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明朝終其一世都無法徹底控制蒙古?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因為在明帝國眼裡,東北和蒙古自古都是荒蠻之地,不值得設置行政區域進行管理,所以它只是威懾和適當打擊,不打算佔領。如果明王朝有現代人的眼光,那強力控制蒙古和東北並移民都是完全能做到的。這說到底還是統治者眼光和戰略取捨問題,就像早年沙俄把不毛之地阿拉斯加賤賣給美國一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滿清,本來就是野蠻原始人,世代以遊獵這種低產出的生產方式過活,在他們眼裡,蒙古草原能大規模放牧簡直是塊膏腴寶地,蒙古妹子雖醜但比不洗澡的女真女性強百倍,對女真男人有極大誘惑力。所以為了女人,為了牧場,滿清對蒙古垂涎三尺,志在必得。


紅皮梨


明朝終其一朝都沒能夠控制蒙古,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明朝真的很菜。菜,是原罪。

明太祖朱元璋將元順帝趕回漠北之時,新興的明朝對蒙古掌握著絕對的優勢。當時的北方蒙古諸部貌合神離,凝聚力大大下降;蒙古騎兵在經歷了中原九十年的紙醉金迷生活後,戰鬥力嚴重削弱 。朱元璋順勢進行了北伐,取得了不少的戰果。如果仔細回顧朱元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絕對不會產生“明朝不屑於掌控蒙古”這種錯覺。傅友德,馮國勝,燕王朱棣,涼國公藍玉先後被派遣北伐,擺出一副將蒙古往死裡打的架勢。的確,當時對於明朝而言,形勢一片大好。

到了“世界性大帝”朱棣統治時期,局勢發生轉變。。一方面朱老四好大喜功,在對北方和西南同時用兵之時,還大規模舉行航海活動,導致財力枯竭。朱棣本人親自參與的五次北征蒙古,除前兩次之外,可謂是毫無收穫,不僅如此,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民力軍力財力的疲敝。朱棣第五次北征之後,明朝徹底轉變了對蒙古的方針,從戰略進攻轉為消極防禦。朱瞻基為了恢復被朱棣搞得一塌糊塗的社會經濟,不得已全面收縮勢力,進而失去了和蒙古掰手腕的力量。

可以說,明朝沒能拿下蒙古,朱棣是第一責任人。

當然,這都是現象,對於任何問題的考察,都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明朝在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和軍戶制,軍戶世世代代居住於衛所,子子孫孫皆為軍戶,受衛所將官管理。戰時由皇帝調動,和平時期從事農業生產。這種“半農半兵”的軍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倒退。隨著時間的推移,此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衛所將官奴役軍戶,侵吞衛所田地,變成軍事地主,軍戶淪為軍事農奴;軍戶不堪其擾,大量逃竄,成為流民,給社會治安帶來巨大危害;留在衛所的軍戶長期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

明朝的軍事制度,使得本國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而蒙古軍隊回到草原後,又恢復了其戰鬥力,此消彼長,明朝更是奈何不了蒙古。

當然,明朝國內糟糕的經濟狀況,巨大的財政開支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矛盾,令明朝政府自顧不暇,哪裡有時間去針對蒙古?

所以,明朝之所以沒有能夠控制蒙古,並不是所謂的“不屑於”,而是自己根本沒有實力去控制。


庭州行者


明朝在整個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都一直在和蒙古軍隊死纏爛打,北方邊境上從來沒有平定過。說起來,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不是一直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在打。就算是宋朝,軍事力量十分孱弱,也沒和北方民族一直打仗。“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和遼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竟然還保持高度的和平穩定。

(朱元璋雕像)

那麼,為何明朝在兩百年間都無法擺平蒙古呢?

我們講明朝無法擺平蒙古,這句話一點兒也不誇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前後八次北伐蒙古,朱棣又前後五次北伐蒙古。接著,明英宗率50萬大軍打蒙古,卻全軍覆沒,自己還當了俘虜。後來明武宗又親自率軍和蒙古人達延汗作戰。一直到明朝末年,蒙古依然是威脅明朝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和後金聯合起來,對明朝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如果明朝當時把蒙古擺平了,蒙古成為明朝的盟友,那麼後金就不敢肆無忌憚地打明朝了。因為明朝可以和蒙古聯合起來,夾攻後金。這樣一來,後金就會腹背受敵,不可能是明朝的對手。可惜最終的結果是,蒙古和後金結成了聯盟,明朝遭遇了農民起義、後金、蒙古三層夾擊,最終滅亡。

而且,整個明朝期間,為了對付蒙古,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在少數。明朝重修萬里長城,所耗損的人財物力,並不比秦朝時候少。明朝在北方囤積了數量龐大的兵力,並且還建立了九邊軍鎮。這個九邊軍鎮對明朝國力的耗損,是不可小視的。明朝最終亡於無錢打仗,可以說,在北邊對付蒙古人問題上,實在是透支太大了。

(明英宗劇照)

那麼,為什麼明朝在近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都不能擺平蒙古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北方沒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古代中國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除了打擊以外,一般會採用分化瓦解的辦法來對付。

比如當年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後的國家,比如大月氏、車師之類的聯合,以期兩面夾擊。唐朝的時候,為了對付突厥,就和吐蕃這些民族聯合。或者與突厥聯合對付吐蕃等等。這樣一來,北方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利益,都不會和漢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漢朝、唐朝建立朝貢關係。

但是明朝時候卻不一樣。那時候,中國北方經過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以後,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個民族了。因為只有一個民族,因此明朝就沒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雖然說當時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韃靼、瓦剌等好幾個部,但是這些部畢竟都是蒙古人,他們都有更切近的血緣關係。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對付起來很費勁。

(朱棣劇照)

其二,明朝太過於強調武力打擊。

從明朝最初的兩個皇帝朱元璋、朱棣開始,就對蒙古就施行強力打壓的辦法。前面咱們談到的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及朱棣的五次北伐,都是一種強力打擊的表現。

後面的皇帝也依然延續這種方式,包括明英宗與明武宗和蒙古作戰,都是張揚武力。而且,皇帝們還都要御駕親征。朱元璋、朱棣、明英宗、明武宗,都是以御駕親征的方式和蒙古作戰。

明朝皇帝還非常得意他們對蒙古實施強力打擊這種方式。朱棣自己都得意地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朝一味炫耀武力,造成的結果,就是被打擊一方,自然而然生出強大的向心力,因而他們更加難以被打敗。

(土木堡之變)

其三,蒙古與明朝有世仇因而不容屈服。

蒙古人的元朝,是被蒙古推翻的。這使得蒙古人在潛意識中,是很排斥明朝的。因此,他們並不那麼容易被馴服。就算他們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從明朝獲得更大的賞賜。“土木堡之變”,就是由於瓦剌肆無忌憚地嚮明朝索要,明朝不堪其擾,拒絕了也先的索求。而也先也因此率大軍直接進攻蒙古。

由此可見,蒙古內心其實是不服氣的。他們一直有著復興元朝,重回中原的夢想。明朝自然就不容易讓他們屈服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和清朝都曾擊潰過蒙古,但是誰也做不到徹底的控制蒙古,明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了漠南蒙古,而清朝的情況要稍微好些,建立起了有效的統治。

關於明朝沒能實際統治蒙古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並不是說只要皇帝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做到的。

先來看看,明朝控制漠南蒙古也是因為多次重創了蒙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徐達的大軍攻佔了元大都,在之後的十餘年裡,朱元璋多次下令出兵蒙古。

戰果最大的就是在天元十年(1388年),藍玉率領十五萬的軍隊,突襲了北元的汗帳,使得蒙古歸降。在之後的長達八十年裡明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幾位皇帝對於蒙古都是施行非常高壓的政策,僅僅是這樣也只能是做到對蒙古名義上的統治,離實際統治還差的遠。

首先,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在廣袤的大草原上要藏一個部落還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對於蒙古民族的特性是不能被禁錮的。而明朝是典型的封建君主王朝,統治的核心在於人口和土地,沒有土地束縛的蒙古人已經遠遠超過了明朝的統治基礎。其次,明朝對於蒙古的間接統治就是修長城、戍九邊。

許多人認為九邊重鎮是防禦軍事措施,當然也有這麼一個意思在裡面,其實他真正的目的在於控制蒙古。

在明朝前期長達八十多年的時間裡對於蒙古都是非常高壓的政策,一旦反抗那就是大軍盡出,大肆屠殺一番,直到重新歸附。但是真正使得蒙古人長期依附明朝的還是九邊的商業體系。

草原上物資匱乏,而且還是靠天吃飯的年代,一旦天公不作美,對於一個部落的打擊都是空前,部落的興衰往往就在一次天災中決定,而明朝的邊鎮貿易體系,極大的補充了蒙古人民的需要,所以在武力的壓迫和物質的豐富雙管齊下,使得明朝前期對於蒙古的控制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一旦隨著明朝的衰弱,蒙古人就開始不服控制,逐漸犯邊。

綜上,明朝的統治在於土地和人口,而對於不存在土地束縛的蒙古部落來說,明朝對他們的影響力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也就幾乎不可能做到對蒙古的徹底統治了。


這個歷史很正


前言

洪武大帝和永樂大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攻襲,是極其有遠見及正確性的。尤其是洪武大帝朱元璋,是古代戰爭史上為數不多敢在冬季時期發動對草原民族的戰爭。正是因為明朝前兩位皇帝的北伐,才致使草原北元政權覆滅,蒙古諸部形如散沙,再也難聚集形成一個統一的、威脅到中原的強權政權,為後世政權奠定了大一統、大融合的堅實基礎。


明朝終其一世都無法徹底控制蒙古,有如軍事、政治、人文、氣候、經濟等等全方面的因素在內。此文從經濟和人文上面做分析。

一、軍事

早在洪武早期,為了能防止歷史重現(北宋攻伐幽州失敗),朱元璋連續八次全方位地對北元發動北伐,一舉摧毀了保存統一的北元朝廷,使得蒙古迅速退化(曾回答了為什麼蒙古退化的軍事因素,這裡就不多再言語,有興趣可以點擊鏈接 )。並讓北元迅速分裂成為瓦剌、韃靼、兀良哈、遼東女真。

為了防止蒙古再次崛起,朱元璋並沒有侷限於長城作為邊境,在摧毀掉北元時期所築造的建築之後的明軍,選擇了在長城外,即蒙古腹地各險要位置設立了衛所:如開平衛、山海衛、興和衛,一共設立了61個衛、3個千戶,想一舉佔據草原,完成統一舊元疆域的宏偉目標。

但是這種設衛的想法過於超前,在經濟和人文上難於獲得全面的支持。明朝之前,黃河以北的區域事實上已經脫離了漢族統治上百年甚至是幾百年,如幽雲十六州、銀夏(西夏)區域,金國舊地等。尤其是金國與元朝統治時期,北方已經出現胡化現象。

因此朱元璋在建國之後,迅速頒佈了與漢家封建禮儀相結合的禮教律法(這是中土最全面的施行官方與禮教結合),甚至是制定的禮教中嚴格規範到人們的衣食住行。

同時又施行了大移民政策,將黃河以北區域的豪族、宗族遷移到南方區域(主要是山東、燕雲、山西、陝西區域)安置,再由政權派遣、安置屯衛於北方。

這種調整人文文化的政策,又致使了經濟上難於支持於草原區域內設立衛所;而分裂的蒙古諸部雖然內鬥紛爭不斷,可對於在門前的明軍衛所也是攻伐不止。這樣又致使了草原衛所的經濟、糧食上無法完成自我補給,更多依賴於內地糧食運輸;同時運輸隊又成為蒙古諸部的攻擊對象。

因此到了朱棣時期,開始將草原衛所內遷,但也沒有完全放棄,甚至朱棣還命令二兒子朱高煦率兵赴開平操備:"邊報虜欲寇邊,方春兵民不得耕種,朕所深慮。命爾將兵駐開平,虜至即相機剿除,否則按兵待之,庶邊境之人得以盡力屯田。”

真正內遷草原衛所到長城內部的,是朱棣的孫子朱瞻基(明宣宗)。主要因素依舊是經濟上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外圍防禦系統,通俗點說法就是明軍的屯田、移民構建城池體系在蒙古諸部的游擊戰中被迫內縮。

二、政治與人文——朱元璋以禮教重塑華夏種族之文明,成功之後的反噬。

儒家學說提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但其也有一個致命的理論,對“蠻荒之地”的鄙視。正是這種士大夫刻在骨子裡的即高傲又鄙視的心態,致使了明朝的皇帝雖然承認了元朝的正朔,卻又不願意繼承元朝皇帝的全部頭銜——蒙古諸王之大汗。

這種不認同感是雙向的,蒙古諸部也否定明朝,因此蒙古諸部雖一邊接受明朝皇帝的分封,卻又一邊自立大汗。且明朝上下對北方蠻夷蒙古的排斥,又使得漢蒙之間的對立性日漸加深,甚至到崇禎時期,以東林丹為首的明內閣都認為援助蒙古對抗滿洲女真是一種叛國資敵的行為。

三、氣候與經濟——制約著明朝對外的擴張,也制約著蒙古的發展,致使兩者兩百多年裡不斷死磕。

根據氣候物理學研究發現,在11世紀末時,全球的冰川逐漸南移,雖然中間有百年的溫和期,可寒極期的爆發剛好就處在明朝建國之後,即明英宗時期。

根據明朝記載,景泰四年(土木堡之變後的明代宗),山東和江西普降五十年罕見大雪,四月戶部上報,長江下游“凍死人民無數”,僅僅長江南岸的常熟縣城就凍死了1800多人,甚至在景泰五年冬季時,長江三角洲積雪深大三、四尺(一米多),太湖冰凍,所有船隻停航;大運河漕運在整個冬季被迫停運。

這種極寒天氣,在隨後的60多年裡,反反覆覆,時而隔年寒暖交替,時而三年大寒再回暖一年。這種反覆的寒暖交替天氣,又導致了一種極端災害的出現——旱、蝗災。

中原腹地還有山脈阻隔住部分寒冷,作為一覽無極的草原來說,就更為艱難。根據明憲宗成化三年宣大府的記載,蝗蟲從關外襲來。

可能有人會說,若是此時的明朝學習唐太宗接納草原民族的投附,有可能會再次出現“盛唐”的局面。

但不能忽略掉人文、政治這個因素,唐太宗時期是北方漢化鮮卑及其他族群所構成的政權,那時候的儒家思想還沒有形成“華夷之辯”的延伸。且多次的胡人亂華,已經讓當時的文人對長城外的族群抱著一種警惕的心態。

另外一個因素是極寒期的到來,又致使了草原族群不斷向南移動的情況,即蒙古諸部在極寒天氣之下,是以一種集中人力、物力,傾巢出動的姿態南下尋求生存的姿態。

這樣就導致了明朝無法以經濟作為後盾,蠶食、吞併南下的蒙古諸部。

只能依託長城進行防禦,同時開啟邊市,分化蒙古諸部(一桃殺三士)形式來維持局面。


若是以神的視角來看待明朝與蒙古之間的關係時,會有一種遺憾,若是在明朝中期時,趁蒙古衰弱之時,以軍事為後盾,以經濟、屯田為基礎,以文化去同化蒙古諸部,完全是可以的。

但我們不能去忽略一件事,那就是晚晴時期的民間移民屯田,加上上世紀50-70年代時,也曾經在草原上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結果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最終整個華北陷入沙塵暴之中的事實。

正因為明朝的不斷分化之下,蒙古諸部才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為後世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史之為用


應該說,明朝一直都沒有打算控制蒙古。

跟清朝採用武力、和親、宗教等手段控制蒙古不同,明朝根本不想真正地從行政上控制蒙古(存在真實實力判斷基礎),它更希望與蒙古維持一種和平穩定的關係。

明朝無法徹底控制也主要是基於這種思想下的種種政策措施。



戰略思想上:明朝自認天朝,對蒙古的態度是宗主控制

中原王朝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周邊少數民族總認為他們是蠻夷之地。強大的時候喜歡用冊封的方式讓周邊少數民族歸順,這樣能提現天朝上國的威嚴,而且不必動用兵戈銀兩糧草。

這是明朝喜歡的方式,但這是建立在國家經濟、軍事量大的基礎上。

所以,明朝六次北征,一度讓明朝確立了對北方民族的優勢,明朝大搞冊封,彷彿天下一統。

和平時期北疆政策:互市貿易穩定邊疆

邊疆穩定時期,明朝喜歡搞經濟聯繫,在明朝看來,經濟貿易能夠穩定蒙古民眾,以為可以讓物產匱乏的蒙古依賴中原。

這算是明朝以及其他中原王朝的通病,以為邊疆部族窮就會對物產富裕的中原依賴、依附。

將這種關係放置到社會人群中,就像富裕大戶看不起貧下中農,以為給一點小恩小惠就會讓他們死心塌地,給一塊薄田就會讓他們感恩戴德。



忽略了北方蒙古的民族性

窮人有窮人的秉性,北方的少數民族更不喜歡以弱者的姿態被打賞。他們崇尚強權、力量。

蒙古是馬背上的民族,上千年來,他們都是在遷徙中上演掠奪、攻伐,他們信奉的是誰強誰是王。

明朝強大的時候,蒙古自然屈從於明朝,但是,如果將這種屈從理解為永久臣服,那就大錯特錯。

雖然明朝以互市鏈接,但從根本上無法讓蒙古臣服。他們內心中一直都有的不安全、不穩定讓他們會積極壯大自己,這個時候明朝的經濟貿易反而有助於蒙古的壯大,從一個層面講,也算明朝養虎為患。

強大之後,蒙古根本不會理會明朝希望穩定的願望。他們反而會對明朝自上而下的恩惠極大反感。他們會通過攻擊、掠奪讓明朝感受他們的強大,不是需要被可憐的對象。

對北方蒙古來說,如果能夠佔領明朝,才是最大的復仇,才是力量的象徵。

總而言之,明朝對蒙古瞭解不夠,沒有用對政策,希望以和平相處方式控制北方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根本不可能控制蒙古。

個人瞭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關注或留言探討!


廣釐


首先必須指出朱棣遷都就是為了蒙古以及北方遊牧民族,這是有遠見也是正確的,當時國家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北方完全依靠南方“輸血”。但國家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必須放在北方,如果定都南京,到最後很有可能黃河以北全部被蒙古或者女真完全佔領。而就蒙國而言,始終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朱棣五次親征就是為了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但卻沒有成功。在這一點是啊,明朝做的遠遠不如滿清。

宋元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早就轉移到南方,加上宋金元以來北方戰亂,北方尤其是邊境地區的人口密度相比漢唐宋本來就是大幅下滑的。所以明初立國以後,朱元璋戍立九邊,多位宗室分封在九邊為國家藩屏的原因、但這也造成了要消耗比漢唐和北宋更大的代價來戍邊,可惜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由積極進攻的戰略轉變為戰略守勢。而所謂俺答封貢事件根本不能作為明朝控制蒙古標誌。這只是名義上的。對比滿清對蒙古的把控,明朝實在是差的太多。北元(蒙古)始終遊離於明朝中央控制之外。

還有就是明朝要想控制蒙古代價太高,打得下來但守不住。再就是明朝覺得將蒙古納為直轄領土得不償失代價太大,不如令蒙古各部誠服就行。還有就是蒙古地區不宜農耕。佔據沒有實際利益,但誠服是建立在明朝中央政府經濟據軍事強大的基礎這上,一旦中央政府衰落立即就會反叛。嘉靖以後蒙古數次犯邊來看,明朝的蒙古政策並不成功,以德服人的基礎必須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實力基礎上,而嘉靖以後明朝顯然不具備了。

但任何一個強大的王朝(比如漢唐)一個戰略遠見的封建帝國,其對邊疆和和遊牧民族政策不能建立在經濟利益成本計算上,成大事者不計小費。漢朝鼎盛時期不斷地開拓西域,唐朝直到玄宗時期滅突厥,設安北都、安西、北庭都護府,難道這些地方可以耕種?明朝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些,而漢唐卻會從戰略安全、民族宗教來綜合考量。漢唐都和親並不能說漢唐軟弱,恰恰的自信的表現。明朝不和親從某一方面來說,恰恰是“軟弱”的體現。能打贏很簡單,而關鍵在於如何整合與融入,顯然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與戰略眼光。這顯然是明朝的短板。明朝後期顯然是放棄了蒙古的控制和治理,只要蒙古不犯邊就行。

而滿清在這一點做得到很好,在強大的武力的基礎上施以“懷柔”。從康熙四十七年開始熱河行宮開始使用。滿清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與各蒙古王公會面加強聯繫,敘談國事家事,滿清的格格基本上都嫁給蒙古王公,滿蒙一體不是虛的。明朝在蒙古策略任何方面都不如滿清做的好。但也必須承認,以明朝的技術條件,根本就無法支撐一支徹底的消滅和控制蒙古能力。只能說明朝的策略不成功失敗了。明朝也最終亡於遊牧民族。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因為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一改從朱元璋到朱瞻基一以貫之的對外政策,由主動出擊外加經濟封鎖,改為死守宣大防線和開放邊貿。對外政策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蒙古的轉危為安和後金勢力的崛起。舉一個例子來說,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只撿走了明軍的鎧甲和輜重,但把三大營的紅衣大炮和火銃全部丟棄了,為什麼?用不起!這就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經濟封鎖的效果。經濟的復甦,使得蒙古勢力死灰復燃,而且就戰力而言,也先,脫脫不花都是狠角色,隨著三千營的覆滅,明朝最強悍的軍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當時明朝的軍隊因長期的和平導致戰鬥力非常低下,嚴重缺乏實戰經驗,最後無奈只得高薪徵召退伍老兵過度。而且由於遷都北京,造成寧錦和宣大防線受到明朝當局的重視,而宣大防線以西的大片國土被選擇性的戰略放棄了,這也給力北方民族飲馬河套的客觀條件。北方民族一旦佔據河套,就難以控制了。


不是好餅是好餅


蒙古自古以來就是草原上的民族,但是蒙古人比較分散,都是以一個個小部落的形式存在。從東邊的大興安嶺,到新疆地區都有蒙古人的牛羊,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成吉思汗的崛起,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蒙古開始了黃金家族的時代,開始了征服世界的腳步。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位之時,蒙古已經成為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

▲ 蒙古帝國全盛時期疆域

但是蒙古人佔領了中原以後,不能很好的結合中原文化加以統治,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把中原大地變成蒙古人的牧場。所以,蒙古朝廷不到百年的時間就倉皇逃回了漠北,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從此之後,蒙古人就開始和大明王朝長達兩百多年的拉鋸戰。

朱元璋時代,蒙古人被趕回了漠北,朱棣時代,朱棣更是五次率兵親征蒙古,後來朱瞻基更是重挫蒙古大軍。但儘管取得了如此多的勝利,明朝依舊未能控制蒙古,終明一朝,蒙古始終是懸在大明朝北部的一股巨大的威脅。

▲ 蒙古騎兵

為何大明王朝兩百多年還無法控制蒙古呢?在海佑看來,主要有一下兩個原因:

第一,軍事上無法形成徹底壓制

蒙古人是長在馬背上的民族,天生就善騎射,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間非常短,中原文化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蒙古人的彪悍民風。

另一方面,蒙古人繼承了契丹人的政策,在蒙古大漠,以整合蒙古各部落的方式加以統治,領導人稱大汗,在中原地區,則以漢族的方式加以統治,領導人稱皇帝。

這種政策很大程度上隔絕了中原漢文化對蒙古人的同化影響,所以蒙古人並不會因為入主中原而失去蒙古人的彪悍。

▲ 蒙古族傳統服飾

再者,蒙古人是統治過中原的少數民族中漢化程度最低的,並且在統治中原期間也在不斷的四處征戰,成吉思汗時期形成的強大騎兵,並沒有因為統治中原而戰鬥力退化。

即便蒙古人退回了漠北,依舊有著很強的戰鬥力,他們一旦回到草原,依舊是草原的霸主。朱元璋七次征伐蒙元,朱棣五徵漠北,雖然在兵力上形成了壓制,但終覺無法對蒙古人形成徹底的軍事壓制,所以控制蒙古就很困難了。

第二,思想上蒙古人不服輸

黃金家族時期是蒙古人最輝煌的時代,在此之前蒙古人先後被受契丹人、女真人欺凌,直到成吉思汗崛起,使得他們翻了身,甚至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這是屬於他們蒙古人的榮耀。

▲ 成吉思汗畫像

雖然在元朝後期,他們被朱元璋等起義軍趕回了漠北,但是他們內心始終保持著黃金家族時代的高傲。被曾經的第四等人打敗,他們內心自然不會服氣,雖然在軍事上,大明王朝比蒙古人強大,但是他們曾經崛起過,他們始終相信能夠再次崛起,佔領中原,所以蒙古一旦出現強有力的領導人的時候,就謀劃著反攻中原,明朝的瓦剌也先,以至於清初的噶爾丹,無不以成吉思汗為榜樣,他們要做第二個成吉思汗,可惜他們生不逢時。

所以蒙古人在黃金家族時代過去之後的兩百多年時間裡,依然保留著勝利者的高傲,不肯輕易向中原王朝低頭,大明無法控制蒙古人的心,所以,大明王朝也就很難徹底控制蒙古。


海佑講史


明朝無法控制蒙古,如果說這也能說明明軍戰鬥力薄弱的話。
那歷史上,秦漢時期北擊匈奴、唐朝時期的契丹、突厥,是不是就虛弱不堪了呢?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手中,一直存在先天的劣勢。
1、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打完了就跑,想要完全消滅這些遊牧民族,幾乎不可能。
2、中原王朝軍隊需要充足的補給,戰線拉的越長,越不利於長期作戰,遊牧民族不需要軍事補給,而是採取打草谷的方式,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無所顧忌。
3、北方氣候環境惡劣,中原王朝即便是攻下,也不願在當地駐紮。
4、北方遊牧民族多是採用騎兵戰術,中原王朝由於缺少養馬基地,因此在與之對戰中處於劣勢。
幾千年來,北方遊牧民族始終對中原政權是個威脅,而且也有過數次被取代的情況,為了防禦這些遊牧民族的進攻,秦朝大規模的修建長城,一直到明代,這個過程從來都沒有中斷過。
朱元璋雖然是起於草莽,但是對於中原王朝歷史上這些經驗教訓有著深刻的詆譭,除了大規模的修建長城以外,還在邊境修建了諸多衛所。
衛所制度是明朝主要的軍事制度,雖然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明初期,對於防禦蒙古進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樣朱元璋也認為想要消滅蒙古,基本上不太可能,除了建立衛所,設置九大塞王外,還招降那些歸降的蒙古諸部。
比如兀良哈三衛,都是原先元朝時期遼陽行省的蒙古諸部。
打仗中被俘的那些蒙古人,在朱元璋時期一直都有送到西域安置的策略,洪武末年,這些受到明朝安置在西域的蒙古人還跟隨東察哈臺汗國一起入貢。
朱棣時期基本上繼承了這個策略,除了對瓦剌和韃靼採取重點的軍事策略以外,還在蒙古建立了諸多羈縻衛所,並任命蒙古諸部的首領來擔任。
不過至少在土木堡之變前,明軍對北方草原上的蒙古諸部一直都是壓制,直到土木堡之變以後,由於明朝精銳盡數葬,因此才改為重點防禦,這一時期在蒙古修建的諸多衛所,都已經丟失,大明王朝處於被動地位。
不過即便如此,大明王朝的邊疆也始終是穩如泰山,除了在己巳之變中,被俺答汗一路殺到北京城以外,基本上一直都相安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