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在我國曆史長河中有一個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那就是和唐朝並存的渤海國,渤海國是一個頗有特色的農業-漁獵-航海文明。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下這個國度的歷史。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在宋朝時期,渤海國北遼國吞併建立了金國。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統治渤海國的民族為靺鞨(mò he),即古之肅慎,後世之女真,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金朝和清朝的前身。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定居生活傳統,不是遊牧民族。靺鞨在隋唐之際,曾經在遼寧一帶有分支,後來裹挾當地漢族、朝鮮族退往長白山,就地立國。渤海國建立時約有50萬人口,中期100萬,晚期可能有300萬,大多數都是農民,只比中原王朝低一個數量級。考慮到當地的緯度和歷史積累,這是個很驚人的數字: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渤海國首都在龍州,現為黑龍江寧安市東京城鎮,其南側為延邊朝鮮自治州,現在鐵路和高速公路在此彙集,算是山地邊緣的交通要道。和那個時代大多數邊緣文明一樣,渤海國的都城仿唐朝的首都——長安而建,外城17.5公里,開十門,內有裡坊、王城、寺廟和宮殿,人口15-20萬,其在中原也算大城。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渤海國人口繁盛,有穩定的農業稅收,經是一個穩固的農業文明,且當時渤海國就與它本有頻繁的貿易-外交互動。

渤海國的航海基地就是今天的圖們江口——中俄朝三角地。渤海國立國200餘年,對日本派出過34次使團,日本最初得到安史之亂的詳細信息,就是渤海國使團提供的。許多渤海國使節還得到過天皇賜予的爵位。

已消失的、堪比“古樓蘭”的文明國度——渤海國

渤海國的毀滅歷史:

公元900年左右,契丹人借唐末混亂崛起,逐漸壓迫渤海國的存在。926年,契丹滅渤海,但也承認渤海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單位,在渤海國故地設東丹國,派皇太子鎮守。同時,契丹把吉林、黑龍江一帶的渤海農民大批遷移到遼寧和吉林平原,削弱渤海人口之間的聯繫。

遼代的東丹南遷極為激進,“把上京龍泉府所屬諸州縣人戶,從牡丹江流域遷至今遼陽地區;將中京顯德府諸州縣從今海蘭江流域遷到今遼寧北鎮、熊嶽一帶;將東京龍原府諸州縣從今琿春境內遷至今遼寧鳳城等地;將南京南海府各州縣遷至今遼寧海城等地;將東平府各州縣遷至今遼寧新民一帶;將鐵利、定理府等民戶大體遷至今瀋陽地區;將渤海銅山居民遷到今開原一帶。”遼國通過遷徙和分化的方式重新設置了渤海遺裔的生存區域,又將數量眾多的漢民遷入遼東,從而達到消解渤海遺民勢力的目的。

不過,遼國統治領土的基本單位始終是部族,這些渤海人的文化水平本高於遼國遊牧民,長期保持了相對獨立性。200年後,更北面的女真族南下,建立金朝,渤海族人口群起響應。而女真人也意識到了渤海人和自己種族接近,同為遼國敵人,喊出了“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的口號。

遼國讓一部分渤海人留在吉林,一部分搬到遼寧,分佈在女真進軍路上。

所以,只要連打幾個勝仗,女真軍就能吸引大量渤海人加入。所謂“女真滿萬不可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遼國東部遍佈渤海人,他們視金軍為解放者,為精銳但數量不多的女真人提供了兵源、後勤和情報。遼國因此成為滅亡最快的強國之一。

渤海國與大多數半農半牧的北方文明不同,渤海國擁有比較穩固的定居農業社會,有發達的文化,在立國220年後,形成了一個自我意識強烈的知識分子階層。渤海國修建類似於中原王朝的城市,和蒙古的草原城市有本質區別——蒙古的草原都城是掠奪中原物資的結果,渤海國就地收取農業稅賦,依賴於本地財富來構築上層建築。這種定居文明特徵,對接下來兩個女真族系政權——金、清都有明顯的影響。或者反過來說,金和清之所以是漢化最快的少數民族政權,渤海人的農業文明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理解最近1000年的中國歷史,繞不開這個半獨立的北方沿海文明。明朝馮夢龍著《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一文就把渤海國視為不可忽視的鄰國:

日在月來,不覺一載。忽一日,有番使帝國書到。朝廷差使命急宣賀內翰陪接番使,在館驛安下。次日閣門舍人接得番使國書一道。玄宗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全然不識一字,拜伏金階啟奏:“此書皆是鳥獸之跡,臣等學識淺短,不識一字。”天子聞奏,將與南省試官楊國忠開讀。楊國忠開看,雙目如盲,亦不曉得,天子宣間滿朝文武,並無一人曉得,不知書上有何吉凶言語。

番書雲:渤海國大可毒書達唐朝官家。自你佔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侵犯吾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來講和,可將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與俺國,俺有好物事相送。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鼓,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沃州之綿,湄沱河之鯽,九都之李,樂遊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那家勝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