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腎陽虛,建議右歸丸更好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腎陽虛,建議右歸丸更好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

腎陰虛

腎虛的一種類型,為中醫名詞術語,指腎臟陰液不足之證,又稱腎水不足或真陰不足。是由於腎陰虧損,失於滋養,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中醫臨床稱為腎陰虛證。

多由久病耗傷,或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腎陰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和濡潤的作用,與腎陽相互為用,共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本。腎陰充足,則全身之陰皆充盈;腎陰衰,則全身之陰皆衰;腎陰亡,則全身之陰皆亡,人的生命亦停止。

若腎陰不足,則津液分泌減少,表現為陰虛內熱及陰虛陽亢之象,證見腰膝痠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遺精早洩,咽乾顴紅,舌紅少津無苔,脈細數等。治宜滋陰降火。其病位在腎,常涉及肺、心、肝等。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

左歸丸(藥店有中成藥)

出處

《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古代劑量

大懷熟(八兩),山藥(炒,四兩),枸杞子(四兩),茱萸肉(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四兩),鹿膠(敲碎,炒珠,四兩),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大懷熟(240g),山藥(炒,120g),枸杞子(120g),茱萸肉(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90g,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制,120g),鹿膠(敲碎,炒珠,120g),龜膠(切碎,炒珠,120g,無火者,不必用)

煎服法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

每食用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功效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幹,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腎陽虛,建議右歸丸更好

腎陽虛,建議右歸丸更好

腎陽虛

為中醫名詞術語。由於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氣化失權所表現的一類虛寒證候,稱為腎陽虛證。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的。

中醫認為,腎主水,腎陽對水液有氣化蒸騰作用,若腎陽不足,蒸騰氣化無力,則出現小便清長等表現,故腎陽虛證存在著腎臟的病理改變。腎虛多為長期積累成疾,切不可以急於求成而用大補之藥進補,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而應慢慢調理。腎陽亦稱為元陽、真陽、真火,十二經之根,先天之本在於腎。腎與命門本同一氣,為人身陰陽消長之樞紐。腎陽主一身之陽氣,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出。

右歸丸(藥店有中成藥)

出處

《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古代劑量

大懷熟地(八兩)山藥(炒,四兩)山茱萸(微炒,三兩)枸杞(微炒,四兩)鹿角膠(炒珠,四兩)菟絲子(制,四兩)杜仲(薑湯炒,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制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大懷熟地(240g)山藥(炒,120g)山茱萸(微炒,90g)枸杞(微炒,120g)鹿角膠(炒珠,120g)菟絲子(制,120g)杜仲(薑湯炒,120g)當歸(90g,便溏勿用)肉桂(60g,漸可加至120g)制附子(自60g,漸可加至150~180g)

煎服法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腎陰虛,建議左歸丸更好;腎陽虛,建議右歸丸更好

功效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隨證化裁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洩腎洩不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面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餓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泡半日,炒用;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付),以酒煮爛搗入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