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國家“煤改電”為何重用空氣源熱泵?

樹枝和樹葉


一、在最近的幾年時間裡,隨著北方各地政府紛紛加大清潔能源供熱政策的實施,空氣源熱泵作為最受用戶青睞的產品,逐漸成為替代傳統燃煤鍋爐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那麼,其核心的傳播優勢在哪呢?

二、綜合考慮空氣源熱泵,不難看出,這類產品雖然跟電採暖設備一樣都需要耗電,但是其只需要使用少量的電能驅動就可以輕鬆的吸收空氣中的空氣能低品位熱量,進而來實現制熱,供用戶日常供暖使用。其節能效率非常高,可以達到75%,與傳統的電熱設備相比,能夠節省很大的用電成本。

三、空氣源熱泵不僅節能,其環保性能也非常明顯。專門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分析,並結合諸多供熱單位的使用情況得出,空氣源熱泵採暖過程中沒有任何固廢排放,不僅將少量的電能全部轉化為熱能,同時將大量空氣能通過環保冷媒介質及壓縮機做功也轉化為熱能,這樣的採暖方式都是用電作為驅動力,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正是由於這樣的環保性及節能性,空氣源熱泵採暖在國家“煤改電”項目中多次中標,成為“煤改電”項目的明星產品。




美的熱泵


煤改電其實有很多種選擇,例如,空氣能,蓄熱電鍋爐等。

空氣能主要是後期運行費用低,這個是相對電鍋爐來說的,,,,

電鍋爐的轉換效率是0.9以上,而空氣能可以達到3左右。在這個方面,空氣能就體現出優勢了。當然,空氣能的初投資是比較高的,,,不過很多地方是有補助的, ,真正到用戶手裡的話,這個費用就不是很高了,,,不過比燃煤的要高很多了。

以加熱40噸水為例比較

1、日用水量m =40m3

加熱40噸熱水所需熱負荷Q=cm△t=1×40000×(55℃-15℃)=1600000(kcal)

2、空氣能熱泵熱水機組運行費用計算

電發熱值860kcal/度,空氣源熱泵效率300%~500%,全年效率以350%計,管道熱損失5%,電0.85元/度。

全年平均能效比:[(4.0×6)+(3.0×6)]/12 = 3.5

耗電量:1600000÷860÷3.5÷0.95=559.54(度/天)

運行費用:559.54×0.85=475.61(元/天)

平均費用:475.61÷40=11.89元/噸

3、電熱水鍋爐運行費用計算

電發熱值860 kcal/kg,管道熱損失5%,電0.85元/度。

耗電量:1600000÷860÷0.95=1958.39(度/天)

運行費用:31958.39×0.85=1664.63(元/天)

平均費用:41.62元/噸

從此可以看出,現行各種熱水加熱設備中,空氣能熱泵熱水機組平均加熱一噸水所需費用是最少的,為11.89元/噸。那麼用空氣能熱泵熱水機組來加熱本工程所需的40噸/天熱水全年的運行費節省如下:

電直接加熱鍋爐相比節省費用:599266.80元-171219.60元=428047.20元


郭鵬學暖通


其實 煤改電(空氣源熱泵、蓄能式電暖器、蓄能式發熱電纜、大型熱庫、地源熱泵)這些產品北京市政府都試點過了。目前主要補貼空氣源熱泵。

1、空氣源熱泵是目前使用成本(每平米採暖費)很低的,採暖保證性最好的。缺點是:初投資高,大面積推廣電網改造成本更高。電網改造成本是所有煤改電產品推廣都遇到的問題。還有一點是空氣源熱泵產品目前市場上生產廠家太多,相當一部分產品質量不過關,低價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真正質量好的產品冬季綜合能效比(cop)大於3.2,一度電得到3.2度電的熱量。你可能要說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啊,空氣能是搬運熱能。水泵是把水從低處抽往高出,熱泵把室外低溫熱量抽往高溫的室內。根據已建成1萬平米到十幾萬平米採暖項目來看,節能建築(國家規定需熱量40w/平米以下的建築為節能建築,新建的有保溫的房子都可以達到)每平米冬季採暖大概需要25-26度電。因電費差距較大,請自己核算每平米採暖費用。是目前前景最好的煤改電替代產品。

2、蓄能式發熱電纜,利用的是峰谷電原理,夜間工業用電下降後,利用谷電蓄能。提供一天的採暖熱量。目前採用的鎂鋁陶瓷、電地暖電纜等等都不能很好地儲存一天需要的熱能。電能95%轉換成熱能,要損耗5%。舒適性和經濟性都不好。對電網的要求更高(空氣源熱泵的3倍以上)。不適合大面積推廣。

3、大型熱庫,不太瞭解。有一種跨季節蓄熱。利用太陽能將熱量儲存在水、土壤或者砂石水池中。冬季再利用螺桿機組(水地源熱泵相同主機)抽取熱量供暖。使用成本在這幾項中最低,但是蓄能池和太陽能集熱設備的建設成本太高是推廣的難點。

4、地源熱泵是很好地替代產品,運行成本低於空氣源熱泵。初投資稍微有點大,但是地源熱泵工程必須夏天用空調,冬天用採暖,才能冷熱平衡。幾萬平米以上建築地源熱泵工程只抽取地下熱能供暖,夏天不用空調。兩年後地溫下降,採暖成本急劇上升。



易豐搬家


技術路線的大方向是對的。可以國內空氣源熱泵的技術不過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