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中醫十大名方——小青龍湯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

小小青龍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

細辛半夏甘和味,薑桂麻黃芍藥同。

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中醫十大名方——小青龍湯

方劑組成: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洗)。

用法用量: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建議用量為:麻黃3-6克、桂枝6-12克、芍藥6-12克、半夏10-20克、炙甘草6-12克、乾薑3-5克、細辛3-5克、五味子3-5克。如果麻黃、細辛的用量在此基礎上增加,那最好先煮。五碗水慢火煮成兩碗,飯後半小時服用一碗,每天2-3次。

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中醫十大名方——小青龍湯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效。

主治外寒內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現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有停飲者。

方劑解析:

本方主治風寒束表,水飲內停之證。

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

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

水寒相搏,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

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水流胃中,胃氣上逆,故乾嘔;水飲溢於肌膚,故浮腫身重;

舌苔白滑,脈浮,是為外寒內飲之佐證。

對此外寒內飲之證,單純發汗散寒,則水飲不化,單純溫肺化飲,則風寒不散,

惟解表化飲,表裡同治為宜。

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

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溫陽以利內飲之化,

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

然而素有痰飲,純用辛溫發散,既恐耗傷肺氣,又須防諸藥溫燥傷津,

故配以五味子酸收斂氣,芍藥和營養血,併為佐制之用;

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諸藥,是兼佐使之用。

藥雖8味,配伍嚴謹,開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風寒解,營衛和,水飲去,宣降有權,則諸症自平。

方中麻黃、桂枝發汗解表,兼能宣肺平喘;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乾薑、細辛內以溫化水飲,外以發散風寒;半夏燥溼化痰,蠲飲降濁;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溫藥耗散肺氣;甘草緩和藥性。共成散寒解表,化飲平喘之劑。

加減化裁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鬱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乾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注:以上文中所涉方劑藥物,僅為一般性學術交流;請大家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

關注我,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中醫十大名方——小青龍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