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現在的書法作品很少見到寫隸書的?

zscf


看來這個問題,都很關注呢,不妨聊一聊!

現在學隸書的不少,可能是您見到的不多而已,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隸書簡單,淺藏輒止學了一段時間就完事了,然後攻楷、行草去了。之所以我們在視野裡鮮見寫隸者,我想可能和國展、所謂的“大師”在公眾領域不怎麼寫隸書有關吧!

討論這個,各有己見,並沒有什麼意義,想說說關於隸書的一點東西,也歡迎書友在下方留言交流!

隸書發展到東漢末年,由於過分講求點畫的規矩嚴謹和八分舒展的整飾特點,結字亦板滯森嚴,缺少變化,這表明隸書發展已走到了末路。這種現象在《熹平石經》碑刻中己非常明顯。楷書取代隸書,就像當初隸書取代篆書一樣,是書體演變規律,書法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魏晉時期,以新興的楷、行、草書為主要代表,而隸書只不過是漢末的流風餘緒而已。這一時期主要的隸書作品有:《上尊號奏》、《受禪表碑》,《孔羨碑》,這些隸書碑刻方稜扁平的筆道,矯揉造作的波磔,千篇一律的結體,已無法再現漢隸淳古厚重的風韻。

但它們的意義卻在於,為隸書向楷書過渡作了鋪墊,開了唐人隸書楷書化的先河。從南北朝至隋,已是楷、行、草書發展的鼎盛時期,隸書有時作為統治階級的廟堂文學,或是復古、尊古者的祟尚,雖然還不時出現在碑石上,但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在隸書發展史上,從東漢末年到清代初年,真正把隸書發揚光大,既繼承漢隸古風,又具有時代風貌的還是唐代。

唐代的隸書雖然不能與漢隸同日而語,雖然沒有像楷書、行書、草書那樣成為唐代書法的最強音,但卻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隸書家有李隆基、韓擇木、梁升卿、史維則、蔡有鄰等。隸書四大家為: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維則。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人物,他的隸書作品有《石臺孝經》、《紀泰山銘》。唐玄宗的隸書最具楷書化,用筆、結字缺乏變化,相同的筆畫寫法雷同,幾乎可以重疊,嚴謹規矩有餘,活潑變化不足。

唐代隸書家中真正寫山個性、有漢隸風韻的當推梁升卿。梁升卿以擅長隸書著稱,時人稱其隸書“體甚古”,即有漢隸之風,筆勢“勿驚波往來,巨石前卻”,作品有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御史臺精臺碑》,此碑不大,亦立於不顯眼的角落,但識者卻可一眼看出其不同凡碑:骨力清勁,體勢從容,雖有界格,卻能長短相宜,自然天成,全篇風格勻整統一。

漢代人寫隸書由篆法入,講中鋒用筆,藏鋒含蓄,雖波磔外顯,卻中和樸厚,高古雅逸。

唐人寫隸書,漸失古法,受時風影響,以楷法入隸,用筆過於方勁,氣象過於外顯,規整有餘,含樸不足,所以不足為法。

唐代以後,隸書每況愈下,歷代雖有能隸書者,如末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他們雖然都是書法史上有名的行草大家,但隸書卻寫得不如人意,與漢隸不可比肩。

只有到了書道中興的清代,古老的隸書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恢復了漢代的氣象,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給後人樹立了漢代以後隸書變法真正的典範。


最近在看清代書史,講到了這個問題,今結合網上文章,做個總結,希望對各位書友有所啟發!


遊手於斯


隸書在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它的出現,破壞了最初造字時所遵循的六義,變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使文字由圓變方,並發展成現在的方塊字。

書法史上,隸書的發展有兩個高峰,一是漢朝,一是清朝。

篆書在向隸書演變過程中,用筆逐漸複雜多變,輕重錯落,粗細有別,史稱隸變。到了漢代,隸書成熟,達到一個高峰,由於楷書、行書、草書的出現,不太實用的隸書逐漸淡出,此後隸書沒有大的發展。

直至清朝,隨著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金石學崛起,湧現出一大批隸書高手,隸書又迎來一個發展高峰。這一時期的隸書較以往具有狂怪的特點。

現在,隸書仍為很多書法家所喜愛,隸書作品並不少見。現在老一輩書法家中,沈定庵先生是隸書大家,再往後是華人德先生,再往後張建會、張繼等人也是高手。


千年蘭亭


大家好,我是景堂書法。

看看大家聊得熱鬧,忍不住也過來聊一聊。不喜勿怪喲。

題主說到現在的書法作品很少見到寫隸書的,好像並不是這樣。前些年,書法的學習集中在楷書,尤其是唐楷上。不論初學還是有一定水平者,往往都是一手唐楷面世,有些名氣的隸書書法家好像只聽說劉炳森。

而伴隨著書法學習的不斷髮展,加上各類藝術院校書法專業的開設,人們對書法的學習,有了很大變化,篆書、隸書、行草等字體都有了大的發展。隸書書法家也出現了不少,常聽到的有劉文華、何應輝、華人德、周俊傑、鮑賢倫、毛國典、張繼等一大批。雖然不能和行草書作品相比較,但也算得上挺繁榮的。

在年輕一點的人群中,因為很多人開始從篆書入手,從隸書入手學習書法,加上漢隸經典碑帖眾多,風格多樣,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資料,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在隸書上取得成績。看題主的隸書寫的挺不錯,只是稍有點俗,建議少看俗作(當代隸書中俗作太多),多從經典碑帖中選取營養。

我近幾年師從洪厚甜先生,從篆書入手,對隸書也做了系統臨習。附上我的一副隸書作品,請大家指點。


景行書苑


隸書作品不少見

不知道題主怎麼會有這樣的疑惑,就我平常見到的書法作品裡,隸書作品挺多的。

首先,隸書是一種很“搶眼球”的字體。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這幾種字體中,隸書是一種容易上手,而且可供發揮餘地很大的字體,於是隸書也是許多書法初學者選擇的一種字體。而且隸書字形區別於通常見到比較多的楷書,似乎有一點獨特,而且橫向開張取勢的隸書,帶上特有的“蠶頭燕尾”,美術感很強,所以是一種比較“搶眼球”的字體,有許多書法培訓班的學生開始拿著《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這種工穩一路的隸書經典碑帖作為範本學習,所以說隸書的群眾基礎很好的。

其次,隸書是一種非常適合創作的字體。隸書的系統很龐大,早期的隸書在先秦時期就逐漸出現,兩漢時期隸書成熟,歷史跨度很大,在這個歷史跨度中,各種各樣的隸書形態紛紛呈現,有的端莊秀氣,如《曹全碑》;有的大氣整飭,如《禮器碑》、《乙瑛碑》;有的解衣磅礴,如《張遷碑》、《石門頌》、《楊淮表記》;有的飄逸靈動,如《張景碑》;有的質樸敦厚,如《好大王碑》、《華山廟碑》。可以說隸書中可供借鑑的東西太多,所以也是書法創作中很受歡迎的一種字體,這個可以在書法展上看得到,隸書作品的佔比往往不在少數。

第三,隸書與其他字體的“直系親屬”關係。如果說幾種字體是環環相扣的話,那麼隸書可以說與其他幾種字體都扣的上。比如和篆書的關係,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而楷書有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最早的草書同樣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出現的。所以隸書可以說與其他幾種字體的聯繫都比較緊密,現在的書法作品純粹是某一種字體的比較少,就像吃飯不可能純粹的酸甜苦辣鹹某一種味道一樣,現在的書法作品不見得隸書少,倘若仔細觀察,可能不見得是隸書,但是隸書的元素並不少。


書法雅集


題主不知所謂!當代寫隸書的太多了!只有江湖雜耍和半吊子社會書法班老師沒幾個寫隸書才有可能。半吊子老師多會寫刻板的工楷,江湖雜耍會玩各種道具,龍飛鳳舞,仙佛滿紙。

書法之美,前人已寫到極致。當代書家很多都是直取明清以來篆隸之風,甚至模擬民間殘紙。

因為沿著二王體系寫下來,前人高峰迭出,當代少了古人的學問修養,寫不出古人的文氣、貴族氣、儒雅氣,註定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當代人學篆隸北魏,學民間書風,這是古代書法史上的冷門,前人走的少,僅清代民初才有所涉獵。所以這是當代的一條出路。

當代隸書寫的好的,劉文華、張建會、張繼、王增軍、李守銀、鞠聞天、喬延坤、何昌貴、傅亞成都是以隸成名。當然隸書寫的更好乃至諸體兼善的頂尖高手還有幾位,這裡不點名。

至於國展投稿,隸書佔比很大,也易獲獎。年輕美院學子,隸書功底基本紮實,甚至比楷書功底好。畢竟隸書更容易進入自由創作的階段。楷書法度森嚴,一點一畫之失都很刺眼,寫得規矩刻板又很匠氣、格調低俗。所以楷書創作,要麼寫巨幅小楷,要麼摻雜了些碑意,搞搞怪。要靠純正的唐楷成名的還真不容易!僅盧中南區區幾人而已,且盧中南相比前人,也遠不及,更不必說二田了,黃自元本沒資格在書法史上留名,之所以偶爾在歷史資料提及,是因為他在書法史上是負面人物,正如和坤嚴嵩憑負面入史的理由一樣。二田更把黃自元的毛病推向極致,這很不好。

回到本題。貼幾幅當代隸書。






向金港的象




中國漢字始終遵循著由繁至簡的發展規律。隸書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書體,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隸書脫胎於篆書,同時又具備了楷書的基本樣子。具有雄健樸厚,凝重壯美,金石味突出的特徵。隸書在書寫中變化多端,追求一波三折,蠶頭雁尾,對書家來說,極具書寫樂趣。尤其隸書春聯,看著大氣古樸,深受人們喜愛。



秦始皇當年統一全國後,準備統一文字,發現隸書比小篆更容易辨認和書寫,於是,著手在全國推行,隸書在這時就慢慢發展起來。到漢朝,隸書發展到了高峰。魏碑、漢簡等都是傳統意義上的隸書。

樓主說現代寫隸書的人少,我不認可這個說法。我拿我們陝西舉例。

陝西省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300餘人,光我知道的能寫隸書的人就不下50人。



我的微信朋友圈善於寫隸書,並且把隸書寫出名堂的就不下10人,如趙熊、路毓賢、吳振鋒、鍾鏑、李豔秋等人,還有我比較熟悉的杜中信、陳建貢等人,隸書都寫得不錯,他們都是陝西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或副主席,寫了大半輩子隸書了,獲得過多次國內和省內的獎項,在陝西,甚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

全國寫隸書的名家有劉炳森(已過世),張海,周俊傑,範曾,等等,隸書也有專門的全國性的隸書展,參展的人數都不少,怎麼能說當今寫隸書的人少了呢?


鴻鵠迎罡


隸書在秦代並沒有在官方開始使用,但是到了漢代的時候,隸書卻成為一時興盛的字體而風靡全國,其中不少著名的隸書的碑帖如天下第一隸書之稱的《禮器碑》,清代十分推崇的《張遷碑》,摩崖刻石《石門頌》等等都是漢代的時候所流傳下來的。

隨著字體的發展,隸書逐漸被演變成了帶有波磔的章草和我們現在所最為常見的今草,之後隸書也慢慢淡出歷史的舞臺。魏晉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對於行書和草書的完善更是一下在將篆書和隸書作為古體而漸漸的被大家所遺忘。

到了清代的時候,篆書和隸書的情況好了許多,主要是因為朝廷大興文字獄,使得學人不敢研究新的學問,大量的篆書、隸書等石刻的碑版出現,篆書和隸書開始中興,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隸書大家如鄧石如、桂馥、何紹基、阮元等等。

在前不久,李嘉誠辦公室的一件清代吳讓之的隸書對聯在大眾視野的出現使得隸書火了一把,其實隸書並沒有被淡忘,而是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欣賞慢慢的進入的人們的視野中而已


書揚文化


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少見到隸書書法作品?

這個問題不準確,好比一個男生問女朋友今晚吃麵還是過橋米線,他把選擇限定在面和米線,你很容易的就會按照他設定的選項去回答。他不是在徵求你的意見,事實上他已經做好了自己的選擇:麵條和米線。

你稍微不注意就會陷進這個套路。這種套路有時候還顯得那麼理所當然,當你做到餐桌前,看到眼前的面或者米線,總會覺得有那麼一點奇怪,我怎麼會選擇了吃它,明明我想吃魚的。


對於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想吃魚,或者反問:你到底是想吃麵了還是想吃米線了?

關於隸書作品為什麼少見,這不是一個好問題,因為隸書其實很常見,生活中經常能見到隸書作品,只是提問者,他自己並沒有注意,事實上他見到的楷書、行書、草書也不多。

就像一個生活在北京的人問:為什麼很少看到車牌號為魯A的車?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我們都知道,漢字的書寫形式有篆、隸、楷、行、草五大類,這是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相互影響的產物,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最為流行的書寫方式是行書,楷書則次之,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較少,主要是從事書法創作的同志比較關注。團隊的一些隸書作品請大家批評指正!


筆下春風


隸書現在很火啊 像蘭亭獎銀獎得主就是寫隸書獲獎的。


這種隸書是很典型的漢碑結合漢簡的處理,體現的是一種拙味,字很拙,但是處理很巧妙,如上便是張遷碑為基調的創作。

還有一種隸書風格是秀美挺拔端莊的風格,如下圖所示。



最後一種是以簡牘為基調的創作,欣賞要點是瀟灑飄逸,姿態萬端。

你看風格多樣吧。

而且在各種各樣的展覽上,隸書比例不可謂不小,也有專項的隸書展。

一金堂書法篆刻工作室志於普及書法教育,熱愛書法的你請點點關注,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