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古詩《憫農》家喻戶曉,為何作者從不介紹?語文老師:反面教材


古詩《憫農》家喻戶曉,為何作者從不介紹?語文老師:反面教材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就是其中之一。為了讓這些國粹經典得以傳承下來,從小學開始,我們便開始學習古詩、理解古詩,並且時而透過語文老師對作者的介紹,去深挖詩詞背後的思想內涵。但是,卻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小學古詩,語文老師只對詩作本身做大量解釋,卻從來不敢介紹作者,這首詩就是人盡皆知且倒背如流的《憫農》。

古詩《憫農》家喻戶曉,為何作者從不介紹?語文老師:反面教材


詩作形象生動地給人描繪了一副烈日當空下,農民揮汗如水、辛勤勞作的場景,讓人們頓時能夠感觸到農民生產勞動的辛苦。全詩的第三、四句則立意深遠,把每一粒米飯比喻成汗珠,讓人們應該珍惜糧食。全詩語言簡單樸實、朗朗上口,加之蘊含寓意,因而,不論是70後、80後,還是新世紀的00後、10後,對這首詩一點都不陌生,有的人甚至還沒上小學,就已經可以流暢的背誦全詩了。

提到《憫農》的作者李紳,上學時能夠做到很深瞭解的人怕是不多,因為當你回憶時會發現,語文老師似乎從來沒有過多的介紹過這位詩人的經歷。也許有的人會根據詩作的立意去聯想詩人的形象,認為李紳一定是一位悲天憫人、關心百姓疾苦的好詩人。然而,翻開歷史真相之後,你會大跌眼鏡,終於明白為什麼語文老師從來不說李紳!

古詩《憫農》家喻戶曉,為何作者從不介紹?語文老師:反面教材


青年李紳人窮志高,詩作千古傳誦

李紳6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相當於一直生活在單親家庭。不過,媽媽不是尋常女子,而是滿腹經綸的才女。因此,李紳從小就被母親傳授經綸,懂得很多知識道理。家境雖不清苦,但是,母親照顧自己的辛苦操勞,給李紳的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種由兒時產生的同情心十分珍貴,也正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情感,當他青年遊歷四方,親眼目睹農民四季辛苦勞作,最終卻溫飽都難以維持時,才能寫下兩篇千古傳誦的經典詩作《憫農》。

壯年李紳變了

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這句話在李紳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青年李紳雖然貧窮,抱負無法得到施展,但是,為人善良,十分關注百姓疾苦。然而,當他高中進士,踏入政壇之後,一切都變了。尤其是他因為小人的讒言被貶,心中的不忿和對權力的渴望,讓他心態失衡,甘願拜入李德裕門下,做其馬前卒。短短十年之間,就從小小的一個壽州刺史(地級市長官)直入京都,成為中書侍郎(國家總理)。

一路升官發財,權力的甜頭讓曾經的窮小子早已忘記了當年的悲憫天下的情懷。他熱衷於女人,家中養著成群的私妓;他器量狹小,與他的同科進士,因為晚來拜見他,被他綁起來打了20杖;他濫施淫威,讓轄區的百姓嚇得不敢留下來,連夜外逃;他為了討好領導,把美女獻給李德裕,一意孤行,強行把一個縣尉送上斷頭臺。

古詩《憫農》家喻戶曉,為何作者從不介紹?語文老師:反面教材


為了升官發財,李紳忘記初心,從曾經的悲天憫人化為苛政酷吏,仕途扶搖直上。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的一切天怒人怨的行徑,最終讓他得到了報應,即便已經去世,還是被處以“削去所有官職,後代子孫不得當官”的懲罰。看到李紳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難怪語文老師從來不敢多說關於李紳的故事!

同時,“李紳的故事”對我們當代青年也有警示作用,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應當守住本心、不忘初心,不能因為利益而拋棄真善美,這才是新一代青年最應當堅守的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