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同樣是閒著,有些人宅廢了,有些人變強了?

廢掉一個人太簡單了,讓Ta閒著就好

宅家10日,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發現比“忙死”更可怕的是閒死。

憋得慌,有人數瓜子,有人數大米,我數了啥?

我細數了一下,我的“隔離日程”:

早上10:00醒來

10:00-12:00賴在床上用手機刷冠狀病毒疫情

14:00-17:00沙發上“葛優癱”關注疫情新消息

17:00-18:00晚飯要少吃,餅乾、泡麵、薯片湊合一下吧

18:00-22:00追劇

22:00-24:00生鮮App這個時間段上了新鮮蔬果,抱著手機蹲著搶菜

00:00-2:00失眠,繼續追劇...

很羞恥的一份浪費時間的行程,更羞恥的是,以上這些行程,我還勉強記得,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時間被黑洞吞噬了一樣,似乎什麼也沒幹,大塊時間沒了...

再這麼“悠哉”下去,就真的要成廢人了。

同樣是閒著,有些人宅廢了,有些人變強了?| 視網膜效應

有些“放縱”不是墮落,而是抑鬱

我開始思考,雖說我不能說是一個自律的人,但疫情發生之前的我還算是一個生活有節律的人。至少我能做到:

早起,上班不遲到;

做好每日計劃,每天工作有成果;

大量喝水;

多吃水果蔬菜,遠離泡麵、薯片、可樂等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

為何接觸疫情信息越多,我就越自我放棄呢?

其實我是抑鬱了。

大把浪費時間,大口吃垃圾食品,晝夜顛倒地追劇...對於稍有自律意識的人來說,這些無意義甚至傷身傷神的行為,都是心理能量低的表現。

自制力就像一根橡皮筋,你拉的越近反而會出現“反彈效應”。如果要防止自制力的鬆懈或者反彈,就需要有心理能量的支撐,抑鬱,就是心理的乏力。

我的抑鬱,正是來源於,看到特別多的負面新聞後,產生了恐懼和焦慮。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對於那些聳動的新聞,越看越怕,越怕又越去尋找,越去轉發,負面消息排山蹈海,恐懼、焦慮、抑鬱情緒交織。


同樣是閒著,有些人宅廢了,有些人變強了?| 視網膜效應

為何特別關注負面新聞,因為“視網膜效應”

抑鬱的原因也很簡單:每天接觸大量的負面信息,我陷入恐懼,強烈的共情,對這種恐懼我又無能為...


每天除了各種負面新聞,更多的是疫情防護的新進展,如“火神山醫院竣工”、“李蘭娟院士率隊馳援武漢”、“中國疾控中心成功分離我國首株新冠狀病毒毒種”等等,全是大喜事,而我的眼光怎麼就侷限在那些很喪很悲觀的新聞裡,深陷焦慮和恐懼,無力自拔。

其實,這是“視網膜相應”在作怪。意思就是,當人擁有一件物品或者一項特質的時候,就會比平常人更注意到別人是否也同樣具備。


例如,你想買一輛橘紅色的SUV,在關注這款車之前,滿大街都跑的是黑、白、灰SUV,在你關注橘色SUV之後,就會發現,街上的橘色車多了起來...


當我關注到一些負面新聞,就像給我的大腦設置了一個注意力錨點,裝上了一款探測器,讓我一發現負面新聞就馬上點擊查閱,然後義憤填膺地評論、轉發...


同樣是閒著,有些人宅廢了,有些人變強了?| 視網膜效應

如何重建健康的心理狀態,還是要靠“視網膜效應”

從哪裡跌倒的,就要從哪裡爬起來。

既然我們在心智中埋下了關注負面新聞的注意力錨點,那麼我們也可以設置其他的正向的錨點。


那麼,如何做到呢?

第一步:阻斷負面信息的源頭——放下手機。

刷負面信息的行為,在多次重複之下,已經和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獎賞機制建立鏈接。陷入刷手機—多巴胺分泌—刷手機的不良循環。

所以,為了打斷這個循環,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刷手機的時間。

比如心理學家李松蔚就建議“只接受正規的信源,每天看電視新聞,再看一小時手機,足夠了。”

第二步:接納自己的情緒

恐懼,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所謂基本情緒——就是那種不用學習、一出生就會表達的情緒。人類情緒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保證生存。


恐懼引發焦慮,也是為了讓身心做好準備,時刻準備著逃離危險。這根焦慮之弦緊繃太久,疲憊感油然而生,沮喪、抑鬱接踵而至。


第三步:種下新的注意力錨點

限制了負面消息的流入,也接納了一部分情緒。那麼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利用“視網膜效應”種下新的關注點。


比如,很多企業其實已經開始營業,這次開工尤其特別,很多人都要在家辦公。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會把關注點轉移到如何在家高效辦公這個點上,刻意蒐集相關信息,看了幾篇相關的文章,聽了幾段乾貨音頻後,我的注意力就開始自動抓取“在家辦公”、“高效辦公”“時間管理”等信息。


第四步:從最小可行性事件開始

工作目標總是遙遠又宏達,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何為“足下”就是每一個瞬間。

寫一篇文章,似乎是一個很難的任務,當我想拖延,我可以先寫一個框架;如果寫框架我還覺得很難,那麼我可以先讀一篇文章,借鑑它的框架;當我覺得讀一篇文章,也想拖延的時候,我就會打開電腦,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讀,就像一個剛認識字的小學生那樣,從最小的,最容易實現的事情開始做。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要向上登,總得從腳下的一塊塊小善良、小努力、小積極開始。否則給自己定下了太大的目標“10天攻克雅思口語”“30天漲粉10萬”...只是為自己設置了障礙,是在給自己找挫折感。


同樣是閒著,有些人宅廢了,有些人變強了?| 視網膜效應

羅振宇在2020跨年演講中自創了一個名詞“苟且紅利”在別人覺得沒必要的地方,自己堅決不苟且,並且在別人不那麼認真的地方,自己多較勁一點,自己深想一步,多認真一點,你就能享受到別人的苟且,給自己帶來的紅利。

如今,很多人宅在家,不在辦公室,沒人監督,就更容易“苟且”了,這個時候我們稍微多做一部,積極一點,就能享受到這份紅利,“勿以善小而不為”,何樂而不為?

最後,改變自己一定是痛的,堅持就是在無數次放棄之後,又無數次拿起。如果今天放縱了,沒關係,明天強過今天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