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最有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扒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

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後世稱為崇禎帝。與其他朝代的末世君主不同,他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算得上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奈何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最終在內憂外患下崇禎只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讓後人嘆息不已。


最有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崇禎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他是如何坐上皇位的。歷史上,崇禎繼位可以說就是一個意外。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遊船,乘小舟去深水處泛盪漾時被一陣狂風颳到水裡,差點被淹死。因驚嚇落下了病根,身體每況愈下。飲用了尚書霍維華進獻的“仙藥”幾個月後,漸渾身水腫,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朱由校沒有子嗣,所以把王位傳給他。所以從當皇帝這事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能沒有什麼心理準備,壓根就沒想過。這就造成一個問題,他想當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卻不具備一個好皇帝應有的性格。崇禎的天賦算不上優秀,也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後天的勤奮去彌補,想在實踐中摸索一條救國之路,可惜時局給不了他那麼多時間。

我們要了解崇禎皇帝,就必須瞭解他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大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其四是崇禎自己。


最有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崇禎的執政生涯都幹了些什麼。

第一,剷除閹黨,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在整個過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所展現出來的隱忍與果斷確實非同凡響,他先是麻痺魏忠賢及其黨羽,在魏忠賢試探性地遞交辭呈時,果斷回絕,誇讚魏忠賢對朝廷貢獻巨大,哥哥天啟皇帝叮囑他要信任魏忠賢。這是讓魏忠賢萬萬沒想的,魏忠賢誤以為崇禎皇帝依然會像天啟皇帝一樣寵幸他,於是就此打消了圖謀不軌的念頭。接著,崇禎抓準時機先後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客印月及兵部尚書崔呈秀,奪回兵權,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經此一事,大臣們紛紛彈劾閹黨集團,崇禎看準時機,藉著海鹽縣的貢生錢佳徴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的時機,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至此,貪汙受賄、玩弄權術、禍國殃民,還陰謀造反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但崇禎過早過快的剷除魏忠賢集團,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崇禎時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第二,重啟東林黨,東林黨起於萬曆年間,最初是一群充滿理想,心懷天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了東林書院,向天下傳遞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時局的昏暗,朝廷的腐敗。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明熹宗時期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朝政,觸動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的檔案資料,打擊東林黨,同時造編《東林點將錄》等文件上報朝廷,天啟五年的時候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天啟六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殺害,東林黨人在朝堂之上已經失去話語權,活著的東林當人也只剩一些阿諛奉承、明哲保身之輩。一直到了天啟七年,崇禎帝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餘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等到魏忠賢餘黨基本被肅清的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自此,東林黨算是重新被啟用,在朝堂之上重新佔據主導地位。而這裡我所說的東林黨,是指崇禎剷除閹黨之後的以東林黨為首的整個文官集團。此時的東林已不同往日,雖然一直高舉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三項具體主張,但此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如何奸佞汙濁的集團和閹黨其實沒什麼兩樣,可惜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沒能看清,他對東林黨的印象還是保持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階段。

第三,拒絕議和,崇禎元年,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繫遼東督師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積極尋求與明廷和議,但是因為崇禎以及朝臣均認為流匪不足為懼,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與清(後金)議和時機就此錯過,清軍旋即入關報復,明朝也集中軍隊與清朝開戰,結果十三萬大軍一擊潰敗。此後中原叛亂再起,明廷疲於兩線作戰。同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給崇禎明確表過態,只要明廷能封他作河南王,他可以馬上調轉槍口跟八旗開戰,但崇禎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其實崇禎想過與清(後金)議和,但與李自成議和可能壓根就被他心裡拒絕。

第四,處死袁崇煥,明末袁崇煥算得上是三朝元老,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崇禎於平臺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為此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讚賞。隨後的袁崇煥當上了遼東督師,拿著崇禎賞賜的尚方寶劍再次來到前線,成為東北地區和渤海灣部分地區的最高指揮官。然後,袁崇煥卻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爭議的幾件事:以糧資敵、擅殺毛文龍、私自議和,加上之前在崇禎面前“五年平遼”的欺君,條條罪狀都可以要了袁崇煥的命。此時的崇禎本來就大為不滿,接著又爆發了己巳之變,即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都被後金軍攻破,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與後金軍鏖戰,經過艱難的戰鬥後,皇太極率軍撤退。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原因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最終,崇禎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袁崇煥是否該死,我們不討論,但是崇禎殺袁崇煥確實是自毀長城。

由此看來朱由檢絕非昏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賢能的君主,只是當時的大明王朝,在經過前幾代皇帝的消耗之後,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天災人禍之下,即使崇禎再努力,也無法挽救明王朝國運衰竭的趨勢,最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王朝的毀滅,而自己也成為了亡國之君。但我們看歷史,絕對不能單單關注結果,從崇禎皇帝的例子來看,不能簡單的因為明朝滅亡在他手中,就將他歸入昏君一流。但是,崇禎雖是十分的勤奮,對於國家的治理也是非常的上心。但是他的方法卻總是用不對。而這其中的原因,是和崇禎早年的時候並沒有在皇宮內部接受到正規的帝王之術的訓練是有很大的關聯的。早年間,崇禎一直是在外作為一名親王的存在,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對於皇帝的訓練,沒有像張居正這樣的大臣來教導他帝王之術,也沒有人能夠教導他如何管理國家。他的出身和來歷,使得他的眼界不夠高,因此他看不到這個國家最為本質的問題,只是在一意孤行。他雖然是努力了,但是努力都沒有用到正確的地方,這才是他最大的問題。而對著錯誤的方向進行努力,只會使得事情越來越糟糕。

如果一分為二的看崇禎,很複雜:態度上的明君,能力上的昏君。爭議就在這裡。倘若崇禎有萬曆皇帝的IQ和EQ,而萬曆皇帝有崇禎的勤奮,那麼大明也不會亡。

最有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