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邢臺老沙河城的若干小街名巷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

邢臺老沙河城的若干小街名巷

邢臺老沙河城的若干小街名巷

邢臺沙河縣的沙河城(現屬邢臺開發區託管),曾是沙河縣的舊邑治所。雖是千年古城,土著人卻不多。因系早時縣府所在地,地方政要更換和遷徙頻繁、各地商賈雲集而至,其後嗣也因各種緣由留下定居繁衍。所以該處姓氏繁雜,據不完全統計達數十種之多。不過,沙河城內真正人數居多、位列前茅的三大姓氏,民國時期坊間俗傳“北胡、南苑、西街高”或曰“北街胡,南街苑,西街姓高有一片”,意為胡姓是沙河城的首戶名門望族,大部分集中聚居在北街中段向北,這裡是明清至民國期間沙河縣官商富賈的重要聚居區。

1945年之前胡姓家族主要供職衙門,文化人居多。1945年代之後,多被逐出下放到沙河西部教書。苑姓人數次之,多住在南街,早期以務農或與農務有關的作坊如彈棉花等小商業或小手工業謀生,1950年之後,間或有些許教師等;高姓戶數一般,重點集中在西大街東西段,城隍廟和監獄附近,主要從事涉訟的掮客或小吃之類,民國時期曾經出現一位國民革命軍團長高福年先生(高沛峰祖父)。

其它戶數稍微多點的姓氏當屬趙、張、李、王等,以北街南北部的商戶和務農居多,間或有從事醫療等;餘者如周、韓、聶、蘇、麻、樊、劉、楊、郭、裴、鄭、段、邵、尚、閆、魏、申、任、解(xie)、董、馬、陳、尹、宋、單(shan)、侯、程、南、葉、武、姚等由附近各地遷來的姓氏。種類雖多,但戶數特別稀少且散居,從事職業多樣,主要以小商戶和小手工製作坊者等居多。

趙張李王周韓劉蘇姓氏在南北街各有居住;段邵程郭鄭姓氏多居於北關;侯閆尚解尹魏主要居於南街;馬麻任裴南聶董陳申單樊等主要住在北街。這是沙河城姓氏分佈的基本概況。沙河城內除了幾道主街(詳見拙文《沙河城的主街道和重要古蹟》),也由此產生了若干因姓氏聚居而命名的部分小巷,其建築頗具獨特風格,生活又各有文化特色。

伴隨著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革和人為因素以及自然剝蝕等,這些巷子的大部分原居民或遷居村外,或隨工作遠徙他鄉,致使出現很多有名無實的空巷。原址現存的百年舊巷也破舊不堪,早已物是人非,似風燭殘年,毫無生機,或坍塌成廢墟,原貌殆盡;有的巷子則因拆遷翻蓋而嚴重變形或基本消失。但曾經作為老沙河城歷史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這些特色民居小巷,其風韻和意義值得一書,籍以紀念。

邢臺老沙河城的若干小街名巷

(此外,主街道和各個橫街都有長短、寬窄不一的無名小巷,共計近百,此處不再贅述。方便時可另行成篇)

現將少數小街名巷簡介如下(不足部分,留待日後補充完善,胡勤英、趙如峰、胡儉入等先生對此文有突出貢獻):

1,胡家巷,位於北街中段,路東臨街,東西走向。長八十餘米,寬約一米六七,狹長,且曲折。內中居住沙河城胡姓第二門支脈共四大戶。胡道平及其孫子胡大黑(乳名)一家以獨特的染坊手工藝聞名河北及四周,清末在北街中北部購置門面,後嗣遷居於此,生活富足,子孫優秀;清末“從九品頂戴胡守信”曾居胡家巷。民國時期胡家巷內因住有首任和第三任縣武裝保衛團長胡道德(宅第系四合院,北屋為上房,瓦房;餘者平房。進街門有木製屏風。土改時,宅第分給村民段大河家居住)、第三任團長胡振基(道利)、武林高手胡老兵(胡道恆)住路南而使胡家巷一時高靴洋馬,熱鬧非凡,名揚邑內,為縣城內外第一名巷。

胡家巷的胡姓主要分為三支四大戶,數百年間大多以務農為生。近百年來,只有胡道平一脈以經營染坊聞名四周,後人已改作鑲牙或小商業等,生活富足,其中傑出代表為胡先民、胡建國、胡先斌、胡志華,胡志剛等;胡道利一脈的後人有的居住西安,詳情未知,有的住在本地。在邢臺者尤以胡儉方、胡勤五(胡小星之弟)等為優秀;胡守信的後裔中以胡儉雷為代表人物。

2,趙家巷,俗稱小后街。位於北街中南部主道(供銷社舊址,董連舊居)向東約幾十米處的民居深處,南北走向,長百餘米,東西寬約五六米。起初是北街東邊臨近菜地的閒置區域。後趙姓遷來建房居住,逐漸形成小街道。主要以低矮平房居多,間或有瓦房。民國時期住有四大戶趙姓先祖,聚居於巷子中北部,後繁衍漸多;南端少許雜姓,如馬單南等。趙姓現在基本是排在胡姓之後的北街第二大姓。但由於趙家巷地理位置偏內,名聲反而不及其它小巷子大。趙家近百年中聞人主要以趙勤儉、趙勤三、趙學易、趙增祥兄弟等最為傑出。

3,馬家巷,位於北街北部,臨街路東,東西走向,長約百米,寬一米左右,為北城牆東馬道之南第一小巷。該處至東馬道區域原為胡勤經家空地。民國期間,李漢卿擔任第二任地方武裝團長,娶劉胡莊馬氏為妻,後攜家帶口居此,馬氏繁衍,逐漸成巷。土質平房是其主要特色,冬暖夏涼。巷子現在破敗,只遺有一戶馬姓後人。馬姓人數不多,早期聞人憾缺,唯清末貢生馬汝霖以興辦義學聞名,也有盜匪馬貴新傳於坊間。現代馬氏後嗣中的佼佼者以馬洪斌子女為主。

4,裴家巷,位於北街北段,路西臨街,與馬家巷錯位,稍南相距約四五十米。東西縱深百米,寬約兩米,可通過雙輪平板車和微型馬車。瓦房很少,餘者多是質量稍好於馬家巷的平房。世代居住著兩脈裴姓近族。民國後期,該巷裴清廉先生做過國民黨沙河縣黨部幹事,其子嗣只有乳名老英的子女最為優秀,還有裴清正一家人。裴姓戶數不多,與馬姓大抵相當。最為優秀的代表人物是裴建國、裴建軍兄弟一家。

生產隊時期,因裴家巷西端是梵愛寺旁邊的空曠耕地,第十一生產小隊隊部便修建於裴家巷的西南隅。

令人奇怪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全村三個腦癱兒都先後出現於此巷,密度之大,十分罕見。

5,張家巷,南北街分別有張家巷,其中以北街的最為著名。北街張家巷位於北街中段,路西臨街,陳家巷之北第二巷,與掃帚街錯對過。寬一米,長六七十米,西端不通,左拐五十米可至陳家巷。東西兩端建有瓦房,中間主要是平房。民國時期居住兩戶張姓先祖,曾經富裕,通人情事故。1950年後,這裡曾經走出了張士棟、張士民兩任沙河縣內的學區校長,也是當時縣內的文化達人。

6,掃帚街,北街中間稍微靠北,臨街路東,與張家巷斜對面。長二三百米。寬約六七米。北側近200米盡是胡家主脈宅邸瓦房的南牆。

胡家之東邊,為民國時期一外國人從胡家購建改造的中型耶穌教堂。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胡家主脈宅第被沙河縣保衛團和侵華日軍佔為司令部。四十年代之後,胡家宅第和耶穌教堂一併被徵為公有,後改作武裝部、大食堂、民宅、醫院、精神病院、農林局、縣郵電局等。現在胡姓主脈宅第全部分予村民居住,教堂歸還,供本地教徒做禮拜。郵局於1970-80年代搬遷到沙河褡褳。舊郵局之對面(路南)為龍王廟主殿和後門,每逢六月初一廟會,掃帚街熱鬧非凡。該街西高東低,是北街主要洩洪道之一,常年冬冰夏水,泥濘不堪。(該街道可見作者《沙河城街道急需整修》之相關圖片)掃帚街現在之景。

7,陳家巷,原名寺巷(西端有唐朝建的梵愛寺,故名),位於北街中段,主街之西,臨街,與民國時期的胡道昌住宅相對。東西長約百餘米,南北寬四五米左右(東窄西寬,喇叭形),是現在北街西行的主要通道之一。早期雜姓居多。清末以路北的韓姓為主,其中在京工作的韓秀蘭家 顯耀。後逐漸遷居王姓,陳姓等,改稱陳家巷,其實陳姓也早已遷居各地。現在內中的住戶姓氏比較複雜,而陳姓甚少。位於路北的韓姓宅院的瓦房也成為民國時期該巷的上等民居。1950年代之前,該街西端路南建有奶奶廟和路北有俗稱西大寺的梵愛寺,還有城隍廟後半部分,之後拆毀,分別改建成縣文化館、招待所、人民禮堂等。這些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先後被拍賣拆除,改作民居和學校。招待所一度當作邢臺司法幹部進修學校,現為北街小學。

8,尹家巷,位於南街花/糠市街口稍北二十餘米處,路西臨街,東西走向。長約百米,寬一米,是南街名巷之一。該巷平房土質居多,間或磚木結構。中東段約居住兩戶尹姓,其中以民國年間的 尹夢齡、尹泰和先生最為知名。尹泰和首倡並鼎力資助興建女子學校(即西街中段路南後來的監獄,衙門斜對面),邑內聞名。民國二年,沙河縣知事盧觀渭先生為表彰尹泰和先生捐資助學的善舉,親書“竭力興學”黑底金字的木質匾牌一塊,贈予懸掛尹泰和家門,匾牌長約60釐米,寬約40釐米,如今不知所蹤。而現在南街的尹氏後人似乎也為數不多。

坊間傳說,尹家巷也叫尚家巷,或尹尚巷。巷內居住幾戶尹尚兩姓,關係親密,俗稱“尹尚不分”。

9,王家巷,緊鄰尹家巷南邊不遠處,南北或東西走向,長四五十米,寬一米,三四戶王姓和幾戶尚姓解放後遷來居住,其實也稱不上真正的巷。後因趙莊路開通拓寬被佔用而消失。王氏人數也是南街大姓之一,住處以南街南部為多,近年以王廷林、王榮生一家從事教育聞名。尚家早期主營藥鋪,後人有從醫者,以沙河縣中醫院主任醫師尚景亮為代表,其餘不詳。

10,學道街,位於南街。緊鄰文廟西牆,南北走向,長百米,寬約四米。南邊接花/糠市街,清朝時期曾經直達東街。後北端被民居擠佔不通,向兩邊分叉成兩個小巷子,北行進入東街;西行可達當年的沙河縣國民黨黨部(沙河城鄉衛生院舊址附近)等。因為東邊是文廟西牆,故只有西邊沿道住著幾戶人家。

11,閆家巷,在南街的文廟正對面,分別是兩個南北走向的七八十米長的小巷子,寬約一米多,總計五六戶閆姓人家,形成於清末民初。閆家巷也是城內名巷之一。

12,倉後巷,又稱倉后街(因為在縣衙之南的官倉之後而得名),位於南街早時的官井稍西,約數十米深處。南北走向,南端到老鹽店之後,向南不通,轉向西行;北端穿越一幽靜的無名曲徑可達西大街縣衙門對面。長七八十米,寬約四五米。居住以侯蘇等雜姓較多。

13,東西馬道,分別位於北街北端、南街南端城門緊內側之兩端。東西走向,寬約四米,長度不一,起初主要用於保安團的騾馬上城牆之通道。城牆對面建有部分民居,也是當年城內外聞名之小街。

14,糠市街/花市街。位於文廟(今城關中學)西邊一百多米的十字路口處。其實,嚴格來說,沒有形成完整的糠市街和花市街。糠市街指該十字路口到文廟門前,主要為村民在集市上擺攤買賣穀米之類農產品的地方。花市街是從該十字路口往南一段距離,大約到南城門火神廟附近一帶(也有人說往西一段距離)。附近村民遇廟會前來此處從事棉花交易。

沙河縣文廟坐落在糠市街東端路北。

15,東街、西街,以沙河縣衙署東邊六十米處的十字路口為界限,之東稱東街,西邊叫西街。東街長約二三百米。民國時期著名人物是胡勤慎。現在代表人士為李會民次子,在農業部法規司擔任副司長。西街長約二百米,是沙河城最重要的街道之一。沙河縣重要機構基本坐落在這裡,包括縣署,法院,前察院,預備倉,,女子學校,城隍廟(包括門前戲樓)等。相當於北京的府前大街。

邢臺老沙河城的若干小街名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