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作為藝術愛好者,你如何看待“殘缺也是一種美”這樣的觀點?

影影圈圈


世間萬物,無論是完美或是殘缺都是獨特的,每個物象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自然都有其特有的美麗之處。藝術沒有單一的評判標準,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即便是同卵雙胞胎都有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更何況這萬物。所以,殘缺自然也有殘缺的美,看欣賞的人怎樣看待罷了。


十三捺


這不是指人,而是指一件藝術品。如維納斯斷臂,人們為什麼沒有覺得不舒服?它的殘缺,人們己經認可了,覺得沒有了一臂的維納斯也挺好看啊!如果給它修復一臂,反而沒有了想像的空間。

還有我們外出寫生,多去野外畫茅棚,舊舍,而不喜歡畫火柴盒的直線橫線組成的新屋,就是這個道理。




103311180523微風


殘缺也是一種美

作為有思想的人類,並不希望世界一切萬物存在任何一點點的殘缺,每一個人都希望完美、渴求完美,包括萬物生靈在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殘缺並不是一種美,“完整”才是美的基礎;殘缺也是一種美,這是就藝術而言,畢竟藝術之美是多樣化的,

人類文明誕生開始,人們的審美觀念形成,藝術也隨之誕生,世界人類藝術已經有萬年之久了,在數以萬計的藝術作品中,古希臘時期的人體雕塑“斷臂的維納斯”就被藝術家們看作是“殘缺的美”,因為希臘神話女神維納斯沒有了手臂,人們看了遺憾無比,好好的維納斯雕像怎麼可以沒有手臂呢?對吧,



一直以來,人們對“斷臂的維納斯”感到好奇,是否古希臘時期的雕塑家故意將維納斯塑造成斷臂的形象,還是維納斯原本不會斷臂,是完整的,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維納斯斷臂了;如果是故意塑造成斷臂的形象,那麼寓意是什麼呢?如果是某種原因造成維納斯斷臂,為何後人不將手臂接回去呢?


等等一系列的疑惑,幾千年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總之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既然事已至此,何必再糾結維納斯為何斷臂,至少維納斯還有眼睛、軀體,也算是一個完整的女人,可以表達思想情感,當然了,這都是藝術家或哲學家所認為的,從藝術的角度來講,斷臂的維納斯依然是藝術品,所以,維納斯的殘缺也依然是一種美,或許更重要的是心靈美、精神美。


詩夜城主


美是什麼?美是令人愉悅的東西,美就是好,美就是完整的,沒有殘缺的。
殘缺真的會有美感嗎?像如今仍然佇立在圓明園中的西式建築,那些殘缺的碎石塊和建築構建,你會感覺到任何的美感嗎?
還有一個詞叫做美中不足,也就是完美性中間總會有一些缺陷,這是殘缺。如果殘缺不會影響到審美,那麼美中不足這個詞就不應該出現。
但是殘缺的美這個概念是怎麼出現的呢,很大程度上可能與那一座舉世聞名的斷臂維納斯雕像相關。
維納斯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蒂德,在希臘的神話中,她負責掌管人類的愛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植物的生長繁殖。生命本身就是很美好的,阿弗羅蒂德掌管著生命,讓生命伴變得更美,她本身也是美好的象徵。
1820年,在希臘的米洛斯島上出土了一尊維納斯雕像,這尊雕像一般被稱作《米羅的阿芙羅狄蒂》,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斷臂的維納斯。
這尊雕像出土時兩臂就已經殘缺了,但是雕像的頭部,頸部,胸部,腹部各個位置起伏的形體結構自然而生動,富有一種美妙的感覺。即使是他的手臂已經殘缺,但是從各個角度上來看,仍然給人以寧靜,和諧,典雅的精緻感。
或許殘缺的美這一概念就是從這裡來的,不過要首先注意一樣東西,我們說殘缺美是因為這件有殘缺的雕塑本來就是很美的,而殘缺的部分又沒有影響到她的美觀,反而能帶來更多的對美的想象。

一盤拉條子


一.殘缺的美和完整的美

我同意"殘缺也是一種美"這樣的觀點。何為殘缺,就是有缺失,不完整。是相對於美好,完整而言。世俗的觀點認為,破鏡就是破鏡,破鏡重圓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完整的,圓滿的東西才是美好的。

為什麼在各種藝術形式上表現殘缺的,不完整的,悲劇的東西更加能夠打動人呢?殘缺和不完整使人產生猜測,惆悵,傷悲,有一種想像空間的美。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是一種悲壯深沉的美,這種美能直接叩擊人的心靈。

讓我們用人們對審美認識的引導性,審美認識的共識性,審美認識的感知性來闡述。

人們對審美認識有一種感知性。調動這種感知首先要調動視覺的(眼睛),聽覺的(耳朵),思維的(大腦),有些特殊情況還有味覺的,嗅覺的綜合信息,分析後作一個判斷,再確認美還是不美。所以美的認知對個人來說,是心理和生理的聯動。

審美有一定的共識性。如女人皮膚白皙,長髮漂漂,身材修長,在外觀上會評價為東方美女。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能夠提高自我修養,氣度不凡,一定是一個內外兼修的,高素質高顏值的美女。這是人們評價體系對審美有了一定標準,所產生的共識和認同。

審美也有一定的引導性。引導人們對美的認識,對殘缺美的認識。如維納斯女神,自挖掘出土面世就認為是稀世精品,盡菅是斷臂殘肢仍然是美的化身,顏值女神。這種對殘缺美的讚頌,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維納斯女神的美感印象,對殘缺美的認同。

二.文化藝術美和殘缺的美

用殘缺的美來表現生活,表現愛情,表達人的理想境界是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我們可以從寬廣深遠的藝術瀚海中擷取幾顆珍珠加以表述。以期達到舉一返三的聯想效果。

油畫《父親》,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成名作。用寫實主義的風格,細緻精確描繪了父親古銅色臉龐上縱橫交錯的皺紋,一顆顆晶瑩的汗水,手指骨節嚴重變形,佈滿老繭的雙手。這是艱辛與勞作的讚歌,給人一種殘缺的滄桑之美。

圖為《維納斯的誕生》,說到殘缺美首先想到的就是她,每每都要提及,我也不能免俗,因為她是殘缺美的代言。雕塑裸露的上身,沒有邪惡色情的感受,折斷的手臂,並不影響她的絕世芳容。給人一種殘缺的陰柔之美。

電影《泰坦尼克號》影片中,窮畫家傑克和富家女露絲拋棄世俗觀念,相親相愛的故事。要是沒有那場處女航,沒有郵輪觸冰山的事故,就不會有那驚天動地的愛情和生離死別的場面。真情永在,殘缺的悽美愛情永在人們心中流傳。這是真愛後的遺憾之美。

中國古典戲曲,音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都在各自領域引領風騷。男歡女愛,人之常情。偏偏以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的懸念,劇情往反方面發展給人不圓滿的殘缺。戲曲唱腔古雅,音樂優美動人,仍給人以殘缺的悲情之美。

每當我們駐足在北京圓明園建築舊址,那矗立的石柱,東倒西歪的牌坊,滿地散落的石塊,這種殘缺,這種破敗。幹種悲催,萬種悲傷,一種民族恥辱感,難以抑制的義憤填膺,給人以殘缺的悲壯之美。

玩收藏的人有一個專業名詞"包漿"。包漿即玉器,青銅器,木製傢俱等收藏物,經過久遠時間的物理變化,人的手摸把玩,空間空氣的氧化作用,在收藏品表面形成的一層膜。人工和做假都無法實現。給人以無法複製的包漿之美。

三.人格之美和殘缺之美

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既然上蒼給了你大腦智慧,卻殘酷的沒能給你一個健康的體魄。這種身體上的殘缺,沒有阻止下面列舉的這些名人對美的欣賞,對生活美的創造,他們同樣也是生活的強者。

英國科學家霍金,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是一個嚴重的帕金森患者,從二十多歲癱瘓臥病在床,同病魔作鬥爭同時,克服了身體上的巨大困難。發現了宇宙黑洞現象。殘缺之身有著強大的人格之美。

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歐洲古典主義時期樂曲家,被後世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貝多芬是一個聾人。音樂創作要有靈敏的聽覺,才能深刻理解音樂的旋律節奏。貝多芬憑著執著,譜寫出了《命運交響曲》等大批的曲譜。為世界樂壇貢獻巨大。殘缺之身有著強大的人格力量。

《二泉映月》被稱之為千古絕唱的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的代表作。樂曲自始至終流露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盲藝人的思緒情感,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阿炳也是人殘志不殘的典範。

張海迪,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人稱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現任中國殘聯主席、北京冬奧組委執行主席、中國殘奧委會主席。2019年被評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身體高位癱瘓不能阻止她對人格美的追求。

四.詩詞意境的殘缺之美

中國古詩詞講究意境美,追求"說而不得,言而不盡″的形式美感。詩人重視文學意象創造中的“意”與“象”的有機融合,重視創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審美意象,追求的最高標準就是從意象中昇華出境界,即意境。詩詞殘缺美的意境屬於形式之一。

詩情畫意 殘缺之美 請欣賞詩畫圖片

殘荷,秋月,黃昏,離別

殘缺和圓滿對立統一。

落葉,秋風,夕陽,寒林,

景像和意境相輔相成。

枯藤,老樹,小橋流水,烏鴉叫。詩人以白描手法繪出一幅蒼涼動人的秋景圖,人稱秋思第一篇。準確傳達了旅人悽苦的心境。有情境和心境孤涼之美。

漂泊異鄉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涉江採芙蓉》產生於漢代,作者無名氏。此詩藉助他鄉遊子和家鄉思婦採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有遊子現實與精神上的思念之苦。

以景寄情,寓情於景,以亭檻、枯荷等景物勾勒出清幽絕妙的意境,把作者對崔氏兄弟喪父之悲的同情,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傳遞出來。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此事古難全。希望親人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詩人融合景色描寫和抒情手法。平白如話,既無險字,也無麗詞,而實則言在此而意在彼,託物而言志,筆法委婉含蓄。

樽前擬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說時佳人無語滴淚,如春風嫵媚的嬌容,先自悽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處痴絕,這悽悽別恨不關涉——樓頭的清風,中天的明月。

詩作真實地反映了李白十分得意、自負的心理,也將李白的狂傲自負、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至於到了後來,世人提起李白,首先想到的便是這句“我輩豈是蓬蒿人”。

秋蟬叫得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一陣急雨剛停住。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今夜酒醒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菊花開了又落了。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飄飄然。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

秋天的深夜,天邊缺月,暗淡無光。旅舍的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但無論是月色還是燈光,都不是皎潔明亮,而是一片昏慘暗淡,表現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


克昌先森


殘缺也是一種美。我覺得這句話要分兩層意思看。第一層意思是殘缺本身不是美;第二層意思是殘缺可以產生美。具體怎麼去理解這兩層意思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有一臺非常可愛也非常漂亮的汽車,但它卻被劃傷了。你會覺得這傷口很美嗎?你一定會想方設法去修補這個傷口,好讓它重回美好。這個美好的願望就是這個傷口帶來的美。

很多條友在這個提問中都引用了希臘雕塑“維納斯”的斷臂,或者矗立在盧浮宮中的勝利女神像的例子。但我們是否想過,如果這些雕塑不是殘缺的,那會不會更美?還有,記得為了維納斯的斷臂還曾有過很多的方案,要給她修補上手臂的殘缺,但始終也沒有找到最好的方案。這恰恰說明美神的斷臂本身在很多人的心底並不是美,但卻產生了許多美的願望,這些美好的願望才是這些殘缺的藝術品帶給我們的美。

這一點不僅存在於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之中。在文學、戲劇、影視等藝術形式中也是如此。在曹雪琴的《紅樓夢》中,在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在影片《泰坦尼克號》中,那些讓人心痛的悲死,那些令人氣憤的殘酷枷鎖,那些叫人淚流滿面的生離死別...... ,在這些悲情中,我們一面流淚傷懷,一面又感受著心靈的震撼,當那些美好的情感受到摧殘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覺得那是什麼美好。但也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情感,才更顯出美好的力量,更加使我們對善迸發出捍衛的力量。我們的心也在這些悲劇中再次得到愛的洗滌,充滿憐憫,充滿同情,充滿正義。這就是悲劇引發出的特別的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不論是”沉舟”還是“病樹”,這些殘缺的情境本身並沒有美感,但卻從反面映襯了我們對“千帆過”和“萬木春”這些美好事物的盼望。

殘缺本身不是美,殘缺引發出的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涅槃重生!





西海拾翠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藝術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文學詩詞創作,還是繪畫創作,還是雕塑創作,許多藝術家都會以殘缺不全表達藝術的美感

如詩詞創作中,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片殘陽下的悵惘和落寞

如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寂寥

如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離別愁緒。

殘缺的美,在藝術創作中,個人粗淺的理解,帶給我們傷感,惆悵的失落,但是卻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比如你看見一件完美無缺的陶瓷,你會覺得很完美,如果你看見殘缺不全的陶瓷,你會嘆息,為什麼會缺口?為什麼會有一絲縫隙?

對於國畫中的殘缺美

個人粗淺的理解,是採用留白的方式

對於國畫而言,是講究意境的,意境,是使觀眾產生聯想,遐想的

所以,創作一幅國畫,如國畫山水,是不會畫盡一幅畫的

通常採用留白的方式,暗示河流江水,白雲,天空,山間的雲霧,使人聯想,而不會如西方油畫,如風景油畫,如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的風景油畫 把樹木,河流,天空,房屋都畫得寫實清晰。

而西方美術史上,一想到藝術品中的殘缺美,第一時間肯定會聯想到希臘人體雕塑,維納斯

這位女神雕像,在出土時,失去了雙臂,後來許多藝術家,設計雙臂姿態,想恢復維納斯雕像完整的狀態,但是都不盡人意,後來,維納斯只能以殘缺美,聞名於世

還有古希臘的的人體雕塑,勝利女神雕像,為紀念希臘人戰勝埃及拖勒密艦隊的雕像,迎風展翅飛落船頭的姿勢,卻缺少頭部和雙臂

對於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的殘缺美,雖然殘缺不全,卻引發我們聯想,勝利女神的雙臂和頭部是什麼樣的美感,維納斯的雙臂是什麼樣的美感?

正是因為殘缺美,才能突出藝術品的韻味

如果不是殘缺美,就不會突出維納斯歇站式站姿的美感,如果不是殘缺美,就不會突出勝利女神迎風展翅的氣勢和美感。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首先,觀賞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是美的。比如古希臘雕塑家的作品《斷臂的維納斯》,我們看到的是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美麗的橢圓形面龐,挺直的鼻樑,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形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其次,殘缺是整體美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恰是這種殘缺,引起了觀賞者內心的震撼,從而觸發想象。這種想象是觀者用美好的情感到達幻想的時空,對那一殘缺撫慰、修補、完善,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離開整體美的殘缺就不再具有美價值。殘缺對於整體美來說是一種破壞。但是殘缺不能單獨存在,離開殘缺的整體美即無暇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與其說殘缺的美也是一種美,倒不如說美的殘缺才是永恆的。


莊子之水


首先要說,殘缺也是一種美。

所謂殘缺,意思就是不完整,部分缺失。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從來都沒有十全十美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前進的步伐和努力奮鬥的方向。正是一點殘缺、遺憾和不完美構成了人生的真實,從而使擁有更顯珍貴。所以,我們不必苛求完美。

同樣,殘缺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呢。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古希臘雕刻家阿歷山德羅斯於公元前150年左右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儘管維納斯雙臂殘斷,但那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充滿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使人百看不厭。而且,和這些部分相比較,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後來,雕塑家們根據《米洛斯的維納斯》開始有意無意地在自己的創作中適當地“留白”,故意把人物中的某些部位略去不做,留給人們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們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這種創作靈感的火花中閃現的藝術構思。

同樣的中國畫中的留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畫中的留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個充滿想象空間的世界。這些空白之處能夠最大限度的無形地誘發觀者的想象力,創造出美妙的藝術境界。

中國古典文學講究意境美,追求說而不得、言而不盡的美感。而意境的構成離不開種種意象,殘缺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

早在宋朝,蘇軾就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總結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有滿月就有缺月,有希望就有失望,殘缺和圓滿相輔相成,是人們無法迴避的一個意象。像殘荷、缺月、黃昏、離別等皆屬於不圓滿,都可歸結為殘缺美。

回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殘缺美也無處不在。舞蹈《千手觀音》就很有代表性。2005年春晚,中國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將舞蹈演繹得惟妙惟肖,營造出層出不窮、千變萬化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贏得了全國觀眾“激動、流淚”的評價,領舞邰麗華和編導張繼剛也隨著《千手觀音》的走紅而家喻戶曉。








藝飛映畫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因此,沒有完美的美,沒有十全十美的美。和諧,是美學的總原則。這一概念之內,包括了分佈、佈局、搭配的比例關係;也包括了全面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比例關係。一個人的五官、膚色、高矮、胖瘦只有比例適當才是美的,但是,世界上有像模具一樣定了型的美男、美女嗎?應該是沒有的。中國的四大美女貂嬋、西施、楊貴妃和王昭君,或者腳大了、或者肩平了、或者有輕微的體味……等等。



因此,在特定的條件下,便產生了不對稱的美、殘缺的美。有的少男小女,穿著的衣服、鞋襪,為什麼打破了統一、對稱的原則呢?這是在一種不平衡中求得了平衡、在不對稱中求得了對稱,達到了個性美。維納斯為什麼被全世界的人認為美?毫無疑問是因為她的斷臂。這是一種殘缺的美,如果她不是斷臂,人們可能還不會賦予那麼高的審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