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故宮歷經明清兩代24朝,這400年間起過幾次火?

韋連澤


我國的故宮有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如果按題幹中“歷經明清兩代24朝”的界定,當指北京故宮。風風雨雨近600年,北京故宮的火和背後的故事,悅史君來給大家一一講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皇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燕京北平。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此時皇太子朱標、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晉王朱已經去世,燕王朱棣成為諸王之首,但皇位還是傳給了皇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開始削藩,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等人先後被削奪,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名,舉兵“靖難”。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即皇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已表明自己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以燕京北平是“龍興之地”,應立為陪都,明成祖朱棣當然同意,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紫禁城,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商議遷都北京,反對的人全部革職或嚴懲。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以南京為留都,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

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紫禁城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明朝正統五年(1440年),明英宗朱祁鎮下詔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再次發生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被焚燬。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又一次起大火,焚燬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

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前三殿、後三宮等建築全部重建完工。

明朝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大順皇帝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

同年四月,李自成不敵清朝和碩睿親王、大將軍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明朝降清將領吳三桂聯軍,在北京匆忙稱帝后,逃往陝西,臨走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倖免,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御膳房的做飯太監用火不當,導致大火蔓延太和殿。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開始重建紫禁城被毀部分建築,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兩位護軍疏忽,紫禁城內的貞度門發生大火,使貞度、太和、昭德等三門及附近庫房化為灰燼。

1912年,清朝滅亡,但按照《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仍然“暫居宮禁”。

1917年7月,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張勳擁立遜帝愛新覺羅·溥儀復辟,討逆軍總司令段祺瑞立即反對,還用飛機轟炸紫禁城,投下三枚小炸彈,東六宮中的延禧宮遭到輕度損壞。

1922年,紫禁城內的建福宮發生大火,宮內所藏珍寶、玉器、書畫等,殿旁幾棵數百年的參天松柏全部化為灰燼。

1924年,直係軍閥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遜帝愛新覺羅·溥儀逐出紫禁城,1925年宣佈故宮博物院成立。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應該說,古時候的故宮大火還不止悅史君在上面列舉的那些,在《明史》、《清史稿》等正史記載中,就有80多起,究其原因一是雷電襲擊、二是人為疏忽或縱火,但更關鍵的,是古時候的消防措施不到位,導致火災一發生就不容易破滅。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回答題主:有據可考的是由明朝起一直到清朝400年間共80多起,估計這還沒算小規模火災。所帶來的損失雖然沒有確切統計數據,但代價怕是不輕。在這裡援引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這部書中的描述片段:

大火過後,內務府找人來處理後事,中標的商家在廢墟中竟然撿出17000多兩金塊和金片。


這還只是黃金製品,類似於經文、古玩、字畫等等禁不住火燒的物事不計其數。

宮殿材質結構

究其原因,估計大家即便是猜也都能猜到,首當其衝的是房屋用料和結構問題。那個時代別說原始森林了,就是普通地界也是樹木繁茂,取材比較容易(這只是說生態,取材方面還是有講究的不是就地取材全都能用),而相對而言石材則不然,從裁切、運輸、修葺等等,即便僅僅出於重量上和運輸上的原因考慮,也不會優先使用石材,雖然它很堅固有防火。

我們不過多討論結構問題,只提木質宮殿建築的一個特點---他的承重主要是靠柱樑承重,梁枋牽制構建,牆體的作用主要是間隔,沒有承重的功用,同時對火勢的阻隔效力更弱,火勢蔓延更快,而且柱樑一旦損毀,整個宮殿便會坍塌。

類似廚房等明火引燃

造成那麼大的損失,官方不會不查明原因,原因無外乎燈燭明火之類,當然雷電也是起火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把簷脊的吻獸當成了避雷針的雛形,我想說,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雷擊所造成的損害應該杜絕一部分吧,其實絲毫沒有減少,吻獸只是一種裝飾,避雷針是需要“接地”的,要把電流導入地下,而吻獸的“鐵線”是為了加固裝飾物的,更不可能連接到地下,所以避雷方面可以說是沒有防護措施的,不但沒有防護而且還有些許引雷的作用。


惡意的人為因素

下圖是重建後的建福宮花園,在這裡援引一段話:

“建福宮大火”,其原因也很可能是太監縱火,大火之前,溥儀曾經聽從師父莊士敦的建議準備清點故宮財物,正要計劃實施,封存著乾隆朝珍寶的建福宮就巧合地遭遇火災,化為灰燼,其中緊密的時間連續讓世人不得不懷疑其中大有蹊蹺。

是的,由上可知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認為的惡意縱火。究其緣由就是“偷盜”這類事無論明朝還是清朝都發生過,太監們收入低,或者見財起意偷走了寶物,但是又怕時候追究,所以一把火燒個乾淨以絕後患。

那個時代落後的滅火設備

我曾經去過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寺內就有一大缸,露天擺放,不明所以,求教於僧人,僧人說這是古時滅火蓄水之用。故宮也是如此“裝備”這就涉及了一個問題,蓄水量是否可以滿足救火用途,到了冬天是否能夠保證水的可用性,冬天水都凍上了,如何取水呢。而在當時也沒有借鑑更有效的滅火工具和方法,雖說大家看著400年80起挺多,以平均值計算,5年一起,而5年的時間並不短,人總有麻痺大意的時候。

除去儲水設施,還有“救火唧筒”,其原理就是一個大體型的水槍。一旦有火情出現,太監們將可以伸縮的套筒伸入水缸提上,水便被吸入儲水器中,再壓住套筒,水就從噴口處射向高處。

下圖:清雍正五年造槓桿式消防唧筒

時至今日的消防現狀

直接上圖,看看我們的消防官兵威武霸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