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在我們的認知裡,出汗是夏天的事情,最少也是氣溫高的時候才出現。而冬天出汗,應該是很少見的。當然,運動和勞動後出汗不算。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但是,還真是有冬天也喜歡出汗的人。他們即使沒有明顯的運動,稍微走動幾步就覺得身上汗出津津。這種情況,也就不能以“出點汗有益健康”來理解了。

對於汗水,中醫養生歷來比較重視,有“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多汗傷陽”等多種說法。

本來,正常運動後出汗,能提示機體陰陽開洩正常,氣血比較充沛。如果天氣冷也出汗,卻又反過來說明,機體有點陰陽失調,或者氣血紊亂。

那麼,如果冬天還真有點喜歡出汗,那該怎麼調理呢?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關於冬天出汗的調理,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種情況:

1、陽虛自汗:

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出汗,冬天氣溫較低,陽氣內潛,運行在體表的衛氣會“固澀”肌腠,汗水是出不來的。

如果衛氣不固,肌腠毛孔張開,汗水也就自己跑出來了。這時候的出汗,就不是“陽加於陰謂之汗”了,而是營陰的“逃跑”。而衛氣就是陽氣的一種,由脾胃生化而來,被肺統管行於體表。

陽虛自汗的調理,可以試試黃芪泡水。黃芪健脾益氣,提升脾胃生化衛氣。但並不能補充虛衰之陽,所以,最好配合溫陽之物一起。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2、氣虛自汗:

冬天多汗,氣虛也是一個常見的因素。因為肺主皮毛,一般來說,氣虛自汗主要指肺氣虛衰。這種出汗,可能還伴隨有氣短氣喘,毛髮枯焦等現象。

氣虛自汗的調理,也可以用黃芪泡水。大家注意到沒有,黃芪對於“自汗”幾乎都有用武之地,而且還以生黃芪為宜。

不過,肺氣虛的自汗出,黃芪還可以加點五味子或者麻黃根,一起泡水喝,對於肺氣虛的自汗,有錯的改善作用。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3、陰虛盜汗:

陰虛則熱,陰虛的人冬天出汗,一般以睡著後有汗水出多見。神奇的是,在醒來的一瞬間立即止汗,所以叫做“盜汗”,意指汗水是“偷偷摸摸跑出來的”。

而陰虛自汗一般以肝腎不足居多,也就是常說的下焦不足。這種盜汗,冬天還可能有點大便秘結。

調理上,可以試試胡麻仁和浮小麥、麥冬一起泡水代茶,能滋陰生津,胡麻仁還可以潤腸,對於此類盜汗還是有改善的;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4、原因不明的汗出: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很多情況下,有的冬天出汗,比較難確定屬於氣虛還是陽虛或者陰虛,因為傾向性不是很明顯,但出汗卻又真實存在。這時候,可能就需要用“調和”之法了。

所謂出汗的調和治法,說難聽點,也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卻又不失條理。

比較常用的一種調和治法,是黃芪、桑葉、五味子、酸棗仁四物泡水。稍微解釋一下這四物為何被稱為“調和之法”。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黃芪對於氣虛、陽虛的自汗出都是合適的,五味子能滋陰收斂,酸棗仁安養心神,這三種對沒有表證的“出汗”至少不算太離譜。

大家對桑葉可能有點難以理解。桑葉在中藥學裡,有比較輕微的“辛涼解表”之功,入肝肺二經。

單純的桑葉,可能還有發散之用,但和黃芪、五味子、酸棗仁等配合起來,卻又有收中有放、散中有斂的作用。這個思路,有點類似於桂枝湯裡、桂枝白芍的“調和陰陽”之意。

陽虛、氣虛、陰虛,都可能讓人“出汗”,可從四個方面調理

總之,冬天氣溫偏低,我們首先需要做好的是防寒,出汗是比較少見的。但冬天沒有運動的出汗,一般也不能置之不理,最好能及時調理一下,上述四法,無論陰虛還是陽(氣)虛,自汗或者盜汗,都是很簡便的調理之法,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