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現在都混得怎麼樣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我記得頂父母職的都下崗了,我們那邊一般是供銷社,糧食局,還有川口烏礦等單位,供銷社和糧食局早倒閉了,川口烏礦也被私人買斷了。以前商品糧與農村糧有很大差別,吃商品糧的可以招工。我記得我老家有一個在新疆當兵後轉為志願兵了,轉業後可以幫妻子孩子遷戶口到城裡,他把他侄子戶口遷走了,但戶口本在他老婆手中,由於他存在男女關係不正常,離婚了,他老婆把他侄子戶口改為她自己的親侄子了。現在想想有什麼用呢?都是中國人。


用戶1406738740453


我是80年頂潛父親接班的,在縣五金公司上班。

當時只有18歲,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鄉上招民辦教師,我和村上一個夥伴參加了招考。有一天,我們給隊上拉糞,鄉上來人說,你倆考上了,明去縣上覆試。

我拿上通知,那個高興就甭說了。考完之後,我們等啊,等啊,等的都開學了,也不知啥情況。後來才知道,進學校的都是有關係的,或教育系統老師子弟。考試只是型式而已。也沒有對成績進行張榜公佈。

當我準備複習來年再考時,我父親說,不復習了,考學是為了有個工作,現在有政策,可退休頂潛,你接班吧。我稀哩糊塗就進城了,放棄了我心儀的上師範當老師的夢想。

上班後,縣招辦並不認可那年代的文憑,要全員考試取得初中文化。記得我五金公司僅合格了兩名,另一名全抄,與我分數一樣。

為了讓公司職工通過文化考試。我被公司任命為輔導員,負責培訓職工。兩年後,基夲通過,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潛考。

改革開放深化後,五金公司經營的產品被各個實體瓜分。經營困難,職工面臨轉崗、下崗。

那年,我31歲。下崗後要自謀職業,自交養老金。習慣了領月工資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沒了工作崗位,沒了生活來源。那個愁,只有我們下過崗的人才能體會到。連續幾個月失眠,一夜之間白了頭髮,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知道明天用什麼買面買菜。更不要說交自己的養老金了。

為了生活,我買過童裝,買過蘋果桔子,收過農副產品,在私企當過推銷員。

當推銷員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礦企業分片跑,早上8點吃早飯,中午飯要到4一5點。有一次在山上,沒有地方吃飯,到一個老紅軍家去,買了兩包老人家自己備用的方便麵。

我們兩個業務員,另一個被廠長誇了又誇,一禮拜就拉來了一個客戶,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銷到俄羅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個月沒拉來一個客戶,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場摞木頭。

我的真誠,還是感動了上帝。熱力公司最終選擇了我,而且,這是一個大大的客戶,籤合同,月固定提貨XX噸。

這時候,我已不是原來的我了,光環隨之而來,一併提拔為辦公室主任兼推銷員,還主管了生產許可證的換髮工作。

我後來做了生意,很優秀。

是那個經歷鍛鍊了我的誠實。答應客戶的售後,當天一定去用戶家裡。記得有一次晚上快8點了,我去給用戶修熱水器,用戶感動的不得了,說,我想你今天可能不來了,沒想到你說到做到,雖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謝。還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沒吃飯來了”。

因此,我們那一代頂潛上班的這個群體,不在少數,是時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說的,大多是渣子,沒能耐。起碼我不這樣認為。

79年高考線253分,錄取率3%。按現在錄取率,我這個落榜生,可就是大學生了。

這是我接班經歷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經歷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崗”、“自然人”、“自由職業”(自謀職業)、“自交養老金”等知識。


史西懷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們家是農村的,父親在國企上班,母親在家務農,我家裡姊妹四人,上邊有個姐姐,下邊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上個世紀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親就辦了病退,家裡就弟弟一個男孩子,母親又特別疼弟弟,按理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為上班工資低就不願意接班,那時工資每個月也就三十多塊錢,當時姐姐已經結婚了,妹妹還小,父母就讓我接班了,在化工廠做化驗工作,在工作中認識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這一晃就過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還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國企工作這麼多年,還是有很多感慨的,雖然沒攢下錢,但也沒為生計到處奔波,是企業讓我們有了穩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順利的讀完自己喜歡的大學,喜歡的專業,也是企業讓我退休後衣食無憂,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貴,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淺憶


1987年2月初中畢業在家務農的他,接父親的班從偏遠的農村來到了國營企業子弟學校當上了一名門衛工。年僅18歲的他一夜之間端上了鐵飯碗,這對於農村娃來說喜悅之情,不亞於那些手捧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莘莘學子。

但是他的欣喜之情,很快就被隨之而來的單調枯燥的現實沖淡了,整個學校只有他是一名工人(之前是他的父親看門),整天坐在校門口看看門拉拉鈴,心裡感覺到很不是滋味。年紀輕輕的拉個鈴能有什麼出息?再看看周圍的學校、企業,守門的都或老或殘,一時間,他有些心灰意冷沒精打采少言寡語。

山區小鎮的學校,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當地經濟很不發達,學校很難留住人,十年間,有30多名老師從這裡調到了大中城市,面對教師缺員該校又先後聘請了30多名臨時代課教師。作為年輕的門衛工,慢慢地他心裡便有了當一名老師的夢想,第三年正好學校和企業聯合開辦了一個高中補習班(週末和假期),他也報名參加了。

年輕的他經過兩年的學習,順利地領取了他盼望已久的高中畢業證書。這時候在他的心裡,又萌生了一個大學夢。有人聽說他想考大學,就諷刺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後來,學校領導看他比較熱愛學習體育水平也不錯,就安排他當了一名小學體育老師,正式開始了他以工代教的教師生涯,為此學校專門請了一名門衛工。

後來他就刻苦認真地跟著有經驗的體育老師學業務。這一年,他幸運的考取了某師範學院的體育專科函授班,三年之後,終於獲得了大專文憑,這樣,他就具備了“工轉幹”的文憑資格。再後來在上級部門“以工轉幹”的考核中,他順利地通過了考核,成為了一名有正式編制的小學體育教師。

現在已年過半百的他,早就是一名優秀的小學高級職稱的體育教師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我先生有個鄰居,三十多前頂替他父親去了上海,後來聽說是一家國營窯廠,燒磚頭的。那時候鄰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還有哥哥和弟弟。因為頂職是跳農門,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沒辦法,名額只有一個。為了表示公平,爸爸媽媽說好了老家財產不給頂職的老二 。

不幾年,窯廠改制,老二下崗了,但戶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換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一個廠跳到另一個廠,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們一個開皮鞋廠,一個大學畢業去了銀行。老二五十多歲就早早退休,拿可憐的退休金,被城裡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莊拆遷,老二媽媽也有房子,老二回來爭財產 ,與老大兒子打得頭破血流,最後村裡幫助解決,拿了100萬回到城裡去,心滿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過拆遷獲得至少300多萬,另外還有房子車子財產無數。

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變數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遠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務員,年輕人個個擠破頭,說不定將來很潦倒。


揚州微笑的草


我是89年可以說最後一批頂替父親去太鋼上的班,當時老父親不讓兩個姐姐她們頂替,現在兩個姐姐都是在編老師。我年紀小還加了兩歲,上班後是鉗工,學徒三年,三年中每個月工資平均36.6~92.8。好好上了五年班後又參加成人脫產在北鋼院上了三年大專,專業機電工程。96年畢業後又回太鋼以工代幹又好好上了兩年班,在99年單位效益不行自己成立一貿易公司做煤焦鐵,06年又成立一裝飾公司做至現在,08年國企改制買斷工齡自己交社保,15年又成立一培訓學校主做文化課輔導。想想國企給了我從農村走出來的途徑,感謝政策!


A福瑞達裝飾


我是82年底頂母親職上的班。81年高中畢業,差幾分沒考上大學。82年復讀一年,結果又差了十幾分。爸媽徹底死心了,我自己也不想再考了,於是就不再考了。好在我們家是城鎮戶口,也就是那時候人人羨慕的“國家糧”。那時有頂職這一政策,我媽在百貨公司上班,於是在我媽48歲那年,她通過關係辦理了病退,八二年底我頂職進入百貨公司上班。從此在商業部門奮鬥一生。其間通過自己努力,曾在縣委辦、鄉政府工作過兩年,但終因自己的年少無知,任性輕狂,最終還是回到了百貨大樓。99年,席捲全國的改制風潮使我們縣的商業部門先先後後紛紛倒閉。一夜之間,我們兩口子就和千千萬萬的人一樣,成為了下崗工人。區區的一萬多塊錢,就打發了我們。那時叫賣斷工齡,和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關係,那就是一個霸王條款,願不願意你都得解除。從此開始了我的浪跡天涯的打工生涯,廣東、株洲、本縣……不時地更換地點,一切為了生活。從當年的青絲烏髮,到如今的兩鬢斑白,身心疲憊,傷痕累累。到今天,已經兒孫滿堂了,還在為打發退休前的時光,孤身一人在廣東辛苦工作。苦啊!



點點蟲蟲飛1


我們廠食堂老吳頭要退休了,那時候可以頂職,廠勞資科為他辦了手續,讓兒子進廠還是在食堂工作。

他兒子以前在農村是生產隊長,一個很能幹的人,工作,人緣都不錯。

可是他是一個悲催到頂的人,一個春天早晨,下著大雨和轟隆的雷聲,這時他尿急上廁所,一個公共廁所離食堂約100米,可能是他放水時候接地,一個炸雷電光一閃,可憐的小吳倒下了,當時廁所裡還有三個人蹲著大解,此刻連褲子沒顧提往外衝,畢竟那場境太嚇人了。

小吳死了,廠裡為他厚葬,後來徵求家屬意見,把一個人來頂職,結果他們家屬放棄了。

還有一個我廠賀副廠長兒子頂職進廠,一個農村的孩子,沒有給他安排好點工作,賀副廠長心裡有點不舒服。

這代人脫離了農村,來到城市工廠頂職,大多數人命運一樣,工廠破產,下崗,自謀職業。

現在這批人已基本到了退休年齡,或許大多數都退休了。

他們來到了城市,期待的,或許有些不盡人意,過去了,願他們一切安好。


王老歪49681976


八十年代農轉非比較困難,只要是有工作單位的父母親,都會讓孩子頂替自己去上班,然後轉為非農業戶口,吃上商品糧,一下子扔了鋤頭,不用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在農村勞作。

當時那真羨煞旁人,覺得那頂替者真幸運,世襲了父親或母親的工作。

那麼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現在都混得怎麼樣了?

有書君看到大多數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現在大多已過了花甲之年了,最年輕的也有五十多歲了。

所以這批人應該有的工作業績突出,成了單位的元老,有的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有的因原單位不景氣。

早就離開了工作單位另謀職業了,也有下崗了,又沒技術,生活艱難的。

一、工作業績突出,成了單位的元老

講真,這些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有不少人雖然學歷低,但在業務上卻能跟著師傅好好勤奮學習。

做事又吃苦耐勞,有學習機會又能虛心請教,認真學習,到現在已是單位的業務精兵,是單位業務方面的老師傅,成了單位元老。

有書君的忘年交老李就是一個頂替父親進廠工作的老師傅,這是一個生產汽車零件的大型流水線。

那年,正讀初二的老李進廠時只有十五歲,父親退休時讓他進廠工作,當時他也猶豫不決過,但禁不住母親的勸說,讓他早點拿工資補貼家用,只得放棄學業。

好在老李當年一進廠就碰到一個好師傅,把所有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而他也很好學,每一道工序他都了熟於心,而且讀了初二,學了些物理知識。

廠裡派他去省裡學習技術改進工作,他欣然前往,學習時又十分刻苦,學習回來他便成了單位業務骨幹,經過五年的磨礪,他成了單位中層幹部。

後來技術革新,工廠改制,他正值中年,業務又精,成了廠裡的副廠長,現在年過半百的他,成了廠裡最熟悉業務的老師傅,大家都稱他李大師。

周圍跟著許多年輕的徒弟,逢年過節或週末小年輕們就像尊重父親一樣買上菜,去他家一起做飯吃,領導也很尊重他。

有什麼事會主動和他商量,工資卡上也有六千多元一月,和他同齡的農村兄弟好羨慕他。

二、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老王是七六年接替父親到家鄉一所小學任教的,他那年二十歲,工資18.9元一月,小夥子任勞任怨,教育著十來個本村的孩子。

他和村裡孩子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教他們認字,學寫文章,教過的學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他由一個民辦教師,轉編成了公辦教師,學校裡的由五位老師變成兩位,因為他是本村的人,一直堅守這片精神家園。

2016年作為這所村小的校長的他光榮退休了,現在白天在家看看書報,寫寫小文,有時去外面採風,拍攝美麗的風景做紀念,晚上教村裡人跳跳廣場舞,有時拉拉二胡,領著四千多塊一月的退休金,日子過得還比較愜意。

三、單位不景氣,另謀職業了

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進廠去商店工作的比較多,但是當時很跑火的工廠,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許多廠子不景氣,慢慢地開始裁員,最後甚至倒閉了。

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文化水平低,一般都在一線流水線做苦力活,隨著產品推銷不出去,下崗工人越來越多。

有的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工人看見形勢不妙,從單位買斷,打破了所謂的“鐵飯碗”,走出工廠,用買斷的錢自謀職業。

從開小店,做小買賣做起,有的人還發家致富了,成了成功的商人,在城裡買了房,買了車,買了店面,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當然不是所有下崗者,都那麼幸運,有不少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一沒學歷,二沒技術,下崗後只得外出打工。

十多年一直艱難的賺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快六十了,本該享清福了,但還在外賺辛苦的體力錢,有的替單位看守大門。

有的幫快遞公司送貨,有的在餐館端盤子洗碗,也有的在別人家當保姆,做飯或帶小孩。

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現在都混得不一樣,有的成了老師傅是單位元老級人物,有的光榮退休,生活愜意。

有的另謀職業,有的則打工度日,雖然同為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但人各有命,日子過得也不盡相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是81年從農村頂替父親,進入鞍鋼參加工作的。85年結婚,愛人在商店上班。86年女兒出生,以後工資逐年增加,工作較平穩。98年被調入廠工會,負責職工文體生活這一塊,前年退休了,現在月退休金4500塊錢左右,我感覺挺好。我感謝爸爸給了我的這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