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2018年教育行業留學生歸國求職報告

2018年教育行業留學生歸國求職報告

這是一份針對有志於回國從事教育行業的留學生調研報告,藍象以問卷+個人深度訪談的形式探索留學生的求職心路。

調研樣本概況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本次問卷徵集了共105名對教育感興趣、有志於回國求職的留學生反饋。問題集中在留學生如何看教育行業、留學生的求職偏好、留學生如何看回國求職三個方面。

90%以上的問卷填寫者來自哈佛、斯坦福、哥大、賓大、加州伯克利等美國名校,83%問卷填寫者為女性。

在學歷方面,43%的參與者已畢業,36%碩士在讀,16%本科在讀,博士生僅為個位數。

在專業背景方面,教育學專業佔比45%。但同時,金融商科、人文社科類和理工類留學生共佔比55%,可見欲回國投身教育行業的人才背景越來越多元豐富。

同時,藍象對近10名期望回國在教育行業求職的留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以瞭解他們的經歷和觀點,以下報告均作匿名處理。

最後針對數據顯示的結果,藍象訪談了3位有海外留學背景、並選擇回國創業的藍象系創始人,希望他們的觀點和見解對留學生有所幫助。

本盤點結論由作者調研分析而成,並不意指完美地概括所有信息,可能因更新、完工或修正等原因而改變文章內容。

留學生看教育行業

國際教育成為最受留學生關注的教育領域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當被問到留學生關注教育行業的哪個細分領域時,超過60%的留學生表示國際教育領域是其關注的重點。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留學生對國際教育領域的關注與自身經歷息息相關。因為享有過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很多留學生開始思考如何把這些國外資源運送到國內。

小月從高中起就在美國求學,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她在留學期間就經常給高中學弟學妹分享申請經驗,在當地留學圈裡頗有名氣。

看到了國內學術思維輔導的缺失,她目前正準備做一個創業項目,幫助申請人提前在國內學習學術論文的寫作,以此發展批判性思維等思維方式。“通過努力能讓中國學生不出國門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我想做而且能做的事情”,她說。

當然也有人抱有不同觀點。藍象資本投資總監王凱峰就認為,留學生在教育行業求職或創業,不必完全侷限在自身所熟悉的國際教育領域。跟不少留學生交流過,他感慨:“中國的教育市場非常龐大,而國際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塊。留學生完全可以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近一半的留學生感興趣素質教育領域

除了國際教育,受關注度高的第二大領域是素質教育。44%的留學生表示對素質教育感興趣。

琪琪本科就讀於加州伯克利分校,今年秋天即將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她自幼開始學習多門樂器,在大學就加入了阿卡貝拉清唱社團,平時也會兼職鋼琴陪練,並因此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我理解的素質教育是能讓一個人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教育。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在這個領域做一些教育項目”,她滿懷憧憬地說。

教育公平、教育創新、教育政策成為關鍵詞

另外,教育公平、教育創新、教育政策等關鍵詞也出現在了留學生關注列表中。

佳穎目前在斯坦福攻讀國際比較教育碩士,在灣區教育大會上她看到了國內雙師課堂的展示,一個老師加一個助教,配備攝像頭和麥克風,就能給山區的孩子上一堂精彩的英語口語課,現場的觀摩讓佳穎激動不已。

“我一直思考如何解決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那天的雙師課堂更讓我堅定了科技能解決教育中兩個矛盾點——教育不平等和個性化的信念”,她說。

留學生求職偏好

這群留學生充滿不少情懷和理想,而究竟他們對於回國從事教育行業這件事普遍有什麼樣的看法呢?下面藍象將通過數據為你一一揭曉。

成長空間、興趣熱情和薪酬福利是留學生最看重的因素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求職時,這一群對教育感興趣的留學生最看重什麼?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成長空間、興趣熱情和薪酬福利。

超過9成的留學生看重職業的成長空間,成長空間遠遠超過其他因素排在了第一位。

畢業於劍橋大學的海歸潘田翰,是專注於國際課程培優的唯尋國際教育創始人,面試過許多海歸求職者,他總結道:“成長空間幾乎是所有名校畢業生的一致期望”,“我覺得大家談成長空間時更多是在談時間成本,年輕的海歸現在很看重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

為此,唯尋會為新老師設置導師制,幫助老師快速熟悉業務;同時在入職初始就為員工設計多條發展通路,幫助員工發展核心競爭力。

如何評估成長空間呢?通過多人訪談,藍象發現不同人有不同的評估標準。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曉林曾有機會獲得國內的大學老師工作,但最後還是決定加入了國內一家教育公司做管培,這份工作有機會讓她在各個部門輪崗體驗。“成長空間對我來說就是做有挑戰的事情,有機會體驗到更多”,她說。

在香港和美國有過留學經歷、曾在美國當過一年老師的林達則認為,成長空間與公司老闆和同事是密切相關的。“我比較重視和老闆以及同事相處的感覺,如果他們能給予我信任和施展的空間,我相信我會成長很快”,她充滿信心地說道。因此,從斯坦福教育學院畢業後她計劃加入一家初創公司,從事教育投資工作。

除了成長空間,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希望工作能夠激發其興趣熱情,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意義感。

“教學的魅力在於,我踏踏實實地付出就能看到回報的,能給別人帶來長期、直接的影響。這是別的行業的工作所不能帶給我的”,小月說道。

對教育初創公司普遍看好,大公司不再是唯一選擇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如同訪談者所提到的那樣,這一代留學生更注重自我成長,不再盲目追逐大公司光環。

問卷結果顯示,58%的留學生表示願意加入初創公司,約3成留學生對公司規模沒有明顯偏好,大公司不再是唯一的職業選擇。

提到為何選擇初創公司,不少訪談的留學生講出了他們的想法。普遍認為,初創公司的溝通管理更加扁平化,能夠接觸到各類崗位,同時團隊普遍年輕、有衝勁。

“選擇初創公司,團隊就是一切。我認為團隊裡每個人的名聲和行為對於我都很重要”,有受訪者這樣表示。

藍象觀察到,如今不少教育初創公司的創始人本身也是海歸,他們懂得這類員工需要什麼。為公立學校提供北美外教直播課堂的100課堂創始人劉東閣就表示,他會把員工當成用戶,在入職時就跟員工交流其未來幾年在公司期望得到的收穫,並且每月與每一個員工溝通1小時左右,溝通時甚至還會記筆記,幫助員工成長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對回國第一份工作薪酬預期普遍較高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上文提到的求職考慮因素中,薪酬福利排在了第三位,僅次於成長空間和興趣熱情。

經過調研藍象發現,留學生的薪酬預期普遍較高。74%的留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超過1萬元,期望月薪集中在“20000元以上”和“10000-15000元”區間。

多數訪談者提到,高昂的留學費用和自身能力強是其提出高薪資的原因。

當然,還有少數留學生表示“沒想好薪酬期望是多少”。

不同專業背景留學生對於教育行業崗位的偏好不同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在教育行業的崗位選擇上,教學教研崗目前最火爆,近3成留學生希望從事教學教研工作。研究分析崗同樣獲得廣大留學生的歡迎,僅次於教學教研崗。

針對教學教研火爆的現象,ViaX 在線科研教育創始人曾詩然總結了教學教研類人才的三點核心技能:參與過教學課題的研究,具備用戶思維,能與各方溝通合作最終落地。什麼叫做最終落地?曾詩然舉了一個具體例子:教研負責人前期需要做大量工作了解用戶需求,並與海外專家合作,把課程中的專業術語轉化為用戶聽得懂的語言,減輕學生在課題式學習中的負擔。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若按專業細分,藍象發現不同專業的留學生對不同崗位偏好是不一樣的,留學生有意識從不同角度切入教育行業。例如,教育類留學生會集中求職於教學教研和產品運營崗;而金融商科專業的留學生則更偏向市場/銷售/公關/媒體等泛商科類崗位。

當然,問卷也反映出,有少數的留學生對目標崗位規劃並不清晰,6%的問卷填寫者表示“沒想好從事哪個崗位”。“身邊的學教育的年輕人普遍迷茫,畢業之後不知道國內有什麼崗位、每個崗位的所需技能是什麼”,不少受訪者這樣說道。

留學生看回國求職

認為國際視野、語言優勢和溝通能力是自身優勢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留學回國人員43.25萬人,超過8成留學生學成後回國發展,同比增長3.97%。

與國內大學生相比,海歸從事教育行業存在什麼優勢?在本次調查問卷中,超過8成的留學生認為,其優勢在於國際視野、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美留學7年的小月就表示,美國創新氛圍濃厚,幾年在美國的留學經歷讓她獲得新的視角、新的資訊和理念,而中國又正處於需要大量教學創新理念輸入的時代;在這方面留學生在教育行業裡是有天然優勢的。

值得注意的是,僅有45%的留學生認為海外留學的專業背景是其從事教育行業的優勢,排在所有選項的最後一位。

缺乏渠道瞭解國內招聘需求和市場是海歸最大痛點

2018年教育行业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

據問卷顯示,約7成留學生認為,不瞭解國內企業的需求和市場環境是阻礙其回國順利求職的最大因素。

另外,近半數留學生認為回國時間不合適、缺少求職渠道阻礙了其回國求職。由於留學生人在國外,除了少數名校有國內企業招聘會和舉辦教育論壇,大多數的留學生仍缺乏一個有效與國內僱主溝通的渠道。

還有3成留學生認為需要調整適應國內工作和生活方式,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已經確定回國工作的留學生。在訪談中,藍象發現其主要顧慮是國內外溝通方式差異、回國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問題。

國內僱主說

針對問卷和訪談中留學生的困惑和焦慮,我們也訪談了3位有海外留學背景、並選擇回國創業的藍象系創始人,希望他們的觀點和見解對留學生有所幫助。

100課堂創始人劉東閣

工作前幾年的成長速度決定了後期的回報。建議海歸更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標,快速知道自己的能力模型是什麼。

實踐得真知。通過實踐不斷迭代,這樣才能走出舒適圈成功跨界。

唯尋國際教育創始人潘田翰

這是好的一個時代,海歸做教育有先天性的優勢,但還是要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能,幾年之後資源導向性的優勢可能就會喪失殆盡。

另外留學生回國需要更接地氣,不僅懷著教育初心去做事情,還需要懂得從商業角度、整個產業鏈條去看問題和做事情。

ViaX 在線科研教育創始人曾詩然

海歸需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保持謙虛心態。看的廣不代表能力強,還需要經歷耐下心打磨和沉澱自己的過程。

國內工作和生活不能完全分開,只有具備一定的對人對事的開放包容心態才能實現更好地落地。

本文轉自藍象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