的君主的駕駛之下,幾次三番都要船毀人亡與世界大潮之中。



公元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勝利,次年標誌著資產階級代議制形成的綱領性文件《權利法案》正式頒佈。公元1765年英國第1次工業革命爆發,現代工業文明在地球上萌芽。公元1775年,隨著萊剋星頓的一聲槍響,美國獨立戰爭正式打響,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鬥爭之後,美利堅合眾國就此誕生。公元1789年法國人民攻佔象徵腐朽專制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公元1832年英國議會再次進行改革,全面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8年之後,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在時代大潮如此洶湧的情況下,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還在以天朝上國自居,閉目塞聽,狂妄自大。如此睜眼瞎,難道還算不上昏庸麼?當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擁有將近90萬正規軍的大清帝國竟然打不敗,區區只有4000人的英國遠征軍?這樣的皇帝,難道不無能嗎?


日本的明治天皇立志發憤圖強之時,中國的咸豐皇帝還在紫禁城裡吸著大煙,當德國的皇帝抓住機遇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清朝的同治皇帝還在想著要不要重修圓明園,當俄國皇帝進行農奴制改革之時,中國的慈禧太后卻還要極力的維護所謂的祖宗法制,這樣的統治者不昏庸,不無能?

清朝的皇帝相比於清朝以前的諸多皇帝,確實有很大進步,因為在清朝皇帝終於成為了一種正規的職業。而且說實話,清朝的皇帝都很敬業,但敬業歸敬業——難道敬業的人工作就一定做得非常好嗎?就事實而論,它們兩個之間有關係,但是沒有必然關係。



清朝皇帝很正常,他們沒有其他朝代皇帝那麼多的癖好,比如愛畫個畫啦,愛唱個歌兒啦,愛彈個琴啦。但是他們離明君還差得遠!

古往今來,凡是能稱得上明君的人,一是能將國家這裡的繁榮富強,二是能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三是能夠捍衛自己的民族尊嚴,國家領土主權完整。沒有了這3點談何明君?做不好這三點,就是昏君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