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好多人去市裡或者縣城買房,10年或者20年後農村是不是就荒廢了,人會越來越少?

峰之巔8848


問題中提到的現象確實是我國農村的現實狀況,由於工作、婚姻等各方面原因,農村的年輕人都會傾向於向城市流動,造成了農村地區很多“空心村”的存在,但是這個現象我們不能就這麼武斷地下結論,在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過程中,農業佔比以及農民數量下降確實是普遍現象,但是這並不代表著農村的消亡。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10到20年間,由於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計劃生育國策所帶來的影響,農村人口確實是會不斷減少。但是農村的延續與農村人口的減少是兩個層面的問題,農村人口的減少確實會導致一定數量的村莊消失,但是農村的延續是基於整個國家的農業基礎之上的,可能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內,部分村莊會遷移、合併甚至撤銷,但是這只是微觀個體的改變,這對於“農村”來講,只是因為時代背景變化而需要在內部做一定調整,但並不影響它的延續。而且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民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制度的改革,農村體量雖然會變小,但是卻可以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另外,村莊的消亡也不一定是消極意義,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也是農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做出的調整,從國際經驗來看,這也是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必然結果。農業村莊的合併調整對於我國土地資源的整合、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韓一軍


的確現在農民富裕了,拿我得老家湖北老河口市的鄉村來看就可以看到20年後可能出現的境況。

我們村大部分年輕都在外打工,基本沒有45歲以下的人,村人口最早近2000人,現在常年在村裡的也就一百多人。過年過節大部分人都回去,但是也不過兩三百人,更多的人都已經完全搬走了。到城市裡生活了。

現在的年輕人百分之八十都在市裡買房或者城鎮有房,一部分沒房要麼年輕,要麼剛結婚不久,十年後或者二十年,這最後沒買房的肯定也買了,城市裡房很多也不貴。

我老父親就經常說:整個村沒幾個人,有時候農閒的時候就幾個老人。

十年二十年後土地必須完全流轉起來。機械開墾所有土地,工廠化生產。農村開始進入工業化時代,農村的房屋被剷平。以後農村房比城裡貴。

開發商開始叫賣有山有水的農村休閒別墅,24小時安全監控,無汙染,夜晚睡覺安靜的出奇。這些成為奢侈。

寫這文章我還在懷念,回到老家,晚上睡覺那個安靜,螞蟻叫聲你都能聽見。有一天我回去天天享受這個睡覺環境,該多好啊。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20多年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覺悟行果修渡》創投課導師、《財富人生密碼》財富增值課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首席講師、關注我分享更多知識


合偉說


我老家是農村的,家裡有父母和一個弟弟。弟弟今年32歲,雖然在農村,他基本上沒種過地。小時候,也幫過父母,拔草、鋤地、收小麥、玉米、豆子,我還記得在在麥場裡我們在麥秸中玩捉迷藏,在揚起的麥粒中穿梭,光著腳丫在場地裡滑行。還有父母黝黑的面龐,和陽光下閃著光澤的汗珠。這一切都成為了記憶,定格在腦海中。

現在種地都機械化了,播種有播種機,除草靠打藥,收穫有收割機。比如收玉米,收割機可以收玉米棒,也有直接成粒裝袋的。這大大減輕了人力。種地不需要那麼多人力了,同時種地的收入太少。再比如玉米,一畝地淨利潤1-2千左右,種10畝地,年收入才2萬左右。

我家的20畝地都是父母在種,我弟就只管做自己的生意。農忙時也會幫父母。我弟去年在縣城也買了房子。我的堂弟堂哥也都在縣城買了房子,裝修住了進去。

之所以農村年輕人在縣城買房子,我覺得有一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孩子的教育。現在的農村幾個村合建一個小學,師資力量差,教學質量也不太好。現在的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教育,會把孩子送到縣城的小學。我表哥把他的兩個孩子送到縣城去上學,當時他們家還沒在縣城買房子,接送不方便,孩子每週回家一次。孩子上學外的其他時間,跟著一個老師吃住,再加輔導作業,每月收費1千。從中可以看出,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願意花錢。二是縣城的生活資源多,縣城裡飯店多,服裝店多,娛樂場所多,大家可以叫上朋友出去吃個飯唱個K。這些是農村所不具備的。三是風氣所致。現在農村的男孩多,女孩少,男孩不好找對象。女孩找對象的條件是:男孩必須在縣城有房子,也得有輛車,最好不要貸款,彩禮也必須得出。因為女孩資源緊缺,單身的男孩也紛紛到縣城買房子。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教育,生活設施資源也配套不上。

我也在擔心家裡的父母,讓他們跟著子女生活,他們還不習慣。他們喜歡跟老街坊說話聊天,喜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喜歡這種平凡的煙火氣息。

也許農村的承包責任制會發生改變,會集體出租大規模的耕種。時代總是向前發現,道路曲折但總是向前的,我們只能適應時代的變化。


堯小瑤讀書


這個應該看具體的地方吧。我的老家在豫南農村,確實出現了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的現象。造成這種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農村種地不掙錢,留在農村沒有發展前途。現在農村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在家種地,年輕人外出打工。等年輕人打工回來,返鄉置業。

他們見識過外面的廣闊天地後,對住房條件自然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買新房的話,基本都會在鎮上或者縣裡邊,甚至市區。



第二就是年輕人結婚,女方的要求越來越高。

現在村裡有房子,已經很難找到媳婦了。我們這裡介紹對象,最次需要在鎮上有新房。很多女孩都要求在縣裡買房。

這也是最近幾年,縣城房價不斷攀升的一個原因。

至於第三點,就是現在農村不讓蓋房子。所以年輕人要想置辦新房,必須在外面買或者老房子扒了重新蓋。



去過農村的朋友應該都清楚,很多村裡面的道路都是土路。

這種土路晴天尚好,下雨一片泥濘,騎電動車或者摩托無法通行,很不方便。

最後再說一下我們村的人口情況(門上一個大伯是生產隊的隊長,我曾聽他提起過村裡的人口)。



在00年左右,我們村總共有426口人,基本都在村裡邊居住,分為兩個生產隊。

00年以後,村裡人陸續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

有的在鎮上開加油站,有的搞裝修,還有的跑長途。這些人有錢後,大都搬到鎮上居住。他們算是第一批離開村子的人。我印象應該有五戶。



緊接著外出打工的人返鄉置業。在鎮上,縣裡邊市裡邊買房,最少有十幾戶。

今年過年,大家在一起聊天兒隨意統計了一下。現在我們村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一百人。有很多年過年也不回來了。



整個村子現在非常蕭條,除了靠近水泥路兩旁有人家居住外,村子裡面空蕩蕩的,全是沒人住的老房子。長滿了蒿草,根本無法進人。

就我的感覺,可能十年20年以後,整個村子真的不存在了。


南陽最帥小農民


農村好多人都去城市買房,10年後農村是不是就荒廢了,人會越來越少?我想說不可能的,你要了解國家目前的發展趨勢,未來的農村才是真正的集養老,居住,工農業生產於一體的大型場所,未來的人們都會嚮往農村的。



當今國家在大力調控房地產市場,市場價格明顯有所回落,不少家庭付出一輩子的積蓄,外帶十年的按揭貸款,就為了在城市有一個固定的居所,然而,貸款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直接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為了將來的孩子的教育,醫療等問題,真正的說買來投資的還是一少部分人們,所以當這一部分人戶口遷出農村後,農村居住人口明顯減少,很多房屋空置,很多土地荒廢,然而,這正是國家的政策所向往的方向,等這一部分人在城市定居後,國家依法收回這些人的土地,然後將農村土地集體化,實行責任承包制,以後的農村就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土地種植了,將會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承包一大片土地形式的種植,有益於國家管理,有利於農村機械化生產的前期目標。
所以說,將來的農村人口不僅不會減少,而且還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們也會陸續遷回農村,享受國家帶來的各項紅利,畢竟未來的農村才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和居住之地!


深圳小流氓


以我的家鄉為例吧,談談我對鄉村變化和城鎮化的看法。

近年來,在華北的農村,存在著幾個所謂的反常情況,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大勢所趨:一個是農村願意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要麼外出上學,要麼外出打工,反正都是外出了;另一個是農村的房子越蓋越好,原來的紅磚瓦房,現在很多都是二層、三層樓房;再一個是農村的小汽車越來越多,以前的摩托、奔馬車不見了,轎車成了農村也出現擁堵的主要“罪魁禍首”。

特別是在農村人口性別比例失調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沉重的婚嫁壓力,與上面三種變化息息相關。而且,除了財力的6萬6、8萬8之外,一輛車,兩套房,也逐漸成了男孩要娶親的標配。兩套房,指的就是農村家裡一套小樓,縣城或市裡一套商品房。

當然,還有一部分已婚成家的人,隨著手中積蓄的增多,也選擇了在城裡買一套房子,但基本上也不怎麼住,平時的時間都是在外面打工。

綜合以來就是,農村人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了,但農村裡的人越來越少了。當人們普遍在交流過年沒有年味的時候,往往也是在自己找個不再回家的理由。

有人說: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既說明了年輕一代的尷尬和為難境地,也反映了農村儘管也在改變,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小了。

儘管我不認可題主所說的再過10年20年,農村就會荒廢,但人越來越少是必然的趨勢。所以,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也應該是主要的方向。讓在外打工的人回家,靠的是親情,靠的是家族的維繫,靠的是“根”和“魂”的牽引。但我們現在再看看年輕人,面對的是生活的壓力,是匱乏的精神生活,是農村民俗文化的越來越淡薄。


糧小咖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推進、城鎮化的蓬勃發展 ,城鎮的擴容成為當下中國典型的時代特徵 。農 村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也都紛紛跳出農門,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買房落戶,在城市安居樂業。

相對來講,農村人口就顯得越來越少。這既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前進的需要。

以前的中國經濟落後,農業立國, 農業從業人員佔絕大多數,那時的目標僅僅是解決生存、溫飽。落後的農業技術、低效率的農業勤勞、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低收益的農業產出是農業的顯著特徵 。而現在機械的廣泛運用,農業科技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農業經營理念的變革,快速強勁地改變了傳統農業, 促進農業高效率、高產出 、高附加值的發展。 這無形中釋放出大批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 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廣泛的人力資源,也為第 二、 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從而促進了第一二三產業的健康、協調發展!

而社會的協調發展進步,反過來又需要大批的農業富餘勞動力的參與!於是城鎮化對人員的吸收, 就與農村人員的分流相輔相承。那麼農村人員減少會造成農村的荒廢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

農業發展與否、農村荒廢與否不能簡單從人員數量變化來定義。科技的廣泛運用、生產效率的提升、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農業產出的量變與質變才是農業發展與否的判斷標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配套;農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勞作、出行、休閒越來越便利;農民的精神享受、娛樂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鄉村環境越來越美、治安越來越好、民風越來越淳,農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等等這些才是農村繁榮的指標!

也許將來農村也會加大“優化組合”,不宜居或條件差的村莊將由政府統籌安排,合併、升級改造!但這與荒廢不是同日而語的!

隨著老一代的傳統農民數量在減少,新生態的年輕新農人也在不斷湧現!特別是富有創業激情、 精力充沛且有著高學歷教育背景的年輕一代正成為新農村的新主人!各式各樣的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發展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才是三農發展的核心體現!

因此,十幾二十幾年後,傳統農民的數量、農村人口會減少是可預知的事情,但與農業的興旺發達與農村的富裕繁榮不是一個概念!


農村裡的好些事


更多的農村人口去往城市,這是個趨勢。不過,在這一趨勢下農村並不會就此荒廢,農村特別是農業會發生根本變化。

首先,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改革開放的這40年,其實也是中國城鎮化從起步到平穩推動的過程,城鎮化率先是從數量上發生變化,進而從質量上產生追求。在197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差不多是20%,到了2017年,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個百分點。即使是2017年這個數字,跟發達國家相比是有比較大的落差的,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是80%。所以從這一趨勢出發,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今後也是會更加徹底地呈現。

非農產業在城鎮的聚集,農業人口向城鎮集中,公共資源進一步在城鎮的累加,這是經濟發展的一種符號。現在農民在城裡務工或創業,在城裡買房,都是基於一種對未來生活提升的努力,從子女教育、醫療保障、養老生活等民生角度看,城市優於農村是一種現實。這一種現實,也促成了農村人口流向城鎮。

其次,這是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根本需求。

中國的農業也在追求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前提是規模化運作。從2017年看,中國鄉村常住人口57661萬人,比上年減少了1312萬人。這個數據表明了,中國農村常住人口雖然呈現遞減,卻仍然數目龐大。與此同時,中國人均耕地僅0.1公頃,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約0.6公頃,人多地少是一個現實。

舉個例子,美國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農業大國,在3億多人口中,差不多隻有2%人口呆在農村地區,這個數量是比較小的,在一方面也體現美國農業極高的生產效率,農業發展靠規模化與機械化,而不是靠牛耕馬拉的人海戰術。美國農業模式以農場為主,全國220多萬個農場聲勢就頗為浩大。

未來中國農村,隨著城鎮化加深,人口肯定會大量減少,農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會提升,通過機械化與規模化運作,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不會只是個夢。

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農村,不會荒廢只會更加美麗與美好。


波士財經


農村好多人去市裡或者縣城買房,10年或者20年後農村是不是就荒廢了,人會越來越少?

答案是否定的。在偏遠的農村,因為各種因素可能會荒廢,毫無人煙,但在大部分地區二十年後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農村。

如今卻實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在城裡買房,但農民朋友去城裡買房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婚姻的需要

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今天,找媳婦越來越難,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為了增加自己的籌碼,城裡有房成為了必備條件。

子女教育的需要

農民朋友深知一個道理,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後代窮,所以在子女的教育方面都是非常重視的,但無奈農村教育水平落後,很多農民朋友不得不將子女送入城裡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

醫療保障的需要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於健康也是越來越重視,但由於農村醫療起步晚,各項醫療設備和水平相對落後,遇到重大疾病時,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很多農民朋友到城裡買房,享受城市醫療保障。

雖然進城買房的農民很多,但農村依然不會荒廢,當初發展城市經濟時,吸引了很多農民朋友進城,這些農民為城市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今隨著國家對農村建設的越來越重視,農村今後的發展勢必迎來一個新的高潮,農村自然不會荒廢。原因有三:

返鄉人員比重越來越大

雖然外出務工依然是農民朋友的第一選擇,但近幾年以來,返鄉農民工的比重在增加,據農業部此前的統計,我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達700萬人,其中返鄉農民工比例為68.5%。今後這一數據還將繼續增加。

惠農政策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經濟提高了,人自然就多了

如今農村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各種惠農政策的出臺讓農民朋友看到了農村發展的新希望,農村土地改革等盤活了農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當農民朋友開始嚐到甜頭,收入增加後,也會逐漸紮根農村。

農業是我國發展的根本,農田不會荒廢

不得不承認傳統農業在如今已經毫無優勢可言,如今農業發展處於轉型期,雖然種田的農民越來越少,但農業技術的革新,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越來越普及,這一切都讓農業發展越來越好。農村一直肩負著全國的糧食、蔬菜供給,需要農民去耕種,只不過由落後傳統方式轉變成了高效的現代方式。

農村發展正處於轉型階段,人口減少和荒廢只是暫時的,當新農村建設出現成效的時候,那些從農村走出去的人自然會回到農村的,農村也就不會荒廢了。

親愛的讀者,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意見一起探討。更多農村見聞,更多三農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農耕情懷”。


農耕情懷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現象: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許多家庭都很貧窮。對於我們這個地方的人來說,天天吃的是紅薯面,穿的是粗布衣。如果誰家每天能吃上一頓小麥面,那就是富貴之家了。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強,老百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所有的家庭都頓頓吃上了小麥面,天天穿上了“洋布衫”。於是,紅薯面和粗布衣退出了歷史舞臺。

俗話說,物極必反!當老百姓吃了幾十年麥子面、穿了幾十年“洋布衫”之後,忽然感覺麥子面不好吃了;“洋布衫”也不好穿了,又想吃紅薯面、穿粗布衣了。於是,紅薯面、粗布衣又成了香餑餑,身價倍增,大有將麥子面、“洋布衫”擠出主流食品和主流服飾序列之勢!

通過以上這種現象我們不難看出:事物皆有輪迴!今天捨棄的,也許是將來希望擁有的!所以,我們根本不用為現在許多人捨棄農村而去城裡買房擔心,農村人口的減少只是暫時的,農村根本不會荒蕪。再過20年或30年,那些從農村走出去的人還會再回來的!因為,農村老家才是他們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