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河南滑縣:揭祕石子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子饃究竟原產於何方?它是怎麼來到滑縣的?又如何傳到浚縣的呢?這要往前追溯到100多年前。經考證,加工子饃的手藝,是經一位山西老人在清朝末期的1900年前後傳給滑縣王莊鎮新集村姓王的一位前輩的。他的曾孫叫王海軍,現年39歲,是子饃傳到滑縣的第四代傳人。為了揭開子饃的神秘面紗,我聯繫上了王海軍。經王海軍回憶講述,還原了子饃的前世今生。

王海軍說,從他曾祖父做子饃,傳到他這一代,先後傳承了四代人。那麼,子饃究竟是怎麼傳到滑縣王莊鎮新集村王姓家的呢?這裡面還有一個傳奇小故事。

王海軍從他父親那裡得知,他曾祖父生於清光緒年間(約公元1881年),20來歲時(約公元1901年)就從商做販賣麵粉、雜糧和各種雜貨的生意,同時還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麵館,生意紅紅火火。由於他和曾祖父之間相隔三代,曾祖父的名字不曾記得了。只聽父親說過他曾祖父從小就好善樂施,在十里八鄉是個出了名的善人。

有一天,他曾祖父的麵館照常營業。中午時分,只見一個衣著破爛的乞丐討飯走到麵館門口,曾祖父見他可憐兮兮的,就施捨給那個乞丐一碗熱湯麵。從那一天起,日復一日,那個乞丐天天過來討飯,他曾祖父就每天照例給乞丐做一碗熱湯麵,免費送給乞丐吃。

過了一段時間,那個乞丐突然問曾祖父還會其它什麼手藝嗎?曾祖父說,除了做買賣、開面館,也不會什麼手藝了。然後那乞丐說,這樣吧,你看我白吃了你家這麼長時間的飯,也沒啥報答你的,就教給你一門手藝吧。

河南滑縣:揭秘石子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早先賣子饃的推車

當時他曾祖父也沒想到一個乞丐會有什麼高超的手藝,就敷衍答應了一下,並按照乞丐所說的東西準備了一下。主要有食材,鐵平底鍋還有烙餅的鏊,另外還按照乞丐的吩咐找了一些瓦片砸成算盤子大小的圓形狀。

東西準備齊全,乞丐自己在那就開始忙活了。曾祖父還要照顧麵館的生意,也沒功夫看乞丐在那搬弄那些東西。不知道他在那弄了多長時間,乞丐端過去一盤黃焦酥脆的大餅。

剛出鍋餅是用刀切開的,表面還有油漬。曾祖父一看,也就是普通的餅,裡面不過有肉餡罷了,烤制的火候還算不錯,看著也有食慾。這時乞丐說:“東家,你先嚐嘗怎麼樣?” 曾祖父就順手拿了一塊兒,正準備要放進嘴裡吃的時候,手還被燙了一下。曾祖父品嚐了幾口,驚訝的看著乞丐,半天沒說出話來。一會反應過來了,忙招呼幾個在大堂吃飯的常客也過來品嚐一下,嘗過個個都說這個“新鮮玩意”味道真的不錯!

乞丐說,這個新鮮玩意就叫“石子饃”,還有一個名字叫“油陷”。古人因在鵝卵石上烘焙製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隨後,乞丐講述了子饃的起源:在隋末唐初,當時老百姓為了犒勞將士們,從家裡拿來肉食、雞蛋送到軍營,可是由於行軍匆忙,火頭軍沒有帶足炊具。後來一個伙伕靈機一動,到黃河岸邊撿來一堆鵝卵石,把鵝卵石燒熱,將面片裹著雞蛋和肉放到石頭上面烤熟,將士們吃了之後,讚不絕口。之後,這個手藝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改良,逐步得到完善,流傳至今。

就這樣,曾祖父拜乞丐為師,乞丐手把手向曾祖父傳授加工手藝:子饃採用上等麵粉,配上油、蔥花,加入肉餡等,先在鐵鏊子上製成火燒,然後將火燒放到一口盛有燒得滾燙的瓦塊(或鵝卵石)的平底大鍋裡炕熟,最後將熟了的肉火燒一側刨開,每個火燒內加入一個雞蛋,再放到瓦塊上面烤熟即可。經過數日的學習和探討,曾祖父不但掌握了做子饃的奧妙與手法,還在長期的實踐中悟出很多改善子饃的不同做法。

河南滑縣:揭秘石子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加工子饃用的土灶

後來,才得知那個乞丐原本是山西省洪洞縣人士,姓卞,名玉修。因他山西老家連年乾旱,不得不背井離鄉,出來逃荒要飯。據說他們那也有幾家做子饃的,他把所有做子饃的訣竅和行會里面用到的暗語,都一一傳授給曾祖父。

卞玉修在曾祖父家住了不知多少年。後來,他山西老家的條件逐漸好轉,就要辭行我曾祖父,臨走時還再三囑咐我曾祖父,說只要做我們這一行的,能對上行話的就等於是一家人,不管是誰都不能排擠對方,要和睦相處,還說讓後輩人都要記住,將子饃這個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王海軍說:“曾祖父有兩個二子,大兒子出家當了和尚,二兒子叫王春榮,也就是我的爺爺。曾祖父於民國初年,大概是1918年前後,將這門手藝傳給了我爺爺。”

“聽父親說,爺爺個子很高,也很帥,做事幹脆利落。他跟著曾祖父很快就學會了製作子饃這個手藝。爺爺帶著我父親弟兄三人,在滑縣王莊周邊賣子饃。那時候都是少數有頭有臉的、當官的、地主、財主、大戶家的少爺、拄文明棍兒、端鳥籠子的,還有穿大衫的才有錢吃這個東西。爺爺做石子饃,一干就是就是50年,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文革期間才停止。”

“我父親十幾歲就跟著我爺爺賣子饃。那時候,哪裡有廟會,他們就擔著挑子,或者推著獨輪車,去戲臺子下面找個空地,搭個棚子。戲臺周圍賣子饃的棚很多。那時候有行會的規矩,不是誰想在哪搭棚子就在哪搭的。比如說,我們的棚子搭好了,就會有行會里的人過來問,你家是哪裡的?當然不能說我們是滑縣新集村的,否則人家就會踢了你的攤子。應該說,我們是八步場的(行話),意思就是我家的子饃棚應該搭在離戲臺子八步遠的距離。當然了,外行人是聽不出來什麼意思的。如果你回答錯了,就別怪人家踢你場子了。”

河南滑縣:揭秘石子饃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師傅在加工子饃

“賣子饃的生意,在文革期間停了十幾年。上世紀70年代後期,國家允許個人做生意了。我父親又重操舊業,繼續他的老行當。父親賣子饃的最後幾年,浚縣縣城的廟會香火逐漸盛旺,每年正月都有各地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當然也是做生意的一個不錯的機會,父親每年都要去浚縣廟會上賣子饃。”

“記得是1997年,我父親年齡大了,幹不動了,就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我,輪到我做的時候,吃子饃的基本上還都是那些老客戶,年紀都偏老。年輕人不懂,看著就跟燒餅差不多,沒胃口,一問價錢比燒餅貴的多,就放棄了品嚐美味的機會。我自己做了有十來年的樣子吧,慢慢的吃子饃的客人年輕化了,因為國家政策好了,錢也好掙了,莊稼地也能穩打穩收,老百姓手裡都有錢了,生意越來越好。”

“每年的正月我照樣去浚縣東、西山腳下賣子饃,當時那邊有滑縣四五家賣子饃的,有八里營的,還有白道口的,也有我們。那時候我們滑縣人去浚縣賣子饃都要繳納各種稅費,除了向稅務部門交稅,還得交管理費、衛生費、地皮費、會費,名目繁多。該收的不該收的都來要錢,也可能因為我們是外地人吧。”

“後來浚縣本地人見我們生意特別的火爆,他們就看著我們做的,比葫蘆畫瓢,自己在家練習做子饃。畢竟他們那也是個旅遊區,有這樣一個做生意的好場所,這讓浚縣人有這樣一個賣子饃的好商機。最後他們就學會了,就開始排斥我們,所以我們搭棚子的地方就很難找了。他們剛開始做的時候也說自己是滑縣的,後來又改稱自己是祖傳多少代做子饃的,等等。”

“直到2008年是我在浚縣做子饃生意的最後一年。因為本地人學做的太多了,簡直成了子饃一條街。那時候我們王莊鎮的經濟也確實不錯,雖然說不去浚縣賣子饃了,但還在家裡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王莊鎮邢行村的廟會、農曆十一月初四王莊鎮后王莊村的大會,這兩個地方的生意相當可以,也不次於浚縣的廟會,不過就是時間天數少罷了。”

隨著食品多樣化的出現,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子饃的生意也大不如以前好做。

現如今山西,山東也有做子饃的,做法都是大同小異。不過感覺沒河南這邊做的好吃,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河南比其他的地方發展的比較好的原因吧。

文字內容來自馬雙喜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