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諾曼底登陸中,為什麼不讓第一波士兵使用防彈盾?

亞亞X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使用最多的登陸艦型號是LCM-3型,這種登陸艦採用下翻式艙門,當登陸艦抵灘後艙門向下翻折展開,艦上士兵以艙門為踏板,便於越過淺灘沼澤,迅速佔領灘塗陣地。但是,這款艙門的設計弊端是缺乏對搭載士兵的必要防護,艙門下翻開啟的一瞬間,往往是守島敵軍防禦火力最為猛烈之際,對即將搶灘上陸的士兵,尤其是對第一波登陸兵構成了極大的生存威脅。針對登陸艦艙門的設計缺陷,給第一波士兵配備防彈盾牌,不失為減少傷亡的有效辦法。然而在實際作戰中,盟軍卻並沒有採用這種做法。

圖示:諾曼底登陸中,盟軍使用的LCM-3型登陸艦

  慕什塔戈認為,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盟軍第一波士兵不使用防彈盾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防護效果欠佳。對於第一波登陸兵來說,最大的生存威脅不是德軍的MG-42機槍火力,而是來自於德軍永備工事內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移動佈防的88毫米高炮,倘若盟軍登陸艦被這些重火器發射的炮彈擊中,全艦士兵的生命都將危在旦夕;防彈盾牌在這些重火器面前,無異是螳臂擋車。即將對於德軍機槍火力,這些防彈盾牌也起不到應有的防護作用。且不說手持盾牌的士兵能否抵住機槍子彈的強大撞擊力,就是擊中盾牌後產生的跳彈也會造成盟軍士兵的群死群傷。

圖示:德軍在奧馬哈海灘構築的岸防炮發射掩體

  二是不利於快速搶灘。登陸兵迅速搶灘並佔領灘頭陣地,是完成登陸作戰任務的關鍵,所以登陸艦抵灘後,全體士兵應首先想到的是儘快向灘塗縱深地域衝擊,以分散隊形減少傷亡,同時佔據有利地形,抗擊守島敵軍的反擊。如果首先想到的是防護問題,將大大降低部隊佔領灘頭陣地的行動速度,短時間內產生更大的傷亡。

圖示:德軍在抗登陸作戰中,用88毫米高炮實施平射

  三是不便於攜行運輸。由於受到材料技術水平的制約,二戰時期的防彈盾牌不可能採用碳纖維、凱夫拉等輕質材料,基本以鋼板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那麼其重量將至少達到10-30公斤。如果第一波士兵人手一面防彈盾牌,將極大地挑戰盟軍登陸艦的裝載能力,挑戰的結果只能是減少乘載人數,而這樣做,必然導致首波登陸作戰能力的削弱。此外,登陸士兵大都使用需雙手持握的步槍、機槍等輕武器,如果再騰出一隻手持握防彈盾牌,將無法完成行進間射擊,必然造成戰鬥力的下降。

圖示:盟軍士兵搶灘登陸


慕什塔戈


不是不裝,是沒必要裝。

一在戰場上能殺死人的不僅僅是直射的子彈,還有撞到堅硬的固體、銳角上四處胡亂飛濺的流彈,更別提德軍的岸防炮和戰防炮了,而且在MG42機槍那表態射速的火力壓制下,那片海灘上亂飛的流彈只會更多!而且德軍是居高臨下,你一面盾牌也就能護住自己。而且你知道7.92x57毫米彈頭的衝擊力有多大嗎?你確定你能舉著盾牌盯著專門盯著你打的子彈順利走過灘頭?

二是,登陸的目的是搶下灘頭,然後擴大盟軍的登陸場,讓後續部隊能夠源源不斷支援已經登陸的部隊,然後撕開德國人的防線擴大戰場,如果人人都背一面防彈的盾牌,那還能攜帶多少武器彈藥和裝備?還能堅持多久的作戰?且不說舉著盾牌跑不動一發重炮可以報銷一堆人,即使你舉著盾牌和人對沖,防禦的德國士兵又不是萌新,槍打不動人家不會拿手榴彈扔你?那樣就是有防彈盾牌你一樣得跪。

三是戰術問題,拿什麼武器,就得配合什麼樣的戰術才能發揮戰鬥力,你拿盾牌組盾陣?德國人肯定要笑死的。舉盾分散隊形衝鋒?你安知德國人不會以機槍壓制吸引正面,其他人繞側和繞後打你側臉爆你菊花?

武器能不能上戰場,都是經過嚴格研究和驗證的,很多都是血的教訓,不是拍腦袋說上就上的。


一念燦若煙華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中使用的登陸艇是LCM-3型,這種登陸艦的艙門是下翻式的,在登陸艇到達岸邊後艙門就會向下翻折展開。這種設計的好處是便於士兵越過諸如淺灘或沼澤,能夠迅速佔領前灘陣地。而這樣做的弊端就是缺乏對艇內士兵的防護,往往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內,會非常容易遭受到岸上的密集火力的攻擊,給士兵造成了極大的生命威脅。雖說讓第一波士兵裝備防彈盾牌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美軍卻並沒有採用這種或是類似的解決方案(壓根就沒解決方案好嘛)。個人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是因為普遍裝備防彈盾牌會拖慢盟軍的進攻速度,進而會影響到整個計劃的進行、第二是因為防彈盾牌會加重盟軍士兵的負擔,會成為士兵的累贅、第三是因為防彈盾牌在戰場上的作用可能會微乎其微,甚至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甚至還會物極必反。

由於受到當時的技術和材料的限制,二戰期間的防彈盾牌普遍採用的是10毫米以上的鋼版製成。因此它的重量要比如今的防彈盾牌要重的多,至少要在20公斤以上。倘若盟軍在戰場上真的配備了防彈盾牌,不僅其重量會對登陸艇造成負擔,而且還會大大減緩盟軍登岸搶奪陣地的事態;那麼這勢必會造成盟軍的整體進攻事態變慢。德軍的支援部隊有極大可能會在盟軍獲取戰場主動權之前到達戰場,這勢必會導致諾曼底行動的整體崩盤。盟軍要做的是在短時間內迅速佔領灘頭陣地並迅速向內部深入,並擊退德軍的反攻;如果過於注重士兵的防護和傷亡問題,那麼不僅行動會失敗,並且還可能造成更大的傷亡。

並且在諾曼底登陸期時期,美軍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步坦協同戰術;並且當時的謝饅頭已經可以搭載在登陸艇上,士兵在上岸後完全可以躲在坦克和兩棲戰車後面前進來達到擋子彈的效果,所以裝備防彈盾牌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很多人都認為,在諾曼底登陸中,對盟軍士兵脅最大的是德軍陣地上設立的MG42機槍陣地;可能造成這一錯誤認知的原因是聽說過德軍機槍手在諾曼底登陸中射殺上千盟軍士兵的“傳說”。但其實,對盟軍士兵威脅最大的是德軍在諾曼底構造的永久防禦工事內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可以移動設立陣地的88毫米防空炮(不得不說隆美爾真是個人才,將88毫米防空炮直接拿去對付地面目標);它們直接對盟軍的登陸艇產生極大威脅,可以在登陸艇未上岸之前就將其擊沉。即使登陸艇能夠順利上岸,士兵也會因為濺落在岸上的炮彈造成巨大傷亡;而防彈盾牌對此根本無能為力,在戰場上的作用其實微乎其微。並且德軍本身就佔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防彈盾牌也根本無法防禦來自上方的密集火力。

而在諾曼底登陸這種火力及其密集的情況下,就算裝備了防彈盾牌,手持防彈盾牌的士兵也會因為集火造成的巨大撞擊力而受傷或是陣亡。並且向防彈盾牌射擊所產生的大量跳彈也會傷到其他的盟軍士兵。因此盟軍根本沒必要,也不敢配備這種武器。


二戰吐槽君


首先看看防護盾是個什麼東東

嗯沒錯,就是這個,尺寸估計長1.2~1.5米,寬0.5米吧(正常人體肩寬就是50釐米),如果是凱夫拉縴維層估計重量會輕一點,不過這個尺寸的話估計也得有個5斤吧,可是二戰那個時候還沒有這種材料,所以只能是鋼板製成。那麼到底有沒有可行性呢?我認為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物資攜帶量上看。
德軍的制式武器MP40的穿透力沒找到公開數據,但是以我軍95式自動步槍公開的數據來看,95在6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3毫米厚的冷軋鋼板後繼續穿透14釐米厚的松木板;而在300距離上可以輕鬆穿透10毫米厚的冷軋鋼板!多麼驚人的穿透力。雖然那個年代的彈藥技術沒有現在好,但是當時的條件來說,想單兵都拿個盾牌搶灘登陸,防護力必須足夠可靠吧,不然浪費這個錢這個體力幹嘛?所以防護盾至少也得5毫米,加上這麼大的一個尺寸,那這個防護盾的重量可想而知,至少得有個10斤。本來單兵搶灘登陸就需要攜帶大量彈藥,加上給養物資(水壺、基本生活用品被褥等、)加上有的士兵還要協力搬運重火力武器(迫擊炮等),給搶灘登陸帶來極大的不方便,要知道搶灘登陸,將就一個快,本來就是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慢騰騰的只有被打的份了。

第二,從戰場規模上看。我們從《拯救大兵瑞恩》劇照中可以看出

當時的海灘上除了各種障礙物,基本上就是一片開闊地,敵在暗我在明,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出,敵人佈置了許多暗堡,居高臨下射擊盟軍,還有重炮。所以,拿著這個防護盾,笨重不說,還基本上沒啥大用,而且敵人的重機槍猛烈射擊,估計也抵擋不住。

所以綜合來看,帶著防護盾搶灘登陸是不需要而且不明智的選擇,只會帶來遲滯行動加大傷亡的結果。


戰馬一號


很多戰術思想都是初次一聽特別有道理,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再次一考量,還是經不起推敲,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乃至整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因此,是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與研究最後制定的計劃,能想到的,當時的盟軍也都想到了。

記得電腦剛開始興起的時候,有一款遊戲叫CS,警察就可以拿盾牌,一旦遇到匪徒就可以舉起自己的盾牌,然後匪徒只能繞到身後去打你。

按照這個思路來的話,如果盟軍當時第一波士兵拿上防彈盾,豈不是就能阻擋德軍的炮火了?戰爭不是遊戲,所以不能拿遊戲中的思維來衡量戰爭。

能擋得住子彈的盾牌,士兵絕對拿不動

自古以來矛和盾就是一個矛盾,一個代表了進攻,一個代表了防禦,在一戰中英國了發明了坦克,因此有了攻防具在的載體,隨著防禦的增強,子彈的攻擊力和破甲能力也在進步,軍事發展到當今時代,已經沒有反坦克武器打不穿的坦克,所以,坦克成了廢鐵,在現在軍事行動中,坦克的作用微乎其微。

盾牌在二戰中的地位,就跟現在的坦克一樣尷尬,儘管當時的槍支沒有現在的威力大,但是盾牌技術也不是太先進,能用的材料也大多是鋼板。

薄的鋼板肯定一打就透,這個不用考慮,足夠厚的鋼板肯定能擋住子彈,這點毋庸置疑,問題的關鍵是,足夠厚的鋼板,士兵根本拿不動,一個登陸作戰的士兵揹帶的彈藥和武器已經夠多了,再拿一塊超重的防彈盾,那是絕對不現實的事情,而且當時還有一段一米水深的水域,在水中行走不是在陸地上,在陸地上都拿不動的東西,到水裡就更拿不動了。

以德國的重機槍和輕機槍的火力,即使盟軍士兵能夠拿動盾牌,也會被子彈的作用力打得不能前進一步。

鋼鐵是寶貴的資源,有做盾牌的功夫,不如多研製幾架飛機,在諾曼底登陸中,取得制空權才是重中之重。

即使能擋得住子彈,也擋不住火炮和高炮

即使這個盾牌能夠擋住子彈,但是也擋不住德軍的火炮和平射的高炮,德國的隆美爾絕對是個人才,將防空的88毫米高射炮放平,可以將坦克打穿,成為二戰的一大殺器,能將坦克打穿的火炮,更別說盾牌了。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後來盟軍在守那個橋,盟軍死的最多的時候,也是德軍的速射炮造成的,將盟軍士兵的屍體打得是稀巴爛。

在二戰中對士兵造成傷亡最大的不是步槍也不是機槍,而是火炮,不管多厚的盾牌,在火炮面前都無法承受,這應該算是物理學的常識吧,力的作用。

除了這些武器之外,德軍還有噴火武器,噴火器這種範圍性傷害就是德國發明的,其他國家還是跟德國學的,要是德軍在海面上撒點油,再噴上火,那絕對是鍋裡帶火的爆炒。

諾曼底登陸的取勝關鍵在於速度,而不在於快

諾曼底登陸說到底是一次突襲行動,德國料到盟軍將要登陸,但是沒有料到在哪裡,而整個歐洲的大西洋海岸線很長,諾曼底是一個很開闊的海域,德軍防禦還比較鬆懈,在這裡登陸,玩的就是一個速度。

任何登陸作戰的核心都是快速登灘,專業化一點應該叫搶灘登陸,你拿個盾牌在海里面不前進,給人當靶子不說,很可能還造成後續部隊無法前進,一旦盟軍沒有在短時間內登上灘塗,等德國人反映過來,那盟軍將會付出更大的傷亡。

整個諾曼底登陸的6月6日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卻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天,正是因為盟軍的快速搶灘登陸,才完成作戰任務,當第二天,隆美爾率領德國整個西線的裝甲集群5個裝甲師向盟軍反攻的時候,盟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登陸,加上空軍和海軍的轟擊,隆美爾的裝甲集群沒等到達海邊就被打殘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進攻也是最快的防守,從單兵作戰的角度來說,如果士兵不拿盾牌還能給德軍一定的火力騷擾,當拿上盾牌後,士兵也握不了槍了。


史論縱橫


即使給第一批士兵配備防彈鋼板也不能有效降低士兵的傷亡。


首先,盟軍的登陸艇由於還要回去運載後續的部隊進行登陸,所以並不是直接搶灘到海灘上,而是在海灘附近便開始卸載步兵然後返航。如此盟軍士兵必須要衝過一段1米深的水域。本來登陸的士兵就已經額外揹負了許多進攻德軍堅固工事用的迫擊炮炮彈、TNT等武器,加上自身的武器裝備負重數十公斤,已經非常行動不便。從《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可看出有許多士兵由於登陸艇停的距離海灘過遠,士兵們掉入深達數米的海域,最終由於過重的負載而淹死。假使讓這些步兵再一人抱一個鋼板,淌在水裡衝鋒,打死他也跑不動啊,反而造成擁擠讓後面的士兵也慢了下來,成為德軍機槍的活靶子。事實上任何防禦都是徒勞的,唯一的機會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衝過去,躲到德軍海灘上的障礙物附近。


德軍在對付盟軍步兵登陸的主要武器就是MG-42重機槍和迫擊炮,而重機槍的威力可不是一般步槍和衝鋒槍可比的。其使用的全威力步槍彈穿透力很強,更不用說使用全金屬被甲彈了。盟軍士兵用1公分左右的鋼板根本無法防禦重機槍的射擊,一樣被擊穿的命,而太厚的鋼板又攜帶不了。

所以攜帶防彈鋼板並不會減少盟軍士兵的傷亡,反而有可能增加盟軍的損失。在搶灘登陸中最重要的還是速度,儘可能的減少衝擊距離和時間才能有效的降低傷亡!


戰略論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讓整個二戰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大部分人對諾曼底登陸的認知,是從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得到的,盟軍士兵乘坐艦艇,在海岸附近下水,之後再衝向沙灘,攻佔碉堡。不過有很多士兵是在登陸艇艙門一打開的瞬間,就被機槍給掃成了蜂窩。

因此很多人看完電影后都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盟軍士兵不使用防彈盾衝鋒,反而選擇成為德軍的活靶子呢?

(諾曼底登陸中的盟軍士兵)

第一,我們先來了解德軍的火力情況。

德軍的防守火力主要來自三樣武器:一是MG-42重機槍,二是岸防迫擊炮,三是移動佈防的88毫米高炮。重機槍是什麼概念?其威力完全不是一般步槍和衝鋒槍能比的,衝鋒槍打不穿的2釐米的防彈盾,重機槍花不了兩下就可以讓盾牌完全失效。而炮類武器就更不用說了,一個炮彈落在身後,人立馬就沒了,畢竟防彈盾也不是三百六十度的無死角防護。

所以,從防護效果上來說,防彈盾實際上所起到作用並不大。

第二,負重問題。

有人說,既然2釐米的防彈盾會被打破,那士兵們為什麼不拿10釐米甚至更厚的盾牌進行防禦呢?

誠然,足夠厚的盾牌確實打不破。但二戰時期的防彈盾牌,不可能使用現代的碳釺維、凱夫拉等輕質材料,基本上都是以鋼板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也就是說,光一個2釐米厚的防彈盾牌,都有十多斤重,拿個10釐米厚的,連拉都拉不動,還怎麼防禦?

(搶灘登陸的先頭部隊)

盟軍搶灘登陸的先頭部隊,共計17.6萬。而盟軍的登陸艇一次運輸顯然是運不完的。所以盟軍登陸艇並不會直接搶灘到沙灘上,它們還要回去繼續載人。盟軍士兵們必須在沙灘附近就要下水,還必須遊過一段大約一米深的水域才能踏入沙灘進行衝鋒。而這些士兵本來身上就要揹負進攻德國防禦碉堡的TNT炸藥,遠程炮彈等裝備。有些士兵,就已經因為登陸艇離海岸過遠,負重太多而沉到海里淹死了。因此,若是再加上防彈盾,根本就是自尋死路。

再者說,就算盟軍士兵好不容易上了岸,諾曼底海岸附近的陣地,基本上都是淤泥,正常士兵走過淤泥就夠費勁了,再拿一個盾牌,將會更容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從負重的角度上來考慮,防彈盾絕對是下下之選。

第三,影響作戰能力。

如果搶灘登陸的士兵,都要手持防彈盾。那麼登陸艦上裝載的士兵人數,將會大大降低。人數降低,必然會導致作戰能力減弱。而且像這類戰役,大多登陸的士兵,會用雙手持握步槍、機槍等武器進行攻擊。若拿一個盾牌在手上,會直接影響士兵們的射擊能力,使搶灘登陸的效率大大降低。

(德軍與盟軍的激戰)

第四,就算有防彈盾也沒用。

可能大部分人都被電影裡的場景給騙了。電影中的德軍看到盟軍士兵出現後,就立刻展開了正面射擊。可實際上,德軍海岸線上的機槍碉堡,全部都是以30度夾角的方式兩兩合併佈置的,每一組碉堡間隔100米,形成了大範圍無死角的交叉火力網。也就是說,盟軍士兵在上岸後,將會遭到除了後方以外,所有方向的射擊。如果士兵們拿出防彈盾,那麼他該對著哪個方向進行防禦?

總而言之,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考量,防彈盾都將會給這場搶灘登陸戰帶來負效益。盟軍將士為了消滅法西斯,保衛美好家園而一往無前的衝鋒,才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種想法看似非常好,登陸艦打開之後,第一波士兵就可以使用防護盾,一定程度上抵抗住來自德軍傾瀉的火力。然而第一批登陸部隊使用防護盾帶來的只會是利大於弊。在諾曼底登陸戰中,盟軍總共選擇了五個地點作為登陸灘頭。除了奧馬哈海灘發生激戰以外,其它四個灘頭盟軍遭遇的抵抗都不是很激烈。至於奧馬哈海灘登陸到底有多慘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就已經展現的很真實了。

在登陸作戰中,傷亡最大的就是第一批士兵,如何減少傷亡卻不是盟軍最需要考慮的問題。當時盟軍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欺騙德國錯誤的預判登陸地點。至於登陸部隊是否使用防護盾,盟軍有關部門也考慮過,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登陸士兵使用防護盾確實可以減少傷亡,但是要想抵抗重機槍射擊的防護盾必須增加重量。這樣就會增加登陸艦的載重,進而只能減少登陸艦上的人數,從而導致第一批登陸士兵人數減少。這對於登陸作戰是非常不利的局面,第二批登陸部隊的支援可不是幾分鐘就可以達到。盟軍至少需要幾小時才能發起第二波登陸。

《拯救大兵瑞恩》還是比較經典的戰爭電影,但是電影中德軍機槍只會正面射擊卻不符合軍事常識。在反登陸作戰中,德軍設置的重機槍火力基本都是可以交叉射擊,幾乎沒有死角可以被盟軍利用。當第一批登陸士兵拿著防護盾登陸,也只能抵禦住來自正面的射擊,側面根本無法防禦。另外德軍的海岸防禦火力還擁有迫擊炮,輕重型榴彈炮。一枚105榴彈落下來,10個防護盾也抗不住。說到底,防護盾也只能防禦機槍吐瀉的子彈。

另外第一批登陸士兵裝備防護盾,遭到強大火力攻擊,就會過於依賴防護盾。這樣很可能會導致登陸作戰的失敗。登陸戰第一批士兵必須要有視死如歸的精氣神。因此盟軍登陸五個灘頭的士兵都來自精銳部隊,奧馬哈海灘上的士兵就是美國大紅第一師。登陸部隊並不可能靠防護盾就能拿下灘頭。海上艦炮、戰鬥機、轟炸機的支援,灘頭上面兩棲坦克提供的火力支援,這些才是盟軍登陸作戰成功的關鍵。


兵說


總的來說,登陸士兵使用防護盾弊大於利。1943年12月,隆美爾代表希特勒視察西線德軍修建的海岸防禦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壘”。在實地觀察中,隆美爾驚奇的發現防禦海灘上空空如也,居然沒有反登陸的障礙物。隆美爾非常的生氣,特地囑咐相關負責人一定要在海灘上面設置障礙物。隆美爾的“有心”之舉,卻意外的拯救了不少盟軍士兵的生命。作為諾曼底登陸的第一批士兵,面對灘頭兇悍的火力,這些障礙物成為了天然的掩體。即使盟軍攜帶防護盾登陸,也起不到大的作用,甚至還不如海灘上的障礙物。


1944年6月6日早晨,盟軍開啟諾曼底登陸作戰。早在兩年之前,盟軍就籌備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為了這項計劃,盟軍內部積極整訓部隊和調撥物資。同時盟軍在各方面製造假象,以此使得德軍無法預判出登陸地點。德軍統帥部綜合各方面消息,判定盟軍將會在加萊地區或者諾曼底附近登陸。但兩者誰才是真正的登陸點,德軍內部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見。最後盟軍成功騙取德軍的信任,使其防禦方向發生重大失誤。

如果盟軍未能欺騙德軍,那麼第一批登陸士兵攜帶再多的防護盾都沒有用,照樣無法跨越德軍的海岸防禦火力網。世界軍事史上最成功的欺騙計劃,直接影響盟軍第一波登陸士兵的命運。盟軍預設的五個登陸點,只有奧馬哈海灘遭遇德軍頑強抵抗,其它地點登陸計劃都較為順利。

諾曼底登陸部隊使用防護盾確實可以減小傷亡,但是防護盾的面太小,無法形成360度無死角防禦。換言之,德軍防禦工事內部重機槍交叉射擊,可以使得射擊無死角。縱使登陸的每個士兵都扛著一塊防護盾,也無法防禦住來自德軍重機槍傾斜的子彈。盟軍士兵攜帶防護盾前進,還會使得重量增加,變得行動遲緩,從而成為了活靶子。還有防護盾的抗一下子彈還可以,炮彈根本扛不住。雖然諾曼底海岸防禦部隊的火炮大部分都被盟軍火力提前拔除,但是德軍還有一定數量的迫擊炮,照樣可以大量殺傷登陸士兵。

參考文獻:

1.阿姆布魯:《諾曼底登陸》

2.約翰基根:《諾曼底的六支軍隊》

“許述工作室”成員“醉臥沙場”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使用防彈盾的想法很好,但是實用性不大。

首先,在二戰時期,由於材料科學並不發達,因此用來做防彈盾的材料一般都只能採用鋼製,但是使用鋼製的盾牌有很多缺點:

1、那就是重。

二戰時期,不說炮彈威力,單單說普通的機槍子彈威力都是很大的,比如現代的7.62毫米AK47步槍子彈,可以在100米以內輕易的擊穿6毫米以上的鋼板。

那麼二戰時期想要防禦住同等威力的7.62毫米機槍子彈,防彈鋼板就必須超過6毫米以上。

假設一名士兵拿一塊1.5米X1.0米X6毫米厚鋼板,這樣一塊厚度的鋼板,重量一般在35KG左右,由於每個登陸艇載重量有限,如果每個人都攜帶這樣重量的防彈板,就會導致登陸艇帶人數量嚴重下降。

同時,由於登陸士兵要全副武裝,本身負重就比較大,這個時候還要帶一塊35KG的防彈鋼板,會導致戰士因為負重太大,走不了多遠就會精疲力盡,無法再繼續作戰。

2、不利於士兵搶灘隊形的展開。

由於每一塊防彈鋼板都有幾十公斤重,因此士兵在攜帶這麼重的東西移動的時候,其移動速度必然嚴重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搶灘陣型的展開。

所以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要求士兵要迅速移動,進行橫向展開,快速佔領敵軍陣地。攜帶防彈鋼板在此時顯得毫無意義。

人都是有畏死心理的,因此在遭受攻擊的時候,會本能地躲到安全的地方藉以求生,所以當士兵攜帶防彈鋼板時,就會不自覺地蜷縮在防彈板後面,畏畏縮縮,不敢前進,這樣的話反而還會讓士兵因為很慢的移動速度,而變成敵人的靶子,會被機槍一一“點名”。

所以,二戰時期在搶灘時使用防彈盾,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戰術行為。不僅僅不利於搶灘登陸的推進,而且還很容易造成重大的傷亡,因此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