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學習繪畫,是畫得越像越好嗎?

Nguyen_You


學習繪畫,是畫得越像越好嗎?

坦誠地說,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人們對繪畫的認知確實是畫得越像越好,至今恐怕仍有不少人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畫畫就是將要畫的客觀對象真實的描繪下來,當然是畫得越像越好了。甚至就連西方早期的古典主義寫實油畫也是把畫得像“真實精準”做為創作的基本理念,而且古典寫實油畫很多時候還擔負著“畫像”的功能。

但是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變革,畫畫“畫得像”已不是評價一幅畫的主要標準。比如傳統的中國畫,注重寫意傳神,突出畫的文化內涵和意境,提出“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因此中國畫有了“書畫同源”,有了“畫書詩印一體”,有了深沉曠遠或朦朦朧朧的意境之美。

西方油畫一開始是追求“畫得像”的。“寫實”油畫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上半葉一直主導引領著西方油畫的發展。但是照像技術發明並應用以後,“寫實”油畫在西方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印象主義油畫和抽象主義油畫的產生改變了人們對繪畫認知上的傳統觀念。“畫得像”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視為一幅畫好與不好的評判標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學習繪畫,能夠把要畫的客觀物體“畫得像”,說明已具備了一定的繪畫技巧和功底,但“畫得像”並不一定就說明畫得好,畫得有思想有風骨有氣韻有精氣神而且有自己的風格特色,讓人觀之眼睛一亮,心為之共鳴,為之感動,這樣的畫才能稱之為好畫。





燈影書畫


形似而無像,是繪畫最忌諱的,我講個自己的故事。

我從5歲左右開始學畫,就是那種少年宮的大班教學,每節課都是老師先畫大家看,老師畫完了掛起來,然後大家臨摹。

這樣的學畫體驗相信所有上過興趣班的朋友們都有吧。

一節課最高興的時候就是開始自己動手畫的時候,其實還是很好奇和有創作欲的。自己腦洞大開發揮後,總被長鬍子老師劈頭蓋臉地批評一頓:“你看看我這片樹葉是怎麼畫的,看看我的脈絡,你畫的像嘛,一點都不像!”

所以那時,畫畫好壞的標準就是【像與不像】。

後來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堅定的認為:

畫得像一定不單純是畫的好,畫得好並不一定要畫的像。

再後來,遇見很多大師,身邊同學也基本是大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堅定我這種心理了。

臨摹可以畫的像,但創作一定不是!!!

藝術素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本身就是形而上學,虛擬縹緲的,是根植多年的積累和人文修為。

沒有美術基礎的人,會無從欣賞你的筆觸、視角、抽象的概念、想表述的內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美術人士都要學會理解。

美是愉悅內心的,豐盈自己的,不該成為任何人的枷鎖!

很多家長會問:“老師,孩子畫的我都看不懂,一點都不像,怎麼辦啊?”

我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不用畫的像,不用給範畫,就讓他天馬行空,以畫傳話,去表達和釋放自己的情緒……


康居畫業


學習繪畫藝術,能夠畫得像不過是基礎訓練而已,不算啥難事。就算是一些沒怎麼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給別人畫像賺錢,只要善於把握人物的特徵,畫得倒也挺像。

一般來說,只有初學者才特別在意畫得像不像的問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後,追求的是造型的精準,以及對肌肉、骨骼結構的準確把握和塑造能力。當然,能做到這一點,再抓住一些主要特徵,還能畫得不像嗎?

雖然對造型藝術的要求並非簡單的像與不像,能畫得大家都覺得很像當然是更好。不過,就算是經驗相當豐富的畫師,也不能保證將每個對象都畫得很像。因為有些人的特徵很難把握,就連照相都時常覺得不太像,這事還真有點尷尬。

大家都知道,西方繪畫藝術的確是很注重造型的,尤其是印象派出現之前的寫實主義繪畫風格,很多繪畫大家的造型之精準令人歎為觀止。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安格爾的《泉》等等,應該是畫得很像的,但是如果就憑畫得很像而成為經典作品的話,這樣的理解未免也太過於膚淺了。

國畫追求的藝術境界更加不能停留在像與不像的層面了,而是注重於“神”的表現。用齊白石的話說: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因此,說一幅畫畫得越像越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些道理,但僅僅把像與不像當成評價一幅畫的標準,那是外行人才說的話。多年前流行一種炭精粉畫像的職業,畫師只要經過一些簡單的培訓就能把握住對象的特點,並且讓人覺得畫得很像。這種畫在當時還挺有市場,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從事這樣的繪畫的人應該稱其為“畫匠”,與藝術並無太大關係。

如果依照這樣的審美邏輯,畢加索的立體主義、達利的超現實主義,以及所有的抽象主義繪畫形式,都將被排除在繪畫藝術之外了。哪還有什麼藝術水準可言?

簡單說了這些,大家最喜歡討論的像與不像,其實並未真正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不過是普通大眾和一般的美術愛好者談論的話題,缺乏藝術的專業性。


藝考美術筆記


時至今日,有關繪畫藝術的理念和技法,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其中,突破傳統的抽象畫派緊隨時代潮流一路向前,抽象畫派到底意義價值在哪?各種聲音、各種爭議依然不斷,當然了,人們對“照相式寫實主義”也有爭議,那麼,學習繪畫,是畫得越像越好嗎?

學習繪畫,是畫得越像越好

開篇簡單提到了,在當下,“以醜為美”的抽象畫派和“以照片為標準”的“照相式寫實主義”這兩種畫派都是存在很大爭議的,這兩種畫派,也是用來解釋說明,學習繪畫,到底是畫得越像越好,或者說畫得似而非似、越不像越好的關鍵點,很顯然,既然是學習繪畫,肯定是畫得越像越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問題的關鍵詞是“學習”,處於學習階段,肯定是畫得越像越好,作為一個繪畫初學者,首先要以提升自己的繪畫技法為第一目標,體現技法的方法是畫什麼要像什麼,畫得越像越逼真越好,這也是在打穩基礎,就好比,只有先學會走路,再來練習跑步,路都走不穩,怎麼跑呢?對吧,


而且,就算是一個畫家,在學習模仿別人的作品時,也要追求畫得越像越好,這話也容易理解,模仿別人的作品,也只有模仿的越像越逼真,才叫高效率的模仿,至於為什麼要模仿別人的作品,那肯定是因為別人的作品優秀、是名畫,一幅優秀的名畫中,蘊藏了諸多的繪畫精髓,比如,構圖方式、色彩的處理運用,

要注意的是,學習繪畫,一開始最好是學習傳統的繪畫技法,就油畫而言,那就要從寫實畫派入門,將人、物以及場景的形態特徵,描繪的越像越好、越逼真越好,即便是和攝影照片一樣逼真,也無所謂,繪畫中的“似而非似”的藝術理念,是針對畫家自身的創作而言,而不是針對剛學習繪畫的人,或是在模仿別人作品而言。



詩夜城主


學習繪畫,是畫得越像越好,創作繪畫,是畫得越不像越好。初學繪畫的人,是學習和練習繪畫的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臨摹別人的繪畫創作,畫得越像越好,不但提高了繪畫的技法功能,而且在繪畫方面已經入了門檻。

一、學習繪畫的人,最好在老師的指導下,臨摹別人的繪畫創作,臨摹要選擇名家經典的繪畫創作,是起點的高標準,對以後的繪畫創作有很大幫助。臨摹熟練之後達到跟臨摹作品成真的一模一樣,也就是畫得越像月好,再進行繪畫創作,是每個學習繪畫人的必經之路。

二、初學習繪畫的人,在完成了繪畫學習階段,然後創作繪畫作品,在老師教誨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繪畫創作中自己的繪畫風格,跟名家的繪畫創作的風格,畫得越不像越好,要想成為畫家就要有自己的繪畫藝術風格,才是走向正確的藝術創作的成功之路。

三、自己的繪畫風格,不但要跟名家的風格越不像越好,而且還要超越名家,這是繪畫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自己的繪畫風格,才是個性風格的表現,走自己的繪畫創作藝術之路,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黃智637


從1839年照相機發明開始,繪畫脫離寫實,藝術創作真正開始,從印象派到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後期印象派的代表是梵高,塞尚,高更。

以梵高為例,以其藝術前瞻性和獨創性,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殿堂級的神作!冷暖色的對比,視覺衝擊力震撼,顏色的搭配巧妙絕倫,高雅浪漫,筆下的花卉動感十足,釋放飽滿的情緒,粗獷的筆觸,獨特肌理如星光流淌,梵高借鑑了日本浮世繪,而日本藝術來源於中國,梵高的作品梅花借鑑了國畫的雙鉤技法,枝幹穩健硬朗,印象派和中國的大寫意是類似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自明朝徐渭開創水墨大寫意,至今保存下來無數國畫藝術佳作,光芒萬丈!氣韻生動,意在筆先,天人合一,大寫意國畫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畫家用獨創的藝術語言,表現中華的民族精神,收放自如,言簡意賅,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既有時代精神,又有鮮明的時代感,中國經濟地位在全球的鞏固,只有大寫意國畫能代表中國文化立我國威!震撼世界!近年來市場上流行的超寫實,畫得再像和藝術沒有關係!只是基本功。西方油畫舶來品,無法代表中國文化輸出國際!西方早在相機發明以後就不推崇寫實!白石老人說:藝術妙在像與不像之間!當代藝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國家經濟繁榮,各行各業發展迅速,藝術工作者要求極高,繪畫技巧的綜合運用,國畫,油畫,素描,筆墨,色彩研究,光影透視,十八班本領樣樣精通,有想法,有格局,有情懷,繼承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唯美浪漫都不夠,要有內涵,有奉獻精神,有毅力,和世界藝術較量的魄力和決心!單純畫的像只是基礎,和藝術還差一個宇宙銀河系的距離!畫的像是畫匠,沒有靈魂,千篇一律!藝術家是萬里挑一,作品氣韻生動,感人至深!一件好的藝術品對藝術史的影響最少幾百年!潔淨靈魂,啟迪思考,得到美的享受,對祖國無限熱愛和民族自豪感,藝術無限魅力,誰能不陶醉呢!

王凡飛國畫欣賞:




凡飛寫意


學習繪畫,畫的越像越好嗎?

我不是很懂畫,但是知道中國畫,是力究意境。

由此論畫,中國畫與西洋畫有區別。

因此山水畫水墨皴染,都是有一定的技法。通過暈染而顯示山水的像。

因而中國畫用宣紙,筆墨,來創作一幅畫。從一幅渲染的筆墨中,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不必酷似,是一種寫意畫。

另外情況,速寫或白描,講究越真確越有佳妙。

中國畫特點: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以墨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與詩、書、印密切配合。

因而,不追求形貌的像。

所以,畫的像,不一定體現畫的美。


狂喜淡墨a


肖像畫與模特是否相像,是否至關重要
弗洛伊德說:某種意義上,是否像不是最重要的,肖像畫是否與本人相像,與這幅畫是否是一幅好畫沒有關係。好作品的人都呈現出靈性的絢麗和光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eefe5e7e6e64a028dd5f0ea64be4501\

西西手繪


像只是繪畫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在這一間斷的認識。。不能只是說越像越好,像是好畫的一部分,好畫並不是完全的像!!



老程眼裡的藝術感


畫得越像,證明基本功紮實,紮實之後就不在乎像不像了,就會考慮更多別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