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 ”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遊天台山時留下的名句,集中表現了人們對佛國仙境天台山的嚮往。國清寺就是鑲嵌在天台山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環抱,雙澗縈流,古木參天,伽藍巍峨,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日本和朝鮮半島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與齊州的靈巖寺(山東長清),潤州的棲霞寺(江蘇南京),荊州的玉泉寺(湖北當陽)並稱為“天下四絕”。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國清寺創建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晉王楊廣承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遺願建立。歷代經過多次整修,現存建築系清代重修。1973年人民政府撥款又作了全面整修。有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多間。主要建築多依清代宮式營造,分佈在幾條軸線上。國清寺為建於清早期的建築為官式建築,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簷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頂,三聖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築,妙法堂、方丈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佈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上為藏經樓)伽藍殿、羅漢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裡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幹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群。

塔碑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國清寺主建築群後的小山坡上,在蒼鬱的松林中有一座重簷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亭額上寫著“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著三座長方形的石碑。正中的豐碑為“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長篇碑文和詩讚頌佛教天台宗創造人智者大師。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豐碑稍低於智者豐碑。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蹟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諦1982年5月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圍著石欄的古泉,上刻“錫杖泉”三字,相傳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遂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即有泉水湧出,故名。

隋梅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國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寶殿右側,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手植。據考證,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三株最古老的梅樹之一。關於它的傳說,現代詩人鄧拓寫給隋梅的《題梅》詩最為傳神:剪取東風第一枝,半簾疏影坐題詩。不須脂粉綠顏色,最憶天台相見時。

隋塔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隋塔位於天台城關鎮東北6裡。隋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受菩薩戒而建造的報恩塔。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燬飛簷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隋塔建造別緻,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方丈樓方丈樓在國清寺建築群東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兩層七開間房子,前有“聚賢堂”(齋堂——僧眾用餐的地方),後有迎塔樓(寺中賓館)。樓前有一個方石鋪地的院子。方丈樓方丈樓正中直條排列著三張八仙桌,兩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條桌上方掛有“弘闡天台宗”的大紅底金字匾額,額下排有名畫家邵宇、王子舞寫的智者大師水墨畫像。旁邊掛有幾幅名人字畫,這是國清寺接待中外來賓的地方。觀音殿與錫杖泉相鄰處,新建有重簷歇山,斗拱翹角的觀音殿,雄踞於大雄寶殿之後上方,觀音殿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著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報恩塔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於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塔體為錄巖。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臺基也為錄巖鋪成。報恩塔這座經幢是日本蓮宗信徒捐贈1000萬日元建造的。寶塔建立在天台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台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七佛塔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稱“七支塔”,也稱迎賓塔,是為紀念“過去七佛”而建,他們分別是: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因為是祭祀過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門前。建於隋唐時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舊址上重建七佛塔,我們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歷史。

新七佛塔與舊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新塔為實心,而舊塔是鏤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禪師墓”。雨花殿出門神殿,即見鍾、鼓兩樓中間又一座殿堂,常匾上書“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別的佛寺中難得見到。相傳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在此講述《妙法蓮花經》,其精誠所至,感動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印度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天”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並說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著,所以尊他們為“王”。“四大天王”亦稱“四天神”或“四大金剛”所以一般寺廟中稱此殿為“金剛殿”或“天王殿”。

寺廟傳說——魚樂國的故事

相傳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從江陵來到天台山時,路遇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言談中得知,這老和尚名叫定光,學識淵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為師。智者在天台弘揚佛法,想新建一座寺廟,定光指點他要找一塊山環水繞的福地建寺,並告訴他,還要記住“寺若成,國即清”這六個字。智者問這是何故?定光說,當今世道,戰亂遍地,百姓遭殃,寺廟建成,國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樂業。智者依師父的話找到這塊福地,並親手繪製了寺宇的式樣,不幸的是,圖樣剛剛畫好,智者就謝世了。他的徒弟灌頂,實現了智者的遺願,將寺廟建成,寺名就叫“國清寺”。

相傳董其昌來國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內聞名的大書法家,請他題碑額,可是董其昌不肯下筆。一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來到放生池邊納涼。陣陣輕風,吹得他睡意頓起,恍惚間遇到了名叫魚珠、樂珍、國珍的三位仙女。她們為董其昌唱起優美的歌曲,跳起優美的舞蹈,吹起優美的玉笛,樂得董其昌讚美不已。董其昌醒後,若有所失,便依夢中情景,吟詩:“魚珠妙歌喉,樂珍柳枝腰;國珍金玉笛,遊夢實逍遙。”這時方丈來到他的身邊,聽了他的詩,笑呵呵的說:“你的詩真好,他把這首詩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不就是“魚樂國遊”四字嗎?”於是董其昌應方丈之請,寫下了“魚樂國”三個大字,同時題寫了“清心亭”亭匾。

“鵝”字碑的故事

相傳有一天夜裡,曹掄選夜宿華頂山華頂寺,在燈下練書法,忽聽窗外異響視之有奇光,隨手擲硯出窗外。他掌燈出來四處一瞧,什麼事情沒有,俯拾地上所擲石硯,竟然變得光潔如玉。於是,曹某便在石硯落地處發掘,掘出王羲之半“鵝”殘字碑。後來,曹某苦練七年書法,日夜臨摹王某碑帖,最終補全“鵝”字。

羅漢鬥觀音

國清寺建成以後,裡面供奉著五百羅漢。他們相約連夜為國清寺修造一座寶塔,以增添名剎風光。正當五百羅漢忙於搬運磚石修砌時,南海觀音路過天台,觀音見石橋山中兩峰對峙,飛瀑高懸,十分壯觀,也有心為天台山錦上添花,架一座石橋來增添景觀。觀音見國清寺外磚塊堆積如山,就向五百羅漢借磚,羅漢不肯。觀音向羅漢借鍋煮飯,羅漢又故意將鐵鍋敲了一個洞。觀音見此,微微一笑,小施法術,在鐵鍋中燒出了香噴噴的米飯。羅漢見狀,大吃一驚,把鐵鍋搬來一看,原來鍋上的破洞,只漏沙,不漏米。從此這口鍋就叫“漏砂鍋”。後人在藏放這口大鐵鍋的房間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古寺猶有寒灶石;雲櫥尚存漏砂鍋。”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國清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