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兩天佔領阿富汗全境的蘇聯為何會出現高達41萬人的傷亡?

顓治國


1979年12月25日,也就是聖誕節的當天,蘇聯十多萬大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阿富汗,在三個半小時內佔領喀布爾,四天時間攻佔阿富汗全境,十多萬阿富汗政府軍不戰而降,蘇聯的軍力也在那一時刻達到了自己的巔峰。但凡事都是盛極而衰,阿富汗也如越南一樣成為了帝國的墳場,一點一點吸乾了這個紅色帝國最後的血液。從79年蘇聯佔領阿富汗到89年蘇聯全面撤軍,整整十年,蘇軍戰鬥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還有不計其數的非戰鬥減員,雖然沒有四十萬這麼誇張,但也是損失慘重。這一情形簡直像極了當年的越南戰爭,不同的是越南戰爭只是削弱了美國,而阿富汗戰爭卻徹底打垮了蘇聯。80年代是蘇軍最鼎盛的時期,戰鬥力也十分強悍,但是在阿富汗戰場為何卻付出如此大的代價,這是由各種不同的內外部因素共同造成的,且聽我分析一二。

蘇軍兵力不佔優勢

雖然當時蘇軍有五百萬部隊,但是由於蘇聯國土廣闊,軍事基地眾多,從遠東到歐洲乃至中東都需要派兵駐守,因此在阿富汗兵力常年只有十多萬,且是以輪戰的方式參與的。而阿富汗各種勢力的游擊隊人數卻超過了30萬,在阿富汗這樣一個高原山地國家,崎嶇複雜的地形本身就制約了蘇聯機械化部隊的施展,坦克大炮以及步兵戰車等重型裝備根本無法在山區行進,蘇聯只能依靠步兵進山掃蕩,而被毛主席的游擊戰理論武裝的阿富汗游擊隊深知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戰術,這讓兵力本來就不佔優勢的蘇聯部隊痛苦不堪,完全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只能被動挨打。(蘇聯步兵艱難行進)

蘇軍後勤補給不給力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戰爭打的就更是後勤補給了,十多萬的蘇軍不僅海量的武器彈藥補充,還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資。而這一切都有賴於交通運輸,而阿富汗機場有限,交通落後,空中補給數量有限只能供應大城市的守軍,大頭還是得靠地面交通。阿富汗全國都沒有鐵路,只能靠貫通全國的兩條公路,駐阿蘇軍80%的物資都依賴於這兩條動脈,而公路穿越的各種山區和要地就成了蘇軍的墳墓,阿富汗的游擊隊經常埋伏在公路兩側,以高打低,讓蘇軍防不勝防,運輸隊也成了蘇軍當時傷亡最大的軍種之一,而由於運輸不通暢,蘇軍在各地的守軍也面臨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不足的問題,戰鬥力自然也下降,間接性造成了更大的傷亡。


(阿富汗游擊隊在伏擊前觀察地形)(蘇軍運輸隊被伏擊)

外部援助是游擊隊戰鬥力的倍增器

聽到游擊隊,大家都會想到當時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游擊隊,裝備簡陋,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可當時阿富汗的游擊隊可沒有這樣的煩惱,美國剛從越南戰場抽身,無力再親自與蘇聯對抗,所以竭盡全力援助阿富汗游擊隊,中央情報局從世界各地搞來武器裝備援助阿富汗游擊隊,從步槍、子彈、火炮、到地雷、導彈、導航器材應有盡有,其中就包括蘇聯直升機殺手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和中國出品的游擊戰神器63式107火箭炮,另外西德和日本也援助了游擊隊大量服裝和藥品。裝備在手,天下我有,阿富汗游擊隊也是因為有了這些不錯的裝備和後勤物資才能給予蘇聯部隊大量的殺傷。

(阿富汗游擊隊肩扛毒刺防空導彈)

(阿富汗游擊隊發射107火箭炮)

蘇軍非戰鬥減員嚴重

蘇軍十年阿富汗戰爭真正的戰鬥傷亡其實只有五萬多人,真正的大頭在非戰鬥減員。阿富汗海拔高,地形複雜,環境惡劣,風沙和疾病流行,蘇聯士兵在這種環境下是極其不適應的,蘇軍當時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很多戰士都得了瘧疾和白喉等傳染性疾病。更可怕的是蘇聯本身輕工業特別是醫用工業不發達,藥品補給一直是短板,加上運輸線又時時遭受襲擊,所以很多病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有些就這麼死了,有些落下了終身殘疾。(面容憔悴的駐阿蘇軍)

非正義戰爭導致蘇軍士氣低下

蘇聯自從入侵阿富汗後遭受了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譴責,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也遭遇了幾十個國家的集體抵制。在蘇聯國內也遭受了勃列日涅夫之外的幾個高層領導的反對,蘇聯本以為幾個月就能結束的戰爭卻一直拖拖拖,這導致當時的蘇軍士兵普遍士氣不高,蘇軍士兵甚至在戰爭後期發生了吸毒的現象,不得不說非正義的戰爭必敗這個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親們看完別忘記點個贊哦!(當年的宣傳畫)


軍武吐槽君


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當然,根據蘇聯宣傳慣例,這個數字是被大大縮水的,戰後僅陸續曝光的,在阿富汗的蘇軍逃兵就不止300人,不過,要說蘇軍在阿富汗死傷41萬人,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蘇軍在佔領阿富汗後,其面對的主要對手是反蘇游擊隊,這些游擊隊有美國、巴基斯坦、海灣國家和某國支持,雙方圍繞主要交通線不斷展開爭奪,阿富汗作為一個沒有鐵路的內陸國家,駐阿蘇軍除了人員補充主要通過空運外,大部分的物資補充都要通過幾條戰略公路,從蘇聯用汽車運來,耗費極高,也因此,在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最多隻有10萬人同時駐紮在阿富汗,這跟越戰美軍動輒在南越駐軍幾十萬沒得比。

事實上,不管是在戰役還是戰鬥中,蘇軍獲得了大部分勝利,擁有更好的武器、戰術素質和指揮體制,但阿富汗戰爭是一場典型的消耗戰,反蘇游擊隊以及其支持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在戰場上擊敗蘇軍,而是不斷造成其損耗,在無法承受的時候主動撤離阿富汗,事實證明,這一點也成功做到了。在阿富汗,游擊隊的損失遠遠超過蘇軍,游擊戰雖然不能獲得戰略上的勝利,這裡指的是徹底擊敗對手,但卻能給對手造成巨大損失。

此外,在阿富汗,蘇軍的傷亡減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非戰鬥損失,在落後的阿富汗,蘇軍的一切物資包括食物,都需要從蘇聯供應,而蘇軍對衛生勤務工作嚴重忽視,營地內廚房跟廁所距離很近,炊事員工作前不進行必備的洗手等步驟,導致蘇軍營地中瘧疾等疾病十分嚴重,而蘇聯生產的各類藥物質量低劣,在戰鬥中,蘇軍繳獲游擊隊隨身攜帶的西方醫藥製品,根本不會上繳而是自己留下,以備萬一的時候保命。

在阿富汗,蘇軍遇到了很多問題,除了裝備和指揮外,還包括後勤衛生甚至飲食,這些問題造成蘇軍巨大的戰鬥和非戰鬥減員,在戰爭後期,蘇軍已經開始接受教訓並作出改進,但可惜晚了,蘇聯解體了。隨後的俄軍也是在兩次車臣戰爭巨大傷亡後,才重新重視這些問題,而這原本可以在阿富汗戰爭結束後解決。


深遠防務觀察


這個說法太過傳說了,過分誇大了,蘇軍在阿富汗的損失並沒有那麼大,根本就沒有40萬的,這已經超出了數據實際出動兵力的總數。按照後來發蘇軍公佈的資料顯示,從79年到89年,全面撤軍止,蘇軍戰鬥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非戰鬥減員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完全為生病問題,實際的傷亡數字遠遠比想象的要少許多。

如果按照月或者按年來劃分的話,蘇軍損失並不算很大,傷亡率相當低了,作戰損失遠低於非戰鬥損失,對蘇軍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傷亡多少,而是戰事沒完沒了。

蘇軍實際上面臨著一場游擊戰,在1979年以前,阿富汗就存在著大量反政府游擊隊,那時阿富汗政府尚能壓制住他們,沒成什麼氣候,但是隨著蘇軍入侵,游擊隊由小變大,成了反蘇主流,他們對蘇軍造成的困擾,不是能造成多大的損失,而是他們不斷找麻煩,讓蘇軍陷入戰爭泥潭中。

蘇軍在戰術上可以取得任何勝利,幾乎沒有攻佔不了的目標,沒有打敗不了的對手,但是任何戰術上的勝利都無法徹底的消滅游擊隊,蘇軍根本無法在阿富汗投入絕對優勢的兵力,通常只能保持10萬人的駐軍規模,在戰略上陷入了不斷的消耗戰之中。

阿富汗的民風以及地形等對蘇軍非常不利,這與後來美軍所遭遇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作戰實際上就是一種消耗,最終美蘇都承受不了長期的消耗,只能撤軍了事。


麥田軍事觀察


2天佔領阿富汗全境?如果2天蘇聯就能佔領阿富汗,還需要進行蘇聯阿富汗戰爭嗎?

題主所謂的蘇聯2天佔領阿富汗全境,其實是蘇聯在2年內在佔據喀布爾並擊殺擊殺當時阿富汗國家領導人哈菲佐拉·阿明——僅僅是佔據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而已,並沒有全境佔據阿富汗。

1979年12月末到1980年2月,蘇聯才完成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基地、設施。但事實是,當時阿富汗的反抗者佔據了除主要城市意外的80%阿富汗土地。因此,2天蘇聯佔領阿富汗是錯誤的觀點。

下圖為蘇聯阿富汗戰爭中蘇聯的進攻路線

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高達40萬的傷亡嗎?蘇聯投入的兵力在8——10.4萬人,阿富汗政府軍投入32.9萬,合計43.3萬人。如果蘇聯傷亡40萬,蘇聯還需要撤軍嗎?根本就沒有軍隊可以撤離。

根據蘇聯的官方統計:阿富汗戰爭中,死亡14453人,負傷53753人,417人失蹤,415932人生病(生病?嗯)。對蘇聯官方數字的修正:死亡人數修正為15051人,增加576KGB死亡人員,阿富汗政府軍陣亡18000人。當然如果算上生病的人員,題主所謂的41萬傷亡也不算錯。

現在來看,阿富汗反抗者的傷亡情況:死亡5.6萬,巴基斯坦情報估計的負傷人數超過1.7萬。


對比下美國越戰、2001年阿富汗戰爭的傷亡情況:

美國越戰傷亡情況,1968年,美國和南越一方投入的兵力合計183萬,美國投入536100人;在傷亡方面,南越戰死在22萬到31.3萬之間,受傷117萬,美國58220人戰死,303644人受傷,加上韓國等參戰方的合計傷亡是死亡48萬到80.7萬之間,受傷在149萬。

北越方面,各國投入的兵力在46.1萬(非合計數字),戰死45.5萬到117萬之間,受傷60.8萬。

2001年阿富汗戰爭

聯軍投入23萬兵力,其中北約軍隊13萬。合計戰死9000人,其中6500人是阿富汗保安部隊,美國戰死1162人。

塔利班方面投入12萬,戰死2萬。

估計的平民死亡數字

蘇聯阿富汗戰爭中估計的平民死亡數字是56.2萬到200萬人;

越南戰爭中估計的平民死亡數字是110萬——388.6萬人,其中越南24.5萬到200萬,柬埔寨20萬到30萬,老撾2萬到20萬。

小結:

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投入10萬兵力,戰死1.5萬,戰死率15%;美國投入53.6萬人,戰死5.8萬人,戰死率10.8%。2001年阿富汗戰爭就不用多說了。


阿富汗和越南的衛星地圖對比

阿富汗衛星地圖

局部放大

從上面的衛星地圖可以看出,阿富汗是西部較為平坦,東部靠近喜馬拉雅山脈,基本上都是山地,形成約四個大小不一的峽谷地帶。

蘇聯在阿富汗投入的兵種基本上就是兩個:空降師和摩托化步兵。但東部的山地地形,讓摩托化步兵沒有能夠在阿富汗反抗者的山地游擊戰中佔據優勢。

1985年,巴爾戈喬夫下令必須在1年內結束阿富汗戰爭,因此1985年是蘇聯全力攻打阿富汗的一年。蘇聯投入大量的特種部隊,如功勳優越的103空降師和第5摩托化步兵師,重點進攻庫爾納省和帕克蒂亞省。但經過一年高強度戰鬥,蘇聯僅僅能奪下帕克蒂亞一個省。


現在來看看這兩個省的衛星地圖

庫爾納省

都是高山峽谷和河流,一點平原都沒有,除了用飛機空襲和火炮轟炸之外,機械化部隊很難這種地形下獲得戰爭優勢。後期運輸也不輕鬆,難以支撐大規模的步兵作戰。


帕克蒂亞省:

帕克蒂亞省基本就是一個山谷,西南地勢平坦,東北部是山脈。和庫爾納省的地形相比,帕克蒂亞生是很容易攻陷的,只有在後期需要處理東部山脈部分的反抗者。後期運輸也很輕鬆。


越南戰爭的地形圖

越南整體地圖

越南整體是一個狹長的國土,北部山地多(藍色線是山脈走向),南部基本上就是平原。這也是為什麼北越能夠擊敗南越的原因——南越一馬平川,基本上無險可守!北越除了河內附近有一塊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大部分都是山地。

美軍在越南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1、早期的滾石行動,束縛在越南美軍的作戰靈活性,被華盛頓白宮的官員死死限制,沒有給在越南的美軍指揮官應變處置的權力,連轟炸什麼目標都需要白宮的批准,在轟炸過程中即便看見北越飛機起飛也不允許攻擊;這個束手束腳的滾石行動,讓北越軍隊得以化整為零進入南越作戰。

2、1968年北越的春季攻勢,美軍擊殺4.5萬北越軍、4萬負傷,這是越南戰爭中美軍對北約作戰的重大勝利。但在這個關鍵時刻,美國公眾失去了信心,要求撤軍的反戰遊行不斷。美國公眾對越南戰爭失去信心的巧合和偶然,是造成美國撤軍的重要原因。

在北越受到重大損失時,美國如果按照原計劃繼續增軍,切斷北越的後援線,肯定可以取勝。

3、整個越南戰爭中,南越和美國都是出於守勢。美國白宮對越南戰爭的規劃是失敗的,並沒有選擇主動出擊的策略。否則美國決定從特種戰爭轉為全面戰爭時,就應該攻下河內一帶平原,切斷北越的命脈,將北越徹底的封鎖在山區裡,然後在攻打柬埔寨和老撾,切斷北越的支援線。山地地區的落後經濟,難以支撐北越幾十萬軍隊的供應。

如下圖

美國以海陸空軍的優勢,奪取海防——河內這一帶的平原,應該很容易。並且也能造成北越人信心和底氣的崩潰,逼迫進攻南越的北越軍隊不得不回防,被迫在海防——河內平原和美軍進行決戰——這塊地方是北越的政治和經濟命脈所在,北越自己也清楚不能丟棄。

美國之所以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有兩個:

1、美國的目標只是避免南越被北越吞併,無意滅北越;

2、避免大國宣佈參戰。


總結:

無論是蘇聯阿富汗戰爭,還是越南戰爭,都是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矛盾的直接化。無辜的是阿富汗和越南的平民——軍隊就不無辜了,因為他們的責任就是作戰,死亡是他們的朋友。阿富汗有最高200萬平民死亡,越南(南北越、柬埔寨、老撾四國)有最高250萬平民死亡。

有趣的是:1975年聯合國制定香港接受越南難民,但直到今天,聯合國還欠香港越南難民處理費。香港從1975年設立越南難民營,直到2000年關閉難民營為止,才處理完越南難民問題。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蘇聯當時是世界上超級大國,除了美國還能和它較量一番,其他國家都和蘇聯相差甚遠。上個世紀蘇聯以雷霆萬鈞之勢入侵阿富汗,僅僅只用了四天就佔領了阿富汗全境,俘虜了十幾萬阿富汗政府軍,這就是一邊倒的戰爭。



然而在蘇聯佔領的阿富汗的十多年裡,蘇聯損兵折將,據不完全統計蘇聯在此期間死傷四萬人,注意並不是題目中所說的四十萬人,蘇聯在阿富汗的駐紮兵力總共也就十多萬人,哪裡有四十萬人可以傷亡?更何況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能讓蘇聯損失四十萬人,除非美國親自出手。


蘇聯死傷如此之多的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阿富汗多少,道路崎嶇難行,這讓蘇聯機械化部隊很難發揮太大作用,只能用步兵和阿富汗游擊隊作戰,而阿富汗游擊隊也真的是發揮了遊擊精神,打完就跑,蘇聯軍隊每次都是突然遭遇襲擊,回過神來敵人都已經跑遠了。

第二,阿富汗游擊隊裝備先進,他們手裡的裝備可比中國抗日遊擊隊先進多了,衝鋒槍,機關槍,火箭筒,反坦克炮,高射炮應有盡有,而且火藥十分充足。這些武器都是美國提供,目的就是希望阿富汗能夠拖住蘇聯。


傳奇歷史觀


這道題桃花石雜談還是不重複題幹了,因為本身題目裡所描述的“事實‘就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假的。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慘重沒錯,但其傷亡數字卻和題目裡所說的有著幾何級數式的差別。


蘇聯在阿富汗死了多少人?

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於1979年12月24日,終結於1989年2月15日,時間長達9年多。而且其實蘇聯始終也沒有完全控制阿富汗的局勢,只是在幾個月之內控制了阿富汗主要城市的局面,所以題目裡所說的蘇聯兩天佔領阿富汗全境也是和事實出入很大的。

蘇軍俘獲的阿富汗聖戰者

但是蘇聯確實在阿富汗擁有很大的軍事優勢,那麼為什麼蘇聯還是遭受了很大的傷亡呢?其實在桃花石雜談看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因為從蘇聯軍隊踏上阿富汗領土的那一天起,他們面對的敵人就已經不是阿富汗人,而是整個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在9年阿富汗戰爭期間,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向阿富汗的“聖戰者”們提供了難以想像的巨大支持。

美國總統里根會見阿富汗聖戰者代表

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聖戰者”全部作戰經費裡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美國政府直接提供的,首批由美國向阿富汗聖戰者提供的武器在戰爭爆發之後僅僅17天就抵達了當時西方和伊斯蘭世界援助阿富汗聖戰者的大本營巴基斯坦。比如當時主導對聖戰者援助行動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就曾經回憶道:

在得到蘇聯人進入了阿富汗這一消息之後,我們立即啟動了一個雙重流程。首先是專注於對蘇聯的反應與制裁,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局列出了長長的制裁清單,並制定了增加蘇聯人行動國際成本所要採取的步驟。而第二組流程則是我訪問巴基斯坦,協調巴基斯坦採取共同的行動,目的是讓蘇聯人儘可能多且儘可能長時間地流血。

而為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專門制定的“旋風行動”也成了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史上最大的秘密行動。在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的援助行動中,中情局至少為阿富汗聖戰者提供了74億美元的直接援助,而如果算上為培訓和武裝阿富汗聖戰者所花費的費用,來自美國的援助資金恐怕至少要超過200億美元。英國等美國的歐洲盟國也同時制定了類似的援助行動。

蘇阿戰爭剛結束時英國《獨立報》對本拉登的專訪:反蘇勇士將自己的軍隊送往和平之路

而同時,沙特阿拉伯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資金援助之外,還直接派出了大量準軍事人員,參與阿富汗聖戰者與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作戰行動,比如在戰爭期間,沙特人本拉登就被視為在阿富汗抵抗蘇軍的主要將領之一。所以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阿富汗的聖戰者始終能夠得到極為充裕的資金來招募作戰人員,並對其進行很好的武裝和訓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蘇軍遭受到比較慘重的傷亡其實也並不奇怪了。

但即使這樣,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的傷亡也還是跟40萬差得很遠,因為在整個蘇阿戰爭的9年時間裡,蘇聯先後派往阿富汗作戰的軍隊總數也只有62萬人,這麼點人傷亡40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真實的蘇軍傷亡人數則是下面這些。在整個蘇阿戰爭期間,蘇軍總共有14453人死亡,其中陣亡約9500人,傷重不治約4000人,因為疾病和事故死亡約1000人。而負傷的人數則達到了53753人,另外還有264人被標記為失蹤。所以蘇軍的總傷亡人數其實是在7萬人左右,當然另外還要加上協助其作戰的阿富汗政府軍的傷亡數字,據估計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在1.8萬人左右。但無論如何,陣亡40萬人都是不可能的。

阿富汗本身的情況增加了蘇聯的傷亡

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和以沙特為首的伊斯蘭世界對阿富汗聖戰者的強力援助之外,阿富汗本身的社會與地理特徵也是任何曾經在阿富汗進行過戰爭的外國強權傷亡比較嚴重的重要原因,其中也包括蘇聯和美國。

蘇阿戰爭期間的蘇聯坦克與武裝直升機協同作戰

首先的一點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極為虔誠,而且這個民族的整體社會形態都還是部落式的,幾乎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而且其酋長對本部落的控制力都極強,因此非常易於形成有組織的抵抗。

另外一點則是阿富汗的地勢是全球最適於開展游擊戰的國家之一。因為阿富汗全國有97%的領土都是山地和丘陵,而這種地勢為阿富汗本土的抵抗勢力也提供了絕佳的抵抗環境,這也是阿富汗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給不同帝國造成大麻煩,甚至被視為帝國墳場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阿富汗婦女

甚至在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軍隊曾經希望打造的零傷亡戰爭也是首先在阿富汗被打破的。而美國在911之後進行阿富汗戰爭,儘管將其高科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但到現在已經進行了17年,還無法完全消滅幾乎是原始武裝的塔利班勢力,而且到目前為止,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也已經付出了陣亡3546人(其中美軍陣亡2412人),負傷22773人(其中美軍負傷19950人)的沉重代價。而同一時期,為聯軍效力的阿富汗政府軍的陣亡人數則高達45735人。所以與蘇聯時期的阿富汗戰爭相比,其實陣亡人數並沒有明顯下降,而現在的塔利班得到的外援則跟當時本拉登等聖戰者得到的外援規模根本沒法同日而語的。


所以整體上,蘇聯在阿富汗比較高的傷亡數字,是跟當時西方借阿富汗戰爭的機會,大力扶植代理人參戰,以拖跨蘇聯(他們也確實達到了目標)作法,以及阿富汗自身適合開展游擊戰,適合低技術軍隊抵抗高技術軍隊的特點綜合作用的結果。


桃花石雜談


這個說法是錯的!蘇聯在佔領阿富汗的十年時間只陣亡了1.1萬人,受傷3.3萬人,以及2000人失蹤累積損失兵力4.6萬人,這點兵力對於總兵力高達540萬的蘇聯來說不算什麼。蘇聯前後在阿富汗戰場投入150萬這只是輪換部隊,實際上蘇聯在阿富汗戰場投入部隊最多的時候只有26萬,而且只持續了三個月,駐阿蘇軍的正常兵力只有14萬人。在後來北約統計的蘇軍公示中,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有96%是成功的。因此阿富汗戰爭拖垮蘇聯完全是被誇大了!有點那種一頭大象要死了,然後一隻蚊子上去吸了血,結果大家認為是這隻蚊子害死了大象一樣。

不過呢,能夠讓武裝到牙齒的蘇聯付出上萬人的陣亡代價確實也是件了不起的事,這其中有阿富汗的原因也有蘇聯自己的問題。阿富汗之所以難打主要是跟地利有關係,阿富汗的山多而陡,阿富汗人的諺語就是“開坦克不如騎毛驢”,只要有一袋子大米阿富汗游擊隊就能夠在山裡過上一年兩年,這與美軍在越南碰到揣個飯糰就能在叢林裡打上幾天幾夜的越南人一樣。

由於蘇聯缺乏精確制導能力,他們延續了的是二戰時候的地毯式轟炸方式。但是這種戰法在阿富汗山區根本沒用,蘇軍使用常規炸彈轟炸造成的傷害很細微,蘇聯為了清剿這些游擊隊必須整個山整個山清掃過去,這就給了阿富汗游擊隊打擊蘇聯的機會。由於美軍提供了大量的毒刺導彈,這種肩扛武器對於低空搜索飛行的直升機來說就是打靶子,這是蘇聯損失慘重的主因。


優己


這事其實並不難理解,甚至可以說歷史上類似例子很多,說阿富汗全境被佔領其實不太合適,應該說佔領了阿富汗的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有點類似於抗日戰爭中的日本侵略軍,因為阿富汗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正規軍,跟蘇聯打大規模正面作戰,德國都不是對手,別說阿富汗了,所以歷史一再證明,弱國抵抗強國入侵的最好辦法就是游擊戰,比如埃塞俄比亞抵抗意大利,芬蘭抵抗蘇聯等。


阿富汗不過是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而已。 至於蘇聯為什麼傷亡這麼多人?首先是因為戰爭時間太長,為什麼戰爭時間太長,其實跟越南戰爭差不多,因為阿富汗背後有人,而且是讓蘇聯非常忌憚的國家。 咱們說一說與阿富汗戰爭類似的越南戰爭吧,在這場戰爭中,看似美國是倚強凌弱,但是越南可以得到蘇聯和我們的物質支持,而且擁有一塊絕對安全區,為了防止我們大規模參戰,美國空軍嚴令中越邊境是不得轟炸的,也就是說在中越邊境附近,越南甚至可以獲得一塊絕對安全區。

阿富汗戰爭也差不多,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在阿富汗戰爭中,巴基斯坦、我們等都站在阿富汗一邊,提供了大量物質支持,美國甚至提供了當時非常先進的毒刺單兵防空導彈。捎帶說一下,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委託我們大批量向阿富汗抵抗軍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戰爭算是我們在國際軍火市場撈的第一桶金。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79年12月25日,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一聲令下,10萬蘇軍分六路開進阿富汗,只用了3個半小時就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在蘇聯還為自己的勝利沾沾自喜的時候,不曾想蘇聯正在將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

攻下喀布爾之後,在蘇軍的強令要求下12萬阿富汗政府沒做任何抵抗就向蘇軍投降了。之後蘇聯扶持了一個阿富汗的傀儡政權,勃列日涅夫本以為阿富汗戰爭就此結束了,不曾想事情才剛剛開始而已。

1980年美國率先行動,向阿富汗的抵抗武裝援助3000萬美元。為了阻止蘇聯向印度洋方向擴張,美國聯合北約盟友和其它穆斯林國家向阿富汗抵抗武裝提供援助。甚至還專門研究了各種剋制蘇軍的新式武器,各種重型裝備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阿富汗。阿富汗的抵抗武裝一夜間,鳥槍換大炮。

而且西方還派出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協助阿富汗抵抗武裝訓練新兵,教授武器。加上長期的實戰,使得阿富汗抵抗武裝擁有了不遜於正規軍的戰鬥力,從而導致了蘇軍在阿富汗傷亡人數直線上升。
此外,由於阿富汗
地形複雜,山地廣佈,使得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很難有效發揮其作戰效力。特別是到了山區,優勢更是變成了劣勢。阿富汗抵抗武裝靈活有效的游擊戰,使得蘇軍疲於應付,這就是開坦克的不如騎毛驢的。

特別是到了山區,蘇軍引以為傲的裝甲洪流更是成了活靶子。使得蘇軍不得不放棄裝甲坦克,選擇步行,但是習慣大兵團作戰的蘇軍又怎麼可能是這些“游擊戰專家”的對手呢!被虐也實屬正常,這個歷史早就證明了。



蘇聯在阿富汗政策的失敗也是導致蘇聯傷亡如此重大的原因。蘇聯一開始天真的以為搞定阿富汗中央政府就搞定了一切,不曾想阿富汗屬於部落聯盟政體。這些部落聯盟首領才是阿富汗真正的實權派,蘇聯一去就推行共產主義政策,徵收人家土地,能不跟你玩命嗎?最終導致蘇聯越打人越多,到了1986年,抵抗蘇聯的武裝人員已經超過了30萬。

最終戰局搞得一團糟,蘇聯卻死要面子,遲遲不撤軍,最終結局早就超過了蘇聯人的想象。蘇聯先後在阿富汗戰場投入了150多萬軍隊,軍費開支高達460億盧布,當年的盧布可跟現在的廢紙不一樣,那時盧布比美元還貴呢。


除了正常的戰鬥減員以外,還因為阿富汗惡劣的自然環境
,在10年的戰爭中,使蘇軍非戰鬥減員達到了驚人的41.6萬,其中大多數都是因為患上了傷寒熱、瘧疾、瘟疫等疾病。

因為阿富汗戰爭元氣大傷的蘇聯,終於在1989年的一片動盪中開始撤軍,恐怕這也是戈爾巴喬夫為蘇聯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吧!


新視鑑




蘇聯解決掉阿富汗通過政變上臺的反蘇阿明政權只出動了5000餘人,以點穴式的特種作戰形式空降5000餘兵力到喀布爾,佔領阿富汗首都政府機關並打死反蘇的政變領導人阿明。

奪取了阿富汗首腦機關後,在蘇聯大兵壓境的軍事威脅下,阿富汗軍隊幾乎沒有抵抗而投降。蘇聯扶持了傀儡政權統治阿富汗,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既輕鬆又經典,可以作為戰爭教科書。

但是佔領容易治理難,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輕鬆了。阿富汗政府投了降,但是人民並沒有投降,最重要的是蘇聯的阿富汗行動是一個非正義的擴張行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聲討和反對。阿富汗被蘇聯拿下後,阿富汗人民立即揭竿而起,成立了形形色色的各種武裝組織,在阿富汗全境反抗蘇聯的統治,並得到了巴基斯坦等鄰國的全面支持。

美國李根政府派出情報人員作為總統特使到阿富汗支持各武裝組織的抵抗運動,給予了經濟、武器上的支持。特別是單兵防空導彈、火箭筒等殺傷力打且便攜的武器。給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基地組織、塔利班等後來影響了阿富汗甚至世界局勢的武裝組織就是在那個時候美國的支持下壯大起來的。所以蘇聯不是在跟阿富汗游擊隊作戰,而是跟世界上經濟、軍事都很發達的多國代理人在作戰。


在阿富汗複雜的地形、彪悍的民風、以及源源不斷的經濟、武器支持下,蘇聯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下輸掉了阿富汗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