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自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各地雖然在節日表現形式上大同小異,但是還是有著一些比較鮮明的大方特色。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節日文化。

僅僅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從早晨到晚上的年夜餃子。就有著許許多多的地方特點。簡單地說,就“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早、午、晚三頓飯都“吃什麼”,“吃”的過程注意什麼,是有“講究”的。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首先是早飯。大年三十的早飯就內容和質量來說,充分考慮到中午飯的因素,一般都比較簡單。

按傳承多少年的習俗,基本上家家都是主食吃麵條,副食沒有具體“說道”,看各家自己的習慣。可以有“菜”也可以不做菜,直接吃麵條也可以了。麵條有白麵條兒、蕎麵條兒、油麥條等種類。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愛好了。只要是麵條兒就可以了。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之所以大年三十早飯吃麵條兒,也是有“講究”的。這裡主要是取“麵條兒”的“長長久久”、“順順當當”的寓意。期盼“好日子”“長長久久”,期盼來年“順順當當”!

其次是大年三十的中午飯。這是這一天中三頓飯的其中最隆重也是應該最豐盛的一頓飯。就“過年”的飯菜準備工作而言,很多準備工作其實都是體現在這頓“中午飯”上。自然,就飯菜內容和質量自己豐盛程度上就顯得格外費心思和受重視了。很多的“講究”和有關“說道”也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中午飯”上。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這第一,無論是飯和菜,都要有意識地多做出不少。尤其是主食即泛指的“飯”,不管是什麼主食,都必須要有充足的“餘付(富)”。這是硬性“規定”。吃剩下的飯菜,叫“接年飯(菜)”寓意這些美味佳餚的飯菜,永遠“吃”不完!一年接著一年!中午的飯菜是絕不能吃光的!尤其是主食“飯”!

中午吃完飯,“餘付(富)”的飯菜要用平屜(一種放在鍋裡用來熱飯菜的自己製造的炊具)放在鍋裡“壓鍋”。取“鍋裡永遠有吃的”的寓意!

中午飯在副食菜品“講究”很多。在菜品種類上一定要有雞。做法各有千秋,但是一定必須要有。“小雞燉蘑菇”居多,也屬於家鄉的習慣吃法兒。“雞”取諧音“吉”,取“大吉大利”的寓意!

其次是一定要有魚類,“魚”取諧音“餘”,“年年有魚(餘)”,“富富有餘”之寓意。

韭菜、粉條。“長長久久、久發富貴”之意。一般是紅燒豬肉燉粉條。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豆腐,歲月進入臘月,家家就有了過年的氣氛,即平時所說的“年味兒”了。“年味兒”之一是做豆腐。幾乎家家都用自己本年度新發下來的新鮮大豆,自己做豆腐。留下一部分“新鮮豆腐”外,其餘就冷凍做“凍豆腐”。大年三十中午必須要有豆腐。取“多福”之諧音。寓意來年“多福多壽!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綜上所述這幾個“菜”,即雞、魚、豆腐、韭菜粉條外,其它的菜品就基本屬於“從屬地位了”。可以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和想法兒“隨心所欲”的如考慮怎麼搭配著去做了。一般的習慣可能要自己裝一個熱氣騰騰的火鍋兒。

主食,一定要有“年(粘)糕”,取“年年高升”、“步步登高”之寓意。饅頭,這裡有兩個寓意。一個是饅頭都是“發麵”,一般女主人要有意識地自言自語“饅頭‘發’了!”借“發”的寓意。有“發財”的意思。再就是饅頭是“蒸熟的”,有好日子“蒸蒸日上”的寓意。

年夜飯,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除夕之夜的餃子可能是所有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中最為具有一致性的一個習俗了。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但是,吃餃子過程中的一些地方性習慣和“說道”也有所不同。在我們老家,年夜餃子吃什麼餡兒,有習慣。一般是牛肉、羊肉為主。也有吃雞肉和魚肉餡兒餃子的。

主要也是取其中的寓意,表達美好願望!牛肉寓意來年“牛氣沖天”一切事情都能“牛哄哄”!羊肉寓意“揚興”!“揚棒!”。“揚興”和“揚棒”都是方言,有“趾高氣揚、揚眉吐氣”的意思!雞肉還是取其“吉利”的諧音。魚肉也是取其“餘”的諧音!

年夜餃子也是要有一定“餘付(富)”放在鍋裡“壓鍋”。包餃子時在餃子餡兒裡放硬幣或者開心果,象徵“金元寶”。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一般是按吃飯的人數基本人均一個,由於餃子數量肯定大大多於吃飯人數,所以總有人吃不到!“金元寶”。誰吃到的“金元寶”多,預示著誰來年能掙大錢發大財!其實都是美好的願望和自己的祝福!也是為著增加節日的氣氛。

吃餃子蘸蒜泥時,不能稱呼“蒜”,要稱呼“好兒”。吃“蒜”要說吃“好兒”,向別人示意要“蒜”,一定要說“給我來好兒”。正因為如此,大人要在事先反覆對已經懂事孩子進行“輔導”。不懂事的孩子怎麼說沒所謂,“童言無忌”!

大年三十,從早到晚在“吃”上都有哪些“講究”


整個大年三十這一天,什麼東西找不到了或者總沒有了,用盡了。不能說“沒了”、“沒有了”、要說“都全了!”、“都來了”。

總之,各地風土人情不盡相同。表現形式和相關一些風俗習慣也各有特色,都是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春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