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成吉思汗軍團滅了金國後不直接滅南宋而是大部分西征?

文史大世界


成吉思汗,並沒有攻打南宋,他在蒙古稱汗後(1206年),先後攻擊西夏、金國,均是20多年的消耗戰,並沒有馬上把兩個敵國消滅。在擊敗金國主力後,成吉思汗親軍西征,先滅西遼(1218年),再滅花剌子模,一部追擊花剌子模殘部到印度,一部則到達歐洲的克里米亞半島。成吉思汗再回師攻打西夏,期間1227年病死六盤山。這時西夏投降,他的兒子拖雷密不發喪,按成吉思汗遺囑殺西夏末帝李睍,並對西夏進行了大屠殺。

拖雷為成吉思汗最小的兒子,成吉思汗臨終前指定窩闊臺為繼承人,但仍然需要蒙古的庫裡勒臺(部落議事會)批准。在未最終決定而王位空缺的兩年,由拖雷監國。拖雷和窩闊臺分兵攻打金國,武力借道南宋,在均州三峰山擊敗金軍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的主力部隊,第二年回師途中,拖雷病死。這時金國仍然沒有被消滅。

窩闊臺上臺後,即派人降伏了高麗,繼續派人圍攻金國汴京,與南宋結盟最終滅掉金國。然後劫掠南宋,他的兒子闊出在南宋戰死,沒有在南宋的佔領區形成穩固統治。1235年,窩闊臺決定進行第二次大西征,征討欽察、斡羅思等國。主將為拔都、速不臺,出征軍15萬人。征服欽察、斡羅思後,兵分兩路擊敗孛烈兒(波蘭)、馬札兒(今匈牙利)。後聽到窩闊臺死訊後,大軍東撤。

大汗位爭奪了三年後,蒙哥任大汗,派忽必烈南征大理並滅之,同時派旭烈兀進行第三次大西征。旭烈兀相繼攻下波斯,巴格達的黑衣大食,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

蒙哥親率大軍,兵分三路侵略南宋,蒙哥受阻於四川釣魚臺,並在那裡死去。忽必烈北返爭奪大汗位,旭烈兀東撤支持忽必烈,留守敘利亞軍敗於埃及馬木留克。

忽必烈上臺後,才最終消滅南宋(1279年)。

整個蒙古帝國有三次大的西征的大汗,分別是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

成吉思汗為什麼要西征?我認為原因有這幾個:

1,西夏和金國是兩個鐵疙瘩,雖然成吉思汗已重創兩國,但成吉思汗如果非要用鋼牙把這兩個鐵疙瘩啃下來,只怕會讓西夏和金國鐵了心結盟。如果是這種局面,成吉思汗就是到死了也滅不了他們。事實是,成吉思汗死在滅亡西夏期間,成吉思汗死後6年金國才滅亡。所以成吉思汗需要轉移注意力,放鬆對西夏和金國的壓力,挑撥他們的關係,自己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成吉思汗就留下木華黎對金國呈半進攻半防禦狀態,帶領大軍西征。

2,成吉思汗這時不怕外敵,只怕內敵。原來蒙古草原部落最強大的乃蠻部,雖然被成吉思汗打敗,但逃到了西遼,並且其首領屈出律還成了西遼的領導人。這才是成吉思汗的心病,這是最大的內敵啊!一旦成吉思汗和西夏金國的戰爭中有什麼失利,乃蠻部也是蒙古部落,很可能一呼百應,越過蒙古草原,給成吉思汗背後捅一刀子。所以成吉思汗西征的第一步就必須是把西遼和乃蠻部拿下。

3,成吉思汗拿下乃蠻部和西遼後,本來心滿意足,想做做生意。從唐朝以來,他第一次又完整控制了絲綢之路,可以把東亞的絲綢、瓷器、棉布等買到中亞,大把的銀子眼看就要賺到手。但西邊的花剌子模的一個總督卻把蒙古一個商隊都殺了,財物都搶光了。成吉思汗還是先派使團見花剌子模國王,要求處死總督,保護蒙古商隊。花剌子模國王也是個缺心眼,把使團長殺了,其餘的人都剃光腦袋踢了回去。這下成吉思汗就勃然大怒了,下令把花剌子模屠了!蒙古與花剌子模之間是一場惡戰。

4,貫穿歐亞大陸的有上萬公里的大草原,從蒙古一直到中亞、南俄,最後到中歐結束。這片大草原,是最適合蒙古騎兵作戰的。這是地理因素。而西夏、金國、南宋有高山、險關、江河作為軍事防禦,難度比草原大。

窩闊臺西征的原因是:在南宋碰了釘子,自己的接班人闊出也戰死在南宋,先拿西邊的軟柿子捏捏,讓其他人也練練手。

蒙哥西征的原因:除了搶奪西亞的財富外,斬斷南宋的外貿供血也是一個因素:南宋與阿拉伯人、波斯人有大量的貿易往來,支撐了南宋財政的五分之一左右。佔領波斯和阿拉伯,可以把南宋的經濟命脈斷掉一根。


沂藍書院趙月光


蒙古崛起之前,周邊強手林立。西夏、金朝、南宋都不是等閒之輩。蒙古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正是採取了分化瓦解、循序漸進的戰略方式。但是在花了二十多年肅清北方兩大勁敵西夏和金朝並統一北方後,蒙古並沒有停止對宋的戰爭,窩闊臺大汗、蒙哥大汗皆在攻宋戰爭中死去,只不過,蒙古滅宋相比滅金更難打,完全是打的硬戰。




蒙古滅金的最後一戰蔡州之役,是由南宋與蒙古合力完成。南宋以名將孟珙為帥,出兵2萬,糧30萬石助蒙滅金。但南宋的表現實在很糟糕,蔡州幾乎是憑蒙古一己之力攻下。至此,蒙古已有了滅宋的想法。但天真的南宋,卻乘蒙古滅金北撤之機,派兵北上收復原北宋西京、東京、南京( 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 ),被蒙古軍擊敗。這一下子就給了蒙古滅宋以口實。




1234年,即蒙古滅金後的第二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南宋背盟,兵分兩路南下大舉攻宋,但南宋早有防備,蒙古南下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城堅不克,大掠北還。從1235年到1242年,蒙古連續七年南下不間斷的對南宋進攻,雖有一定的收穫,但由於戰線拉的過長,兵力過於分散,且以擄掠剽殺為主,並未駐軍守城,大軍一退,得地復失;加之兩淮河網和蜀地山多,不便發揮騎兵優勢,所以並沒有達到攻城略地、不斷纏食南宋土地的目的。



窩闊臺病死後,繼任的蒙哥汗繼續發動對宋戰爭。開慶元年(1259年),蒙哥發動數十萬大軍攻打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此城早在1227年就遭到蒙古的攻打,但始終城堅不摧屹立不倒。二月,蒙哥進駐石子山,親自督陣攻城。從二月到五月蒙軍不分晝夜猛攻釣魚臺城,但全被頑強的宋軍擊退。至七月,蒙軍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破城,不久,蒙哥汗在前線督戰時為宋軍炮矢擊中,七月二十一日死於軍中。大汗既死,蒙軍軍心大亂,最終撤圍北去。




蒙古滅宋戰爭,宋未打下已經摺損兩位大汗。蒙哥汗既死,蒙古陷入了汗位之爭。最終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於中統元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繼汗位,改國號為元,是為元世祖。但同年四月,其四弟阿里不哥在漠北蒙古貴族的支持下也於和林 (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稱帝。蒙古帝國陷入兩帝爭權的內亂,忽必烈為明正朔,全力對付阿里不哥,決定暫時與南宋息兵修好。南宋得到喘息的機會,宋蒙之間出現了難得的和平歲月。




此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展開了激烈的汗位之爭,歷時長達4年,1261年,忽必烈佔領哈拉和林後再次發兵進攻,大敗阿里布哥軍於昔木土腦兒。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除掉了最大的政敵,忽必烈得以全力籌備滅宋之戰。蒙古滅宋,前後花費長達42年的時間,相比滅金,南宋絕對是一個難啃的骨頭。釣魚城從1227年一直堅守到1276年,襄陽城被圍困長達6年才在絕境中投降,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讓蒙古刮目相看。事實上蒙古在滅金之後從未停止過滅宋,只是耗費的時間長了些。


大國布衣


首先,成吉思汗死的時候,金國還沒滅亡呢!

成吉思汗死於1227年,是在親征西夏的過程中逝世的。而蒙古的滅金戰爭,是在他兒子窩闊臺汗時期完成的,金國最終滅亡時間,是1234年才對。

所以,題目中所說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在蒙古滅金後,宋蒙戰爭隨之就爆發了。

在宋蒙聯軍攻進蔡州城,滅亡金國後的第二年,即公元1235年的六月,窩闊臺汗就以南宋背盟為由,兵分兩路全面攻宋了,一路由皇子闊出率軍攻宋荊襄地區,一路由皇子闊端率軍攻宋四川。這就是宋元(蒙)戰爭的第一階段。

事實上,宋蒙戰爭並非持續不斷的,中途由於蒙元帝國內亂等原因,期間宋元(蒙)雙方時戰時和,前後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1235年-1241年,由於發生在窩闊臺汗時期,因此也稱窩闊臺攻宋之戰;第二階段,從1253年-1259年,發生在蒙哥汗時期,因此也稱蒙哥攻宋之戰;而最後階段,從1267年-1279年,期間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元朝,因此第三階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滅宋戰爭。

最後,蒙古西征也進行了三次,而且大部分時間與宋蒙戰爭重合。

第一次西征是1219—1224年,成吉思汗統帥大軍西征,主要是為了征伐中亞強國花剌子模。

第二次西征是1236—1241年,剛好與宋元(蒙)戰爭的第一階段重合。這次西征,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主要是為了征服伏爾加河以西的諸國。

第三次西征是1252年一1260年,也大致上與宋元(蒙)戰爭的第二階段重合。最後一次西征,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軍征伐波斯。

因此,蒙古西征和宋元(蒙)戰爭,在大部分時間上是同時進行的。但與西征相比,南下伐宋的戰爭規模和難度更大,因此蒙古帝國的主要精力,也始終在對宋戰線上。

而事實上,也是正是宋蒙戰爭的進程在影響著蒙古的西征。1259年,由於蒙哥汗在進攻合川釣魚城的過程中,被宋軍流矢擊中,不久便死了,隨即引發蒙古帝國內部的動亂,而蒙古的最後一次西征也因此於次年戛然而止!


這些歷史要讀


成吉思汗及其後人先進行西征,而後南下的策略,總的來說,是因為西征比南侵略的難度小太多。

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滅掉了西遼和花剌子模,重創了西夏和金國。但是相比較之下,這個時候蒙古人西征其實就相對容易了,因為西征途中最大的對手是花剌子模,而花剌子模滅亡以後,西征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像樣的障礙。

反觀南侵,無論是在成吉思汗時期,還是成吉思汗後人的擴張之中,南侵的難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蒙古人攻南宋以前,擋在南宋和蒙古之間的西夏和金國,都不是什麼軟柿子。蒙古人雖然最後滅亡了西夏和金國,但是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個損失是遠比西征高很多的。

當西夏和金國滅亡以後,蒙古人還是第一時間對南宋進行了征伐,雖然那個時候的南宋還是蒙古的盟友,但是在蒙古的擴張面前,這個同盟毫無價值。不過,南宋在歷史上雖然以弱著稱,但是相比蒙古西征途中的那些國家,南宋還是相對更強大的。有蒙古“接班人”之稱的闊出,就直接在蒙古最初侵宋的時候戰死。

因此,蒙古侵宋的過程一直不是很順利。為了瓦解南宋的實力,蒙古對南宋實行了一個以侵擾而消耗南宋實力,並由西、北、西南三面包圍南宋的策略。這個策略前後共進行了三十多年,這個時期內,蒙古大軍全力西征。當然,蒙古大汗蒙哥也在這個過程中有曾三路大軍伐宋,但最後同樣失敗了,蒙哥本人也身死南宋的釣魚城之下。

因此,蒙古人西征,主要是因為西邊各國的實力相對南宋太過弱小,同時,蒙古西征之地,更適合蒙古鐵騎橫行,而更容易成功。兩相對比之下,蒙古人先西后南,也就容易理解了。


蘇綻


我們都瞭解蒙古帝國的歷史,也知道是成吉思汗成立了蒙古國,並且將蒙古完成了統一。成吉思汗還有他的子孫和很多的西方國家發生過戰爭,然而卻沒有和德英法等國家交戰,有人認為,如果和這些國家交戰的話,肯定也會影響這幾個國家的經濟以及軍事發展。那為什麼錯過了這幾個國家呢?其實是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正是因為這件事,才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和西方發生戰爭的時候都是哪幾位統帥?第一次西征,自然就是成吉思汗作為統帥了。他帶兵闖到了西方,並且將中亞西部的一些國家給消滅了,那可是蒙古第一次闖到西方進行戰爭,能夠有這樣的戰績,也算是很不錯。第二次西征,作為統帥的是成吉思汗的長子,他的名字叫做拔都。

據說,那一次西征可以記為整個蒙古史上最為厲害的一次。因為成吉思汗的長子帶了12萬的兵力,卻消滅了60萬的西方國家軍隊,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而已。再來說第三次西征,那個時候擔任統帥的是蒙哥汗的弟弟,那一次他們主要攻打的是波西。這樣算下來,三次去西中,他們都沒有打到英德法,其實他們有這個打算的。

他們原本是想著攻打歐洲國家之後,再去蔓延到德英法這三個國家,一點一點的循序漸進。然而在第二次西征之後卻發生了改變,在第二次西征時,雖說統帥是拔都,然而發起這次活動的倡導者卻是成吉思汗在位的時候,剛剛繼任汗位的窩闊臺。他剛成為了大汗,自然是要做一些能夠起到帶頭作用的事,所以他就派拔都去西征。

窩闊臺的想法很好,他覺得只要先把現在俄羅斯所在的地方給攻打下來,緊接著再去攻打一些小的城市,像是克莫斯科等,把這些城市一一打完了之後,再進軍其他國家即可。可沒有想到在那個時候,就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拔都已經帶著人去了波蘭和匈牙利,而窩闊臺也是正準備去西方作戰。

就在這個時候,蒙古發生了意外,拔都正準備進攻德法英時,他得知窩闊臺已經死了。所以只能夠回到蒙古,重新選擇一位大汗。因為那個時候是沒有指定人來做皇位的,只要賢能的人都可以成為大汗。所以,拔都就沒有繼續西征,而是回到蒙古帝國,可他卻沒有成為大漢,下一位大汗是窩闊臺的大兒子。因此,蒙古軍團才沒有進軍德法英,現在你是否瞭解了呢?


老農民嘮三農


窩闊臺即位後,確實有兩個進攻方向的選擇:一是南下滅金,滅完後繼續攻打南宋;二是西征。歷史發展就是西征的。

窩闊臺捨近求遠去西征,確實是個奇怪的決策。但是我認為這不是金替南宋阻擋的原因,而是跟黃金家族第三代領導人有關。

成吉思汗做了個決定:把諸子分封在西邊,把諸弟分封在東邊。因此成吉思汗的兒子也就是窩闊臺汗的兄弟,主要領土和利益都在西邊。

而窩闊臺也有一個麻煩,就是弟弟拖雷,是自己的潛在威脅。

因此無論如何,窩闊臺需要他哥哥的支持,當時大哥死了,二哥老了。說到底,窩闊臺需要他侄子支持他。而讓侄子們支持他,當然是送他們土地和財富了。他們的封地都在西邊,難道在東邊給他們送地嗎?

當然不可能了!!!

為了給侄子們送地,只能發動西征啦!!!

長子西征說著是鍛鍊諸王的長子,其實是給侄子送禮的。拿別人的土地去送禮,簡直不要太划算。窩闊臺不愧是成吉思汗看中的繼承人,太老道了。

禮送到了,窩闊臺的汗位就穩了。可惜啊,他兒子貴由不會玩這一套,反而跟他的堂兄鬧僵了,當然也沒有然後了。


銫媒體


這個問題有瑕疵。

成吉思汗於1227年病逝於六盤山,此時的蒙古剛剛消滅西夏,尚未完成對金國的清算。而最終完成滅金大業的,是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

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軍合力攻陷金國最後一個據點蔡州,金哀宗完顏守緒自盡,金末帝完顏承麟被殺,至此,金國徹底滅亡。

作為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在生前為子孫們制定了征服天下的戰略路線圖,其中就有借道南宋消滅金朝,隨後趁勢消滅南宋的構想。

但消滅金國之後的窩闊臺卻在1236年大舉西進,發動了蒙古的第二次西征。

那麼窩闊臺在滅金後不直接消滅南宋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在自然條件上,西進比南下更有利

蒙古是真正的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這決定了他們的最擅長在草原上作戰。

在亞歐大陸根據緯度地帶性規律,從赤道到兩端分別是熱帶、溫帶和寒帶。這些溫度在自東向西分佈。在亞歐大陸內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分佈著廣袤的草原地帶,向東延伸到蒙古高原,而向西則延伸到東歐平原。

這是蒙古人最喜歡的作戰場地。歷史上早在匈奴開始,亞歐大陸內部就不斷產生著遊牧民族自東向西的遷徙,蒙古的西征可以被認為是這種遷徙的延續。

因為蒙古西征基本沿著草原帶進行,這使得蒙古人有更強的適應性,所以能夠取得更大的戰果。

歷史一再證明:東西向的擴張要比南北向的擴張更加容易。17世紀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在南北方向,蒙古人可謂是步履維艱。

首先隨著緯度的下降,氣溫會隨之升高,這對於蒙古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特別是氣溫升高容易帶來瘧疾等一系列傳染疾病,在那個醫療水平尚不發達的古代,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非戰鬥減員因素。

而且隨著緯度的降低,氣溫的升高,氣候變得越來越適宜,能夠養育的人口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蒙古每南下一步就需要面對更多的人口。在大密度人口的南方,即使蒙古人殺戮能力再強,南下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也遠遠比西征遇到的要大很多。

在地形上,蒙古高原以南的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南方的丘陵地區,對於以騎兵為主的蒙古軍隊而言非常致命。元朝最終能夠消滅南宋,靠的不是強悍的蒙古騎兵,而是從南宋投誠過來的水上力量。

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過程中,蒙古人用了22年時間,先後發起了6次對西夏的征伐,才最終消滅了這一個彈丸小國。

而從蒙古向金國開戰,到最後消滅金國,蒙古一共用時23年。可想而知,消滅南宋需要用的時間會更長。

作為生產力水平尚不發達的遊牧政權,擴張土地,劫掠財富是蒙古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如果蒙古不向西發展,獲取更多的財富而死磕南宋,勢必會在南宋倒下前先崩潰,這是非常不划算的。

2、在征服難度上,西進比南下更簡單

南宋雖弱,但絕不意味著好打。

南宋的國土面積雖然相對於北宋喪失了1/3,但是卻使南宋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

在北宋時期,由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北宋北部疆土無險可守。面對契丹或金國的進攻,北宋北方國土極易淪陷。

但是南宋以秦嶺和淮河為界,這使得南宋在北方有了一個天然的屏障,對於阻擊北方的政權特別是蒙古騎兵而言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南宋雖小,卻像一隻蜷縮的烏龜。蒙古即使有再強悍的牙口,也不可能輕易將南宋吞下。

在技術發展水平上,南宋雖然國力較弱,但是其技術水平遙遙領先於北方的金國和西夏。

蒙古在消滅金國和西夏後,獲得了他們的技術。這樣的技術水平可以碾壓中亞甚至歐洲的政權,但是相對於技術更加先進的南宋,蒙古就顯得有心無力。特別是南宋據險而守時,蒙古更是了無進展。

蒙古的第一次攻宋起源於滅金前夕,此時的窩闊臺為徹底消滅金國,派遣拖雷繞道南宋漢中地區並在三峰山之戰中消滅金國主力。

在借道南宋時南宋拒絕了蒙古,蒙古採用了強攻的方式完成了從南宋國土上的迂迴。

雖然擊敗了南宋,但不代表具備了消滅南宋的實力。消滅金國後,1234年,南宋發動了旨在收復三京的“端平入洛”北伐,此舉給了蒙古進攻南宋的藉口,但是卻沒有給蒙古消滅南宋的時機。

1235年開始,蒙古從三個方向進攻南宋,並進行了長達6年的拉鋸戰,但由於蒙古軍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無明確的主攻方向,深入漢淮河網和巴蜀山地等不便發揮騎兵優勢的地區,使得蒙古雖然取得了攻入巴蜀的勝利,但仍然無法撼動南宋。

有地形優勢的南宋讓蒙古吃盡了苦頭,但是在蒙古西征時,征服大平原上的中亞和東歐各政權卻顯得輕而易舉。因為蒙古軍強大的戰鬥力,在野戰中摧枯拉朽。而因為有中原地區的火炮技術,蒙古軍攻城也相當厲害,這就使得蒙古在西征過程中碩果累累。


最重要的是:對於蒙古而言,無論是歐洲還是南宋,都是需要被征服的,只不過是時間的先後問題。因此,先選擇簡單的下手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成吉思汗鐵木真,是蒙古除期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前蒙古處於金朝的統治,並且金朝每一年都會派兵殺蒙古人,所謂減丁,成吉思汗先統一蒙古各部,然後起兵攻金,為了解除後顧之憂,率兵攻打西夏,去世與軍中,成吉思汗死後,其繼承者拖累,木華黎,窩闊臺,繼續伐金,最後聯合南宋攻滅金朝,蒙古和宋的領土直接接觸,1235 年蒙古窩闊臺以南宋背盟為由開始攻宋,經歷了沔州之戰,真州之戰,陽平關之戰,廬州之戰,京襄之戰都以失敗而告終,特別是蒙哥繼承汗位以來,發動全面攻宋戰爭,意在滅亡南宋,蒙哥死於攻宋的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位置無人,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暫時與南宋講和,率兵北歸,忽必烈奪取汗位之後,稱皇帝,改蒙古為元朝,開始全面伐宋,最主要的一戰是襄陽之戰,宋朝丟失重鎮了襄陽,南宋朝廷就不斷逃跑最後崖山海戰之後滅亡,這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的千古好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深刻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氣節。所以我的回答是蒙古滅金之後,就開始攻宋,歷經45年才滅亡南宋,






ZGRJSQ


成吉思汗死於公元1227年,蒙古軍隊消滅金國是在公元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的時候成吉思汗已經死了7年,這使得他根本沒機會進攻南宋。

成吉思汗在世的時候,蒙古的主要力量是用來對付金國的,因為金國跟蒙古人是世仇。蒙古一直想要把金國滅掉,金國雖然屢戰屢敗但卻是家大業大,想要一下子滅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蒙古帝國從公元1211年開始到公元1234年共花了23年時間才把金國給滅掉,這足以證明金國不好打。而在這個期間裡,蒙古跟南宋是結盟的狀態的,兩國是盟友又沒有直接領土接壤,蒙古軍自然也不會打南宋。

不過呢,當蒙古滅掉金朝之後蒙宋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只是相對於對戰金國西夏等國,南宋的地理優勢使得蒙古軍的進攻受阻,蒙古人要想進攻南宋必須遊過長江,偏偏蒙古人不善水戰,只能在長江邊望江興嘆。

當時蒙古要進攻江南只能從兩個方向進軍,一個是襄陽,一個是劍閣。襄陽的問題我們大家都知道了,那裡是郭大俠的地盤;劍閣號稱劍門關,是蜀道的第一雄關,蒙古人前後發動了七次攻伐大戰也沒能攻破。

至於說蒙古軍在攻伐南宋的時候同時發動西征(長子西征)以及(旭烈兀西征)主要是因為長江天塹也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攻破的,蒙古軍大量閒置,而西部的一些汗國也沒有被征服,倒不如以戰養戰,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優己


有本書叫《元朝秘史》,也叫《蒙古秘史》,裡面記載了蒙古帝國南征金、夏,進兵中亞、遠征歐洲的很多事情。

我一直不相信秘史之類的東西。尤其《元朝秘史》在經過多種語言翻轉之後,裡面必然會夾雜更多人的個人主觀。

《元朝秘史》原本我看不懂,所以我對於這段歷史的瞭解全部來源於《二十四史》。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部落之時,自然感覺到西部的草原對於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的重要性。

成吉思汗為了保證馬匹資源,自然而然地把佔領西部草原作為戰略地第一要點。

對於南面的農耕地帶,顯然並沒有太大的佔領慾望。

對於南面農耕地帶,依然存在著以前遊牧民族的劫掠思想。

要不是大宋與蒙古聯盟攻金,恐怕蒙古人在很長時間內不會南下。

在對金國的作戰之後,蒙古人就意識到: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於戰鬥,而是來自對氣候的不適應。

由於位置靠南以及靠近大河和海洋,氣候潮溼。夏季的炎熱和潮溼對蒙古人和馬匹來說,幾乎是無法忍受的。

在農耕區和城市,他們屢次遭遇各種可怕的疾病。在這一點上,大家可以腦補曹操在赤壁整個大軍感染瘟疫的場面。

在夏季,戰事幾乎完全停止,大批蒙古人以及大量的馬群,就近撤回較為涼爽的北方和蒙古草原。

金國的農田、水渠、石牆、城池等設施,阻礙他們在這一帶縱橫馳騁的機動能力,延緩蒙古鐵騎的進軍速度。

當蒙古人撤離金國的城市時,他們驅散和屠殺那裡的居民,並且摧毀城市建築,把大量的農田改造成牧場。

經過這樣的改造之後,就會在蒙古和農耕之間,製造出一個無人區,以便在蒙古軍隊返回之時,那裡有著一片廣闊的牧場。


真正引起成吉思汗西征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的商隊在花剌子模遭到劫掠並被殺害。

成吉思汗派出使臣前去交涉,花剌子模處死部分使臣,並將其餘人毀容,將他們送回成吉思汗那裡。

成吉思汗在聖山之巔,面對長生天祈禱:“我不是這一爭端的製造者;請賜予我嚴正的復仇力量吧!”

從聖山上下來,成吉思汗開始了復仇的行動,也由此拉開了征服世界的序幕。

花剌子模就像一隻驚慌的兔子,一路向西逃竄,而成吉思汗的軍隊就像追逐兔子的獵狗,緊緊跟隨在後。

直到發現了歐洲大陸,蒙古人將西征繼續升級。

等到成吉思汗發現南朝不是想象中那麼強悍之時,成吉思汗以垂垂老矣。

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之時離世。死因多種,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之後蒙哥命喪釣魚城,忽必烈停下南征的腳步,回到草原爭奪大汗的權位。蒙古帝國的擴張由此停下了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