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印山大墓的佈局和結構,讓人感嘆2000多年前的先進建築技術

發掘表明,印山大墓是一座設有寬大墓道的甲字形深坑豎穴巖坑墓,墓上堆有高大的封土堆,外圍四周還設有防禦保護設施——隍壕。包括隍壕在內,整個陵園佔地面積約85000平方米。

隍壕分佈在印山山腳四周,系人工挖掘而成,總體平面範圍近方形,南北長320米,東西寬265米,圍大墓於其中。

從平面分佈上看,墓葬在隍壕範圍內的位置並不完全居中,而是略微偏南。隍壕的四邊整齊,轉角規整除西隍壕南段因現代修築水庫而被挖寬、擴大外,其餘保存完好,在每面隍壕的中間均留出40~60米寬的一段通道。據實測,四面隍豪總長888米,寬16-29米,深2.1-2.7米。

隍壕是印山大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界定了印山大墓陵園的平面範圍,形成了明確的陵園佈局,同時也對大墓形成了防禦保護之勢,類似於城壕的作用,充分顯示出墓主人威嚴不可侵犯的氣勢。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到現場考察時說,按古代墓葬制度,只有在王陵周圍才允許挖掘“隍壕”。顯然,能夠在“隍壕”的護衛中安寢者,其身份絕非常人。

印山大墓的封土規模巨大,氣勢雄偉,整體形狀基本呈東西向長方形覆鬥狀,東西長72米,南北寬36米,高近10米,覆蓋住整個墓坑及一部分墓道。封土系五花土夯築而成,從夯土顏色及夯築形態上觀察,又可明顯分為下封土、上封土及墓坑與墓道連接處封土三大部分。

下封土是最先夯築的部分,緊扣坑口,呈斜坡狀由中間向四周傾斜,整體形態為長圓形饅頭狀。土中夾雜許多碎石,系利用挖巖坑所得的土石直接夯築而成。夯築極為堅實緻密,夯層厚7~9釐米,夯窩圓形,直徑6~7釐米。在墓坑、墓道的青膏泥填土中我們發現了所用夯具,為單體圓頭木杵。

上封土是在下封土的基礎上向四周擴展,增設而成。全部用五花土堆築,土質較純淨,夯築講究,夯層均呈水平狀,夯層極易剝剔,圓形夯窩清晰可辨,夯層厚度及夯窩大小與下封土所見一致。經分析比較,上封土主要來源是挖隍壕所得之土,亦是利用挖巖坑所得的碎石土夯築而成,土中夾雜大量碎石。

夯層亦呈水平狀,但不夠清晰,結構比較鬆散,夯窩不易分辨。夯層厚約20釐米,遠遠厚於內、外封土夯層。該封土有部分疊壓在內、外封土之上,其夯築時間顯然稍遲。這表明,整個封土是二次分築的。

大墓的墓道設在墓坑東壁正中,與墓坑連接,平面呈甲字形。墓道呈東西向長條形,全系鑿巖而成。全長54米,墓道兩頭寬,中間窄,東端的墓道口正對東面隍壕的中間通道。

墓道南北兩壁加工基本整齊,底面尤為平整,墓道深度順山體的坡勢而逐漸增大,最深處達9.3米。印山大墓墓坑為長方形豎穴深坑,全系鑿巖而成,規模巨大。由於山體岩層結構不一,北部岩石堅硬,不易崩塌,因此現存的墓坑北壁和東西壁顯得規整陡直,加工修鑿極為整齊;而山體南半部則容易崩塌,使坑口南壁呈不規則斜坡狀。現存坑口長46米,最寬處19米,最狹處14米。

經1996年9月至次年1月五個月的發掘,共清理上萬立方米的墓葬封土和墓道填土,才露出墓室。墓室用巨大的長方形枋木構築而成,其中墓室南北兩側牆用兩排緊密排列的枋木頂端相互支撐而成,從而構成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的人字坡狀長條形墓室。

印山大墓的佈局和結構,讓人感嘆2000多年前的先進建築技術

從發掘情況推斷,印山大墓的構築方法如下:首先在巖坑底部鋪厚近1.3米的一層木炭,再在平整的炭面上用幾根枋木拼接鋪墊出兩條東西向的墊木,以保證墓室鋪底木的整齊平整,類似於鐵軌的枕木。兩條東西向墊木鋪墊完成以後,再將木炭墊高與兩條墊木的上面平齊,然後用一根根粗大方正的枋木南北向平鋪出墓室底面,再在底面兩邊用長方木緊密排列互相斜撐,從而構成斷面呈等腰三角形的人字坡狀墓室。草室內長33.4米,外長34.8米,內底寬4.9米,外底寬6.7米,現存室內高度4.7米,復原高度在5,6米。整個墓室可分前,中、後三室,各室間設有門檻,門檻上方有門梁,據分析原先在門檻與門梁之間設有木板隔牆。構築墓室的底部平鋪的枋木及兩側的斜撐木加工得極為平直,枋木與枋木之間整齊合縫,室內壁面與底面也很平整,與我們現在室內裝修相比也毫不遜色,展示了當時高超的木材加工技術和構築技術。

室內三面木壁均刷油漆,墓室內局部地方至今漆面仍平整如鏡。中室是墓室的主室,也就是墓主人的葬身之處。葬具為一巨大的獨木棺,獨木棺系用一巨大圓木對剖挖空而成,一半作棺身,一半作棺蓋。獨木棺擺放在中室的中部略偏後,東西向順置。棺身兩側圓弧,加工光滑,底部加工出寬約0.4米的稍平整的底平面,以利於棺木擺放平穩。棺身長6.05米,口寬1.12米,棺內實際深度0.4米。棺身及棺蓋內外均髹黑漆,剛出土時仍光亮如新。

當考古人員進入墓室時,棺蓋已被打破,棺內屍骨無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