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為什麼被項羽3萬軍隊消滅?

國史春秋








彭城之戰是楚漢爭霸之戰中雙方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手,這次戰役發生在公元前205年(漢二年)4月。

漢二年四月,劉邦趁項羽主力陷在齊地、楚都彭城空虛之機,率軍直取彭城。彭城之戰正式打響。 彭城,今名“徐州”,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是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該地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並且物產豐盈,氣候適中。西楚霸王項羽捨棄“金城千里”的關中,而選擇定都彭城,正是看中了彭城顯赫的戰略地位。但彭城作為一個四戰之地,缺少一朝之都所必備的要素——安全性!

從兵要地理上看,彭城雖然呈現山圍水繞之勢,但其周遭山地起伏較小,海拔較低,而環繞彭城周圍的河流水量季節性變化很大,時有枯竭之虞,因此山水對彭城的軍事防禦作用是相當有限的,根本無法與關中形勝之地相媲美。再加上彭城地處黃泛平原,“地勢陸通,驍騎所騁”,易攻難守。項羽定都彭城,是其覆滅的開始!

就彭城之戰而言,反楚聯軍兵力雄厚,總計達56萬之眾。劉邦計劃兵分三路對項羽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具體軍事部署如下: 一、劉邦親率周勃、夏侯嬰、盧綰、靳歙、司馬欣、董翳及五路諸侯軍為中路,以張良為軍師、陳平為參乘,由洛陽東下,經雍丘、睢陽,攻擊彭城。 二、曹參、樊噲、灌嬰、酈商及陳餘所派趙軍為北路,由圍津(今河南滑縣東北)渡河南下,目的在於首先奪取東郡和薛郡等楚國北部地區,截斷正在齊國作戰的項羽的歸路,然後南下與中路會攻彭城,大致路線是由朝歌經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出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彭城。 三、將軍薛歐、王吸及王陵軍為南路,由宛(今南陽)趨葉(今葉縣),攻陽夏(今河南太康),然後東下與中路會攻彭城。

從劉邦這一軍事部署來看,其主要戰略方針是趁彭城守備兵力薄弱之機,集中優勢兵力,一舉襲取彭城,逼使項羽進退失據,予以殲滅。可見他的這一戰略方針的核心思想就是奪取楚都彭城。 此時的項羽正深陷齊地無法脫身南下,故對眼下聯軍的大舉進攻只能暫取守勢。其軍事部署大致是北自濟水(今黃河)西岸,迤南亙(今河南杞縣)、太康、淮陽一線,佈置守備,兵力主要集中於西南的陽夏和西部的曲遇(今河南中牟東),以及重鎮定陶。楚都彭城的兵力則不多,主要部署在蕭、碭(今河南永城北)一帶。

從項羽這一軍事部署來看,他的主要戰略方針是依託軍事重鎮進行重點防禦,實現以點制面。通過對軍事重鎮的頑強防守,達到遲滯、消耗和殺傷聯軍有生力量的目的,為楚軍主力南下爭取時間,以求最終殲滅聯軍于堅城之下。

反楚聯軍方的薛歐、王吸、王陵率領南路軍首先在陽夏與楚軍接戰,擊破楚軍後,隨即東下蕭、碭,與中路軍會師。由曹參、樊噲、灌嬰、酈商等率領的北路軍,在南路軍進攻陽夏的同時,從圍津渡過了濟水,隨後兵分兩路,分別向濟水北岸的煮棗(今山東東明縣南)和重鎮定陶發起進攻。


劉邦親自率領的中路軍也很順利。周勃的先鋒軍攻下曲遇,進抵外黃。這時,彭越自鉅野澤率兵3萬來會,樊噲也從北路方面前來會合,聯軍的力量空前加強,遂向蕭、碭地區推進。 在蕭、碭地區,聯軍中、北、南三路大軍勝利會師,近60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蕭、碭二縣的楚軍防禦一觸即潰,反楚聯軍隨即向楚都彭城進發。

彭城並沒有多少守軍,其防守全在定陶至陽夏一線,防線既被突破,彭城便赫然暴露在聯軍面前。 反楚聯軍幾乎沒有遭遇多少抵抗就開進了彭城。當時,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北上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面對聯軍咄咄逼人的氣勢,守軍不得不放棄抵抗紛紛逃散。不到一個月時間,西楚霸王項羽苦心經營的都城輕而易舉地落入了漢王劉邦的手中。

不過,聯軍進入彭城後,劉邦以為大功即成,便放鬆了戒備。他令呂后兄周呂侯駐軍下邑(今安徽碭山縣);拜彭越為魏相,命他領兵略定梁地,掩護漢軍側背;又令樊噲北攻鄒、魯、瑕丘(今山東磁陽西25裡)、薛(今山東騰州東南44裡),並命其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劉邦自己則在楚宮住下,收項羽美人、珍寶。聯軍將士日日置酒聚會,歡呼暢飲。

得知彭城陷落。項羽迅速做出了決定,項羽下令封鎖一切消息,並傳達了一明一暗兩項決部署:一、公開部署諸將繼續攻擊田橫,平定齊國,一切如同原定計劃一樣,造成項羽仍然羈留齊地平叛的假象;二、秘密集結軍中騎兵,組成一支3萬人的機動部隊,由項羽親自率領,火速開拔。

項羽軍由城陽奔襲彭城,最近便的路線是沿沂水河谷南下,走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部)—啟陽(今山東臨沂北)—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傅陽(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一線直撲彭城。然而,項羽軍進入陽都南部的啟陽後,卻突然改變行軍方向,西去今浚河河谷,走費城(今山東費縣北)、郚城(今山東泗水縣南),由泗水河谷抵達楚國的薛郡魯縣(今山東曲阜)。這支騎兵機動部隊,晝伏夜出,避開沿途城池穿行於聯軍各部的結合部。楚軍閃電般地從魯地經胡陵直插彭城地區,在魯地作戰的漢軍樊噲部甚至絲毫未能遲滯楚軍的行動,一觸即潰。 項羽突入彭城地區後,並沒有急於直撲楚都彭城,而是迂迴到彭城的西部——蕭縣。3萬大軍於夜間抵達蕭縣,拂曉時分突然向聯軍發起了進攻。聯軍猝不及防之下向東潰逃,楚軍一舉攻佔蕭縣,切斷了聯軍由彭城西撤回國的退路。

於是,當項羽親率楚軍精銳部隊攻佔蕭縣,大軍的退路和補給線被截斷的消息傳到彭城後,前一天擁嬌夜飲、酣醉方休的劉邦大驚,倉促指揮聯軍掉頭應戰,但為時已晚。 蕭縣聯軍殘部向東潰逃至彭城,楚軍跟蹤追擊,遂同聯軍主力大戰於彭城之下。倉促應戰的聯軍,亂作一團。56萬聯軍建制已亂,成了一群群亂哄哄的待宰羔羊,哪有戰鬥力可言? 項羽指揮楚軍以兩翼迂迴、正面突破戰術,將聯軍割裂開來,致使聯軍各部陷入各自為戰的苦境。西楚霸王項羽一向以驍勇善戰聞名,他親自統領中路騎兵,向聯軍發起正面攻擊。這支騎兵部隊緊緊咬住聯軍指揮中樞窮追猛打,失去指揮的聯軍徹底喪失組織抵抗的能力,在楚軍的分割包圍下血流成河。

楚軍鐵騎往來馳騁,戰至晌午,聯軍大敗,被斬殺五六萬人。餘下數十萬聯軍苦戰突圍,潰逃至谷水、泗水之濱(在彭城東部,二水相合處),被楚軍追上。 在楚軍的驅趕和打擊下,聯軍被殲及因落水、踩踏而死者達十餘萬人。剩餘聯軍東退無路,爭往彭城西南的呂梁山區潰逃,企圖憑藉山地的有利地形穩住陣腳,組織反擊;但楚軍不給聯軍一絲翻盤的機會,黏住聯軍窮追不捨,追殲聯軍於靈璧(今安徽濉溪西)以東的濉水邊。楚軍再次殲滅聯軍十餘萬人,“濉水為之不流”。


用戶69792950182


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中,有兩次明顯以少勝多的戰役,一次是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一次是以3萬精兵戰勝數倍乃至十數倍於己的彭城之戰。

為什麼項羽能在彭城之戰中以3萬精兵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劉邦的56萬兵馬,只是賬面數字,並非在彭城之戰中的數字。

所謂56萬兵馬,一部分是劉邦自己的漢軍,即核心部隊,另一部分是五諸侯的軍隊,而且,56萬兵馬還是東伐項羽之前的賬面數字,五諸侯的史記兵卒是否跟賬面一致,也是個問題,再者,56萬兵馬行進到彭城,幾千裡的路途,必然有掉隊和死傷的,到達彭城時,能有一多半,應當已經不錯了。

而就是這賬面上的數字,也不可能全部留在彭城,劉邦必然會派出一部分鎮守要塞,派出一部分去攻城略地,留在劉邦身邊的漢軍的準確人數,已不可考。


其次,劉邦賬面上的56萬兵馬,實際上能被劉邦直接指揮的漢軍,應當在一半左右,甚至低於一半,到彭城後,能剩十五六萬就很不錯了,再派出一部分去鎮守要塞,派出一部分繼續攻城略地,劉邦剩在彭城的漢軍,說出大天來,也就只能有個八九萬。

而彭城是什麼樣的城池呢?是一座無險可守的城池,當時被稱為四戰之地,這也是劉邦能迅速拿下彭城的一個原因,也是項羽能迅速地奪回彭城的一個原因。

如果彭城跟鉅鹿之戰中的鉅鹿一樣,項羽別說是三萬精兵了,就是十萬精兵,二十萬精兵,也未必能在彭城周邊尚有佈防的情況下拿下彭城,項羽後來總是難以拿下滎陽、成皋等城池的原因就在這裡,即彭城不容易守。


再次,項羽的3萬精兵很可能是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的,而劉邦的軍隊,幾乎是以步兵為主。

平原上作戰,騎兵的戰鬥力遠強於步兵,不說以一當十,以一當五總是沒問題的。如此換算下來,項羽的兵馬雖然只有三萬,但實際上的戰鬥力,應該相當於十萬到十五萬步兵的戰鬥力。

也就是說,留守在彭城的漢軍主力,其實際上的戰鬥力是不如項羽的三萬精兵的,但好在,留在彭城的漢軍主力是以逸待勞,所以可以跟項羽的三萬精兵拼一下。

但也就只是拼一下罷了。

畢竟項羽對彭城是偷襲,這相當於當年的章邯偷襲在定陶的章邯,相當於後來的韓信偷襲齊國,在你還沒回來神的時候,你的腦袋已經搬家了,怎麼跟別人拼啊?

所以,當時的劉邦才不得不終結趴體,放下手裡的項羽的酒杯,撇下懷裡的項羽的美人,跨上戰馬,倉皇迎戰,一戰不敵,只好藉著一陣從西北方向突然而起的大風,逃之夭夭。


最後,也是比較關鍵的一點,即五諸侯兵在彭城之戰中的所作所為。

一般認為,五諸侯兵當是袖手旁觀的,但實際上,不可能是袖手旁觀或作壁上觀,從他們在彭城之戰後再次依附項羽的表現來看,他們在彭城之中應當就有一部分諸侯兵反應了過來,對劉邦的漢軍實行了“痛打落水狗”的政策,藉此來向項羽納投名狀。

也就是說,劉邦在戰敗的時候,不但要面臨項羽的三萬精兵的進攻,同時還要防備五諸侯兵的倒戈,劉邦可謂是腹背受敵,實際上所要承受的軍事壓力遠大於項羽的三萬精兵。

此等情況下,除非劉邦的漢軍跟項羽的三萬精兵一樣戰鬥力彪悍,不然是不可能贏的。要不然,項羽在垓下,十萬人馬,怎麼被灌嬰的騎兵斬首八萬呢?兵種和兵卒的戰鬥力,是很重要的因素。簡單對比數字,是沒意義的。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遙望燕園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諸侯,其中劉邦被項羽封到了巴蜀,謂之漢王。為了讓劉邦待在巴蜀別出來,項羽還把秦國故地冊封給了章邯、司馬欣等三人,讓他們監視劉邦。

辦完這一些切事後,項羽率軍東歸。在其後的幾個月時間內,項羽先是將他劃給自己的西楚國九郡盡數收取,接著又將將原先的主君楚懷王和親近劉邦的韓王成弄死,惹得諸侯對他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張良因韓王之死,此後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為了打壓諸侯的不滿,項羽將聚兵於梁地的彭越驅趕到了齊國。然後項羽北上齊國,在城陽之戰大破田榮、彭越聯軍,逼死了田榮這個聲勢最大的反楚派。

之後,為了儘可能削弱齊地的戰爭潛力,使之不再為患,項羽軍在齊地橫行霸道,坑殺齊國降卒,大肆濫殺,多所殘滅,激起三齊的百姓激烈反抗,導致楚軍陷入了當地民眾自發反抗的泥潭,一時進退不得。

聽說項羽吃虧了,趁此良機,劉邦採納韓信建議,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只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從漢中攻入關中,在先後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等項羽所封之諸侯後,平定關中。



漢軍平定關中後,劉邦先後發佈了一系列減免租稅法令,輕刑減賦,得到了原秦國百姓的普遍支持,在短時間內全面整合了關中軍政,繼承了已經滅亡的秦帝國的軍國動員力和相對於關東地區的戰略,經濟,體制等一系列優勢。具備了和項羽相抗衡的實力。

如果對當時劉邦的戰略優勢沒概念,可以參考下面這張秦惠文王時期戰國形勢圖。

漢國和秦國的地盤版圖差不多,國家的操作系統也是一樣的,軍事制度也高度相似,就連士兵的構成也差不多。當時的漢國,除了高層是楚國人外,壓根就是當年平定六國的秦國的翻版。當年秦國能滅關東,劉邦認為自己也行。

於是乎,劉邦就在平定三秦不久後,趁著項羽的楚軍主力陷於齊地的良機,揮軍六萬出函谷關,大舉東進。

聽說劉邦東進,項羽就冊封自己的親信鄭昌為韓王,讓他在韓地阻滯劉邦。但是劉邦聲勢很大,鄭昌不敢玩命。於是就投降了。之後盤踞於劉邦東進路線上的諸侯,如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等,就都在劉邦的政治利誘和軍事威脅下,被迫投降。

後來,常山王張耳因和陳餘爭地盤失敗,也投奔了劉邦麾下。陳餘聽說劉邦勢大,擔心張耳請劉邦來揍自己,於是他也歸順了。

至此,劉邦麾下已經有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韓王信、常山王張耳、魏王魏豹、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自封的代王陳餘等八位諸侯的支持。這些諸侯兵馬連同劉邦本部漢軍,合計約56萬人,他們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浩浩蕩蕩,兵分三路殺向了守備空虛的楚都彭城。

PS:劉邦聯軍到底有沒有56萬,這在歷史上一直是個爭議。有人認為劉邦從出關到攻克彭城只有短短倆月,反楚聯軍短時間內根本湊不出56萬大軍。比較理性的判斷,聯軍應該只有15~25萬人。不過即便是這個縮水的數字,劉邦也有兵力優勢。


當時留守彭城的楚將是龍且、項它,龍項二人敵不住漢軍,彭城很快就丟了。

聽說項羽老窩被抄,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和衡山王吳芮等其餘未參戰的諸侯王也都坐山觀虎鬥。他們雖然沒有公開反楚,但也沒有支持項羽。一時間,項羽被所有諸侯王拋棄,成了孤家寡人。

看到項羽眾叛親離,而自己如此強大,劉邦愛得意忘形的弱點暴露了出來。他覺得項羽已經是一頭死老虎了,不值一提。於是他把五十幾萬大軍聚合於彭城附近後,就在彭城盡情的放縱自己,每日都是置酒高歌,調戲美女,玩的不亦樂乎。

期間,曾經有人勸過他,讓他小心。但劉邦卻不以為意。他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有如此巨大的“飛龍騎臉”的優勢,難道還能敗?

然而,劉邦還是高興的太早了,項羽是一般人嗎?劉邦錯就錯在,他把項羽當成了凡夫俗子。

項羽聽說老家被抄後,一點也不急,大家都勸他平定齊地,收攏主力後再還擊。但項羽否定了這種建議。他認為:彭城附近是無險可守的通曠地形,反楚聯軍雖然人多,但多是烏合之眾,諸侯王是在劉邦威逼之下才勉強歸順於他的,諸侯軍必然不會死戰。並且現在彭城才剛剛丟,楚軍士氣還在。所以反攻不能拖延,必須要儘快行動。以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千里奔襲,打反楚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因此,項羽丟下步兵為主的大隊人馬,讓一眾部將繼續平定齊地,而他自己則僅率三萬精騎火速回師。

當時劉邦其實在項羽可能會回師的必經之路留了守備兵力,但是項羽根本沒上套。劉邦在東北面佈防(齊國在彭城東北方向),項羽則從西面殺回,在擊破樊噲後,繞到了漢軍佈防的背後。

防線撕開了個大口子,而彭城附近的諸侯聯軍又不知道,沒有防備。於是接下來,就是楚軍的大屠殺了。

楚軍騎軍乘著拂曉霧色,強行突擊彭城附近的漢軍主陣地,猶如嗜血猛虎殺入羊群。漢軍主力皆是步兵,並無強大騎兵或戰車兵來剋制楚軍的騎兵優勢,因此在楚軍如暴風雷電般的攻勢下,漢軍從早晨戰到中午,只抵抗了半天時間,戰鬥意志便告崩潰了。

劉邦看此情形,知道沒戲了,他當即就帶著一干心腹跑路。

劉邦搶先跑了,諸侯聯軍的指揮中樞也隨之瞬間癱瘓,在大潰退中,諸侯聯軍被楚軍一路追殺,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僅在谷水和泗水兩河之河畔,諸侯聯軍被殺者和被迫溺水而死者就超過了十餘萬人。

有諸侯聯軍墊背,劉邦逃出了追擊。漢軍在南撤至彭城西南部的呂梁山區後,劉邦下令收拾殘部,想憑呂梁山區的險峻地勢來抵禦楚軍騎兵追擊。然而讓劉邦沒想到的是,楚軍殺紅了眼,攻勢太過迅疾猛烈,把漢軍新建立的陣型又直接摧垮了。

沒辦法,劉邦只能繼續逃。潰逃中,漢軍被楚軍追殺,在靈壁以東睢水河畔,漢軍被殺和被河水溺死者,也高達十萬。

劉邦看此情形,都蒙圈了。之前勝利來的太快讓他迷失了心智,現在失敗也來的太快讓他連人性也喪失了。由於害怕被追上,劉邦在跑路期間多次把後來的漢惠帝劉盈以及魯元公主扔下馬車。夏侯嬰不忍直視劉邦的醜態,就又把兩個孩子救了上來。劉邦為此還大罵夏侯嬰多管閒事。

當時的劉邦,已經不要臉了。


不過好在劉邦命大,漢軍在潰敗中,西北方向突起了颶風,大風捲雜著沙塵暴,衝亂了楚軍的陣型,令劉邦得以順利逃出。

後來劉邦甩開大部隊,抄小路逃到下邑,碰到了留守在那裡的呂澤(呂雉大哥),在呂澤部隊的護衛下,向西撤退,一路上劉邦收集漢軍士卒。撤至到滎陽時,各路敗軍都已會集在這裡,蕭何也把關中沒有載入兵役名冊的老弱人丁也全部都帶到滎陽,並且韓信率漢軍在京索一戰中擊退楚軍追兵,劉邦這才穩住陣腳。

之後,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由劉邦在滎陽做誘餌釣住項羽,韓信則率偏師進攻河北,收拾見劉邦慘敗,就又投降了項羽的魏王魏豹和趙王陳餘等諸侯。

後來韓信滅西魏,定趙國,平齊國,劉邦在彭城之戰後的頹勢,才又重新逆轉了過來。



總的來說。項羽在彭城之戰中,最神的一招就是他沒有直接從北方發動反擊,也沒有從側面的東西方向直擊漢軍,而是走了一個迂迴曲折路線,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在聯軍陣營中來回穿插,令聯軍驚慌失措,顧此失彼。再加上彭城附近的谷水、泗水、睢水三條河流也阻滯聯軍及時撤退,最終僅以三萬人馬便對五十多萬諸侯聯軍實現了一次近乎完美殲滅戰。

另一方面,劉邦得意忘形,諸侯王們各個心懷鬼胎,也是聯軍慘敗的原因。


Mer86


彭城之戰是楚漢相爭中劉項兩家第一場大戰,項羽完勝。這場戰鬥充分表現了項羽有勇有謀的傑出軍事才能,使其在中國頂級軍事家的殿堂裡佔據不可動搖的地位,由於《史記》對劉邦的作戰能力描寫不夠,使得這場勝利在歷史上顯得不夠耀眼,好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隨便打贏了一堆狡黠的二流子,要是你知道劉邦軍中有張良韓信陳平,還加上一大群元從豐沛璀璨的將星,你才會理解項羽這次勝利成色有多高。


項羽兩次以少勝多的大勝仗成色都非常足:鉅鹿之戰,打敗的是名將章邯。章邯一路消滅了打進函谷關的陳勝的主力周章、楚軍的主將項梁,魏王魏咎,夷平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幾乎憑一己之力鎮壓了大起義,幸得項羽神勇,破釜沉舟,決戰決勝,打敗章邯,全殲王離的長城軍團,並在以後半年中,不斷的打擊章邯,終於迫得章邯投降,這勝利充分體現了項羽的勇。


而彭城之戰,則體現了項羽智勇雙全。 彭城之戰項羽打敗的是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這個勝利的成色更足,這是今天的大家通常不曾注意到的。 首先,漢軍的人數就比章邯軍更多,其次雖說大家對劉邦的作戰能力不太看得起(實際劉邦戰鬥力也相當了得,從項羽部下第一勇將英布的說法中可以得到旁證。英布造反時的盤算就是:當今世上打得過我的,就剩一個劉邦了,可他六十出頭了,未必會來親征,別人我怕他個鳥。結果他果然打死了劉邦的堂兄,也是宿將的荊王劉賈,卻輸給了親征的劉邦,可見劉邦的戰鬥能力也相當強)更重要的是劉邦手下那些漢初燁燁發光最牛的那批謀臣武將幾乎都在彭城軍中,張良陳平肯定在,韓信在不在呢?應該也在。史記沒有寫韓信在,也沒有寫韓信不在,但周邊沒有別的戰場,韓信應該就在彭城。


老王講講趣事


彭城之戰劉邦以56萬敗於項羽3萬 不在於劉邦太無能也不在於項羽如何英勇

要想全面瞭解彭城之戰,先來看整體時間表:

漢元年:

4月,諸侯從咸陽撤軍,各自回自己的封地;

5月,田榮擊敗田都,田都都奔西楚國;

6月,田榮擊殺天市,田榮自稱齊王;

7月,田榮擊殺田安,一統齊國;項羽處死漢王成;

8月,劉邦在廢丘包圍章邯,滅塞國司馬欣、翟國董翳;項羽立鄭昌為韓王;


漢2月:

10月,劉邦離開章邯死守的廢丘,到陝;陳餘擊敗張耳,立趙王歇;張耳率領部下到陝投靠劉邦;項羽殺死楚義帝;

11月,劉邦滅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立韓王信為韓王,滅申陽的河南國;西漢奪取章邯的隴西;

12月,趙王歇立陳餘為代王;

正月,項羽擊敗田榮,田榮逃走到平原被殺;西漢奪取章邯的北地;

2月,項羽立田假為齊王;

3月,田橫擊敗田假,戰敗投靠西楚的田假被項羽處死;魏豹的魏國、司馬卯的殷國被劉邦所滅;

4月,劉邦攻打到彭城,項羽回軍擊敗,即彭城之戰;田橫立田廣為齊王;魏豹、韓王信的魏、韓二國跟隨劉邦進攻彭城;

5月,劉邦敗走到滎陽;

6月,劉邦回到櫟陽,立劉盈為太子,又回到滎陽堅守;章邯死守的廢丘被灌水攻破,被殺。


從上面可以得到一些基本事實:

1、彭城之戰時章邯還沒有戰敗,劉邦軍大部分還繼續圍困廢丘,並沒有跟隨劉邦東出作戰;

2、因為彭城之戰,項羽不得不默認田廣為齊王,直到田廣被韓信擊敗;

3、在當時劉邦所滅或臣服的諸侯有: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曹豹、殷王司馬卯等6人。但因為韓王鄭昌被廢后,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取代,這才有《史記》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的“五諸侯”說法。

《高祖本紀》:

“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

《項羽本紀》: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由此可知,彭城之戰,劉邦的56萬兵馬,基本上都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曹豹、殷王司馬卯等五諸侯兵馬。劉邦的兵馬分為4個部分:

1、圍困章邯的雍丘;

2、防守巴蜀和剛奪取的關中地;

3、由酈商率領攻打章邯的隴西和北地;

4、少量兵跟隨劉邦東出攻打,參與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劉邦失敗的原因:

1、56萬大軍大部分都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曹豹、殷王司馬卯等五諸侯兵。作為敗軍之卒基本上毫無戰心,更無戰鬥力,不會為了劉邦搏殺。

雖然劉邦帶了很多精銳戰將出戰: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夏侯嬰、樊噲、灌嬰、呂澤、靳歙等。但軍無戰心,只有少量願意作戰的漢兵,擋不住大部分不願意為劉邦送命的諸侯的潰敗。

劉邦大部分西漢軍沒有參與彭城之戰,保留了劉邦的實力,這是為什麼劉邦能夠死守滎陽的根本所在。

2、項羽的奇襲,突然出現在彭城西方,斷絕劉邦軍歸路和支援,讓本來渙散的五諸侯軍更喪失士氣。《項羽本紀》: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

項羽軍突然出現在後方,斷絕歸路。項羽軍是誓死奪回彭城,劉邦軍想的怎麼跑回西方。無心作戰下出戰失敗,導致軍潰,士卒紛紛南走逃跑。

3、項羽3萬人很少嗎?劉邦軍是56萬。《史記 留侯世家》記錄劉邦攻打五關入關前是2萬人但號稱5萬人。

劉邦的56萬軍,包括:劉邦西漢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曹豹、殷王司馬卯、被劉邦所立的韓王信軍等七部分,平均每部分就是8萬人。

劉邦在入關滅秦前是2萬人,即便奪取了大部分關中地區,由於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二部也都是關中兵,劉邦也難以再從關中抽調太多的兵馬,還要留下一部分圍困章邯、一部分奪取章邯的隴西等地。因此估算,劉邦西漢軍最多就是6萬人。

項羽以3萬精銳,對戰有戰鬥力的6萬人,不算懸殊對比。其他五十萬軍裡,都是觀望而已。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彭城之戰中,劉邦的56萬大軍被項羽的3萬精兵打敗,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經典戰例之一,除了劉邦的麻痺大意之外,還有項羽的戰鬥意志及勇猛果敢,當然還有當時的形勢與條件,從裡面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知識!

首先,劉邦以為取得彭城就是勝利,所以大擺宴席,麻痺大意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諸侯軍,大約56萬人馬,攻佔了彭城。

劉邦進入彭城後,令周呂侯駐軍下邑(今河南夏邑),同時拜彭越為魏相,讓他駐守在梁地;又令樊噲北攻鄒魯、瑕丘、薛等地,令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等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

當時,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駐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約三十萬人。

劉邦做此安排以後,以為足以抵擋項羽,就在楚宮住下,收掠項羽的美人、財寶,將士們日日置酒高歌,歡呼暢飲。

所以劉邦的麻痺大意給了項羽機會。

其次,雖然劉邦攻取彭城,但是並未消滅項羽主力

由於張良的計策,項羽以為劉邦不會進攻楚地,所以親帥大軍進攻齊地,討伐齊國前國相田榮,當時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病殘,約數千人留守彭城,聽說劉邦軍進攻彭城,紛紛逃散,可項羽的主力並沒有被消滅。

所以,當項羽聽說劉邦進攻彭城以後,就調動主力繼續攻擊齊地,而自己親帥3萬精兵回救彭城。可見當時項羽主力部隊仍然很完好的保存。

第三,項羽3萬精兵都為騎兵,驍勇善戰,速度快

因為項羽將大軍留在齊地,挑選3萬精騎兵,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打了個劉邦措手不及。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閃電戰”,騎兵速度可以達到50-60公里/小時,所以項羽的3萬精兵可以日行千里,快速出擊,很快就趕到了彭城腳下。

同時,項羽為了保證儘快取得戰果,所選精兵都是其精挑細選而來,經過反秦戰爭、討伐諸侯叛亂戰爭等洗禮的部隊,具有很強的實戰經驗,戰鬥力強悍。

所以,項羽帶領這3萬精騎兵,繞過劉邦重兵駐守的彭城東、北側,夜間抵達,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

漢軍酒醉未醒之時,項羽已經兵臨城下,面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漢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慌做一團,自亂陣腳,相互擠踏,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後又在泗水和睢水相互擠壓、踐踏致死的人馬大約10餘萬人,其餘諸侯軍紛紛背漢降楚。劉邦丟盔棄甲,狼狽逃走。

第四,諸侯軍為烏合之眾,缺乏戰鬥意志,戰鬥力不強

由於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一戰成名,諸侯軍非常懼怕項羽,聽說項羽來襲,紛紛四散逃走,沒有逃掉的,也因懼怕項羽威名,紛紛繳械投降,所以,諸侯軍號稱56萬,實際戰鬥意志及戰鬥力都不強。

這也是項羽能夠取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

雖然,項羽3萬精騎兵擊敗了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軍,但沒有乘勝消滅劉邦,以致於後來劉邦又重整人馬,與項羽繼續交鋒,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逼項羽最終烏江自刎,空留一身豪情。

還是主席那句話說得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項羽以為抓了劉邦的父母妻兒就可控制劉邦,但對劉邦來說,想要奪取天下,妻兒父母那裡還能顧得了啊!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在奇招迭出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漢二年(公元前205)四月的楚漢彭城之戰,公認是一場收了後世無數軍事家膝蓋的驚豔奇蹟。

在這場奇蹟爆發之前,手握五十六萬大軍的漢王劉邦,除了坐擁三秦根據地,更高調橫掃楚王項羽老巢,兵不血刃拿下項羽的“命根子”彭城。威震天下的項羽呢?卻正陷入到齊地裡,眼看就是腹背受敵的節奏。可就在看似劉邦“得天下”大局已定的關鍵時刻,憤怒的項羽卻以三萬精銳,突然發起暴烈一擊,竟一舉將劉邦殺得稀里嘩啦。龐大的“五十六萬大軍”土崩瓦解,倉皇逃跑的劉邦,父親老婆都落到項羽手裡。得天下?險些老本賠光。

儘管楚漢戰爭的最後結局,還是以三年後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告終。但是彭城之戰戰場上,這一場激動人心的大反轉,依然從此載入史冊,更惹得多少人探討不停:絕對優勢的劉邦,在距離勝利看似一步之遙的時刻,為什麼會栽這麼大跟斗?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邦與項羽,軍事水平上的差距。

彭城之戰之前,抗秦戰場上大殺四方的項羽,怎麼會落到老窩被端的窘境裡?主要原因,就是劉邦的戰略佈局能力太強:背靠漢中大後方的劉邦,先抓住項羽“殺義帝”的小辮大打輿論戰,通過給“義帝楚懷王”大張旗鼓辦發喪等手段,成功把項羽“炒作”成人人喊打的角色。同時趁熱打鐵,藉著各路諸侯一鍋粥的好機會,連拉攏帶挾裹拼湊了五十六萬聯軍,藉著項羽討伐齊地的機會,成功打了項羽一個冷不丁。

這全程操作裡,生猛的項羽一直在胡亂出拳,誰不服打誰,冷靜的劉邦,卻是步步為營,每一步都落在項羽的軟肋上。可這強大的戰略佈局能力,也掩蓋了倆人另一個致命差距:用兵指揮能力。

作為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從刀光血影裡拼殺出來的兩位佼佼者,項羽的用兵指揮水平,向來聞名天下。除了有驚人的天賦外,他一直經歷的,都是高難度的硬仗惡戰,打的都是“破釜沉舟”這樣的地獄難度大仗。無論戰前動員還是臨場指揮,還是戰略戰術應用,都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相比之下,劉邦卻差得遠,本身就是半路出家,而一直到彭城戰役之前,劉邦打的仗,大多都是順風仗。惡戰怎麼打?他真心沒經驗。

拋開戰略眼光,僅以軍事指揮水平說,項羽和劉邦面對面開練,就好比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兵,單挑一個打慣順風局的菜鳥。就算劉邦手裡,比項羽多出二十倍人馬,勝負也可以想。

而比起能力差距來,第二個原因,比能力更致命:兩人各自軍事團隊的差距。確切說來,就是劉邦手裡人太多。

軍隊人多,難道不是優勢是劣勢?對一般對手,或許是優勢,對上項羽,卻顯然不是:真正優秀的將軍,能夠做到把千軍萬馬捏合成堅強整體。劉邦呢?他是個頂級政治家,卻非頂級將軍,“帶將”才是特長,以韓信的科學概括說,劉邦帶兵最多就能帶十萬人。而此時他的手裡,卻是近六十萬人。這種規模的軍隊,絕非劉邦本人能帶的動,帶成一盤散沙,那是正常表現。

而且劉邦這五十六萬人,絕大多數都不是自己嫡系,以《史記》的形容說“得劫五諸侯兵”,行軍路上還收了彭越的三萬人,看上去浩浩蕩蕩,但這些跟著摻和的“諸侯”們,當時全是牆頭草,就打算趁著劉邦佔優勢,跟著去楚地分塊肉,一旦風聲不對,必然垮得快。

本身這來自五湖四海的隊伍,就是不好帶,以劉邦“只能帶十萬人”的能力,帶不好也就是必然。這支佔領彭城的大軍,看上去氣勢如虹,其實就好似草臺班子,碰上堅硬的拳頭,簡直一砸就倒。

而項羽,卻恰是這麼一支“拳頭”。他的三萬精兵看似人少,卻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硬仗惡戰的陣仗早見習慣,鋼刀見紅都是常事,外加老家被端,家人遭遇堪憂,早就各個心裡冒火,揍劉邦根本不用動員。精通奇謀的項羽,這次也憤怒開腦洞,沒有正面硬衝彭城堅城,反而繞到彭城西側,突然向東攻擊,等於是最堅硬的拳頭,一擊就砸到劉邦大軍的軟肋。

其實,雖然被打了個悶棍,可劉邦畢竟有近六十萬人,哪怕拼消耗,都夠項羽殺一陣,劉邦就算打不過,安全撤退也沒問題。可問題就是,劉邦是“聯軍”,大難臨頭各自飛,跑路都跑的亂七八糟。外加項羽這次算計的太精確:從西往東打,“聯軍”只能向東跑,可東邊是泗水,幾十萬人堵在水邊,出不去又打不過,結果就是白白挨宰,不是落進河裡,就是死於項羽楚軍刀下,幾乎全軍覆沒。

所以,再看似強大的團隊,倘若內部關係沒理順,就算帶兵的是劉邦,該崩也要崩。

捎帶一個原因是,彭城大戰前,也是劉邦“放飛自我”太過分的時候。這“放飛自我”,也是劉邦的老毛病,當年佔據咸陽後,就“放飛”了一通,成日吃喝玩樂,幸虧被張良樊噲罵醒,才有了“約法三章”的美談。佔領彭城後,劉邦又“放飛”了一通,“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等於是幾十萬人集體吃喝玩樂,本來就不好打的仗,這才變得沒法打,終以慘敗收場。

而比起這其中的教訓來,更發人深思的,還有戰事的後續:憑著逆天一擊翻盤的項羽,接下來老毛病還是沒改,依然是逮著劉邦亂出拳。但接著吃了不少敗仗的劉邦,卻依然延續了其高人一籌的戰略部署,終於以步步為營的戰略抉擇,彌補了戰場上的大敗虧輸,並最終在垓下給了項羽致命一擊。上演了“屢敗於項羽卻贏天下”的神蹟——缺少格局眼光,就算強悍如項羽,一城一地的爭奪贏再多,到頭來,也難免要輸。

更值得一提的,還有劉邦“放飛”的老毛病。他在咸陽放飛過,也在彭城放飛過,但這場慘敗之後,他卻再未放飛,無論是接下來與項羽的垓下大決戰,還是西漢建國後,面對內憂外患爛攤子時的策略,他都再未“放飛”,卻是繼續以冷靜的佈局,奠定一個強國崛起的家業。只以此事看,劉邦贏,不靠運氣,不止憑格局,更憑這強大的自我提升。

“無賴”劉邦戰勝“霸王”項羽,單覆盤這些事,就知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鄧飛龍《從《史記》中看項羽劉邦的戰略戰術水平》


歷史風雲錄


一、劉邦沒有56萬那麼多人

①漢軍真實的兵力只有5.5萬

劉邦根本沒有56萬人,而是5.5萬人,5萬步兵,5千騎兵。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隨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隨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乃以隨何為護軍中尉。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史記·黥布列傳》

項籍死後,劉邦開宴會,說隨和功勞不大,是沒什麼用的腐儒,隨和說當初你55000人攻彭城,用來攻打淮南,能不能拿下淮南。

劉邦說不能,隨和說我帶20個人出使就辦到了。

隨和說劉邦擊彭城的是55000人,不是什麼56萬。

②地盤小,不足以聚集56萬兵力。

劉邦伐楚前的地盤,要比秦始皇滅楚之前要很多,56萬什麼概念?秦始皇滅楚動用了傾國之兵60萬,秦始皇滅楚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充分的動員,這些條件劉邦都不具備,怎麼可能有56萬之多?

項籍入關前才40萬,山東列國人口遠比秦地要多得多,劉邦不可能比當時的項籍兵多。

劉邦在關中降服秦王子嬰後,擁兵才10萬,入漢中被裁至3萬。

參考以上數據,擊彭城時漢軍總兵力滿打滿算不超過20萬,其中漢中巴蜀5萬,關中10萬,三河5萬,離56萬差遠了。

③動員時間短不足以聚集20萬兵力。

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漢書·高帝紀》

二月劉邦宣佈關中動員。

 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魏王豹降,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卬,置河內郡。至脩武,陳平亡楚來降。漢王與語,說之,使參乘,監諸將。南渡平陰津,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非夫子無所聞。”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三月劉邦為義帝發喪,再次宣佈動員,討伐 項籍。

四月彭城之戰,先勝後敗,往滎陽方向撤退。

五月京索之戰,阻擊項籍追兵於滎陽東,令其不得西進。

實際上短短兩三個月並不足以充分動員。

④千里急行軍,短時間無法聚集各地兵力。

無法聚集兵源除了時間上的因素,還有空間上的因素,從關中各地到滎陽,從滎陽到彭城,各自都有千里,合理2000裡的路程,平地走也要兩三個月。

實際上劉邦並沒有等關中充分動員,收到項籍不在彭城的消息,就急不可耐的用原來已經動員的兵力去攻打彭城了,所以5.5萬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

解放戰爭中平京戰役80萬前腳已經開進北京,後腳還沒有離開瀋陽。

我們重新整理一下時間線:

二月關中動員。

三月劉邦在洛陽千里行軍擊彭城,關中兵還沒到。

四月劉邦前鋒打進彭城,後來又被擊退,關中兵應該已經到達洛陽了,但洛陽離彭城遠隔千里。

五月劉邦撤退至滎陽,連同之前動員的關中、三河兵一起守衛滎陽,成功擊退項籍追兵。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漢書·高帝紀》

蕭何發關中未傅者就是三個月前動員的士兵,他們不是劉邦敗退後才動員的,因為時間空間關係根本來不及,所以這個動員實際上是更早的時候,也就是二三月份動員的士兵。

他們腳程快的動員或許不需要三個月,但慢的部分超過一個月是很正常的,不久劉邦就兵敗了,當時情況不明朗衝上去也沒用,所以他們先頭到達後,就在等後頭的部隊,等到劉邦戰敗消息傳來,就就地防禦了。

也就是說漢軍總兵力20萬左右,而參與擊彭城的大約只有5.5萬,這是比較合理的數據。

至於其他諸侯有沒有算在這5.5萬里面不得而知,但就算不在,他們的士兵也不可能比漢軍多,他們不可能全心全力幫助漢國的,再說他們的實力本來就遠比漢國少,基本上可以忽略。

二、項籍沒有3萬那麼少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史記·項羽本紀》

這是【三萬擊五十六萬】奇蹟的來源,前面已經說過劉邦不可能有56萬了,再說一下項籍的兵力。

項籍的兵力不太明朗,畢竟分封之後有進行裁軍,而項籍又是裁軍的主導者,西楚可能有超過其本身能動員能力以上的兵力。

一般來說短期可動員兵力不低於20萬,長期不低於30萬,這是比較保守的。

以20萬計,出兵15萬伐齊,5萬留守,因劉邦伐楚,項籍率3萬騎兵先行返回。

有人認為項籍總兵力就是3萬,其實不然,有兩股兵力可以一用——留守部隊和伐齊部隊。

劉邦攻彭城並沒有遇到激戰,上文用了「入彭城」一個「入」字,而不是破彭城,可見彭城是楚軍主動放棄的,他們只是被打散驅離彭城,只要收集一下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而伐齊部隊,有人認為他們還在跟齊國死磕,上文說的「令諸將擊齊」,考慮到後來田橫迅速收復失地,這個擊齊,實際上並不是主動進攻,只是斷後掩護撤退而已。

因為項籍是本土作戰,所以基本上不用有所保留傾巢出動,故項籍的部隊實際上是多於漢軍的。

三、項籍出其不意

四、劉邦應對得力,迅速止損,傷害並不大

以往將彭城之戰失敗歸咎於劉邦勝利後得意忘形,沒有防禦楚軍,其實是不對的,劉邦對此作為多手準備。

一是令樊噲駐守彭城北邊的胡陵和魯縣,

另一方面安排呂澤駐紮在彭城西邊的下邑。

不曾想項籍用騎兵繞過固陵和魯縣,擊敗漢軍於蕭,劉邦敗退到南邊的靈壁。

但劉邦並沒因此喪失鬥志,更沒有混亂逃命,而是去下邑和呂澤匯合,不久又從下邑南下碭收攏敗兵。


下邑和碭互為掎角之勢。

之後退至虞,派隨和勸說英布加入同盟,再退至雍丘。

王武反於外黃,程處反於燕,柱天侯反衍氏,劉邦依託雍丘一一派兵鎮壓,最後退到滎陽。

這個時候二月份動員的關中兵終於在五月份到達,而項籍也突破層層阻擊到達滎陽東邊,雙方在京、索之間爆發激戰,以漢軍勝利告終。

這個時候英布已經被策反,中央突破無望的項軍側翼又受敵,後方還有漢軍搗亂,沒辦法項籍決定先打英布,一打就打了七個月。

而在這七個月內,劉邦回到關中就收拾了還在孤城困獸猶鬥的章邯,徹底平定關中,立劉盈為太子安定人心,不久出兵攻滅魏趙,等項籍反應過來時,晉國舊地都歸劉邦所有了。

五、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

彭城之戰劉邦先勝後敗,再勝穩住腳跟,看似徒勞無功,實則積極意義甚大。

戲下分封后,項籍坐用9郡之地,而劉邦只有3郡,是項籍1/3。

其他諸侯厲害的於劉邦相當,弱的只有1郡,是項籍1/9,劉邦的1/3。

就國後,於項籍擊三齊幾乎同時,劉邦擊破三秦,佔兩河,坐擁9郡之地,與項籍持平,而項籍仍未能消滅三齊。

劉邦得到陳平得知項籍不在彭城的消息,為了鞏固既得成果,阻止項籍吞併齊國進一步壯大,閃擊了彭城,雖然之後又吐了出來,但成功組織楚國進一步壯大。

並且吞併了楚國的南陽郡,而東郡、碭郡、陳郡一直有漢軍深入破壞,而西楚方面沒有一兵一卒踏入漢國腹地,可以說楚國從戰略上已經落入下風,為楚漢之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個成果並非僥倖得來的,這要歸功於劉邦在敗退途中鎮定自若的指揮,沒有慌不擇路地逃命,而是設置重重阻礙阻止楚軍西進,一年收攏敗兵,有序撤退,當項籍最終突破重重障礙後,面對的是一個充分準備防禦固若金湯的滎陽防線。

至此楚漢進入了相持階段。


長島男爵


毫無疑問,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男人之一,他的領兵作戰無人能敵。出道的時候僅23歲。在垓下之戰之前,項羽還從未有過敗績。他大大小小指揮了幾十場戰役,在面對數倍,乃是十幾倍的敵人的情況下,都能大敗敵軍。可見項羽有多厲害!

在討伐秦國的道路上,項羽曾親率5萬楚軍,於鉅鹿和秦軍主力四十萬進行決戰!而他面對的敵將也是兩位秦國名將——章邯和王離。

就如此兵力對比,想必大多數的名將都打不過這場仗吧?但是項羽能!他與秦軍死磕到底,採用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打發,發了瘋的楚軍是無人能敵的。最終他卻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殲滅了王離的20萬大軍,並且俘虜了章邯的另外二十萬大軍。最終他獲得了勝利。

而鉅鹿之戰,項羽虎威名揚天下!更讓他出名的是,在對待秦軍戰俘的時候,他將20萬秦軍全部活埋了!而在這之後,秦軍見到項羽,就是聞虎色變,一味的逃跑,也不敢歸降項羽。而在這一仗之後,項羽更是像開了掛一樣,征戰南北,無所不能。

而在彭城之戰中,項羽更是把自己的強大光環發揮到了極致!以手下僅僅3萬人馬,對抗漢軍56萬,卻殺得漢軍是哭爹喊孃的,好不瘋狂。

而這一戰中,我們卻並沒看到漢軍戰神韓信的身影。那麼韓信去哪了呢?

其實韓信那時是去攻打廢丘的降軍了。守衛廢丘的正是被項羽打敗了的秦將章邯。六月,韓信放水淹沒廢丘城,將廢丘收回漢室。

料想,如果韓信當時在彭城,以他的統兵能力,肯定不至於讓漢軍敗得那麼慘。也許他還能擊敗項羽,畢竟當時漢軍是楚軍的20倍!

韓信即使軍事能力不如項羽,但在兵力有優勢的情況下,對付項羽還是很有一套的。由垓下之戰證明,一旦韓信的兵是項羽的兩倍以上,韓信還是能打贏的。


詮釋-Eternal


彭城大戰,項羽以3萬王牌軍千里奔襲,夜破聯軍56萬。

劉邦妻子老父盡被俘虜,若不將兒女推下車,也會被楚軍所擒。

彭城之戰,楚方以3萬王牌軍對峙漢方56萬雜牌軍。於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趁項羽平定齊軍田榮叛亂之機,統帥56萬聯軍浩浩蕩蕩殺到西楚霸王的老家,彭城。此時;漢王與諸侯聯軍在攻入彭城之後,整日花天酒地,沉於酒色,手下的各路聯軍也放鬆了警惕性。而項羽卻千里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路飛馳到了彭城,待前鋒軍勘察敵情之後,果斷摸到了聯軍的薄弱環節,找到了聯軍的命門。蕭縣;一個作為襲擊的突破口。而又恰到好處地選擇了聯軍戒備比較鬆懈的黎明時刻。

黎明時分;彭城之內聯軍早已人疲馬乏,楚軍分兵三路,充分地發揮騎兵速度快、突擊能力強的優勢,進行快速地迂迴包抄,實現對敵軍的分割包圍並全力猛攻漢方聯軍左右翼和聯軍後翼。就這樣;聯軍做夢也沒有料到,楚軍會如此兵貴神速地從天而降。以至於漢軍既無防備,又缺乏統一的指揮管理。此時;聯軍狂歡之後處於沉睡時,突聞殺聲四起,嗚嗷亂叫,火光沖天,彭城內外殺聲震天。

此刻;漢王早已驚慌失措,自亂陣腳。完全不具備一個統帥應有的冷靜,作為統帥聯軍的主帥,此時的他,需要冷靜地分析敵軍偷襲的意圖和找出敵軍主力真正的進攻方向。而不是不顧聯軍,拋下妻兒,落荒而逃。如此;豈能不慘敗於楚軍的強攻之下。聯軍最終大敗於西楚大軍,以至於諸侯聯軍死傷不計其數,史書上稱之為;睢水為之不流。

在說;漢王東征的旗開得勝,是在沒有同項王所統帥的楚軍正面交戰的情況下取得的,因而這種旗開得勝不能說是對楚軍作戰的真正勝利。而漢軍在彭城的失敗卻是名副其實的慘敗,漢王軍隊損失殆盡,劉邦本人也只帶著數十名騎兵匆忙逃脫。

漢王劉邦的56萬諸侯雜牌軍在楚霸王項羽的三萬王牌軍面前尚未展開交戰就已慘敗,潰不成軍,死傷十餘萬人,剩餘各路烏合之眾也都哭爹喊娘潰散而逃了。

漢王劉邦統帥的各路聯軍在兵力上近20比1的優勢卻慘遭失敗。究其原因;無非是這56萬大軍是臨時拼湊而成的烏合之眾,屬於雜牌軍而非正規軍。而西楚霸王的3萬人馬卻是屬於正經八百的王牌軍,連年跟隨項羽四處征戰,訓練有素,集團戰鬥力極強。楚軍統帥項羽又勇猛無比,獨具超人的軍事天才和膽略。天才統帥率領著作戰力強悍的正規軍,和漢王統帥的各路雜牌聯軍交戰,何止是以一當十。

漢軍彭城慘敗的事實表明,在楚漢戰爭的初始階段,從軍事實力上看,楚軍佔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因項羽主要依仗於他的起家部隊,那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江東八千子弟兵。而對於漢王來說,確實是處於敵強我弱的階段。

可想而知!彭城一戰,劉邦敗得極其慘烈。


站在女性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