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些人被魯迅譽為“中國的脊樑”:如埋頭苦幹的《史記》作者司馬遷;拼命硬幹的反抗起義者陳勝;為民請命的明朝清官海瑞。

其實在中國,捨身求法的不止有追求維新的譚嗣同、康有為,更有遠道求經的佛教徒。在這些佛教徒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玄奘和因仰慕玄奘西遊而南下印度的義淨。提到他們,就不得不提到兩座佛塔——大雁塔和小雁塔。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玄奘西行與義淨南下

因為《西遊記》,大家對在西行途中面對諸多挫折困難面不改色、堅持佛法的玄奘(唐三藏)十分熟悉,但對義淨卻不甚瞭解。義淨的父親和母親都篤信佛法,平時廣做善事,遠近聞名。有一年7個月無雨,莊稼顆粒無收,災民氾濫。所幸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運來糧食,但也只是杯水車薪。義淨父親想起自己手上有一顆祖傳珍珠,便拿出珍珠,牽著時年8歲、極具慧根的義淨,一同交給了兩位大師,這便是“雙珠現世”(“一珠”指珍珠,“一珠”指義淨)。後來義淨也成為一位得道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共稱四大譯經家。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玄奘法師

玄奘西行經陸路,義淨南下走海途。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學法數年後,義淨回國時,舉國上下夾道歡迎,受到極為隆重的接待。玄奘和義淨皆受封“三藏”之號,並先後擔任國立譯館譯主。唐太宗十分看重玄奘,不僅為他作《大唐三藏聖教序》,還多次勸玄奘還俗出仕。當時唐太宗因多年征戰已愈發蒼老,一些輔佐他的大臣也行將就木,為了儲位的平穩,唐太宗此時亟須為朝廷注入新鮮的血液。可玄奘一心向佛,且“詞論典雅,風節真峻”,多次婉拒。唐太宗也不生氣,在聽了玄奘講的4個取經路上的故事後,還督促玄奘作西行記聞,以便傳閱。大雁塔作為玄奘譯場,他在此譯出1330多卷佛典,在他手中誕生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鉅著《大唐西域記》。小雁塔是義淨的譯場,據說唐中宗李顯還在此擔任義淨的翻譯助手,協助義淨譯出420多卷三藏典籍;同時,義淨在此寫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不朽的著作。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義淨法師

大雁塔和小雁塔為什麼要叫“雁塔”?

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大概有四種說法:

一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面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主持修建大雁塔時,模仿的便是這種形態。

二是在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沒肉做菜,一個和尚抬頭看見一群大雁飛過便自言自語說“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今天是什麼日子”。話音剛落,領頭大雁便折翅墜地,嚇壞了這些和尚,他們認為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正捨身佈施。為感激菩薩,便在大雁墜落的地方建造石塔,從此改信戒絕葷腥的大乘佛教,石塔便叫雁塔。

三是傳說玄奘取經途中,穿越沙漠時乾渴難耐,幸得一隻大雁引領,尋得水源生存下來,玄奘認為大雁乃菩薩化身,便在慈恩寺內修建佛塔報答大雁的救命之恩,並謂之雁塔。

四是與釋迦牟尼割肉喂鷹救鴿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崇尚大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為表達對釋迦牟尼的崇敬,取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後,在它的西北方建成了薦福寺塔,一大一小,又因為都叫雁塔,便分別被稱為大雁塔和小雁塔。

1300年的飛雁雙塔

從西安城的和平門沿雁塔路向南直行4千米,就能看到在馬路盡頭聳立著的高大雄偉的大雁塔:“金寺起真宇,直上青雲垂”“登臨駭孤高,披拂欣大壯”“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前的玄奘

大雁塔呈四角錐形,每層塔之間的間距較大,塔身修建用的是磨磚對縫工藝,壁面上均有看起來像木質的扁柱、欄額及頭棋等,實則由青磚砌成。大雁塔層間疊澀(古代磚石結構建築的砌法)出簷,簷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頂為葫蘆形狀。大雁塔是玄奘法師在永徽三年(652)為供奉佛經、舍利而親自主持設計建造的,坐落於唐高宗當太子時為其母祈求陰福而建的慈恩寺內。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現存的大雁塔已不是1300多年前玄奘親自參與施工、親自搬運土石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歷時兩年建成,模仿的是印度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後來,唐高宗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高塔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不協調,命人對大雁塔進行改建。大雁塔被增至九層,且跟唐代塔體相差無幾:方形的塔體、穩健的逐層收分、懸挑的平座、深遠的出簷。50多年後因其磚表土心、風雨侵蝕,塔身逐漸損塌。長安年間,武則天打破佛塔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十層;後又經過戰爭的破壞,降至七層(另一說法是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

萬曆三十二年(1604)對大雁塔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加固修建,加上了60釐米的包層,就是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樓閣式的大雁塔,氣勢磅礴,古樸莊嚴,依稀還能看見大雁塔昔日的輝煌。

從正門前往大雁塔,首先看到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銅像,一手拿著九環錫杖,一手立掌作揖,兩眼炯炯有神,步伐從容,神情堅定,彷彿正大踏步地走在漫漫的取經路上。他的堅定從容令人肅然起敬。穿過山門(無相門、無作門、空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就可以到達大雁塔。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寺院僧人每日聞鍾而起,聞鼓而息,這等悠然閒適,是當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啊。站在這裡,看著這鐘鼓,耳邊似乎迴盪著洪亮的鐘鼓聲,悠長浩蕩,經久不絕。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豎立著碑石,西龕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人稱“二聖三絕碑”。從南拱門拾階而上可以看到明代提名碑、玄奘故事碑、明柱長聯、古塔照片展、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二層塔室有被視為“定塔之寶”的銅質鎏金的釋迦牟尼佛像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代名人書法作品多幅;三層塔室存有悟謙法師所贈的佛舍利、1:60的大雁塔模型;四層塔室供奉著神秘的、以梵文刻寫的貝葉經;五層塔室收藏著釋迦如來足跡碑、玄奘法師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六層塔室懸掛著五位詩人(杜甫、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的詩會佳作;七層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壁上刻著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層層塔室都藏有稀罕珍貴的文物,蘊含著昔日才子的風光和濃厚的佛學文化。

小雁塔位於西安城南門外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望,是我國早期密簷式塔的典型代表。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原塔高15層,後塔頂被震毀,因為缺乏確切的歷史資料,不敢輕易修復塔頂,以免造成更大損害,所以如今見到的小雁塔只有13層。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小雁塔

小雁塔由地宮、基座、塔身、塔簷等部分構成。基座為磚砌的方臺,南北各開一個青石券門,券門下又是青石鋪路,真是返璞歸真,悠然自得。塔身單壁中空,空心的內部為木構式的樓層,木梯盤旋而上可至塔頂。塔身每層用疊澀磚砌出簷,以雙層菱角牙子間隔開。每層南北各開一個券窗,用以採光透氣,窗戶左右皆用疊澀磚砌成類似窗戶大小的平坐,但今天的小雁塔還遺留下的平座已寥寥無幾了。

小雁塔較為特別的是塔身寬度由上至下逐層遞增,且像由塔頂出發的無數條向下的拋物線,匯成一個有著自然曲線的塔形。同於大雁塔的是,小雁塔是為了存放高僧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舍利而建;不同於大雁塔的是,小雁塔雖也經過多次修葺,但保留了最初的形態,且曾有兩位僧人(山谷迂叟、勺思吉蒙]發願修繕,在此長期居住。小雁塔被參天大樹所包圍,茂林修竹,清幽雅靜,實在是一個休養的好去處。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三裂三合”,萬事皆有因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發生六級地震,小雁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時隔34年,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一夜之間又合攏了。此後,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小雁塔因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1563)復震,“塔合無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複合”。一座磚塔經過數次地震(小雁塔建塔1300年間,共經歷70多次地震)而不倒塌,反而能不斷自然複合,確實是一件能勾起世人好奇心的奇事。

唐代時,因大雁塔高大雄偉,適合登高遠望,每逢九九重陽,百姓們便來此登高望遠,思親祈福。除了“重陽登高”,還有“雁塔題名”的習俗。考中進士的人不僅要在曲江遊園慶祝,還要登大雁塔題名以表成就。“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27歲一舉中第,意氣風發,按捺不住自豪喜悅的心情作此詩。唐代正是社會繁榮、科舉盛行之時,出現許多文人名士,皆愛登雁塔、作佳句、留己名,最後竟出現“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繁榮現象。站在塔頂,南望秦嶺,北眺渭河,俯瞰古長安,頓覺心胸開闊,油然生出一種豪情壯志,彷彿筆者也考中進士,在此登高遠眺,充滿了一展拳腳、施展抱負的憧憬。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傳說當年義淨為了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以喚醒沉睡的僧人。清代時,每個寧靜的清晨,清脆悠揚的鐘聲都會在西安古城響起,鐘聲空靈悠長,塔影恬靜秀麗,把人帶入一種放鬆平和的狀態。因此小雁塔和古鐘被稱為“雁塔晨鐘”,也被列為“關中八景”(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之一。小雁塔的古鐘也大有來頭,這口大鐵鐘是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鑄造的,鍾通高3.55米,至肩頂部高3米整,鈕為蒲牢(神獸),高55釐米,口徑2.45米,重約8000千克。原是武功崇教禪院的故物,後來沉落於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間,這口巨鐘被發現,“遂以巨車載之移置於上都大薦福寺,懸於殿右”,即掛在小雁塔旁的鐘樓上。今天所看到的鐘也非原物,民國時期此鐘被“某軍駐寺時毀裂”,1993年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裂痕,1998年又重新鑄了一口新鍾供遊人敲擊。

漲姿勢!活了這麼大,終於知道佛經的誕生地和大小雁塔的由來

大雁塔和小雁塔見證了包含玄奘、義淨兩位高僧在內的東西方僧人在此譯經、傳法、求法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千年的建築技術發展,為中國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還為中外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保留了絲路傳遞過程中的歷史遺蹟,成為絲綢之路起點上偉大的佛教文化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