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這句話是譚嗣同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面對戊戌變法敗局已定,慈禧太后臨朝聽政,開始下諭捉拿維新派人士的危機局面,對勸說自己出國避難的人所說。而就在說完此言之後的第三天,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與他一同被捕的還有楊銳、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劉光第。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而後他們被投之大獄之中。在獄中,譚嗣同寫下了那首《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仁兄說了小編你這就是胡扯了!原句明明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那裡會是什麼“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誠然前句很是有氣勢,但事實是,我們熟知的原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乃是選擇出逃日本的康有為、梁啟超篡改的,而出處則是太平天國將領苗沛霖所寫的一首《秋宵獨坐》。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而僅僅過了不足4日,譚嗣同便被押解至刑場“明正典刑”。而這位年不過33歲的維新派人士,死前還在喊著“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這當是當時中國先行者們的最強音!面對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民族危殆,國家危殆。而他給出的答案是“手擲歐刀、仰天大笑”。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其實作為一個出身官宦世家的公子哥,譚嗣同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依靠父親譚繼洵身為封疆大吏的身份,老老實實的做好江蘇候補知府便可。1896年,譚嗣同依據父親指示,入貲(捐官)為江蘇候補知府。但他面對時局終究還是選擇了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了戊戌變法,而作為學習西方的先驅,在為光緒帝幕僚之時,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廢除八股文、創建報刊等,也確實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當軍政大權不在手中,所託非人,袁世凱通風報信,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卻又是註定要失敗的。

但也就在危殆之時,譚嗣同此時有必死之決心,但身為父親的譚繼洵卻對譚嗣同被捕,直至被殺都“無動於衷”。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在當時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張之洞與之關係匪淺,便曾試圖營救,但慈禧太后還是駁回了。而譚繼洵,作為一個道光二十九年的舉人,仕宦幾十載,此時身居湖北巡撫之職,比之張之洞,對於兒子譚嗣同他卻並未救援。這又是為何呢?

譚嗣同被捕後將被問斬,父親身為湖北巡撫,封疆大吏,為何不搭救


可能會有人說譚繼洵與譚嗣同的政治主張相左,父子間矛盾重重。可是誰見過矛盾重重,還支持兒子興辦時務學堂,開創南學會,主辦《湘報》的?而之所以譚繼洵不救,恰恰是他從政幾十年裡的經驗告訴自己,即便是救也是徒勞之舉。在任何朝代,統治者也不會允許試圖傾覆權杖的行為,更遑論作為一個執掌大清王朝幾十年的鐵腕政治家的慈禧,這就是慈禧的逆鱗。而不救,既是自保,更是自知。

正如譚繼洵為兒子譚嗣同所作的輓聯所寫“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更是對兒子一生的評語,他當死而無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