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位於鄧州城西北45華里張村上營、冠軍兩個行政村的上營、下營、張許村三個自然村,被稱為“臺灣村”。這裡住著上千人,是臺灣高山族的陳氏家族。如今他們的長相、性格、婚喪嫁娶、及家庭成員的稱謂,都保留著臺灣高山族的獨特風情。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1997年,村民陳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內物品時,無意間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六年的陳氏臺灣原住民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傳說變成了信史,村民們臺灣原住民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該家譜的發現在全國還是首例,同時彌補了高山族無文字史的空白。

據陳氏祖傳和陳氏高山族家譜顯示,他們的始祖叫“依那思羅”,原系臺灣嘉義縣阿里山茲歐部落人,生於1646年7月16日,1661年4月鄭成功及部將黃廷收復臺灣時,15歲的依那思羅被徵從軍,被黃廷將軍收為馬伕。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1668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到河南鄧州屯墾定居,娶當地一位岑氏女子成親,以妻姓諧音改名陳年。生育4子。1682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再次征服臺灣,把次子元勳、四子元傑帶回臺灣嘉義縣阿里山番社。l718年依那思羅卒後,葬於鄧州下營村廟溝河畔,後其4子失去聯繫。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在婚喪嫁娶習俗及輩份稱謂上,他們至今仍保留著臺灣原住民的許多習俗。結婚時,新人不能坐車,要用轎抬;新人下轎時,用畫有八卦圖的竹篩罩在頭上。

村裡至今還保留著一頂用於嫁娶新娘的花轎。人死後,多把棺木橫放堂屋,出棺時,棺木裡要放上一塊小木板,象徵幫助死者漂洋過海回到臺灣故鄉的帆船。在稱謂上,他們叫“爹”為“嗲”,叫“媽”為“呢”,叫“爺”為“公”,叫“奶”為“馬”,叫“姑”為“高”,叫“哥”為“香”。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現在,陳氏高山族保留下來的部分遺物有:陳氏家譜、依那思羅的墓、碑,黃廷將軍的頭盔、畫像及石碑等。

2002年8月,為紀念始祖誕辰356年,鄧州“臺灣村”群眾將始祖依那思羅夫婦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墓碑上寫著“大清檯灣慕儀墾兵始祖公依那思羅、母岑氏合葬之墓”。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門樓,上嵌“臺灣村”。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後經鄭州市臺商協助,上營村的鄒人後裔終在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找到與上營村陳姓居民同宗同祖的後裔。2005年和2009年,兩岸宗親分別到上營村和阿里山進行尋親聯誼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