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供給側”是什麼意思?

清雅居士66


1、供給側的含義

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相對於需求側來說的。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供給的範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

2、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對中國來說,貫穿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有兩個主要的線索,一個是增長模式的轉型,一個是體制的變革。

(1)我國經濟增長的歷程

一是1981年年末,國務院在《政府工作報告》裡面提出“十大建設方針”。包括要降低重工業的投入,拯救農業,發展輕工業,發展商業,如何進行技改等。

  二是1995年,國家計委提出,我們很多經濟問題都是因為靠投資驅動的這種外延式的增長模式,於是就找到一個蘇聯口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它是蘇聯人在六十年代後期提出的。在九五計劃裡面提出我們要實現兩個根本轉變,第一個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第二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第二個轉變是第一個轉變的基礎。

三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十一五”的主線。“走向新常態”或者是“引領新常態”所要實現的“常態”是什麼?有兩個特點。一是增速下降,二是效率提高。所以真正要實現新常態,一定要有第二條,關鍵還在效率問題上,然後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了。

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部分是供給側,從供給側找問題、求對策。二是最終解決這個問題要靠結構性改革。那為什麼會提出要從供給側去找問題呢?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從2009年以後一直都是從需求側找問題的,比如靠三駕馬車。三駕馬車力氣不夠,怎麼辦?增加需求。

(2)供給側改革的提出

2016年1月18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五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對供給側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2016年12月14日,該詞入選《咬文嚼字》雜誌社發佈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

3、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變化的節點,長期的發展積累了龐大的經濟總量,基數抬高,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已經不可重複了。中國經濟正進入呈L型走勢的中高速增長時期。這一階段必須堅持把改革發力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上,在保持總量增長的同時,實現結構優化。

其次,隨著我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各種矛盾集中爆發。而各種矛盾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發展存在諸多短板,出現結構性問題。推進結構性改革就是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關係,在破解難題、補齊短板的同時又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是讓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一項重大舉措。

第三,國內經濟現在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通脹率下降、企業利潤在下降、稅收在下降、金融風險在上升。

這種結構性問題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必須改善供給結構,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不斷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因此,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

4、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

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改結構。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改革的內涵是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讓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讓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動中實現經濟發展。

  其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第三,改革的要點就是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一是去產能,要加大各種門檻准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殭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二是去槓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三是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四是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五是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紮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裡來、投到哪裡去”的體制機制。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來引領。把新的發展理念體現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務落實的各個方面。

5、名家觀點

吳敬璉:要改善供給也有兩種不同的辦法,在我看來,正確的辦法是建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制度體系,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制度體系來推動供給側的改善、供給體系和供給結構的改善。


全中看傳媒


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整個消費市場就是你們村,村裡有一家理髮店,是二十年前開的。因為當時這個理髮師父發現你們村有這個理髮的市場需求,於是租了門面開了這家理髮店。這叫需求側。而供給側就是相對需求側而言的,也就是服務或產品的提供方。


實際上,我們提到供給側的時候,後面往往還有“改革”二字。那麼,何為供給側改革呢?我們還用理髮店的例子:

理髮店剛開業的時候收費不高,主要是給村民理理髮,大家要求也不高。可是,隨著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見得世面也越來越廣,特別是信息化的到來讓大家開始追求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又是要進口的產品,又是離子燙啥的!可是村裡的理髮店條件有限,於是寧願花大價錢去別的村或者城裡去消費。


老闆一看,如果不更新產品和提升服務,肯定就無法滿足客戶,流失是必然的!於是,老闆開始升級店面,引進新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提高價格)。這個過程,就叫供給側改革。(有沒有覺得跟大批中國遊客喜歡出國遊很像?)

供給側的改革本質是就是消費升級,以前大家可能追求物美價廉,現在更多的是追求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價格已經不是那麼絕對的重要了!

供給側就是要求廠家、商家不要一味打價格戰,而是從提升品質入手,以此來滿足需求側逐漸增加的對商品和服務品質的追求!


渭道


“供給側”是相對“需求側”而言的,之所以聽上去陌生或者近幾年才聽說,是因為以往經濟學慣例是以刺激需求為導向的。

這種觀點以宏觀經濟學學鼻祖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受其時代(美國大蕭條時期)影響,認為經濟蕭條是沒有人消費了,也就是需求不足,所以政府應該採用調控政策來干預經濟運行,刺激需求來改變經濟蕭條的局面。

作為衡量全體國民收入的重要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 = C + I + G +(X-M)即消費+投資+政府採購+淨出口,這也是這麼多年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的原因,也就是從需求側拉動。

但是隨著邊際效應遞減,需求側拉動也會遇到瓶頸。所以要從供給側來尋求變化和突破。

供給側也就是對勞動力、土地、資本這些生產要素進行改變,比如對過剩產能的限制,鼓勵創新以調整經濟結構。另外供給側也是決定需求的重要因素,吳曉波老師說的去日本買馬桶蓋,就是供給側影響需求側,另外曼昆《經濟學原理》中提到,現在我們普通人享受的普通商品,比如手機或者汽車,肯定要比1920年代的富翁比如洛克菲勒能用到的生活用品更好,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


十分有財


供給側,個人認為就是產品或者服務的提供方。


如果提供方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服務,不適合市場需求,那麼消費者或服務對象就會不買賬,或者不滿意。


因此,就需要進行改革,企業要研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服務行業要策劃更受歡迎的服務。否則,生產企業就會造成產品積壓,經營越來越困難;服務行業也會越來越門可羅雀,被服務對象所拋棄。


供給側改革,實際上適用於每一個行業,不管是工業、農業、服務業,供給方都必須要不斷根據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去調整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能總是因循守舊,按部就班,去年怎麼幹,今年還怎麼幹,一條道走到黑。


即使在我們身邊,一些小的超市、飯店、美容院、幼兒園、養老院、維修點,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過去修自行車的,現在必須得學會修電動車,因為家裡有自行車已經很少了。飯店開一段時間就要換換廚師,或者推出一些新菜品,否則大家都吃膩了,誰還去光顧?

因此,供給側改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如果不懂得隨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隨時進行改革創新,被淘汰那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遲早要發生。


新視界觀天下


三個❓ 一杆子到底,徹底明白。

一什麼是供給側?二為什麼要改革?三怎麼改革?

第一,供給側=供給的一側(通俗點就是提供產品服務的一側),對應的就是需求側。兩者是辯證關係(不解釋)。

第二,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簡單粗暴的原因就是供給側出問題了。你一定聽說,節假日國人去國外買買買…搶購馬桶蓋,你可曾瞭解,每年我們要從美國進口幾百億美元的手機芯片,你知道的,就連小小的圓珠筆筆尖的鋼珠都長期依賴進口………這就是供給側出問題了啊,中國製造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民眾的需求,所以才要供給側改革。要中國智造,要工業2025,要5.0…要高科技高質量高標準 ,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怎麼做?

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 ✔通俗地解釋一下,去產能,通俗講,就是減少或關閉高汙染高耗能這樣的企業,產能過剩品質一般般的要少一點,減少不必要資金的流入。去庫存,試想東西堆起來存起來賣不掉很麻煩的,尤其要去除房地產等庫存量,為新產能提供空間啊。去槓桿,主要就是降低金融風險,壓縮金融泡沫)。降成本,好理解,就是提高效率技術含量等。 補短板,主要指高新技術行業這個短板。

歡迎探討。




人可何


供給側就是商品的輸出方,對應需求側也就是商品的消費方。

我國是在15年末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的簡單的羅列了這麼幾項:

1.化解產能的相對過剩,淘汰長期對資源及環境消耗過大的低端製造業。

2.滿足國內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避免出現類似坐飛機出國買馬桶蓋的社會問題。

3.完成工業生產的結構性升級,製造業向高精尖轉移。

4.完成創新型產業的社會對接,尋找新的經濟增點。

5.調節資源配置,實現供需的螺旋性互進建模

6.解決資源錯配,使生產適應社會的消費升級

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國家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對不同層次的高中端商品有了強大的市場需求,但我們的製造及服務商卻只輸出低端 、低質 、低效益的商品。這一供需錯配之所以沒爆發還能維繫,是因為貿易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商品的流轉導致需求與供給在全球貿易的配置下完成了適當的平衡。

供給側改革能否有效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還有待觀察,起碼簡單的貨幣或財政降費減稅政策除了改善經營氛圍外,對創新與轉型的驅動不會有大的作用。有部分專家認為:“任何不涉及要素配置效率改善的政策都是耍流氓。 宏觀政策最多隻是為轉型創新提供一些環境與氛圍,基本上不可能改善資源配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出到執行已經三年多了,理論與實踐性的創新、摸索都會在不斷總結中逐步完善,利用市場與政府的兩隻手進行調節是共識,加大對外改革力度、逐步放開具備競爭機制引入行業的市場準入,減稅、降負這些手段其實已經模糊了供給端或者需求端的邊界,之所以稱為供給側可能只是強調企業或者說輸出方在政府調節中的受者地位。事實也證明,供給與需求必須是相互作用才能創造經濟的內生動力。而事實是對個人的減稅,民生的保障,才是全面的經濟結構提升的託底保障!至於哪側,其實不重要!


文妙真人00


家族財富密碼高級研究員張仲:


供給側,是指所有的政策都首先要站在生產者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首先站在消費者一方。


生產者至少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企業,所有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出臺前,應考慮對企業發生什麼影響。

其次是產業,所有的政策出臺前,應考慮這個政策對於我國的產業,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市場壁壘、准入標準等影響如何。

再次,生產者還包括勞動者,一項政策出臺後,對勞動者的短期影響是勞動積極性,是否願意工作;長期的影響則是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的投入、健康和教育,等等。

供給側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而供給側改革是長期的改革,千萬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僅僅作為短期宏觀政策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解決短期增長問題,而是解決長期、深層次的效率和結構性矛盾,所以要站在生產者一方來制定這些政策。

要推動這個過程條件很多,首要的是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不能因為政府的不當決策而影響生產者,更不能實行歧視性政策,引發不公平競爭。哪些地方應該是市場起作用,哪些地方應該是政府起作用,還是遵循那句話:規範公權,尊重私權。對市場主體的競爭權利(不是私有化),對市場競爭主體有哪些利益、權利、責任,政府要有充分的尊重和法治化的保障。深化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的秩序,真正維護市場主體應有的權利

。同時,對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推進加深加快,對政府的職能轉變到位,就能夠有效對政府的公權加以規範。


此外,由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和制度舉措直接針對生產者,而不是直接針對市場需求;由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影響企業行為和產業結構,而不是僅僅作用於需求總量,因此更要強調市場競爭的充分性、公平性、有序性,強調政府幹預的精準性、規範性、法治性


家族財富密碼


所謂“供給側”就是供給方面。說簡單點就是產能過剩,低質量的產品和低端產品太多,大量產品供過於求,各行各業同質化嚴重。

這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這幾十年經濟簡單粗放式發展積累的問題。如何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就要採取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的方法,這樣一來經濟發展就會面臨下行壓力,怎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就需要提高經濟質量,於是供給側要素除了勞動,土地和資本之外,就需要加上創新。

思路上和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實踐中就出現了我們這兩年遇到的問題,去產能是去國企的產能還是去民營企業的產能呢,最後的選擇只能是去民營企業的產能。

去房地產的產能更是扭曲,2014年前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過剩,房子降價也賣不出去,2014年前許多地產商請筆者去幫他們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融到資金後房子還是賣不出去,於是後來有了供給側改革,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棚戶區改造不給房子,給錢讓居民自己去買房子,於是炒房找到了藉口,藉著棚戶區改造的名義開始了全國各地的炒房運動,連地產商也沒有想到,讓全國人民都來炒房,房價翻了一兩倍還賣出去了。

創新成為供給側的要素本身是好事,可是創新需要好的營商環境,需要將經濟發展的要素交給市場,如果經濟發展的要素是壟斷的,創新就無從談起。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核心是創新,是技術創新,是商業模式創新。未來產業升級的方向是打造產業集群,是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供給,偏偏要加一個“側”,弄得神秘兮兮的。其實就是供給的意思。

經濟學上有兩組命題,一是需求決定供給,二是供給決定需求。

需求決定供給,是被稱為庸俗經濟學的主流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出發點。我們也容易理解。但其內涵,卻鮮有人深究。需求決定供給,說的是對於一種社會已有的產品,消費者需求是多少,能承受什麼價格,生產企業就會來滿足。

供給決定需求又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吧,你覺得康熙皇帝更幸福,還是你更幸福?呵呵,康熙皇帝雖有後宮佳麗那麼多,但沒坐過飛機,沒乘過高鐵,沒看過電視。因為那時沒有這些供給。從社會發展和創新的角度來看,供給什麼,決定了需求什麼,這就是供給決定需求。

康熙的例子太極端。品質和品牌的區別是現代社會中更普遍的供給決定需求。如果不考慮進口的因素,當社會沒有高端品牌,沒有高質量產品的時候,老百姓只能忍受低端產品的供給。

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了世界工廠,但高技術產業、高品質產品、高端品牌,發展的遠遠不夠。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我們各行各業的生產,要向以上三高發展,高技術、高品質、高品牌。不要再用落後產能和低端產品糊弄消費者。

在各類傳統制造業中呢?也是一樣,機器也好,化工品也好,建築建材也好,不能好東西都靠進口,要自己“供給”。

生活用品就更明確了,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中國的供給側不改革,高端市場就會被老外的產品一統江湖。

供給側改革,就是說我們自己的企業要供給更好的產品。


孫建波



老王平時睡覺喜歡朝右側睡,因為醫學研究表明,朝右側睡有利健康。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需求決定供給,需求側更重要。

但是,時間一長,老王感覺到右側壓多了不太舒服,左側壓少了也有點不太舒服,遂決定換左側睡。這就是因為需求側的總體不旺盛,反映出供給側也有問題了。有的東西生產的太多,比如鋼鐵水泥電力。當然,也有的東西又太少,比如芯片天然氣。



這樣一來,供需平衡不了,不得不進行改革。而需求側我們已經搞了無數輪,沒有多少操作空間,只有朝供給側下刀子。比如,關掉一批鋼鐵廠水泥廠,這就叫淘汰落後產能。新建一批芯片廠,這就叫發展新興產業。這些調整,都是直接衝著供給問題去的,目的是改善供給結構,就叫供給側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