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這是一本亞洲10年來少年的現象級暢銷書,鄭裕美、孔劉主演同名電影原著。連韓國總統文在寅、國民主持人劉在石、BTS團長南俊都均在閱讀。這就是由趙南柱寫的反映一個白領麗人金智英結婚辭職後做了全職家庭主婦的壓抑生活,通過沉默、壓抑、生病而後重塑自我的過程。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然而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一書裡,這些願望只是泡沫與夢想。

01 金智英的困惑

從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家裡最好的總是優先給弟弟,她和姐姐只能共用一間房、一床被子。上小學時,她被鄰座男孩欺負,她哭著向老師報告,老師卻笑著說:男孩子都是這樣的,越是他喜歡的女生就越是喜歡欺負她。

當她上初中時,不僅要提防地鐵、公交車上的男人的騷擾,比如有意無意往女生身上蹭,而且有些男老師也會對女生有似有若無的動手動腳的肢體接觸,而金智英以及眾多女同學都選擇了忍氣吞聲。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當金智英大學畢業進入一家公關公司後,她發現儘管女同事佔到了90%,但無一例外高管都是男性,而且無論是男同事還是客戶都對女同事相當的不尊重,男同事在女衛生間裝攝像頭,公司得知後為了避免影響公司信譽而選擇了不公開處理,而客戶則對女員工無休無止的勸酒,甚至講一些下流的黃色笑話。

進而金智英對職場生活大失所望,所以當金智英31歲那年遇到了一個剛好合適的男子鄭代賢就果斷結婚生娃,然後離開了職場,轉而做了家庭主婦,然而她的悲催生活才剛剛開始。

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兩個生活的真相:第一,所有悲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都與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係,就如同金智英的悲哀生活也跟從小的生活環境、接受的教育以及社會的信息反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第二,所有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想通過一種新生活的開始去逃避原本的環境、社會現實以及生活現狀,是沒有用的。

就如同如果你在一個池塘不會游泳,試圖通過換一個池塘去解決問題,只會有更加變本加厲的失望。

所以說金智英的困惑不僅一個全職媽媽的困惑,也是成千上萬全職媽媽與職場女人的困惑。是在婚姻家庭與個人成長之間的權衡與博弈。

02 金智英迴歸家庭後悲歡離合

金智英為了照顧老公鄭代賢與女兒鄭芝媛便決定離開工作崗位,回家當了相夫教女的主婦,原本以為生活可以從此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然後卻變成了進退兩難的一團亂麻。

而金智英不僅要忙孩子,還要忙著做家務,甚至還要接受婆婆的挑剔與不滿。婆婆總是覺得金智英沒有盡到作為母親、作為妻子的義務,甚至嫌棄她沒能生為鄭家生一個男孩而耿耿於懷。

老公鄭代賢稱得上是一個脾氣好、收入尚可的經濟適用男,他的工作也很忙碌,不僅經常加班,而且因為從小養尊處優,也沒做過什麼家務,所以即便下班回來得早,也幫上什麼忙。

有時候金智英難免會向鄭代賢吐槽:生活太忙、太累,感覺很崩潰。而老公則會溫和地說:“你怎麼了?我下班回來不是有幫你做事情嗎?”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但鄭代賢說這些話,卻讓金智英更加生氣,但她卻什麼都沒說,心裡恨恨地想:什麼叫你幫我?女兒不是你的女兒?你換換尿布,抱抱女兒就算幫我?難道你沒有養育和照顧的責任?

其實從這裡,我們已經看出了金智英潛伏的悲催因子:作為一個獨立自主高學歷的女人,她有著自己的思想與思維,有著自己的認知與是非觀,但她已經沉默成習慣。換句話說,她的內心戲非常豐富,只是表面上依舊是雲淡風輕。

而這種場景特別熟悉,也時常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場景中,有時候明明心中有很多痛苦、糾纏、擰巴就是不說,明明內心已經山崩地裂,表情上依舊是不動聲色的隱忍。

這也是所有家庭主婦不幸福以及怨懟、抱怨的源泉:沒有主動去表達事實,僅僅是發洩不滿。而真正解決問題和正確的表達應該按照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用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覺和需要去陳述事實,而不是發洩情緒。

盧森堡博士認為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這也正是導致金智英生活痛苦甚至致病的最核心原因。

03金智英的悲傷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傷害

生了病後的金智英,時常會突然變成另一個人,模仿另一個人的口吻去說話,而她自己卻並不知道。

令人欣慰的是,當金智英變成另一個人的樣子時,並沒有像之前那樣忍氣吞聲,而是直言不諱的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與要求。比如當婆婆當指揮金智英幹活時說出:“這些都是煮給自己家人吃的,怎麼會辛苦?過節本來就是要這樣聚在一起做菜、一起吃飯有趣啊。智英,你會覺得辛苦嗎?”

按照金智英一貫的性格,她一定會說:媽,我不辛苦,為家人做飯,我很願意。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然而這時的金智英卻因為發病而變成了另一個人,開門見山地說:“哎呀,親家母,其實我們家智英每次過完這種大節日,都會全身痠痛呢!”

從這裡其實不難看出,金智英平時是受了多少委屈?壓抑了多少的感情?隱忍了多少的情緒,又潛藏了多少強烈的不滿才造了內心如此多的不滿?有多少憤怒卻都是敢怒不敢言,而只有被逼成抑鬱後時常穿越成另一個人才能將內心的想法吐出來。

這也是壓抑太久後集中爆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些原因也只是表面上的誘因,而對金智英造成隱忍和沉默的根本原因則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金智英小時候,媽媽在家就不受婆婆的待見,媽媽每天的生活就是敢怒不敢言,對於婆婆和丈夫的話唯命是從。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年時期的金智英。

武志紅在《家為何會傷人》一書中提到了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武志紅指出:我們大部分人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通常是處於相互不信任的狀態,所以導致我們經常處於內在衝突之中,經常批判和自我批判,又無法調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結,好像自己跟自己打架的狀態。

這種現狀在金智英身上也得到了淋漓的體現,這是原生家庭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不僅會影響童年的性格,還會貫穿一生的命運。

04 原生家庭的傷害該如何實現自我拯救

可喜的是,金智英的丈夫鄭代賢在金智英生病後不僅沒有埋怨妻子,反而試著去理解妻子內心的痛苦,甚至主動去分擔家務,鼓勵妻子出去上班,重獲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金智英對於生活的不滿與持續的沉默與壓抑,也終於得到了緩解,甚至她還去看了一直排斥的心理醫生。對於生活她也重新表達了看法,開始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見與看法。

而從金智英身上我們可以汲取這三種與世界和解,與自己握手言和的方式:

《82年生的金智英》:悲催的生活與閃亮自我之間,該如何救贖?

第一,敢於拒絕,不喜歡做的就勇敢拒絕,不喜歡聽的就表達感受,忍無可忍的就直接懟回去,不過度壓抑自己,不逆來順受。這跟《你的善良必須要有所鋒芒》裡的“你可以善良,但要有底線,要分人分事”觀點一致。因為生活中大部分時候容忍並不能改變事實,只能滋長對方的無理行;

第二,無論任何時候做自己。做自己有兩個方面,一是聽從內心的聲音,二是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平靜的接受。也可延伸到彼此要做到開誠佈公的交談,對自己的另一半不遮不掩,不存在“你應該”,“很合理”“這是你的義務”等外界評判標準;

第三,獨立人格和強大自我,女人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必須要有安身立命之本,要有賺錢和自我增值的能力,要有與外界共通共融的能力。

這三點是一個與世界握手言和又堅持自我,保持特立獨行的態度,只有不放棄自己的成長與進步,眼界與思維,親人才不會嫌棄你,生活才不會拋棄你,世界才不會背棄你。

05總結

小說的主角都是我們生活的化身,甚至現實生活中的複雜比小說還繁雜。而這本《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主角,她極其平凡,冥冥中又跟我們似曾相識,這一點也不奇特。因為這是普遍性的存在,是我們每個人星星點點的經歷,又或者是我們身邊人雷同的經歷。

在這個多元化與魅力的時代,關於女性該如何去活出自我?該如何成就自我?該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該如何在原生家庭的傷害中逐漸掙脫?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更確切的說,我們要找到自我,突破自我,得到最終的幸福,並不容易。然而前路艱險,然而過程無論多麼艱辛,只要我們不斷的思考、勇敢的面對現實,努力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結果終究都會幸福。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曾經是金智英,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不做金智英。願我們都不做金智英,做最好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