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中國一直以來就有一句俗語:“民以食為天”,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傳承、積澱了上千年。

它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燦爛的中國飲食文化令世人讚歎不已,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飲食傳統中不單單有精華,也有糟粕。嗜食野生動物,濫食野生動物,就是飲食文化中尤為突出的糟粕,是長期以來禁而不止的頑固陋習。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打獵野味算是古代生存技巧,是維持生計的一種創收方式。不可否認,在饑荒和戰爭年代年代,當地的野生植物和動物給當地人提供了食物。因為生存條件窘迫,不得已而食之。在文明發展的現今社會,絕對是一大陋習。

濫食野生動物在一些地方正在成為一種風氣,經營場所的增多,種類的增加,範圍的擴大,食用者數量的增大都是這種現象的反映。調查總結後得出,當今社會流行吃野生動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滋補

民間俗語“吃什麼補什麼”流傳廣、影響大,國人一直相信“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不少人花重金食用野生動物滋補身體,增加營養。認為吃野味“天然”、“好”、“補”,越是珍稀的動物,吃了就越補身體,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傳統觀念,是迷信愚昧的存在。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炫富

“物以稀為貴”,對一部分人來說,吃野生動物,吃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並不是生理上的口腹之慾,完全是把食用野生動物成了一種特權身份的象徵,一種財富的炫耀性消費。“饕餮”形象的背後,是內心的空虛荒蕪,是畸形的消費心理。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獵奇

部分人食用野生動物,是其獵奇心理在作怪。好奇心總是驅使著他們去嘗試從未嘗試過的新奇玩意兒。更有人走向獵奇的極致,各種吃法層出不窮,研究出“活吃猴腦”、“龍虎鬥”、“三吱兒”等極為殘忍的吃法。

然而,慘痛的教訓歷歷在目。血一般的事實證明,許多對人類有重大殺傷力的流行疾病都是人類在捕獵、處理、食用野生動物過程中產生的,例如:埃博拉病毒的爆發,亨德拉、尼巴病毒等致命性病毒的爆發,2002年非典(SARS)的爆發等。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野生動物是惡性疾病的載體。他們的生存環境複雜,肌肉或血液裡攜帶和潛伏著某些病毒、細菌、寄生蟲。有些即使在高溫下也無法保證能全部被殺死或清除。根據不完全統計,野生動物與人的共患性疾病以及病菌寄生蟲所引起疾病多達百餘種。

何況現在環境汙染比較嚴重,不少野生動物深受工業“三廢”、高殘留農藥、生活汙水等的汙染,體內累積了多少重金屬不得而知。人類在非法捕捉,交易,屠宰過程中的一系列接觸,很有可能將病毒傳染到人身上。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幾千年下來,人類的祖先們早已把美味的食材馴養,但我們慣於忽視家畜家禽的藥理和保健作用。濫食來源不明、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反而可能危及人體生命健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專家們早已向全社會發出呼籲:摒棄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樹立健康文明飲食方式。

請“手下留情”,“口下留情”,摒棄濫食野生動物的傳統飲食陋習

食用野生動物的法律目前存在空白,對野生動物消費者和消費環節缺少處罰和限制措施,需要得到重視。革除這一陋習不但要加大執法力度、強化輿論監督,更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倫理教育,從根本觀念上實現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