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都會博物館有哪些比較有名的歐洲繪畫?

鑲者62Zm2657


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收藏有世界各地大量的藝術品,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容納數量如此之多的經典藝術品。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作品讓人應接不暇、無法抗拒。下面,推薦幾件必看作品。

1. 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是古雅典一位博大精深的演說家和教師,這使他深感憂慮。在柏拉圖的著作中,蘇格拉底被指控腐化年輕人,否認神。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吞下鐵鎖受死兩個選擇中,蘇格拉底在死亡中找到了極大的榮耀。

1787年,法國藝術家雅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完成了這幅《蘇格拉底之死》。這幅畫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蘇格拉底在憤怒和悲傷中的自律和正直。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相當高,其透視和人物的服飾描繪都令人驚歎。

2.聖彼得的否定

《聖彼得的否認》意大利巴洛克畫家卡拉瓦喬1610年夏天在那不勒斯完成的作品,取材於聖經,講訴的是耶穌遭到被捕後,彼得否認認識耶穌的場景。作品中,三個人的手都指向彼得,這是彼得三次背叛耶穌的象徵。

卡拉瓦喬在這幅作品中完成了無與倫比的色彩、光暗對比展示,人物表情刻畫也富有戲劇性,十分傳神。

3.縫紉的年輕的母親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是美國本土印象派女畫家。《縫紉的年輕母親》(Young Mother Sewing)是她1900年完成的作品,一個趴在母親膝蓋上的小女孩正在與觀者進行眼神交流。

卡薩特的作品通常展示一些溫馨的家庭生活場景,尤其擅長表現母子親情,讓人過目不忘。

4.格特魯德·斯泰因肖像畫

格特魯德·斯泰因是一位富有的美國作家,她花錢購買了大量當時前衛畫家的作品,其中包括野獸派創始人之一的亨利·馬蒂斯、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和立體主義創始人之一的畢加索。

畢加索在1905至1906年間為格特魯德·斯泰因畫了這幅肖像畫,這是對她慷慨贊助的感謝。這件作品看起來比畢加索的其他畫作簡單,這是對這位重要女性一生的美好見證。

5.彼得·勃魯蓋爾的《收穫者》

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一個永恆的樂趣就是他對日常生活的描繪。這幅完成於1565年的作品,讓人們可以盡情觀賞在金色田野裡辛苦勞作一天結束時享受美味野餐的農民們的每一個細節。

6.《男孩的畫像》

這幅作品來自羅馬時期,大約是公元100年完成的。過了一千多年,我們仍然對這幅畫作表達的非凡溫柔感到驚奇。

7.《麥田與柏樹》

這是文森特·梵高1889年完成的《麥田與柏樹》。面對透徹的藍天、金色的麥田、墨綠的柏樹,人們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人們也不禁自問,當梵高還是個無名小卒時,我會理解和購買梵高的作品嗎?

8.《女人與鸚鵡》

這是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庫爾貝1866年完成的作品《女人與鸚鵡》。十九世紀的壞男孩庫爾貝在法國藝術學院掀起了一場波瀾,他的作品中有碎石機、葬禮和散亂的裸體畫。觀者會驚歎畫面的細節:零散在床上的頭髮,被丟棄在地上的衣服,還有過分熱情的鸚鵡……

美國的大都會博文館的繪畫作品數目龐大,從古羅馬、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法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印象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都有涉及。下面再貼幾幅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希望大家喜歡。


畫家王衍成


1.提香—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最偉大的畫家。這個場景取材於奧維德的《變形記》,提香曾畫過兩個版本,一幅為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而作,另一幅為羅馬的法爾內塞家族而作: 法爾內塞版現已失傳。此圖上,女神維納斯徒勞地阻止她的人間戀人阿多尼斯去狩獵。圖中嬉戲的享樂氛圍隱藏著一個具有悲劇意味的諷刺: 阿多尼斯命中註定要在這次狩獵中被一頭野豬殺死。提香晚期的一些最有力的作品常突出表現古典神話中情慾享樂與殘酷氛圍的鮮明對比。

2.胡安·德·帕雷哈

這幅非凡的肖像畫描繪了委拉斯凱茲的摩爾人奴隸兼畫室助手。在羅馬畫成的這幅作品於1650年3月在萬神廟公開展出。委拉斯凱茲顯然希望以自己的藝術技巧給他的意大利同仁留下深刻印象。果不出他所料,如同委拉斯凱茲的傳記作者安東尼奧.帕洛米諾告訴我們的那樣,這幅畫“贏得無比一致的讚賞,以至於各國所有畫家都認為,其他一切看起來都

像畫,只有這幅畫看起來像真理”。委拉斯凱茲不僅描繪出畫中人的形體,也傳達出他自豪的性格。這位奴隸後來也成了一位畫家,並在1654年被委拉斯凱茲釋放。

3.戈雅--曼努埃爾·奧索里奧·曼裡克·德·祖尼家

這幅著名肖像畫中的人物是阿爾塔米拉伯爵夫婦的兒子。他身著漂亮的紅色衣服,正與他的寵物們玩耍,包括一隻喜鵲(它的嘴裡叼著戈雅的名片)、一籠子雀鳥和三隻睜大眼睛的貓。在基督教藝術中,鳥類常用來象徵靈魂; 在巴洛克藝術中,籠中鳥象徵純真。戈雅可能打算用這幅肖像畫來表現童真世界與邪惡力量只有一線之隔,或者他打算藉此評論純真童年和青年時代轉瞬即逝的本質。這幅畫可能是在畫中的孩子於1792年天折之後所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