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在跑馬拉松的圈子裡有一句話是“半馬不是馬”?

深圳的國偉


你好,我是山水之墨白,一位跑者,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在我們跑圈裡確實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半馬不是馬”,因為半馬的強度和馬拉松完全不同。

許多人以為“半馬不是馬”這句話是用來貶低只跑半程馬拉松的跑者的,這就理解錯了。

半馬的強度與馬拉松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如果我們初跑者具備了跑10km的水平,那麼做一個簡單的訓練計劃,稍加訓練就可以去嘗試半馬,訓練週期大概在一個月左右。

而馬拉松通常要訓練更長的時間,訓練計劃相對也更加複雜。如果我們堅持訓練,中間不偷懶,至少也要訓練半年以上時間我們才能去嘗試馬拉松。



半程馬拉松由於距離短,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沒有馬拉松那麼多,我們可以以較高的心率和接近乳酸閾值的配速維持很長一段距離,可以在能量耗盡之前到達終點。如果你以很高的心率跑半馬,通常只會在16~17公里時出現一個小的極點,熬過去就可以了。由於很多跑者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跑半馬,這也就是為什麼半馬發生危險的概率要高於馬拉松的原因之一。



而馬拉松距離比半程馬拉松長了一倍,看上去是兩個半程馬拉松加起來,其實不然,通常馬拉松對於跑者的考驗是從半馬以後開始的。半程過後隨著身體儲備能量的一點點耗盡,體內電解質的減少,以及跑者自身的肌肉水平,耐力水平到達極限,身體平衡會被打破,馬拉松後半程跑者將會迎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一般跑者在27~28km、32~36km處會出現“撞牆”現象。表現為呼吸急促,心率升高,腿軟乏力,抽筋,舊傷復發等。“撞牆”到來時,跑者根本跑不動,只能靠走或休息。跑者此時的心理會備受打擊,出現悲觀,失望,懷疑等負面情緒。等到熬過了“撞牆”期,跑者就又能再次跑起來,心理上又會出現希望,信心,開心,興奮等正面情緒。



一場馬拉松對於跑者身體的考驗也是半馬所不能相比的,跑完半馬以後休息兩三天就可以重新跑步。而跑完馬拉松至少要休息一週身體才能緩過來。

半馬和馬拉松的區別就在於它們對於跑者的身體以及心理上的考驗大不一樣。二者的強度完全不同,所以跑圈裡就有了“半馬不是馬”這句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山水之墨白


半馬不是馬,半馬有何用?

跑圈中經常調侃的鄙視鏈大家應該都明白,雖不至於完全屬實,但是也確有存在。大概是鐵人三項鄙視越野的,越野的鄙視跑馬的,全馬的又鄙視半馬的。其中又不乏裝備控鄙視窮跑的,

早間剛開始跑步時,我每次都是3公里,5公里的跑。後來他們就勸我最起碼應該跑10公里,我也不是不能跑10公里,只是我自己的身體狀態,我最瞭解,我依然堅持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提高。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跑5公里在群裡打卡,再快也少有人誇獎你,但是跑10公里就不一樣了,即使不快,也依然被大家恭維一番。

到了具備參賽的能力,報了半馬比賽,就會有不少人用疑問的聲音問:半馬不是馬,為什麼不報全馬?我去,我有能力跑多少,我就報多少,我開心就好。

或是,既然都出去跑比賽了,為什麼不報個全馬,跑半馬不划算。哎呦,我去,全馬是划算了,我身體不划算啊。

諸如此類的對話,也經常上演。所以,見怪不怪。

那麼半馬,到底是不是馬?我們都知道馬拉松的來源是戰時一個叫馬拉松的人,為了傳遞情報奔跑了42.195公里,情報送達後,他卻倒地不起。他國家的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距離的長跑。所以全程馬拉松才是真正的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是後來增設的。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半馬不屬於馬拉松,但是它卻是為馬拉松大軍儲備的主力軍。半程的意義不僅於此:

①、半馬是多數業餘跑者的首要目標。無法一次就完成全程馬拉松比賽,所以大部分人選擇以完成一次半程馬拉松比賽為目標。

②、堆積跑量,為更長距離做鋪墊。我們都知道長跑,沒有跑量做基礎,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每週一個半馬來堆積跑量,也是許多大神采用的方法。

③、帶動全民運動熱潮。跑半馬的人還是要比跑全馬的人多,有了半馬選手的參與,才能讓比賽看起來更熱鬧,規模更龐大。

其實跑圈中的鄙視鏈不在完全沒必要。跑自己的步,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跑馬,遵從自己本心就好。互敬互愛,才是我們跑圈應該有的正能量。


跑者展少俠


在跑步群裡很多人都說半馬不是馬,全馬比賽才是真正的馬拉松,以前我沒有參加過全馬比賽,總感覺其他人多跑了幾年馬拉松比賽,就會嚇唬人,我心裡還有點不服氣,當我真正開始參加全馬比賽完才知道,全馬和半馬有什麼不一樣,只有自己切身體會到,才會知道全馬的厲害。沒有一定的跑量實力,到最後生不如死的感覺,如果你想跑好半馬,首先需要跑好十公里,然後再慢慢加量,能夠跑到16公里以上的人,基本上跑半馬是沒有問題的,每個人的肌肉血糖就可以有半馬路程的含量,一段人過了25公里配速就會慢下來,就會減速,到30公里就會撞牆,這個時候精疲力盡四肢無力,就會想放棄比賽,所以說每個人跑全馬一定要跑長距離,鍛鍊耐力,至於快慢的問題,根據每個人平時體能,體質,鍛鍊成績決定。跑全馬比賽就不是你想跑就跑的事情,沒有達到一定的跑量,沒有跑過長距離,就不要去湊熱鬧,傷身體,要想參加全馬比賽,首先不需要跑長距離,鍛鍊耐力,能夠跑36公里,應該沒問題,但是如果想跑出好成績,就需要鍛鍊速度,多跑簡歇,如果你半馬成績130那麼全馬成績發揮好,320左右水平,我以前想的太天真了,總想跑出好成績,開始就像跑半馬一樣跑,結果跑到25公里減速了,36公里腳抽筋了只好慢慢跑,後來我反思一下,跑馬前沒有跑長距離,耐力不夠,所以造成了前半成131半馬時間,後半程跑了兩個小時。吸取教訓跑全馬比賽前多跑幾個長距離,鍛鍊耐力,做到心中有數,跑步不累。





袁老師164034506


"半馬不是馬"這句話沒毛病。

對於跑步小白來說,5公里不走路、10公里不關門、半馬能完賽,就是巨大的勝利,半馬是實實在在的一場考驗。

對於跑了N個半馬的人來說,全馬是必然的追求,特別是全馬跑蹦的人,無一例外的會同意"半馬不是馬"這個說法。

順利完賽的全馬人士,一定經歷過跑蹦的時候,即使你跑了10個全馬,即使你不間斷的訓練,參加全馬比賽,還是有可能跑蹦的可能。

生理學的研究結果,成年人的跑步極限,是大約32公里(28-34公里因人而異),再厲害的人也逃不過這個理論,即使當今的世界紀錄創造者基普喬格,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比賽前,有LSD訓練的緣故。

鄙視鏈是存在的,即使你不說,跑過全馬的一定是對半馬有看法的。

但是很奇怪,跑超馬的,缺不鄙視全馬。

本人跑過90公里的南非Comerades Marathon,完全沒有覺得全馬不如超馬。倒是覺得半馬跟全馬完全不在一個層面,應該是全馬必須經過32公里這個生理極限的緣故吧。


薛長風1968


跑圈中經常調侃的鄙視鏈大家應該都明白,雖不至於完全屬實,但是也確有存在。大概是鐵人三項鄙視越野的,越野的鄙視跑馬的,全馬的又鄙視半馬的。其中又不乏裝備控鄙視窮跑的,

早間剛開始跑步時,我每次都是3公里,5公里的跑。後來他們就勸我最起碼應該跑10公里,我也不是不能跑10公里,只是我自己的身體狀態,我最瞭解,我依然堅持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提高。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跑5公里在群裡打卡,再快也少有人誇獎你,但是跑10公里就不一樣了,即使不快,也依然被大家恭維一番。

到了具備參賽的能力,報了半馬比賽,就會有不少人用疑問的聲音問:半馬不是馬,為什麼不報全馬?我去,我有能力跑多少,我就報多少,我開心就好。

或是,既然都出去跑比賽了,為什麼不報個全馬,跑半馬不划算。哎呦,我去,全馬是划算了,我身體不划算啊。

諸如此類的對話,也經常上演。所以,見怪不怪。

那麼半馬,到底是不是馬?我們都知道馬拉松的來源是戰時一個叫馬拉松的人,為了傳遞情報奔跑了42.195公里,情報送達後,他卻倒地不起。他國家的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距離的長跑。所以全程馬拉松才是真正的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是後來增設的。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半馬不屬於馬拉松,但是它卻是為馬拉松大軍儲備的主力軍。半程的意義不僅於此:

①、半馬是多數業餘跑者的首要目標。無法一次就完成全程馬拉松比賽,所以大部分人選擇以完成一次半程馬拉松比賽為目標。

②、堆積跑量,為更長距離做鋪墊。我們都知道長跑,沒有跑量做基礎,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每週一個半馬來堆積跑量,也是許多大神采用的方法。

③、帶動全民運動熱潮。跑半馬的人還是要比跑全馬的人多,有了半馬選手的參與,才能讓比賽看起來更熱鬧,規模更龐大。

其實跑圈中的鄙視鏈不在完全沒必要。跑自己的步,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跑馬,遵從自己本心就好。互敬互愛,才是我們跑圈應該有的正能量。



蹉跎體育


我是一個全馬10線超業餘愛好者,參加過5屆全馬了,以完賽為榮,完賽第一,成績第二。

說下我的看法吧,說半馬不是馬拉松的基本都是全馬選手。 因為就全馬業餘選手來講,很多選手真正遇到體能極限是在30公里以後,並且30公里以後是你超越其他選手,取得成績的關鍵。 而全馬那些30多公里在走路的菜鳥,他的前半程跑到半馬的時候,也往往是生龍活虎的。特別是一些沒有經過全馬系統訓練的,或者沒有怎麼跑過全馬的小白來講,他們不懂得體力分配,往往前半程就把體力耗盡了,後半程就只能勉強維持了。

今年跑了鄭州馬拉松,跑友群裡面因為有企業贊助按成績給獎勵,所以能看到很多完賽選手的成績排名。 鄭州馬拉松因為賽道原因吧,很多選手後半程跑崩了,但是他們的成績單,前半程的成績都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半馬對於全馬選手來講,幾乎是不存在難度的。 並且全馬選手不用擔心後半程體力分配去專心跑半馬的話,成績也能進一步提高。 但是對於不怎麼跑步的普通人來講,半馬跟全馬一樣,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打個比方吧,對於普通人來講,你們縣城的首富和世界首富對你來講都是大富豪,雖然他們之間的財富差距也很大。


羅基Rocky


半馬和全馬差距非常大,試想當你用洪荒之力跑完了半馬21公里之後,馬上又把另一個21公里放到你面前,那將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壓力,跑過半馬的朋友大多有這種體會,所謂 「半馬不是馬」所言非虛,半馬和全馬差距是巨大的。

●01全程馬拉松是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最典型運動

馬拉松全程42.195公里,對跑步來講42公里是一個巨大的行程,有很多人跑幾百米就喘成了狗狗,不要說跑42公里了,對多數眼裡馬拉松42公里就是個天文數字,這需要超人的體力和耐力,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不同尋常的毅力,馬拉松是挑戰人類運動極限的最典型運動。

●02半馬和全馬不是一個概念

在跑步進階的過程中,當你克服了3公里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5公里,克服5公里之後,就離10公里就一步之遙了,當一個人能拿下10公里,那麼他跑半馬的可能性就非常高,這好像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一個人如果征服了半馬,從實際情況來看,半馬距離跑全馬還有巨大差距,這差距對很多人來講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這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03半馬是健身跑步的極限距離

如果一個人的跑步極限是半馬,那證明他所做的跑步訓練,一定不是針對馬拉松的跑步訓練,因為半馬是低強度跑步訓練的極限距離,比如一個40歲以下成年人,如果他堅持跑步一年以上,積累了500公里以上的跑量,單次跑步能達到10公里,那麼他嘗試一下低速跑半馬,多半是可以成功的,但這個距離多半已經到了極限距離。

●04專項訓練的差距

跑全馬的人往往接受了針對於馬拉松的各種專項訓練,比如間歇跑、腿部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呼吸訓練、lsd跑訓練等,普通的跑者很少進行這麼專業化的訓練,他們往往是通過累積跑量來提升跑步水平的,在專項訓練方面是涉及不多的,這是半馬選手和全馬選手實力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

●05協調性的差距

半馬選手和全馬選手還有一個差距就是協調性的差距,協調性在跑步中至關重要的,協調性來自於正確的跑姿和給力的核心力量,全馬跑者不僅會具備出色的力量,他們往往更具備出色的協調性,良好的協調性讓跑步既輕鬆又省力,所以有時候協調性比力量的作用更大,半馬跑者在力量方面比較容易和全馬跑者的拉近距離,但在協調性方面的差距是很難短時間消除的,因為協調性往往有天賦的成分。

結束:

半馬和全馬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其最大的區別在於半馬之內的跑步還處於健身跑步的範疇之內,而全馬跑步則是進入了挑戰身體極限的範疇之內。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在文章開頭關注我,或點贊回覆,謝謝!


青梅煮酒lunyx


你好,我是奔跑Di火,一位馬拉松小渣渣。四年跑馬,在跑圈摸打滾爬也待了幾年。對於流傳在圈裡的“半馬不是馬”的說法,確實是一直都有的。下面,隨我探討這句話可能出現的三種情形:

①有實力有認識

A:剛才跑了多少啊

B:26公里

A:一言不合就跑了個半馬

B:平時都這麼練,半馬不是馬這種多是熟人之間的調侃,嘴巴上開開玩笑,但是背後練得很紮實。不論半馬還是全馬,都一視同仁,很少區別對待。一般情況下,這種嚴肅型跑者也很少開這種玩笑。


②有實力無認識

A:不錯呀,半馬又PB了

B:可別說了,最後一點差點要了老命

A:也太拼了,不舒服可以停下來別硬扛

B:這哪成,半馬不是馬

有多年跑步經驗了,並非對跑馬沒有認識,而是在對待半馬還有一點輕視。尤其在賽道上,會對半馬PB產生一股執念,從而忽視身體極限與警告。

③無實力無認識

A:聽說你報名馬拉松了

B:對啊,就只是報個半馬而已

A:厲害,一千米都沒跑過就敢去跑半馬

B:沒事的,半馬不是馬

跑步經驗不足,剛入跑圈的小萌新,缺乏對半馬的正確認識。簡單的認為半馬就是全程一半罷了,不過就是兩個10公里相加,隨便跑跑也能划水完成。

“半馬不是馬”,跑圈裡之所以會出現這句話,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容易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半馬。其中大部分新手更容易低估半馬,一部分資深跑者又往往會高估自己。事實上半馬風險比全馬更高,每到跑馬季,總有跑馬猝死的新聞報道出來,縱觀這些新聞,發現猝死的都是在半馬賽道上,還都是臨近終點。

全馬大家都不敢輕視,可到半馬就大意起來。特別是快到終點了,盲目衝刺拿生命來跑馬,從而導致悲劇發生。一些新手缺乏對半馬的全面認識,在訓練備賽前隨性對待,等到初上賽道,經驗不足又容易出現興奮情緒,從而忽視身體極限。還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資深跑者,為什麼也會倒在終點前?對半馬認識不到位,還高估了自己的極限,為了成績而置身體警告於不顧,置生命安全於不顧,因小而失大。

半馬不是馬,如果你身邊有人這麼說,你千萬不要當真。半程馬拉松也是馬拉松,同樣屬於極限運動。我們都要端正態度,剛入門的新手跑者也好,跑了多年的資深型跑者也好,半馬和全馬都需要我們帶著敬畏之心來面對。

希望大家都能成為成熟的跑者,不用這句話來誤導新人,也不要用這句話來欺騙自己。


奔跑Di火


“半馬不是馬,不服上全馬”,馬拉松圈裡有這麼一句帶調侃的“黑話”,在待遇上也有明顯的差別,充滿了對半馬的“不屑”,但他們的報名費卻相同,說來確實讓人抱不平!誰想到馬拉松賽跑還有這麼多套路。

本來,馬拉松運動本身考驗的就是運動員的耐力,人家能跑全程,你為啥“半程”,跑不完別摻合,不用人說自己都覺得難為情!半途而廢不受人待見或每人待見就在情理之中了。



張寶忠內家武學


馬拉松屬於長距離有氧耐力運動,需要經過科學系統的專項訓練才能完成比賽。首先跑者需要一定的有氧基礎,每週末可進行一次兩小時左右的LSD訓練,週一到週五可以進行一到兩次的間歇、混氧訓練。真正的馬拉松比賽從35公里才開始,身體體能及意志力的挑戰也才正式拉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