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個步兵師為啥是萬人編制?

陳新詩


其實步兵師這個編制有大有小,大的就是美軍這種一萬多人的,小的也可以有七-八千人。不過,以機械化步兵師為例,現代化的師一級普遍擁有成建制使用的大口徑曲射火炮系統,同時還會配備一些裝甲車輛用於正面戰場。師一級的下屬炮兵部隊通常是炮兵團一類的編制,諸如坦克這種正面戰場支援武器也會擁有大致1個團左右的數量。團又轄營,營一級的坦克數量通常達到22輛以上,一般在31車和51車之間。一個團擁有三個以上的營,還會有相應的保障部隊。

除了炮兵坦克兵,還會有工兵,通訊部隊。在編制內也會有一些野戰防空部隊,無人機部隊等等。此前還有一些特種偵查部隊,可以視作師一級下轄的特種兵部隊。當然,後勤部隊必不可少,當年解放軍在每個團都組建汽車連,如今雖然不是以汽車為主輸送兵力,但是運輸諸如炮彈子彈還是有必要的。所以又組建這種後勤保障部隊。其實除了以上直接或間接參加戰鬥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兵種,就是防化兵。野外作戰的衛生條件固然差,這也會催生一些病毒。防化兵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戰鬥員的環境衛生,還能對敵實施縱火、縱煙等等以打擊敵軍士氣為主的戰鬥任務。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師一級的規模。師一級支援力量固不可少,而戰鬥力量總不會少得可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讓幾個團的炮兵坦克兵去掩護一個連的步兵戰鬥,所以步兵師的編制從經濟性上考慮,又需要盡力擴張戰鬥人員的同時不降低支援火力的強度。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師一級編制通常擁有數萬人的戰鬥人員了。不過上萬人的編制太大,難以適應立體化戰場。


貞觀防務


先說師

師 是屬於戰役層次常規編制了

師 的正常上下級分別是 集團軍和團

特殊上下級分別是 軍 旅

師級正副級參謀長一般是准將或者大校(特殊軍銜 少部分國家)

師 按編制有大小之分 按種類有區分之別

按編制 正常師一般隸屬集團軍

下轄數個團 直屬特殊營

大型師 隸屬軍 集團軍 或者戰役

集群直轄

下轄數個旅 多兵種合同

師 按種類

單一兵種 有步兵師 坦克師 炮兵師 航空

師 摩托化步兵師 等

混成兵種 裝甲師 機械化裝甲步兵師 等

正常師一般1w左右 加強/混成師2-3w左右

小型師3-5q左右 重裝加強師3w以上(準集團軍級建制 一般隸屬戰區或者戰役集群)


帝黽


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一個步兵師的編制人數並不相同,不過確實多數在萬人左右。

漢語中的“師”,最早在春秋時用作軍事單位,一個師兵力是2500人,下屬五個旅(每旅500人)。到了近代,西方開始以“師”作為戰役層面的軍隊基礎單位。在師下面設旅,旅下設團(團是戰術基礎單位)。師的上面則設軍和集團軍。

一戰時候,德軍一個師通常下屬兩個旅,每個旅5000-6000人,再加上少數師直屬部隊,這樣一個師兵力是1.2萬-1.4萬餘人,師長由少將擔任。馬恩河會戰中,在巴黎至凡爾登一線,聯軍66個師108.2萬人對德軍51個師90萬人,平均每個師1.7-1.8萬,這是加上了集團軍直屬部隊的結果。而在一戰後期美軍參戰後,美軍一個師有2.8萬-3萬人。

二戰時候,很多國家取消了“旅”這一級單位,師直接下屬團。但每個師的兵力依然是1萬人左右。其中,德軍早期的師編制較大,一個師兵力有1萬多人。德軍進攻波蘭出動了50多個師,總兵力150多萬。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出動153個師,總兵力320萬,另有僕從國軍隊37個師約80萬。

在抗戰戰場上,一個師的兵力數字差異很大。按照國民黨的整理師編制,一個整理師下屬2旅4步兵團加上若干直屬部隊,總兵力約1.3萬。而很多雜牌部隊,三四千人就能叫一個師。在抗戰後期,國民黨將一些軍級單位改成整編師,每個師下屬3個旅,每個旅下屬3個團,加上大批輔助部隊,一個師兵力最多可以接近3萬。

現在我軍的一個師一般也是1萬餘人,而美軍一個師可以到2萬。不過,這都是常設單位,具體到發生戰爭,是可以擴充的。

那麼,一個師兵力是怎麼到1萬多人的呢,我們以抗戰前的整理師作為例子。

整理師下屬一個師司令部,兩個步兵旅指揮部,4個步兵團,1個騎兵連,1個炮兵團1,1個工兵營,1個通訊兵營,1個衛生隊,1個特務連。人員編制13390員名,裝備野炮36門,榴彈炮16門,二公分加農炮24門,八二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224挺,手槍649支。駁殼槍776支,步槍6666支,騎槍1568支。

一般來說,師司令部幾百人,兩個旅指揮部幾百人,4個步兵團按照每團2500人是1萬人,炮兵團、工兵營、通訊營、衛生隊一般分別幾百人,再加上騎兵連和特務連,這些直屬部隊一共2000多。這樣總數差不多就是1.3萬多人。

每個團2500人,一般是三個營加團直屬部隊。每個營大約600多人。

每個營600多人,一般是三個連加營直屬部隊,每個連大約180人。


巴山夜雨涮鍋


齊裝滿員的步兵師超10000人

中國軍隊陸軍編制,基本上都是三三制,即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團,團轄三個營,營轄三個連,連轄三個排,排轄三個班。

但現在,隨著軍改深入,某些輕重裝混編機械化集團軍,已取消了師團兩級編制,軍轄5-7個旅(旅比師少一個團兵力),旅轄5-7個營。

但不管怎麼說,戰爭年代包括和平年代,師級單位,依然是軍隊內重要建制單位,最基本配備兵員為10000人左右為基數,一般兵員只會多不會少。


一個步兵師,除了至少2個團步兵外,還包括坦克團(營)、炮兵團、防空營、通訊營,陸航中隊(營級),以及師部領導指揮機關、直屬後勤處、偵察連、警衛連、戰車維修連等輔助兵種兵力。

目前,在中國軍隊內部,嚴格意義上的純徒步步兵已經很少,都伴隨機械化步戰車、裝甲運兵車以及少量的軍用卡車等前行參與戰鬥。

以軍改前第1軍為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甲等作戰部隊,屬一類快速反應部隊(還包括第13軍、21軍、27軍、38軍、39軍、54軍),其下轄3個師,分別是第1重機械化師,第3裝甲師,第7裝甲師.其中裝甲師滿編應為1萬6千人,重機械化師1萬3千人.加上軍屬部隊,總體數量應該在4萬8千人。

總之,以中國軍隊為例,一個步兵師基準兵力為10000人左右,平常人數只會多不會少,戰時會臨時加強,補充2-3個營的兵力,以達成戰役目的。

(不求轟動效應,但願踏實寫作,除了創作頭條號,認真作悟空答題,請關注本文作者,歡迎參與討論,到評論欄發表您的高論!)

2018年1月26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因為師下面有好幾個團,團下面有好幾個營,營下面有好幾個連,連裡面有百十個人。

1.涉及到編制問題,不敢輕易拿我們自己軍隊來舉例,只能大概說一說。各個國家的軍隊,一般師下面都是有團的,團下面有營,營下面有連,一般一個連有上百人。

2.咱不拿多,師下面有4個團,團下面有5個營,營下面有5個連,這樣差不多4*5*5,剛好是100個連,那麼人員差不多剛好1萬人。

3.那麼實際上呢,一個是師可能不僅僅4個團,師還有直屬隊,這個也相當於一個團了,再然後可能1個團倒是沒有5個營,但是也是有團直屬隊的,也相當於一個營了。整體上是大差不差的了。

4.基本上一個連長指揮的人員是百人,營長指揮的是數百人,團長指揮的是千人,旅長是數千人,師長一般都是上萬人了,軍長就是數萬人,各個國家大概上都是這麼個情況。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起步一二一


這是由部隊編制的基本特性決定的,一般說來,一個步兵班在10到14人左右,根據最小的“三三制”原則,一個排至少有40多人。再朝上是連級建制,二戰期間有德國和日本的“大連”制、中國和蘇聯的“小連制”,也分別達到了180(鬼子叫中隊)和120人,則營級單位正常就突破500人,滿編步兵團通常在2000人以上了。



(第57師餘程萬)

之所以強調“三三制”是最小的編成方式,是因為還有“四四制”甚至“五五制”的單元編成,比如宋子文的稅警總團就是四四制,日寇的野戰步兵大隊至少轄四個中隊,它使部隊的營級單位經常達到小1000人的規模。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犧牲前率領的第59軍某營,作戰實際出動人員為695名。

作為戰術單位的最大一級,步兵團是肯定建有直屬部隊的,比如什麼特務連、炮兵連、輜連、騎兵連或者警衛連等等,直屬部隊的總兵力也會達到一個步兵營的數量,從而使步兵團的人數通常在2000至3000之間,而步兵師兵員的最大構成部分,就是步兵團。



(第57師臂章)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中國軍隊的步兵師一般下轄兩旅四團,根據前述對滿編步兵團的人員計算,四個團加上師部和兩個旅部的直屬隊,人員輕鬆破萬,中央軍嫡系德械師的定額就是11000人,這是比較標準的師級人數,師長資歷夠者也都是中將,比如俞濟時、孫元良、宋希濂、李玉堂、李延年等黃埔一期生(旅級少將)。

八路軍在改編之初的三個師也是兩旅四團制,每個師另外組建了一個直屬團(獨立團或教導團),115師達到14000餘人,120師也有11000餘人,還是比較正常的,後面的大發展就不計在內了。



(八路軍115師臂章)

到武漢會戰以後,鑑於指揮層級過多,中國軍隊取消了師屬旅級指揮部,變成了步兵師直屬三個步兵團,但是又增加了一個沒有番號的“野戰補充團”,實際上仍然有四個團的人馬,滿編兵力還是要超過萬人。我們所說的定額或滿編是指理論情況下,在戰爭中由於傷亡未必得到及時補充,很多師經常缺編,比如常德保衛戰餘程萬第57師的“8000虎賁”,就是尚未完成補充,因之前第74軍參加了“浙贛會戰”,有一定折損。

國民黨軍隊“吃空餉”的腐敗也造成步兵師普遍缺額,另外就是部分地方雜牌軍為維持編制級別,以免被軍委會裁撤,每多硬撐師級。在1939年的桂南會戰中,桂軍各師普遍只有5000人左右,否則將難以維持上面的“軍”和“集團軍”編制,這些屬於特例,因此這一時期的師長軍銜大多為少將了,黃埔一期生幾乎都當了軍長。

(榮譽第1師師長鄭洞國)

日軍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步兵聯隊雖然是團級單位,但下面的步兵大隊編制較大已接近1100人,由此使其聯隊兵力遠超中國軍隊的一個團,兩個聯隊組成的步兵旅團兵力基本等於中方一個步兵師了。比如日軍早期的四單位師團裡,挽馬師團的步兵旅團為7800人,馱馬師團的步兵旅團為7900人,一旦獨立作戰時配屬完炮兵和裝甲兵等,人馬也將過萬,武漢會戰時的“波田支隊”一度達到14000人。

因此,日軍在1942年之前的四單位師團,應以“軍”的編制計算,而非步兵師規模,兵力已達25000人以上。後來日軍也感覺師團這樣編制在作戰時不夠靈活,新組師團都為三單位制(無旅團、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對之前的四單位師團也進行調整,這樣三個步兵聯隊和騎工炮輜等直屬隊加起來,日軍師團兵員數下降到13000人左右,也歸於正常。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

部隊的編制級別越多,戰場指揮系統越繁瑣,是不利於作戰靈活性的,因此解放以後隨著幾次軍改,我軍已取消野戰步兵師的龐大編制,調整為合成旅直接下轄若干合成營,甚至將團級單位都省掉了,人員數量肯定不再破萬,但機械化程度和火力強度遠超早期的步兵師,畢竟現代戰爭已不再是“人海戰術”。


度度狼gg


為啥是萬人編制這個問題真沒有正確答案,一個步兵師的編成可多可少,按我軍的三三制來說一個甲種重裝師都是一萬多人了,但也有輕型山地師的編成會少一些,就拿我的老部隊來說,典型的重裝步兵師在三三制的基礎上各種火力的配屬上非常的強大,單從師屬火力上來講是高於美軍的。步兵的營屬迫擊炮、團屬炮兵營師屬的炮兵團,外加各種防空和反坦克火力等。

還有就是各種直屬保障的單位,營裡有保障的通信、偵察等,團裡面有修理、運輸、通信、偵察等,師級也是同樣的編成配屬,再加上數量可觀的特種部隊,特點、防化、 無人機、電子對抗等。衛勤保障力量也是一大塊,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的保障,在戰時直接制約了部隊的戰鬥力,我軍在師一級的保障上是非常全面細緻的,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師一級的規模。師一級支援力量固不可少,而戰鬥力量與後勤保障力量是要達到一個比例的。在戰鬥中往往會出現幾個團的炮兵坦克兵火力去掩護一個營連的步兵戰鬥,所以步兵師的編制在靈活性上大打折扣,這也就是師改旅的現實意義,盡力擴張戰鬥人員的同時不降低支援火力的強度。

這是平時,如果是戰時師的規模會更大,上級的各種配屬會更多,所以說一個師會有一萬多人。


發哥在農村


中國軍隊的陸軍編制一般都是軍轄三個師,師轄三個團,團轄三個營,營轄三個連,連轄三個排,排轄三個班,簡稱三三制。


其實一個班定額10人,按照這個算法下來一個師的人數應該是3千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1萬隻是一個師的基數,如果齊裝滿員的話人數只會比1萬多而不會少。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在這裡,我們需要了解兩個概念:戰術單位和戰役單位。一般來說,旅下的編制都是戰術單位,而師以上的編制是戰役單位。

戰役單位一般都要考慮到全局,所以他除了一般規模上的團之外,還得有其他的輔助部隊。人數慢慢地增加,等到正式打仗擴充到一萬五的規模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如果一個失真的只有三個團的步兵,那麼這個師就很難發揮戰役作用。


然而現在隨著軍隊改革的深入,有些機械化集團軍已經取消了師團兩級編制,由軍轄直接管旅,旅轄直接管營。

軍改前的第一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甲等作戰部隊。它的下面管轄三個師,總體在四萬八千人左右。其中第一重機械化師滿編為一萬三千人,第三裝甲師和第七裝甲師滿編為一萬六千人,軍屬部隊滿編一萬九千人。

況且從經濟角度來考慮,如果一個師真的只有三個團的步兵。那麼到時候調動幾個團的坦克,火炮來支援只有三千人的部隊,只會造成更多的經濟浪費。


現在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二至三萬人大規模的師級編制,未來師級編制的發展趨勢由此可見一斑。


史之策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淺談世界軍事史上陸軍師的編制。

師是軍隊中最小戰役單位(團為最大戰術單位),有相對固定的編制人數,通常被用來計算戰爭投入兵力。如德軍進攻蘇聯,動用了226個師,而不會說動員了多少個軍、集團軍。

世界軍事史上師的人數隨著通信、技術、後勤發展越來越龐大,從數千人逐步發展成二戰15000左右的標準師,到現在美軍18000至2萬多人師,主要是因為:


  1. 近代隨著戰場通信能力和運輸能力提高,一師兩旅(團)制演變至三三制師。您可以仔細觀察:只要以師為單位的軍事機構,一定是固定的三旅(團)加炮兵、直屬部隊編制,而軍、旅的靈活性大很多;
  2. 二戰隨著炮兵重要性加強及輔助兵種的增多,師直屬通信、衛生、偵察、裝甲、舟橋、防空、維護、輜重部隊大量增加,使得師的人數大量上升;
  3. 現代主流軍事強國陸軍師基本實現機械化、裝甲化,輔助兵種進一步加強: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後勤保障等人員大量增加,造成師的人數進一步上升。

現代的陸軍師很少是步兵師,主流的是裝甲師、機械化師、摩托化步兵師、山地師(輕裝步兵師)、海軍陸戰師、空降師等混成部隊,美軍還有獨特的空中突擊師。


現代師與近代師在編制上完全不同,輔助人員遠遠超過戰鬥人員,以美軍機械化步兵師為例,非滿編情況下全師18000人,其中戰鬥步兵數量約為2000人。因此一個美軍師如果傷亡過千人,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必須退出戰場整補。

軍事技術演變使得師的人員規模擴大:

早期師的編制人數約為3、4000人,隨著大口徑火炮的迅速發展,各類火炮成為殺傷敵方的主要武器,發達國家的陸軍師內編成大量炮兵及輔助人員,使得人員迅速增加。

早期師受制通信能力制約,一旦投入戰鬥會失去對各旅掌控,因此多為一師兩旅(團)制,師長親自指揮一旅,另一旅按事先命令進行作戰,陣型多為一前一後,交替掩護作戰。

隨著軍用電臺的普及,師部對戰場掌握能力極大提升,三三制師編製成為主流編制:三個步兵(裝甲、摩步)團加一個炮兵團,加上其他師直部隊,成為標準制式師。

當然也有很多師因作戰需要會臨時加強,戰後一般都會歸建。極少的師長期超過三個團編制,如第74軍每個師多一個野戰補充團,因為其是王牌部隊,戰敗會影響全軍士氣。

師是基本戰役單位,合理控制師的人數,直接關係國家軍事力量的有效使用。所以師編制人數基本是統一的。合理調派戰場兵力,變化是在軍、集團軍甚至更高的軍事編制裡。

歷史上一些比較獨特的師編制:

規模最龐大的師是二戰德軍的大德意志師,編制數量達到了軍級規模,也是德軍中唯一擁有兩個虎式裝甲營的師。

二戰日本陸軍的師(師團)編制比較大,甲等師團滿編有近三萬人,實際被視作軍級單位。

二戰蘇軍陸軍師滿編是11000人左右,由於蘇德戰爭早期大量蘇軍師被消滅和士兵被俘,後期蘇軍師多為6000人左右。

國軍的陸軍師由於嚴重缺乏通信、炮兵、工程等技術兵種和輜重後勤兵種,陸軍師大多為6至8000人。抗戰勝利後,一些中央軍嫡系加強了美援,部分師(整編旅)接近萬人的編制。

國軍最大編制的師是47年的整編第74師,全師官兵超過36000人,其中在孟良崮戰役被消滅26000人,有1萬多人的三個後備團、重炮部隊沒有參戰。


我軍歷史上的師級部隊編制變化非常大,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紅軍時期編制:當時中國軍事工業的非常落後,部隊基本是步兵,極少有技術兵種。紅軍學習的是蘇聯的建制:方面軍-軍團-師-團編制,師級部隊人員很少,約為3、4000人;

第二階段是抗戰階段編制:西安事變後,國共再次合作,紅軍納入整個抗戰軍事體系,編為第十八集團軍和新編第四路軍。


菸酒閣大學士


師只是一種陸軍編制,至於編制的人數多少則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數值,以我們軍隊的編制來看主要是沿用了明朝的衛軍制度與清朝的八旗兵軍制。差別就是一個有旅級部隊與沒有設旅部隊。

明朝的衛軍制度。明軍分棋牌營每營編制人數500人,一個衛有三個營再加一個百人隊,總共1600人,基本相當於現代的團級。而根據編制規模是三衛成軍。三個衛的兵力即1600*3等於4800人,再加上斥候與主將護衛等等,加起來大約是5000人。這相當於現代的旅級,這是明代戰鬥部隊的最低編制,所以關寧鐵騎就是一支5000人的部隊,戚家軍也是一支5000人左右的部隊。按著古代三個軍設帥的制度,也就是15000人,這就是最早的一個師兵力。

八旗兵的兵制則是參考明軍的衛軍制度,不過清軍八旗改三衛為五衛,每衛同樣下轄三營,每營人數略有減少,大約是420~450人之間,編成一個旗即一個加強旅,總共人員滿員為7350人左右,這是努爾哈赤時期的編制。清軍入關後,皇太極吸收了明朝的神機營,每旗增配備神機營兩營共一千人,炮營兩營共一千兩百人。這時候,一個旗就是大約9450人編制。但是清朝沒有三軍設帥的規定,一個旗就是一個戰鬥基本單位。

國民革命軍在建軍以後,有采用明制建軍的,他們師下面就會有旅,人數大約就是15000人一個師;如果採用清制建軍的師下面就沒有旅,但是人員則是一萬人不到。這也是我們曾經在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辨師與旅差別的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