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走”出新聞“好聲音”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017年底,加羊索南一家從海拔3500米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尖扎灘鄉羊智村,搬遷至靜靜依偎在黃河母親臂彎中的昂拉鄉德吉新村,和諸多易地扶貧搬遷戶一同成為新村居民。2018年蟲草採挖季,他和妻子出門40余天,回家時,政府為包括他家在內的30戶搬遷戶修建了農家樂,夫妻倆人樂開了花。

一塊塊“荒灘灘”變成了一座座高標準溫室大棚,村裡寬敞整潔的硬化路直通每家每戶,亮麗溫馨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短短的幾年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紅柳村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黨的扶貧政策在這裡落地生根之後,即便是“荒灘灘”也能映紅莊稼人的臉龐……

這是春天的召喚,新聞工作者奔赴基層,在新聞現場觸摸新時代的脈搏。年年走基層,每每有新故事,人人有真感受。只有貼近群眾,才能看到鮮活的人生;只有用心挖掘,才能做好融媒體報道;只有走近群眾,才能發現文化的傳承。 “新春走基層”這個大舞臺既給了記者們更進一步深入群眾、接觸群眾的機會,同時也讓群眾當中的正能量進一步得到挖掘和弘揚。從他們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群眾是如何勤勞致富的,精準扶貧的東風如何如春風般浸潤著群眾的心,故事中呈現出來的酸甜苦辣就是這個時代的豐富寫照。

身處輝煌的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擔負起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記錄青海的偉大變遷,做新時代的記錄者,講好正在發生的青海故事。基層是新聞工作者實現夢想的價值座標和成長土壤,新聞作品接地氣才有泥土的氣息,才能“下筆對得起時代,發聲無愧於未來”,才能使新聞報道植根於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之中,更加生動鮮活、貼近群眾,才能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新聞報道權、輿論監督權更好地用到為民造福上。

希望,不僅在肥沃的田野上,也在貧瘠的大山裡。走基層,走心也走情,走出萬家新變化,走出給力新政策,更走出新聞的好聲音。廣大新聞記者要踐行“四力”要求,在貼近中反映群眾心聲,從細微處講好青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