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蔣新國


柳宗元是個了不起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有涉及,與韓愈並稱“韓柳”,其實他的散文成就遠遠高於詩詞創作,但他眾多詩詞作品中塑造的兩個漁翁的形象卻深入人心。一篇是這個問題中提到的《江雪》中這個漁翁,一個就是題目就是《漁翁》中塑造的漁翁。怎麼說呢,《江雪》塑造的漁翁之所以能給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其所塑造的漁翁形象和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世界高度契合,只有他把這個孤寂悲涼的文人的精神世界通過這麼一個形象深刻的刻畫出來,與人形成思想上的共鳴。其實詩作中的漁翁其實是和從屈原到柳宗元都精神世界高度契合的,相通的。舉世皆濁我獨清,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諸多的文人操守千載而下都是相通相合的。

再來說一下另外一首《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這個漁翁很明顯就生活化了許多,有趣了許多,至於為什麼此漁翁會轉變成這個樣子。可能是漁翁達成了和這個世界,更是達成了和自己的和解,不再孤傲清高,不再瑀瑀獨行,反而更順應天理人心,更順應和諧共處吧。兩個漁翁,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兩種不同的人生趣味,都很好,無論你是哪一種,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沒有誰高誰低之分。至於說我自己,還是更傾向於後者罷了。


蕭蕭班馬鳴994


問題: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前言

柳宗元《江雪》一詩是五言絕句種的精品,四句都是寫景,但是景中含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前面說無,後面說有,在古詩中其實很常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是整幅畫面的背景

在圖畫、攝影裡襯托主體事物的景象我們稱之為背景。

在江雪一詩中,前兩句是背景,孤舟蓑笠翁是主要景物,用今天的話說處於c位。

詩詞基本就是把情和景的安排好用以表達主題。詩中的景物類似於畫面中的景物,有遠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細微的景物。

例如江雪詩中,遠景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近景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種景物的安排,可以襯托出漁翁的孤單與寂寞的身影,其實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二、省略與轉折

詩家語中,常有省略的現象。這首江雪也可以理解位:千山萬徑,鳥無蹤人無跡,唯有一個老漁翁在垂釣。省略了“唯有”二字。

這種前面否定,後面轉折的現象在古詩中比比皆是,例如:

白居易《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夜淚闇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第三句不是說沒有治病的藥方了嗎,第四句又給出了一個藥方: 楞伽四卷經。意思是除了...就沒有了,倒裝用法。

施肩吾《金吾詞》
行擁朱輪錦幨兒,望仙門外叱金羈。染須偷嫩無人覺,唯有平康小婦知。

第三句說沒有人發覺,第四句卻說有一個人知道。

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
亂雲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

第三句說看不到什麼東西,第四句卻說,(只有、除了)天空中飛翔著一行大雁。

結束語

修辭學中 有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區分,詩家語不可與論文、散文的語法相提並論。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萬徑人蹤滅,就是說很多路上都沒有人的蹤跡了,10001條上還有一排腳印。就是釣魚者的腳印。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划著船來的,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常年住在船上。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昨天來釣魚的,一晚上都沒回去,結果第二天下大雪了。😂😂😂😂😂😂😂😂😂


向正義人鼓掌


千萬不要隨便胡說而毀了這首詩的意境,這是古詩中我非常喜歡的一首。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尤其是小時候在鄉下農村裡長大的人來說,那時候的冬天真的呢能夠深刻體會到詩中的意境。白雪皚皚的田野和小山,一個人也沒有,世界就像進入了童話模式,靜悄悄的,我都想融化在這白皚皚的世界裡。後面兩句更是神來之筆,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片孤舟、一個老人、一片江雪,更加加深了詩的意境,讓人讚歎不已。每次讀到這首詩,總是感同身受,意境滿滿,歎為觀止。


哇啦456


此詩的鏡頭攝取了多個點,“千山”但沒鳥了,“萬徑”卻沒人了,繼而轉到“孤舟”上只有漁翁獨自一人在江上垂釣,說明陸路上沒人行走,但江上還有人在釣魚。


白水居士61297892


白居易曾創導,“文章合為時而寫,詩歌合為事而作。”柳宗元寫這首詩的真正目的,我們不能只從字面上來理解。而應該考察當時他所處的時代。柳宗元生活的時代背景,也是晚唐朝廷內部黨派鬥爭開始激烈,政治面貌黑暗的時期。《江雪》完全是在影射整個朝廷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和滅亡。和那“邊塞詩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想想看,“春風”就代表著最高統治者對戍邊將士的關愛和物質關懷。即使交通不發達,用牛車馬車去,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到達漠北,“春風”還是可以過玉門關的。柳宗元描寫的詩歌意境同樣如此,群山萬壑,以及羊腸小道,都被冰雪覆蓋了。難道人都會死光了嗎?這絕不可能。那只是映射整個朝庭的政治黑暗。“獨釣寒江雪“是詩歌“畫龍點睛”之最。他描寫了詩人自己就象徵著西周的姜子牙,只是生不逢時罷了。😃😃😃


劉文農114


在回答之前,我想問問題主,這個“有人問”究竟是“何人問”?真的會有人如此大煞風景的評論這首千古名詩?柳宗元的這首《江雪》,可是小學語文就會學到的吧?真是讓我有些哭笑不得。

詩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被譽為寫雪而不見雪,為描繪雪景的千古絕唱。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

後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則描繪了江上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藉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注意,全詩實際描繪了三個場景的大雪模樣,千山為山嶺,萬徑為田野,寒江為河流。三景一出,寫盡了天地之間白茫茫一片的幽靜寒冷的畫面。天地之間因雪而變得如此純潔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

那麼,既然是三個場景,田野的“人蹤滅”與江河之上的“蓑笠翁” ,又有何因果關係呢?

此人提出如此問題,似乎是想說明柳宗元此詩前後矛盾,邏輯不通。卻恰恰說明了其讀詩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細品此詩,作者先用“千山”、“萬徑”等虛詞,描繪了一個極為宏大的背景。但是一個“絕”、一個“滅”,二字一出,就寫盡了這個世界的幽靜寂寥之感。後面“孤舟”和“獨釣”的意象,則將一位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宋範晞文評: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一詩之外,極少佳者。

明顧璘評:絕唱,雪景如在目前。

明郭濬評:好雪景,句句妙

可見《江雪》一詩的文學造詣之高。

柳宗元寫此詩時,正逢被貶為永州司馬,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於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寥寥幾筆,意境全出,不愧為寫雪第一妙品。

至於題主所問,大家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我是80後古玩店小店主文眼豆子,帶您玩收藏,聊文化,觀人間。


文眼豆子


人蹤滅前有萬徑二字,指路上沒有行人,極言雪大天寒少人煙。而簑笠翁不在路上,在江面垂釣!怎麼又矛盾了?


用戶9057975083


柳宗元名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個絕對悽美的人間圖畫:在茫茫大雪中,重重迭迭的群山在雪花中巍峨聳立,看不見飛鳥,那遠近的大道小徑上,也看不到行人。唯有江上一艘孤獨的小船,船上坐著一個身穿簔衣頭戴竹笠的老人,垂綸江釣,他能釣到什麼?也許是寒江白雪吧!詩人描繪一幅江雪圖,卻是滿紙的悽情,滿紙的孤憤,滿紙的不屈與抗爭,詩中透給人們的精神境界是如此的宏闊,寫遍江山,寫遍社會寒酷,寫遍人間孤獨,動靜相成,遠近相聞,情景相融,的確是難得的好詩。雖然詩僅20個字,但詩的容量之浩大,氣場之強大,內容之深邃,非慧眼不能識,非詩才不能寫,非親歷社會深淵之苦痛不能作。

然而,題主提出疑問:既然“人蹤滅”,為何出現一個簑笠翁呢!這不矛盾嗎?

事實上並不矛盾。

我在鄉間也有這經歷。我們是平原地區,一夜大雪,晶瑩地覆蓋著大地,原野,村莊,道路一片白,平時紛飛的喜鵲等各種鳥兒一隻也未見,路上唯有我一個早練者,除了我一個人蹤跡外,什麼人蹤獸跡車轍也沒有,周圍一片靜,唯有我一個人踏雪格吱吱聲,彷彿穿越到了洪荒時代。此時走到大河堤,眼睛一亮,但見一艘打漁船,老翁船尾在划槳,老婦在船頭扯昨夜佈下的漁網,不時扯出幾條碩大的肥魚來。所以說,岸上萬徑人蹤滅,與水上老翁獨釣寒江雪並不矛盾。人蹤滅指的是陸上,簔笠翁指的是水上。

此文寫罷,有網友有不同看法。比如網友地平線上飛翔評論說:“

你讀出的是悽情。為什麼我覺得是瑞雪兆豐年的景象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只是形容雪量很大,溫度降得很低,影響到鳥兒不出來覓食,冷凍使人們不出門勞作。孤舟簔笠翁獨釣寒江雪中的釣,能體顯出老翁熱愛垂釣。有打柴為生,有打魚為生,應該沒有憑釣魚能為持生計的吧!向來大家都是釣魚只為娛樂吧!作者用釣字,也應該是形容老者在大雪後獨自娛樂的方式。如果以魚營生,作者就應用捕字了,獨捕寒江雪雖然不怎麼合適,如果作者想表達淒涼詩意,相信柳宗元會有更好的詞語。他決不會用代表娛樂的釣字來形容淒涼。”

這位網友悟性不錯,但是,他沒有讀懂詩言志的本質。中國古代詩人並非都是依紅偎翠無病呻吟閒情作樂者,絕大多數詩人都有著政治抱負,有著治國齊家的情懷,他們的政治抱負如水乳交融在詩中,柳宗元就是這樣一位詩人。

柳宗元少年才華出眾,二十一歲就登進士第,三十一歲任監察御史裡行。貞元年間,柳宗元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因為順宗即位後,王叔文執政,柳宗元政治理念與王叔文一致,

說得粗魯一些,就是王叔文集團的人,因此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當時他滿懷興邦憂國豪情,與王叔文劉禹錫等參加政治經濟改革,比如罷宮市,免進奉,用賢良,貶貪官。然而好景不長,改革只搞六個多月,由於受打害的貪官宦官們聯合反攻,改革宣佈失敗。參加改革的人受到打擊,柳宗元也被遠貶為當年瘴煙荒涼之地永州做司馬去。十年後又改為柳州刺史。所以,柳宗元從此抑鬱不得志,餘生不復迴歸朝廷,四十七歲就死於柳州。

有著如此淒涼的人生際遇,故他生活在孤立的世界,不僅孤獨,而且還頗感周天寒徹。《江雪》這首小詩正是他人生際遇的真實寫照。整個世界在雪中寂寞又寂靜,整個大自然在雪中寒顫,沒有人蹤馬跡,沒有飛鳥啼鳴,沒有花紅魚躍,有的只是一位貶謫他鄉的老人在風雪江上釣著片雪與希望。然而作者自己也知道,那是空洞的政治幻想:江上飄舞的雪灑入江水中,能釣得到嗎?

所以對網友地平線上飛翔先生看法未敢苟同,可能先生不知柳宗元的政治人生際遇罷了。

歡迎各位評論。





東楚龍野虎


山上沒見鳥飛,所有的路上沒看到人走路,只見一老翁在河裡釣魚,並且還下著雪,說明這個老人孤單到了極點,為什麼寫獨釣寒江雪,不寫獨釣寒江魚呢?說明這麼冷的天根本都釣不到魚,老人生活艱苦,還是想釣到魚,同時也說明了作者的孤單,反映了古時候窮人苦難與社會的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