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有什麼歷史淵源?大多數的烏克蘭人都不喜歡俄羅斯嗎?

吳少洪


實際上,烏克蘭的歷史更早於俄羅斯,倘是以年歲而論,俄羅斯更該叫烏克蘭大哥才對——當然以拳頭論的,只能是烏克蘭叫俄羅斯大哥。


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都屬於東斯拉夫人。大概是在中國的西晉到南北朝這段時間,斯拉夫人開始民族大遷徙,分為東南西三支。西支後來便演變為當下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等;南支則演變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等;而東支,則演變成了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

而隨著後來的基督教大分裂,東正教和天主教分庭抗禮,東斯拉夫人歸入東正教的拜占庭文化圈,西斯拉夫人屬於以天主教的日耳曼文化圈,大家信仰不同,距離也就更遠了。

大約在中國南北朝的初期,烏克蘭人便已然興起,他們建立了基輔城。到了中國唐代,一個初具規模的東斯拉夫民族國家便正式建立,這便是基輔羅斯。因為與拜占庭帝國關係密切的緣故,這個國家信奉東正教,後來更成為歐亞之間的一條貿易通道,基輔更加繁榮,居然有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之名。

所以,從唐到宋這幾百年內,歐洲人只聞基輔之名,根本就不聞莫斯科與彼得堡——莫斯科建城要到1147年,聖彼得堡更要到1703年。此時的俄羅斯大地,在地圖上尚是一片空白。

然而,來自東方的征服者,最終終結了基輔的榮光。這便是蒙古人拔都,隨後整個烏克蘭便在欽察汗國的統治之下。因為這個緣故,有人便認為:俄羅斯其實是一種蒙古特徵的文明,而非斯拉夫特徵的。顯然,在侵略擴張成性這一點上,這個看法頗有點道理。

而在蒙古人之後,隨後佔據這裡的是立陶宛人和波蘭人,直到1686年,才最後落入俄國之手——請注意,此時已是大清國的康熙年間。

換句話說,烏克蘭人,論資格比你俄羅斯人還老,到此時卻成了俄羅斯沙皇治下的臣民,這就埋下了不服氣的底子。而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的歧視壓迫,又加劇了這一點。每逢俄國發生革命,烏克蘭必然出現動亂。到1917年,趁俄國爆發二月革命之際,烏克蘭人便宣佈獨立——當然,隨後這個獨立政權便被強勢的俄羅斯紅軍粉碎。

也因為這個緣故,1918年,烏克蘭人曾邀請德軍攻入烏克蘭,結果德軍佔領之後又將烏克蘭人一腳踢開,直至德國戰敗。此後,烏克蘭人繼續反俄事業,先是獲得協約國干涉部隊的援助,而後是鄧尼金的到來與波蘭的入侵。到了1921年,蘇俄便與波蘭簽約,烏克蘭西部歸波蘭,東部歸蘇俄。但到18年後,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之際,蘇聯便出兵,拿回了西烏克蘭。

1954年,赫魯曉夫一高興,又把從前俄羅斯從土耳其手裡奪來的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後來,普京又從烏克蘭手裡將這份禮物搶了回去。

但烏克蘭人並不樂意接受俄羅斯人的壓制,在莫斯科帝國強盛之際他們無法反對,可一旦帝國衰落,他們就有獨立的渴望。日益糟糕的集權經濟、肅反的擴大化等種種問題,終於演變成了1990年的烏克蘭獨立——當時的全民公決,90%以上贊成脫離蘇聯。

而獲得獨立的烏克蘭,顯然不會與俄羅斯友好,克里米亞問題更加劇了這一點,這就好像當年的捷克與德國,因為蘇臺德區而弄僵關係是一樣的。直到今日,烏克蘭人仍擔心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所以他們沒有選擇只有全力以赴地請求西方的援助,此前,北約已承認了烏克蘭的“申請國”身份。

所以,對於親俄的人而言,烏克蘭是必然要被他們痛罵的。但對於大眾而言,其實烏克蘭的選擇,完全可以理解。這就好像是一隻北極熊身邊的海豹一樣,你覺得海豹會覺得北極熊是吃素的嗎?(筆者不親俄也不親烏,僅從客觀角度陳述上述事實。)

而中國官方的態度,是201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承諾當烏克蘭面臨核威脅時向其提供安全保證。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大家好。

許多回答都說,烏克蘭是俄羅斯文化的發源地。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

的確,烏克蘭的首都基輔,被譽為“羅斯眾城之母”。它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城市。它位於第聶伯河右岸一塊高度約90米的臺地,三面瀕臨陡峭懸崖,形勢險峻。東斯拉夫人最早的編年史《往年紀事》(作於公元12世紀)記載了關於“基輔城”的由來:波良人部落首領三兄弟——基伊、塞克和霍里夫,先是分別居住在三座山頭。後來。他們共同“建造城堡,以長兄的名字命名為基輔。”其時在6-7世紀之交。這是後世基輔城的核心。20世紀30年代後期,蘇聯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出面積2公頃左右,由壕溝和要塞圍繞的遺址。其中包括7-8世紀的房屋遺址和各種器皿,還有一座橢圓形的多神教祭祀堂。


但是請注意,這個時代的東斯拉夫文明,也就是基輔羅斯,最後在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中毀滅了(包括基輔城)。基輔以南的第聶伯河兩岸土地變成一片人煙絕跡的荒野,一直持續到16世紀晚期。

而俄羅斯文明的起源,只能追溯蒙古統治時期出現的莫斯科公國。這個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也有著明顯的蒙古色彩,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剝開一個俄羅斯人,你會看到一個韃靼人。

從這個角度講,“俄羅斯民族的歷史開始於東北地區,而烏克蘭民族的歷史則始於基輔羅斯。此後兩個民族獨立發展,儘管他們的命運有時交織在一起”。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至於被大吹特吹的1648年烏俄結盟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如此重大歷史意義的協議正本竟然已經丟失了,更有甚者,按照俄羅斯古文獻家彼得·沙夫林的考證,連副本也有可能是沙皇偽造的!因此,俄羅斯和烏克蘭對於協議的內涵分歧嚴重,在俄-蘇時代,“這是兩個斯拉夫民族的重新合併,烏克蘭人民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渴望與俄羅斯重新合併,如果沒有合併,烏克蘭民族不可能得到拯救”是不容辯駁的主流觀點,但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學者更傾向認為這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軍事同盟條約。雙方各執一詞,反正是死無對證。


現在的烏克蘭人討厭俄羅斯人的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上世紀30年代的大饑荒。作為蘇聯的糧倉(當時糧食產量佔全蘇42%),烏克蘭在這次大饑荒中遭到特別沉重的打擊。1931年,烏克蘭糧食產量1760萬噸,上繳國庫700萬噸。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降到1280萬噸,但蘇聯政府的徵糧指標還有660萬噸!最後,這一年蘇聯政府竟從烏克蘭運走700萬噸糧食,付給農民的糧款只相當於市場價的5%。在這一年的冬天,烏克蘭一個5口之家的農戶只有80公斤存糧。也就是說,每人每月只有1.7公斤。


根據俄羅斯國家杜馬2008年公佈的數據,在這場饑荒中全蘇聯共有700萬人死亡,其中烏克蘭人超過一半,達到400萬人(當時烏克蘭總人口約3400萬)。對此,烏克蘭歷史教科書指責 “1932年大饑荒是莫斯科故意製造的,目的是壓制烏克蘭人獨立願望”。大饑荒前的1927年,俄羅斯人的數量是烏克蘭人的2.25倍,佔蘇聯人口的53%,佔斯拉夫人總數的三分之二。而到了大饑荒後的1937年,俄羅斯人已是烏克蘭人的3.5倍,佔蘇聯人口的比例上升到58%,佔斯拉夫人總數的比例上升到四分之三。俄羅斯人在蘇聯特別是斯拉夫民族中一家獨大的人口格局就此奠定。

烏克蘭在饑荒中的人口損失比例


由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加上克里米亞的現實爭端,註定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不可能像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的關係那樣好,這是顯而易見的。





雜史譚


要講俄烏關係與淵源,就必須講到一河兩教三國。

一河,即第聶伯河,是烏克蘭中部南北貫穿的河流,如同華夏的黃河長江,是國家民族與文明誕生繁衍的濫觴之地,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共同的源頭與搖籃。九世紀左右基輔羅斯建國,當時的中國約是唐末宋初的時代,都城定在基輔,恰橫跨第聶伯河兩岸。基輔羅斯與當時強國拜占庭關係密切。

兩教,當時的歐洲是宗教大興無死角全覆蓋的時代,河以西信奉天主教,河以東受拜占庭影響信奉東正教,兩教是同屬基督教但教義不同的兩大教派。

三國,俄羅斯波蘭土耳其這三個,是改變以基輔羅斯為濫觴的這片士地與土地上民族的外力。四至十五世紀的以希臘為核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影響烏南,拜占庭亡掉,繼承其疆域衣缽的是西遷突厥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就是今土耳其,不過後者比前者小很多弱很多,而且其國民宗教主屬伊斯蘭教,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國擺脫蒙古控制,成為東正教中心與權力核心。莫斯科大公國,信奉蒙古人的疆域觀:軍隊打到哪裡,哪裡就是國界線,與佔領烏南土耳其多次作戰,終據第聶伯河以東烏南部領土,而烏西部則被當時另一強國波蘭所據,俄羅斯與波蘭都用民族壓迫與同化並舉的策略統治領土,導致以河為界兩岸人民教派不同,自我歸屬認同有別,河西認為自己為歐洲人牴觸俄羅斯,河東則親俄否認西歐歸屬。俄波兩國為奪取對方烏克蘭土地多次持續的相互戰爭,波蘭贏多輸少,俄波宿怨由此埋下,後來俄德執意瓜分波蘭與俄屠殺波蘭軍隊事件,就不難理解了。

一戰後,俄羅斯變成蘇聯,為了戰略安全,保留緩衝地,蘇聯提出民族自決,於是成立了面積廣闊的烏克蘭共和國,而對於烏克蘭完全自決的民族主義呼聲,蘇聯則進行了冷酷鎮壓。同時亡國百年的波蘭復國並出兵戰領烏西部大部,威脅到新生蘇聯戰略安全,蘇波重開戰,波勝蘇敗,河西重劃歸波蘭所有,河東為蘇聯控制。俄波兩強在烏土地上的反覆徵奪,導改烏人民無盡苦難與主張迥異的反抗,河西恨蘇親歐,河東恨歐親蘇,所以烏又被稱為歐洲文明的斷裂帶。這有宗教信仰原因,更多的是歷史原因。1939年,波亡,德蘇兩國分河而治。1945年,德敗,東西烏克蘭都劃歸蘇聯。因為烏自然條件優越,在之後數十年中,烏成為蘇聯的科技成就核心產區,戰略重心的核心區域,民生保障的糧食主產區,等等,總之一句話,蘇聯時代的精華,烏克蘭有好多,赫魯曉夫篡政後否定過去斯大林一切,為鞏固權力,為拉擾烏精英支持,將俄羅斯數世紀血戰得來的克里米亞贈於烏克蘭。雖同在蘇聯,卻換了共和國歸屬。

91年烏克蘭獨立,卻也執行了以俄為大哥制定互聯互通互助的獨聯體精神,俄也廉價供給天然氣等民生保障與安全保障。而在烏國中,向西還是向東的民意基本分歧,未調和得當。外部力量竭力拉攏,終致顏色革命,徹底向西。而這與東部民意相悖離,與俄戰略利益戰略安全相對沖,由內鬥引來外爭,終致戰爭降臨,國將不國至今日至此時。

十多世紀以來,烏克蘭命運多舛,苦難隨行,尚不知何時何處是青天,鎖其運者,或曰位置也。如華夏之中原地,但凡有戰禍,數雄問鼎,必逐鹿中原吧!

嘮叨半天,錯誤百出,諸位看官多諒!


用戶6737305570


一般來說,俄羅斯人大多都是通過俄語流行文化來熟知烏克蘭,就這一點來講,烏克蘭人和來自烏克蘭的其他民族絕對是做出了很大貢獻。例如,在俄羅斯文學中,果戈理寫下過古典文學,布爾加科夫、裡夫和彼得羅夫都是如此。在俄語流行音樂中,納斯特婭、塔普和格拉等藝術家都是烏克蘭人,但他們在俄羅斯非常受歡迎。
對很多俄羅斯人來說,烏克蘭人基本上是一樣的。俄羅斯人只是對烏克蘭語中一些以烏克蘭語為中心的文化或者是俄羅斯的烏克蘭方言有點兒熟悉。在蘇聯,他們知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物質文化以及對於民族認同有不同的說法。

由於真實的烏克蘭的文化在蘇聯被抑制,所以他們認為除了有趣的口音和一種鄉巴佬的生活方式,烏克蘭就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了。這就是所謂的鴨式偏見,這被烏克蘭人視為一種侮辱。在蘇聯時代,這是一種迫使烏克蘭人認同自己的蘇聯人身份的方式。有一些俄羅斯人在常在烏克蘭旅行,這使得他們瞭解了當地真實的語言,就更喜歡當地的文化。

但不幸的是,在俄羅斯,大多數人還是對烏克蘭人持有偏見。他們認為被“俄羅斯化”的烏克蘭文化和烏克蘭人沒什麼問題,但是沒有被“俄羅斯化”的烏克蘭人就是落後、陰險。
相比之下,我認為烏克蘭人對俄羅斯的文化和政治思想都很熟悉。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真切地生活在俄羅斯,或者在俄羅斯有親戚。俄羅斯媒體在烏克蘭非常常見。從現實的角度看,你不能說烏克蘭人(至少是那些沒有生活在西部離散區的人)不瞭解俄羅斯。
因此,烏克蘭人對俄羅斯人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感覺——他們自己很瞭解俄羅斯人,認識很多俄羅斯的好人。他們也很瞭解俄羅斯的語言,文化以及文學。在情況比較好的時期,這將是雙方保持密切關係的一個絕佳的先決條件。俄羅斯音樂、電影、文學在烏克蘭仍然很受歡迎。事實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在家裡是說俄語的。但這些人還記得他們的祖父母,他們會說或說過烏克蘭語。直到70年代,甚至是東部地區的人都在家裡說烏克蘭語。

然而,這段關係有非常陰暗的一面——由於俄羅斯人不太喜歡烏克蘭,烏克蘭人因此感到不被尊重——他們認為俄羅斯人不尊重他們的獨特性,他們的國家主權,甚至是他們的個人自由。

烏克蘭人自認為是“哥薩克後裔”,認為這意味著軍事精神以及個人尊嚴和權利。這是一種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作為俄羅斯最具政治色彩的傳統,這種意識形態有很大的分歧。烏克蘭人還認為,俄羅斯正在竊取他們的許多成就——在蘇聯或者說俄羅斯,如果有什麼價值是由烏克蘭人創造的,這些烏克蘭人經常被說成是俄羅斯人。
甚至在十八世紀後半期,俄羅斯這個名字都意味著烏克蘭——在所有的地圖上,俄羅斯都被稱為莫斯科夫。俄羅斯的歷史學家說,烏克蘭意味著“邊疆”——然而在烏克蘭語和其他講斯拉夫語的國家中,它的意思是“國家內”;由於他們的名字被竊取了,烏克蘭人開始稱自己是“來自我們國家的人”,也許是他們認為沒人能偷取這個名字。實際上,俄語中的“邊境”這個詞聽起來和英文中的邊境很像,但它們沒有相同的詞源,也不屬於烏克蘭語。
除了已知的古代歷史,還有很多烏克蘭人還記得——有一些人曾經歷過烏克蘭大饑荒,另一些人曾與蘇聯軍隊作戰。
蘇聯甚至想要把所有的文化都同化為共產主義“蘇聯人”,這一想法聲稱所有的國家都是平等的。然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當想要在基輔建造一座電視塔時,可能因為莫斯科的一個電話,該計劃就不得不改變——原因是它的高度將超過莫斯科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所以它修建的高度必須比現在矮30%。顯然,出類拔萃對於烏克蘭人來說是不被允許的,尤其是這意味著在某方面擊敗了俄羅斯的話。

咖喱臘肉


千年之前是一家

說到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愛恨情仇,還得追溯到他們身居同一屋簷之時。不過並非蘇聯,而是千年前的古羅斯時代。大約在10世紀前後,東斯拉夫各部落在烏克蘭地區結合形成“古羅斯部族”。這正是現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前身。

斯拉夫人的分佈 其中深綠色為“東斯拉夫人”

再後來,他們東征西討,國力日盛。並在882年遷都基輔,正式建立以東斯拉夫人為主的東歐君主制國家。開創了“基輔羅斯”大業,盛極一時。因而,在其後裔俄羅斯人的印象中,基輔就是他們的起源,是他們的根。其地位不亞於國人心中漢唐之長安、洛陽。

復原的古基輔城地圖

天下大勢 - 合久必分

所謂盛極而衰,歷史的命運誰也逃脫不了。如同中國唐代亡於“藩鎮割據”一樣,“基輔羅斯”後期,地方貴族勢力崛起,國家日漸分為諸多小公國,統一的基輔羅斯已然不再。就是在此情況下,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初啟分居模式。

好端端的國家分成了五顏六色

就在“基輔羅斯”沒落之時,他們還迎來了遠道而來的蒙古人(蒙古西征)。分居後的俄羅斯,見勢不妙,旋即做了蒙古人的附庸。同時積聚力量,打壓其它公國。待到擺脫蒙古人之後,俄羅斯愈發的強大,漸有帝國之勢。

金帳汗國時 俄羅斯人曾是蒙古人的附庸

反觀烏克蘭人,他們在抵抗了蒙古人、日耳曼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後,自14世紀起,還分別被立陶宛和波蘭統治過,而且動不動就蜷縮在“第聶伯河畔”被人打的死去活來。

第聶伯河上的水壩,傳說讀過歷史課本的都知道

波蘭和立陶宛也是雄起過的

這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昔日立陶宛、波蘭雄踞東歐,如今一個蜷縮在波羅的海岸邊,另一個則天天擔驚受怕,普京咳嗽一聲也會顫抖半天。

天下大勢 - 分久必合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終於在1654年,不滿波蘭統治的烏克蘭哥薩克領袖 - 赫梅利尼茨基,同俄羅斯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尋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

開啟了兄弟攜手,縱橫世界300年之篇章。在之後200餘年中,與土耳其人互毆的時代,烏克蘭是抵抗土耳其的要塞(烏克蘭蒙語就是邊境),是進軍南方的基地,作用不遜於秦之函谷。

描繪《佩列亞斯拉夫和約》的油畫

為了答謝烏克蘭人的“仗義”,1954年赫魯曉夫才會一句話就將“克里米亞”從俄羅斯的轄區劃歸烏克蘭。這與今天俄烏“克里米亞問題”頗有淵源。

赫魯曉夫和他的玉米

令世界驚羨的軍工實力

蘇聯時代,烏克蘭是“糧倉”、是煤炭中心、也是重要的軍工中心。特別是在軍工領域,烏克蘭可謂 海、陸、空、天 樣樣精通。

烏克蘭不僅產美女更是“歐洲糧倉”

位於黑海之畔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製造了包括“瓦良格”(遼寧艦前身)在內的所有蘇聯航母。

“遼寧號”的前身 - 瓦良格號即出自尼古拉耶夫船廠

東部哈爾科夫市的莫洛佐夫設計局,締造了蘇聯裝甲部隊的輝煌。BT系列快速坦克、T-34、T-54、T-64和T-80等坦克均出自於此。

從某種程度上講 T-64才是真正令西方害怕的坦克

位於基輔西郊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撐起了蘇聯空軍運輸的半壁江山。世界上最大的兩種運輸機安-124和安-225均出自其手。

世界最大運輸機安-225,它背上的是蘇聯航天飛機

南方設計局

則鑄造了半數以上的“鎮國長劍”(彈道導彈),是蘇聯抗衡美帝的利器。蘇聯戰略導彈中,SS-4、SS-5、SS-7、SS-9,讓西方膽寒數十載的SS-18“撒旦”,以及SS-19和SS-24等導彈,以及“天頂”和“旋風”火箭,全部出自南方設計局。

SS-18戰略導彈,西方人眼中的“撒旦”

此外,烏克蘭還有著各種高精尖工業和技術,就連蘇聯第一架航天飛機“暴風雪號”也少不了烏克蘭的貢獻。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據統計,面積僅佔蘇聯2.6%的烏克蘭,卻擁有蘇聯超過30%的軍事潛力。正因如此,當分居再度開始時,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還是保持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種種關係。

反對北約 傾向俄羅斯

當“美帝小三”勾搭烏克蘭,拉其“做!頭!發!”被曝光。對當今的俄羅斯來說可稱絕對無法容忍之痛。

除此之外

我認為最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這個!

呃,不好意思放錯了。

請諸君坐穩,繼續向下看!

差不多就這些了,認可的就去點個贊吧,改天我們繼續開車

——————————————————————————————————————



蘇聯解體之後,本來是一家人的烏俄又變成了兩個相鄰的國家。兩個民族的恩恩怨怨也隨之而來。在俄羅斯,大多數人還是對烏克蘭人持有偏見。反觀,對於烏克蘭人來說,由於俄羅斯人不太喜歡烏克蘭,這也導致了烏克蘭人不被俄羅斯人尊重,這樣也就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你不尊重我,我當然也不會尊重你。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就遭到了烏克蘭人的極大反對!


清風拂栁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公元9世紀,烏克蘭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名叫基輔羅斯,在東歐平原崛起。在弗拉基米爾極其子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人口達500餘萬,疆界廣闊,成了歐洲最大的國家。基輔羅斯國與周邊國家保持著頻繁的貿易關係,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繁榮昌盛。弗拉基米爾取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推行拜占庭文化,宣佈基督教為國教,奠定了俄、烏的歷史文化基礎。弗拉基米爾父子死後,基輔羅斯走向衰落,被後來的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國所滅。從此時的沙俄時代到今天的俄羅斯一直把基輔羅斯國及其文化捧為俄歷史的發端,基輔成為俄諸城之母。

抗擊波蘭統治,烏克蘭主動加入俄羅斯。1648年,烏克蘭鮑格丹.赫梅利尼茨率領起義,反對波蘭統治,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同樣信仰東正教的沙俄予以幫助,並表示願意接受領導。沙俄沒予以答覆。由於起義隊伍的頑強抗敵戰果有成效之際,波蘭收買了克里米亞汗國,從烏背後發起攻勢。烏被包圍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1650年,沙俄與波蘭領土談判破裂,決心幫助烏克蘭。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與沙皇雙方簽定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條約》,亦稱《三月條約》,烏克蘭在得到高度自治後與俄結盟。沙俄將烏克蘭變成了小俄羅斯。俄與烏結盟後,獲得了出海口,俄羅斯有了通往歐洲諸國的大門,西歐各國先進文化源源不斷傳入俄羅斯,烏克蘭的歷史發展軌跡也轉向了俄羅斯的沃土。1700年,俄沙皇彼得一世發動瑞典的戰爭,彼得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自治,徵派大量烏克蘭人充當炮灰到瑞典戰場。1708年烏克蘭瑪澤帕與瑞典結盟,尋求從新獲民族獨立。俄沙皇大怒,派軍隊血洗哥沙克營地,烏俄自此結下深仇大怨。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擊敗瑞典軍隊,烏的獨立夢破裂。彼得大帝在烏全面實行殖民化政策,按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語言文化從新構建烏社會結構,確立俄語為官方語言。此後的200年間,沙俄一直控制著烏克蘭。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解體,烏克蘭成立了中央政權,為獲得德國承認,在蘇俄政府之前,與德國講和,並以提供糧食及農產品為代價,換取德國45萬大軍進入烏克蘭。但德軍進入烏克蘭後,卻找藉口推翻了烏克蘭政府,扶植了一個親德的傀儡政府。德國投降後,蘇紅軍開展反攻,烏克蘭從新回到蘇俄版圖。然而在隨後的與波的戰爭中,蘇紅軍是先勝後敗,被迫烏割給波蘭。1922年12月,烏克蘭加入了新成立的蘇聯。1939年,蘇聯政府武力奪回烏克蘭地區,烏克蘭由此完成統一。蘇聯錯誤政策,加深了俄烏矛盾。蘇聯發起的工業化運動,中央向烏克蘭投入了大量資金,將烏克蘭建成了蘇聯的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如蘇聯的最大造船廠就在烏克蘭。蘇聯的錯誤政策導致蘇聯民族主義情緒不斷滋長。烏克蘭本是蘇聯糧倉,由於蘇聯推行強制徵糧政策、推行農業集體化導致蘇聯大饑荒。30年代,烏克蘭又成為了大清洗的對象,烏克蘭大批幹部、知識分子遭清洗、槍決,還將大批烏克蘭民眾被迫趕往西伯利亞。俄、烏裂痕不斷擴大。1991年“8.19事件”後不久,烏趁蘇政府癱瘓之機,宣佈成立獨立國家。300多年來由於俄烏兩個民族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相近的語言文化、相同的風俗習慣,兩個民族還有緊密關係,這兩個國家的恩怨情仇仍將書寫下去。

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總的說來還是有偏見的。這主要是烏克蘭文化被壓制的結果。他們認為烏克蘭人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除了有趣的口音和鄉巴佬的生活方式。這被烏克蘭人認為是一種侮辱。俄羅斯人認為,只要被俄羅斯同化了的烏克蘭人,沒有什麼問題,沒有被俄羅斯同化的烏克蘭人就是落後的。烏克蘭對俄羅斯人有種看法,他們認識俄羅斯人,也喜歡他們的音樂、文學、電影,在烏克蘭也很受歡迎,相當部分人在家裡也說俄語,但還記得他們的祖父母會說或還記得說烏克蘭語。還有相當陰暗的一面,由於俄羅斯人不喜歡烏克蘭人,烏克蘭人感到他們的獨立性不被尊重,包括他們的個人自由、國家主權等。


長江微波


同一種族血統,九一年蘇聯解體,千錯萬錯最大的錯就是同烏克蘭分離,太血脈相連了,分離永遠都是撕心裂肺的痛,過後俄羅斯人痛心疾首,要把禍首戈爾巴喬夫坐監槍斃,吵了二十幾年,大帝普京制止了,其實真正的禍首是葉利欽,當年的蘇聯應該是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是分離學西方民主經濟發展,那樣行不通的,歐洲各個發達國家都是以自已的利益為準則的,一有利益損害紛爭,必然聯合對抗壓制俄羅斯的。,,,,,,,,烏克蘭有一半前蘇聯的軍事技術設施基地,國家貧窮將軍事技術出售世界各國,曾經的兄弟反目成仇互相咒罵,烏克蘭的能源絕對依靠俄羅斯的供應,俄羅斯一斷供,烏克蘭就癱瘓,因為烏克蘭沒錢給,等於免費借用了,俄羅斯是絕對不會斷供讓烏克蘭混亂玩完的,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的感情是最深刻的,幾十年後或一百年,無論如何,俄羅斯烏克蘭將來一定重新聚合在一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