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麼從國畫中看出風骨?

星空之星悠悠子青


中國畫本身就有著完整的藝術體系,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線條的表現及運用則是中國畫的靈魂,它同時體現著中國的傳統藝術。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有“書畫同源”之稱,強調由筆墨從而產生的線條正是中國畫繪畫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最高的造型手段的定論。畫家的情感與線條的“情感”。中國畫中的線條同時又凝聚著畫家的主觀思想情感,是畫家情感的藝術體現,線條與畫家的情感都是相融合的,畫家的世界觀、審美觀、藝術觀不同, “筆” 和“意”也隨之不同。因此畫家的情感對線條的影響自然也是無可非議的,它決定了一幅作品是否成成功,畫出的“線條”才會有一氣呵成與節奏的飛動感。只有通過長期基本功的錘鍊並紮實鑽研,才能最終達到運筆自如的效果。

前人線條總結中國畫有十八種線條。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往往通過畫面線條,可以看到畫家的個性,即“風骨”。有正義凜然、有虛懷若谷、在清風道骨、有媚俗不堪。








畫渣石華


【此文系原創】怎麼從國畫中看出風骨?我認為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從國畫整體畫面的風韻境界來看,二是從國畫的骨法用筆來看。

國畫家們可以通過國畫整體構圖的疏密,設色以及融詩書畫印於一爐等一切藝術手段來經營畫面,以達到氣韻生動,境界幽遠。譬如我們以八大山人的國畫為例子來說:八大山人在經營位置上偏好空曠,構圖留白很多,意境深遠,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呈現出自己一顆孤寂的心靈。八大山人以他特有的篆書式書法線條,筆法老辣簡省,從而給人一種孤傲不馴、卓而不群的人格品性。這樣八大山人的風骨也就能從他的國畫中看出幾分來。(請參看所附八大山人的作品圖片)

國畫最大特點就是使用毛筆而產生的用筆效果,國畫家通過用筆的粗細、輕重和力度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和風格意趣。此外國畫家們也可以通過黑色的濃淡,色彩的豔麗和素雅,包括用題詩用印等藝術手段來豐富畫面。譬如徐渭在《墨葡萄》作品上方偏左的位置上題了一首詩,詩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這首題詩徐渭用他那特在草書線條,和墨葡萄相映成趣,既起到平衡畫面佈局的作用,同時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很好地體現了徐渭畫作獨特風骨。(請參看所附《墨葡萄》作品圖片)以上只是筆者膚淺認識,難免掛一漏萬,如有不同看法請在評論欄評論。

下面附發幾張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國畫作品圖片供朋友們參看和欣賞,如您喜歡請為我點贊,謝謝!

以上是徐渭的《墨葡萄》

以上是八大山人的作品


線情並茂瀚墨書畫


我們平時看一個人寫字或者簽名大致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性格。在國畫中從作者的筆墨中就看得出此人的個人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說是作者的風骨。舉二個例子:第一個是潘天壽先生。一個一輩子清高、剛直不阿的剛烈性格。我們從老先生平時的作品中可見老先生的筆法筆筆堅挺飽滿犀利,不媚俗的文人高古的風骨。其剛直的習畫風格現代百年來無出其右,找不出第二個。老先生這種文人雅士所擁有的極品品格:士可殺不可辱。導致老先生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我非常敬重舊時代文人雅士的維護自身清譽的做派。與老先生性格相反的要數大名鼎鼎的範曾先生(我並非抵毀範生,這裡只比性格)。二位先生都可以當我的老師。範先生在做人和他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是一位處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之人。範先生的作品雅俗共賞。只是雅少了點而已。作品略顯媚俗(為取悅買家,降低身段。投其所好而已)。範先生的書法在平面設計中稱為"做字"或稱為"畫字"。範先生的藝術生涯沒有經歷過多大波折和風浪。他的情商在當今繪畫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SY43625156


"風骨",體現於畫之形神,筆墨賦予也。藝品乃情之所寄,情動於衷,發而為心聲,形神外顯,實是作者個性之體現。然而,感應乃作品與欣賞者的雙向活動,所謂"知音其難哉",會心一笑,非真知音,其誰能發。具體到某一作品的風骨神韻還須具眼者予以發現。實是微妙難言之感覺,決非教條具象之體認。

畫成之品,自具風神,為欣賞者各有獨具隻眼之體認。"風骨″也者,非某題材丶非某構圖丶非某點某劃丶非某技法。不見全豹,管窺無功。亦非理法照本宣科所能論述,亦非大家高明之能點撥。作品之靈光,映入賞者之心境,有無風骨之神韻,不待言也,言即知音。時下流風曰"不喜勿噴"。







真空妙有無量壽


透過國畫畫面傳遞出的風骨可以看出國畫家的秉性,畫家的意志左右國畫作品的風骨。


從事藝術創作者都應該具備一定的風骨,這是做藝術家最基礎的條件 ,畫畫雖是門手藝,畫畫的人是手藝人,但不能做成工匠之人,要做成有手藝的創作人,因為藝術作品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作品,來不得半張複製。


國畫作品是藝術作品,畫面氣息的表達,要高妙,要傳神,要給人美好的感受。國畫創作中,要求創作者不媚、不豔、不俗,要獨闢蹊徑,要筆墨精湛,要生動有韻味。我想這就是國畫的風骨,其實,風格也就是風骨,飄逸的風格就是國畫的風骨!

歡迎關注畫家陳會衡,有不同建議還請留言。


陳莊水墨畫家


風骨是一個抽象的美學概念,多形容一個人的修養品質及處事方式。對於畫中的風骨體現,就要從以下幾點說起:

首先,要看畫面的審美趨向,是否有的意境,有格調。蘇東坡評論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一幅畫要格調高雅,清氣拂面,意境幽遠,讓觀者養心悅目,心曠神怡,才能見起風骨。

二,要看畫面的筆墨質量,一幅好畫要筆精墨妙,氣韻充盈,有金石氣,書卷氣,陽剛之氣,有傳承經典之基因,創新發展之態勢,雄姿英發,神完氣足,這是風骨。

三,畫面色彩清麗,脫俗超塵,豔而不俗,淡而不貧,豐富不炫目,簡靜不枯燥,若品茗,微苦而後甘,如聽琴,餘音繞樑,揮之不盡。

綜上所述,畫的風骨和人的風骨有相同之處,有風骨的人是君子,是聖賢,相處收益;有風骨的畫,觀之養心。


至簡齋


風骨,是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一種價值體現,也是中國畫欣賞的一種由視覺昇華為作品內在精神的表達。作為中國文化精神與一種中國畫中的品格,就從作品自身而言,必須具備深厚的筆墨功力以及技法。因由功力的深厚以及技法的完美,而顯見所表達的作者心境。因此,風骨在作品中的體現,既是作者人格的基本展示,同時又是作品筆墨功力與技法的展示。由此可見,風骨的審美意義也由此而體現出作者的全面修養以及學識。從此入手,可以探知作品是否具有"風骨"的基本特徵,以及所達到的程度。當然對於“風骨"自身的欣賞,也是一個欣賞者自我探尋求思的發現過程。只有欣賞者在探尋過程中,才可能體會到作品中“風骨'"的基本認識。否則,僅從作品而言,也難以見到所謂的"風骨”審美體驗。(作品自寫)。




乾得堂


怎樣從國畫的一幅圖中品嚐風骨,那得畫家的文化底蘊在畫中流露,與賞畫者的所具有的文化賞識產生品鳴。否則淡不到。

風骨的風,應指畫者的繪圖風格,流派。一個畫家學國畫,無論從師和自學,都要從國畫傳承開始,接觸到的老師和教材都有時代畫家風格的稟承。畫風也是畫品,也是人品,也是人格。是文化人格的結合。畫風是飄逸,是幽涵是潑辣,是筒約,是清秀等都會在畫面流露。讀出畫韻味,詩味和文化味就會聯想到哪個流派畫風。

國畫講究骨法用筆,畫的任何風韻都要靠筆墨表現出來。筆墨的技巧是畫風的生命力。從用墨跡讀出畫家的筆墨功底。


藏拙居山野閒翁


風骨,指剛正的氣概;頑強的風度、氣質;寫字、作畫或作文的風格有個性、有力量。題主如果同意此定義,那麼風骨就是要從國畫中感受到剛正的硬核來。因此,從國畫中看風骨,就是通過國畫藝術表現特點來感受嘍。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立意,選題是否媚俗?

構圖,結構是否大氣

用筆,線條是否果敢

著色,渲染是否純正

題詩,用印是否正氣

遠看氣韻,近看細節即可。


長劍不出鞘


怎麼從國畫中看出風骨,自然就提到謝赫的“六法”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經營位置、外師造化、以形寫神、傳模移寫。有以上的理解再去看國畫就不難了。

在創新上,筆墨當隨時代,既要繼承傳統國畫的筆墨精髓,又要賦予時代生活的精神內涵,博採眾長,把中國畫的氣韻風骨弘揚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